山村陶艺师

润田君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镇江高资镇以西,距离312国道南侧五百多米的地方,有一个叫蔡家窑的小山村,很早以前,全村以烧制陶罐谋生,故得名蔡家窑,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继承祖业的人已经不多了。</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朱有和是村里少有的传承烧制陶罐手艺的人。因为蔡家窑的窑场年久废弃,他每天要徒步往返两公里山路去邻村的杨家边窑场做活。当时,陶罐坯体全凭手工制作,是地道的技术活,一般人拿捏不了。</span></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缸的制作方法有拉坯成型、泥板成型、泥塑成型、泥条盘筑、捏塑、泥塑成型、素坯彩绘等等。它是土的艺术,火的艺术,其实更是人生艺术。看到一件件作品从他的手中诞生,还带着泥的味道。</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当时,山村窑场烧的是最原始的柴窑,&nbsp;在每一只陶罐上,都倾注陶艺师的心血、汗水,流动着陶艺师的灵魂,让我们仿佛看见有和的悟道,听到他在春风中歌唱,以及泥土的呢喃,火的舞蹈,水的笑逐。</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妻子祥红每天为他送饭送菜、操持家务,两个孩子上学读书,一家人过着“你做陶罐我缝衣”的山居生活。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田园山居图的生活方式,令许多现代城里人向往。</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有和话语不多,性情温和,为人处事稳重低调,只在表达感情时会有另一面。记得我们三兄弟有一次去家里做客,他硬是凭着一腔热情,一下子放倒了四个人!当然,率先倒下的是他自己,接着放倒的三个就不用说了。</span></h1><p><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岁月的沧桑在有和脸上刻下了许多印记,仿佛石像一般。干活期间,他时常会沉默片刻,觉得生活的艰辛,却又理不清头绪,很是苦闷,只见他用布满老茧的手递着烟默默地吸着, 一声不吭地吸着。他知道吸烟有害,但此刻,烟已是他最好的精神滋补佳品,伴着烟云,似乎忘却了生活的凄苦和忧愁。</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这些陶罐来自泥土,来自山村,它们似乎为了赶赴一场前世的约定,完成一次生命的燃烧。即便是一抔普普通通的泥土,只要经过山村陶艺师有和的拿捏,窑火的锻造,就可以凤凰涅槃,升华自己。</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如今,陶艺师的两个子女,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南京,都有了自己的家业,生活得幸福美满,妻子祥红仍在山村老屋守着那份爱。经他烧制的大缸陶罐等陶艺制品,传遍大江南北,深受用户好评。过去是几元钱一只的价格,现在涨到数十元上百元,甚至会有粉丝抢破了头。遗憾的是,这位山村陶艺师的手艺和美好生活,定格在2006年10月10日的一场车祸。</span><b></b></h1><p><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89年10月,山村陶艺师朱有和(右一),与家人在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前合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