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进入胜景的阶梯(读《我只想浅浅的读语文》有感)

雨后春笋(于琳)

<h3>  几个月来,读肖培东老师的《我只想浅浅的读语文》不至一二遍了,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觉。今天,再次阅读,把沉淀在心底最明晰的两点感觉融入笔端。</h3> <h3>一、读出文章的情、思、感。</h3><h3> “读”是语文素养的体现。曾有老师这样说过,如果这篇文章我都读不出感觉来,我是不会去上课的。确实是,读书读书,既要读懂字,更要读出情。文学本就是作者借“字、词、句”来传达信息,表达情感的,如果我们读不出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情”又怎么会真正理解文章的情与意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要注重学生的“读”。可是,因为考试的功利性,我们却忽视这一点。语文课也就失去了“语文味”。而肖老师始终坚持着。例如:在他执教的《山羊兹拉特》一文中问学生:拯救兹拉特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其中一个学生说:这场暴风雪。于是肖老师就让同学们读描写暴风雪的句子。听后肖老师幽默地说:“在你们如此平淡的朗读中,雪花还会重要么?”同学们听后一惊,于是又重新朗读,最后把暴风雪来临时的那种可怕、恐惧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患难见真情的那种感觉”自然就流露出来了。在解读这个片断中,肖老师引导学生不断地朗读,而且一定要把暴风雪来临时的那种可怕和恐惧读到位,才肯罢休。看似浪费了时间,可是,在一次次的朗读中,不仅让同学们进入了那个漫天飞舞的村落,更让同学们体味到了在这种天气下,阿隆和山羊的彼此依偎,难舍难分的感觉。为后面肖老师分析情感做好铺垫。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读”得到了充分的练习,加强语文课的“语文味”。</h3> <h3>二、主旨深度的探讨</h3><h3> 肖老师在每一节课中,都会对主旨进行深度的探讨。但却不是把它放在“探讨一下文章的主旨”这样一个生硬的问题上。这样的问题既达不到“探讨”的目的,又不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当学生看到“主旨”两字,就已望而却步了。而肖老师的探讨往往抓住文章的一点,慢慢过渡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例如《山羊兹拉持》一文。肖老师让学生在“咩”字上读出情感的变化,有时温情,有时悲壮,有时坚定……</h3><h3>也从这“咩”字中反思出我们对生命应有的悲悯之心。而在《沙之书》一文中,让学生来写小说的结尾,再反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作者为什么要那样写?一步步深入文章的主旨。肖老师探讨文章主旨不拘一格,而从文章出发的“源”永不改变。</h3> <h3>  总之在肖老师的教学中,从不见花哨的活动,只有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锻炼,无论是情节的概括,还是课文朗读直到主旨的探讨,都让学生回到读书,回到文章中最美的地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