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比及现在,童年的冬天雪特别大,天气特别冷。下雪的夜晚非常的宁静,人们围着火炉吃过晚饭,总是早早地熄灯打烊,小孩子蜷缩在被窝里沉沉地入睡,女人们伴着昏黄的灯光做一些纳鞋底或者缝缝补补的针线活,无所事事的男人们三五成群的相约去打牌寻乐,当雪越下越大的时候,伴随着簌簌落雪的声音,偶尔几声穿透整个村庄的狗吠声,一切万籁俱寂。。。。<br> 大雪过后,整个大地白皑皑融为一体,鲜艳的朝阳显得那么刺眼,早起的人们将自家院落打扫干净,纷纷走出家门,和邻居远远招呼着继续向对方扫去,当彼此之间的雪路相互打通后,就会手扶扫把相互寒暄递烟,评论着今冬雪下的早晚大小,畅想着来年丰收的景象。当各家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晨读后的孩子们放学了,这个时候整个街道有点沸腾的气息,孩子们在雪地里打着、闹着朝各自家里奔去。有些调皮的孩子还会趁着放学的间隙,去坑塘里的冰上玩耍,胆子大一些的会在还没有封冻结实的坑塘上从此岸奔跑到彼岸,伴随着身后冰裂发出的嚓嚓声在同伴的欢呼中寻求着那份独有的刺激和快乐。寒冷的冬季一切都显得单调乏味,也极少有适合我们这些小孩子的娱乐活动,最常干的就是逮麻雀,在雪地里扫除一块空地,支上一个箩筐 ,箩筐下撒上一些稻谷、小米,用细绳将支撑箩筐的支杆拴住,远远地躲起来,等候麻雀去筐低觅食上钩,当每次拉动细绳箩筐落地,我们总是欢呼着奔过去,尽管十之八九箩筐下空空如也,我们仍乐此不彼地用这种方式打发着无聊的时光。<br> 那时的冬季,也是青年人扎推结婚的日子,农村的婚礼也只有这个时候才有,因为除了这个时候款待宾朋的饭菜是无法储存的。有喜事的人家,提前三四天就开始张灯结彩,杀猪宰羊,蒸馍做菜,满院子是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名厨大师们忙碌的身影,小孩子也在院子里奔跑嬉闹,偶尔凑到锅前接过大人们递过来的煮熟的肉骨头,在大人的笑骂中跑到一边去打牙祭。那时的婚礼总是非凡的热闹,婚礼仪式也会被一些年轻人闹的草草收场,新娘子总是躲在送亲的人群中,极尽所能地寻求着庇护。婚礼人家的院子里、房间里是一桌桌款待亲朋乡邻的宴席,宴席也是丰盛的,最为稀缺的鸡鱼肉蛋也是最不能少的,赴宴的人们在客套中急不可耐的享受着这一顿的饱餐,以至于当时农村有句“一顿大席饱三天”的调侃。一天的热闹散去,到了夜晚,一些年轻人还意犹未尽,想尽一切方法闹洞房,无法让一对新婚夫妇安静地度过这个良宵一刻值千金的花烛之夜,那个年代结婚的人们似乎都有一份这样独特而又幸福的经历。<br> 小时候最为快乐的时候无非是春节的到来了,这也是中华民族千年传承最为盛大的节日。无论当时的日子多么困苦,家长们总会忘不了满足孩子们一年的期盼,那就是穿花衣、戴新帽、压岁钱、放鞭炮。家家户户把节省了一冬的白面拿出来,做成一筐筐的白面馒头和红薯小豆大枣馅的团子。村子里随处可见的都是杀猪宰羊的热闹场景,杀猪的人家除了留足自己过年用的猪肉外,其余的一块块向乡邻们兜售,洋溢着少有的快乐气氛。临近春节,整个村庄都飘逸着浓浓的油炸丸子、蕉叶子和烹羊煮肉的香气。除夕之夜,劳累了一年的人们也都纵情地寻求着各自的欢乐,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喝酒聊天,打牌赌博,孩子们拿着鞭炮到处燃放,家家的红烛一直燃到天亮,户户的对联祈求着来年的五谷丰登幸福安康。初二是传统中新婚夫妇走新客(kei)(即当年新婚夫妇一起去女方家走亲戚)的日子,街巷两旁站满了好奇的村民,对一家家过往的新客评头论足,新客也会忙不迭讨好似地在新娘的介绍下向人们敬烟招呼,以便讨个好的口碑,这时卖糖葫芦和手摇拨浪鼓的货郎也会抓住一年最好的商机,沿街叫卖,身后跟随着一群群追逐打闹的孩子,一街两巷都充溢着热闹的笑声。<br> 正月十五过后,人们收回了闲在一冬的心情,谋划着即将到来的春耕生产,又开始畅想孕育着下一个年景。。。。。。</h1><h1><br></h1><h1> </h1><h1> 写于2009年10月10</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