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印象:秋

曲水流觞

<h1> 童年的秋天 ,多少与现在有所不同 ,田野里是一片收获繁忙的景象 ,玉米、高粱 、棉花 、大豆、 红薯 、谷子是最常见的作物。白茫茫的一片是棉花;金灿灿的一片是谷穗 ;黄绿相间的是大豆 ;玉米和高粱结成一片片望不到边的青纱帐。那个年代,粮食生产为主,田地里一般不会大片种植经济作物 ,生产队的菜园里也不外乎白菜萝卜冬瓜韭菜茄子豆角等几种常见蔬菜 ,单调而又多彩 。农家的小院一般都有几棵结满果实的枣树,枝头压满了红彤彤的枣儿 ,让调皮的孩子总是觊觎眼馋 ,有时不惜冒着受骂挨打的风险上树偷摘,或者结伙在树下用竹竿捅上几下,用砖头坷垃投上几下,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br>深秋来临的时候,整个田野有一种沸腾的感觉,田地里人头攒动,到处是忙着采摘棉花、刨红玉(地瓜)、掰棒子(玉米)、收割大豆谷子的人们。在那个食物极度贫乏的年代,小孩子也在满地搜寻可食的东西 ,远远看去有烟火的地方一定是调皮的孩子(呵呵 甚至是大人)就地取材在烧一些地里的作物,用来填充饥饿的肚子。<br> 秋天给我最深的印象还是农民收获的喜悦,记得刚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1980年前后),各种作物好像一下变了样子,长势喜人,像变魔术一样,收获一下丰盛起来,尤其是卖棉花的时候,在一个叫国营四棉厂的地方,周围乡镇村庄卖棉花的地排车队围绕着厂区排了一圈又一圈,有时要等两三天的时间才能够将棉花卖掉。尽管等待卖棉花的日子那么漫长,可是当人们议论着棉价,不断看着卖掉棉花的人们数着钱从厂区出来 , 就会对自己生活充满无限的遐想 盘算着怎么为孩子扯身布料,做身新衣服;盘算着怎么为儿女操持些婚嫁的物品;盘算着怎么为一家老小改善下生活;盘算着怎么去赶个欢悦热闹的十月大会;甚至畅想着怎么过个物阜人丰的春节。。。。。。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br> 秋天让我最难忘的还是寂寥的夜晚。深秋天气凉气袭人,村子里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喧嚣, 繁忙的秋收秋种几乎结束了,村边田地里仍随处可见的是马蹄灯的光亮 ,人们几乎干着同一样事情,为人畜储存冬季最主要的食量——加工晾晒地瓜干。没有劳动力的小孩成了家家的留守人员,当睡觉前昏黄的煤油灯吹熄以后,在黑暗中不断闪现着大人白日讲述的鬼怪故事,四周袭来的是寂静惶恐 。家里我最小,往往留守的就我自己,所以对这种感觉特别深刻。当深夜被收工回家的大人吵醒,在昏黄的灯光下看着母亲坐在床头微笑地看着我的时,内心一下充盈了踏实温暖。田地里的农活一切都结束的时候,总感觉母亲还是不时地透露出对未来生活的丝丝担虑,和全村人一起加工储藏一些粉条;大量地窖藏萝卜白菜; 腌制满满一缸咸菜;不分白昼地出去扫回一些树叶,为冬季的到来储备伙食炊烟 。<br>秋天的田野几乎没有了什么风景,到处是一片衰败枯黄,天蓝地阔中不时传来一些大雁南徙的哀号。我在县城上学的时候,每当秋风秋雨来临,城里学生的家长总是早早的来到学校,为自己的儿女送上雨衣花伞和温暖的衣物,我和其他农村来的孩子总是瑟瑟地躲在教室内,看着窗外备受呵护充满幸福和欢笑的那些同学,当时的心情和天气一样灰暗凄凉到了极点 ,窗里窗外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相同的景物用不同的心情去感受 ,真是心境大不相同 。<br>  “人生易老天难老” 。又是一年秋风起 ,在这个细雨飘零的今天, 回想当年的经历 ,站在自家阳台上 ,看着远处大街上奔来熙往的人流车辆 ,总免不了油然而生一种“ 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感慨 。</h1><h1><br></h1><h1> 写于2009年9月8</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