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进入屯堡寨门,拾级而上,仿佛走进一慕慕明代的历史画卷……</h3> <h3>应天策马驰黔中</h3><h3>戍边息戈重商农</h3><h3>烽烟远逝屯堡韵</h3><h3>千载犹存大明风</h3> <h3>屯堡人与屯堡文化</h3><h3>在今天的安顺,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的语言,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都沿着明代的文化匀俗,仿佛是明代历史的活化石。</h3><h3>屯堡文化来源于朱元璋大军征南和随后的调北填南。明朝军队征服南方过后,为了统治南方就地屯田驻扎下来,还从中原,湖广和两江地区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等强行迁至今贵州安顺一带居住。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屯堡文化”这样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h3> <h3>六百年的屯堡,六百年的故事,六百年的沧桑。岁月悠悠明清的中原文明早已成为现代史书,时光倒流,六百年前的江南风物在这里被定格,黔中在堡人,以其遗存的古风和鲜明的特色为世人所惊叹,震撼。让我们走进屯堡,走进那久远的年代……</h3> <h3>石头建筑的绝唱——屯堡民居</h3><h3>屯堡民居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一户民宅就是一座石头城堡,一个村庄就是一座纯粹的石头城,屯堡是一个仿御敌人的整体,而屯堡民居就是组成这个整体的每个细胞,既可以各自为政,又可以互相支援友邻,既保证一宅一户私密性和安全感,同时又维系各家之间必要联系。</h3><h3>屯堡建筑把石头工艺发挥到极至,从高向下放眼望去,白白的一片,错落有致。走进屯堡村寨,所看到是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道,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屯堡民居就是一个石头世界。</h3> <h3>戏剧“活化石”——屯堡地戏</h3><h3>地戏,俗称跳神,由原始傩舞的分支军傩演变而来,盛行于屯堡村寨,是集演戏,祭祀,娛乐于一体的古老戏种。据《续修安顺府志》载,“黔中民众来自外省,当草莱开辟后,多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备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迄今安顺境内,盛行不衰。”屯堡人依村寨门前中空地为戏台,以憨直拙朴,粗犷自然的露天演唱形式,用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法,表现《封神》《楚汉相争》《三国》《薛刚反唐》《精忠传》等中国古代忠义故事和神话传说,演员们额头上戴以简练夸张“脸子”即木制面具,身着长衫,背插小旗,腰系战裙,手持木制短刀长枪,唱着原始的弋阳腔,仅借一锣一鼓的击奏,在一人启口,众人接腔的伴唱下,以人物上下更换时空变换,借三、五步为万水干山,就竹鞭为金戈铁马,依桌椅象征高山要塞,在抑,杨,开,合的厮杀,挡架,翻,窜的格斗中虚实结合,形神兼备,产生式鼓进兵,鸣金收兵的古代战争景象,从而形成在堡地戏特有的艺术魅力,被称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曾在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国家演出,引起轰动。安顺还有300多个地戏表演团体,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h3> <h3>活着的历史——屯堡服饰</h3><h3>屯堡人的服饰,主要表现在妇女身上,她们的装束通常是宽衣大袖,大衣袍长及膝下,领口,袖口,前襟边缘皆镶有流绣花纹,腰间以两端垂于膝弯部的织锦丝带系扎。长发挽成圆髻网罩换于脑后,圆髻上插有玉簪,银链等首饰,妇女婚否区别在于,末婚女梳长独辫子,已始者则除了挽髻外,尚须剃额修眉,妇女装束中往往还配有耳坠,手镯,戒指,手笼,长圆裙以及用绣,补,镂,镶,滾等方法制作的高帮单勾凤头布鞋。</h3> <h3>便携易储食品——屯堡饮食</h3><h3>屯堡人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从主食的糍粑,糕粑,包谷粑,到副食中的腊肉,香肠,血豆腐。干盐菜,干豆豉,糟辣子等,无不具有可以长期存放和便于收藏的特点。屯堡人的饮食文化源于军队,在征服与反征服的激烈对抗中,运动是不可避免的,动荡的战争生活中有有诸多不便,其中吃什么就成了一个伤脑筋问题,他们把主菜通过盐制,烟熏火烤,便于存放和携带。这些食品是当年他们的祖先为适应战争和迁徒的需要而特意制作的,一直流传到今天。现在式堡人家家户户都有炕腊肉,血豆腐,香肠的习惯,它们是招待贵宾必不可少的菜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