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父亲

筱筱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清明至,又是一年芳草绿,绿柳随风摇曳,飘来呜咽哽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父亲的坟莹,就在老家窑湾古镇大运河畔不远处,黑色大理石砌成的墓里,长眠着他老人家沧桑的灵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知道,这是一个不适合说祝福的节日,我親爱的父亲,天堂里,您在那儿过的可好?几多哀思,几多牵挂,几多泪水……</span></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五年二月二十六日,我将要去,离家三十多公里的小镇供销社工作,临行的头天晚上,我问给我收拾行李的父亲生日是多会?父亲随手拿起笔写下了自己的生日。</p><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出生于上个世纪一九三一年,农历十一月十一日下午二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親爱的父亲于一九四六年春天,十五岁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span></p> <p class="ql-block">父亲参军期间,历任华东军区后勤部通讯员,运输员,警卫员,保秘员,华东陆军医院上士等,从班长到连指导员。</p> <h3>父亲在解放战争期间,参于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和解放黄桥战役等。</h3> <p class="ql-block">父亲在陆军部队期间也曾是步机枪手。</p> <h3>父亲在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勇敢善战,表现突出,多次立功!</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一九五一年六月十九日,父亲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随20兵团入朝作战。在朝鲜金城地区的反击作战中受伤,荣立二等功一次,并获八一奖章,独立自由勋章等。</span></p> <p class="ql-block">父亲战功显赫,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回国后,受到部队,及县各级政府的表彰,当时三十岁。</p> <h3>一九五四年十一月,父亲带头响应党的号召,回乡支援地方建设。</h3> <p class="ql-block">父亲转业回到家乡窑湾古镇,历任窑湾供销社综合商店经理,人民公社治保主任,窑湾古镇派出所指导员等职务。</p> <p class="ql-block">一九五四年十一月,父亲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当时的窑湾镇政府分给我父亲四间瓦房,标准的四合院,从大门进去,要经过三道院往里拐弯才是,父亲一直住到生命终止的最后……</p> <h3>父亲幼年即拜民间艺人‘’小能人"为师,学习绘画,剪纸,扎,裱,糊等民间工艺。父亲离职后,一九八三年底在窑湾古镇中大街开了《民间工艺店》,把自己幼年所学的手艺服务乡亲。这是当年的店铺。</h3> <p class="ql-block">文化积淀丰厚的古镇窑湾和历史的风雨,以及部队铸就了父亲的正直顽强的个性,他时常帮助弱势百姓伸张正义,惩恶扬善,深受大家的尊敬。</p> <h3>一九八八年,《徐州日报》刊登了父亲的照片和事迹,那张报纸传遍窑湾古镇……</h3> <h3>父亲的《民间工艺店》在窑湾古镇影响非凡,特别是父亲的手工艺品,扎龙像龙,扎凤像凤,栩栩如生,吸引了很多艺人,名人,记者。其中一九八九年《农民日报》编印的《中国现代艺术人才大集》收录了父亲。</h3> <h3>《中国现代艺术人才大集》q74页中记录了父亲的名字,简历和各项艺术。</h3> <h3>图片里的一群年轻人,是南京大学新闻系大学生和江苏广播电台的记者,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来到古镇窑湾,采访父亲关于古镇窑湾前尘往事。</h3> <h3>一九九九年八月暑假,又一批省大学生采访父亲,当时古镇窑湾正值恢复古镇开发前期……</h3> <h3>六十九岁的父亲,一生钟爱军装和中山装,为了办记者证,镜头前的父亲西装领带,也很精神,给我们留下唯一的纪念。</h3> <h3>六十九岁的父亲,被《大潮杂志社》聘为特约记者。</h3> <h3><font color="#010101">父亲在当记者期间,上衣的口袋里每时每刻都装这个记者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他任意去采访拍照,写下许多新闻,报告文学,民间流传的经典故事和谚语。</font></h3> <h3>作家刘传生在写《话说 新沂旅游》一书,一九九八年至一九九九年期间曾多次请教采访父亲。</h3> <h3>这是《话说 新沂旅游》作者刘传生请教父亲时的照片,并收录在本书中q30页。</h3> <h3><font color="#010101">晚年的父亲,孜孜不倦,刻苦自律,学问渊博,通古达今。虽没有钱财,没有权势,但他拥有人格的魄力,深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堪称为一代"乡贤‘’和尊称为 ‘’张老"!</font></h3> <h3>公元二000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来新沂市人民医院住院医治。在最热的那天农历七月初六下午四点40分,父亲突然失去呼吸,我拽着医生的白大褂,跪在地上歇斯底里哭喊:‘’求求您,救救我父亲,求求您……‘’ 值班的医生护士全力抢救……:都尽力了。第二天农历七月初七上午十一点二十分父亲离世……我们哭,哭……</h3> <p class="ql-block">父亲临走时,告诉我们: 他生在窑湾,长在窑湾,死后一定要葬在窑湾。如今古镇窑湾的大运河畔躺着我累了的慈父。父亲啊,您这一睡咋就不醒了呢?就连往事也一起睡在您的身边……</p> <p class="ql-block">安葬父亲那天,邻里乡亲以及父亲生前的老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站在古镇大街路两旁,静静的等候我们护送父亲回归故里的灵柩…… </p><p class="ql-block"> 一年以后,由作家郭新民为父亲写的题目《运水呜咽悼乡贤》文章刊登在《新沂市报》二00一年十月二十二日。文章中写到:乡贤张老将与日月同辉!</p> <h3>父亲生前最爱看的一本书。十五岁参军从警卫员开始,父亲学习了武术,并苦练擒拿,散打,铁砂掌,点穴术等。直至晚年身后还有很多半大小子跟在父亲身边学功夫。</h3> <h3>父亲一生嗜酒如友。他常挂在嘴边的诗是:"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还有他老人家的卧室,床头墙上两边贴着:‘’ 自古艺人都爱酒,哪有佳人不爱妆" !作为他的子女们,谁还敢劝他老人家戒酒?也正因为酒,造就了父亲的传奇一生……</h3> <h3>父亲的裁艺,绣花,盘扣都是一等一的,四邻八乡的阿姨,婶婶都常去父亲的《民间工艺店》里求巧呢。我和姐姐的嫁衣都是父親亲手缝制的……</h3> <h3>父亲绣的花。</h3> <h3>父亲绣的梅花</h3> <h3>父亲盘的扣子</h3> <h3>父亲盘的金鱼扣</h3> <h3>父亲盘的蝴蝶扣</h3> <h3>父亲的厨艺也是十里八乡知晓的,谁家有红白喜事,是必请父亲去主厨的……</h3> <h3>父亲的部份剪纸作品。</h3> <h3>我们崇敬父亲不仅是他的武功,裁艺,厨艺盘扣,绣花,剪纸,书画等,更重要是他老人家的才华,对艺术的韧性和追求,还有做人的品格,还有对子女及后辈的谆谆教诲,家教和家风……所有的一切,都成为我们走好人生每一步的精神财富!</h3> <h3><font color="#010101">父亲,我们亲爱的父亲,在天堂里,您要畅心地生活,您要好好照顾好自己,不要觉得孤单,因为我们还在尘世,永远想念着您……</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