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7年7月24日,浙江衢州“95后”女生罗书环凭借《食气时代一一二十四节气美食插画设计》作品,荣获素有设计界的“奥斯卡”之称的世界大奖一一德国红点“传达设计”大奖。</h3><div><br></div> <h3>在常人看来,过节吃美食是一件很平凡的事情,而罗书环却将二十四节气与美食完美结合,设计出了《食气时代》这一作品。</h3><div><br></div><div>该书用手绘的形式来突出美食的视觉元素,提升了传统美食的艺术性,给人妙趣横生的感觉。</div> <h3>罗书环是个酷爱画画的女生,她还对美食情有独钟。她用绘画作品来传达传统节气的美食文化,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二十四节气的饮食习惯,也给更多想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食的人提供了样板。</h3><h3><br></h3><h3>在作品中,罗书环将每一样美食的细节根据真实的食物进行刻画,作品极具想象力,创意无限,给人美的享受。</h3><div><br></div> <h3>除了“美食诱惑”,她还在每道节气食物作品中,加入很多勤劳工作或欢快玩耍的蓝衣小人物,他们有些表现为在美食中畅玩,有些是在美食工坊中辛勤地制作美食。她让美食更生动形象,更具内涵。<br></h3><h3><br></h3><h3>她说:“其实最灵魂的部分就是这些小人,因为我想在里面体现出人们在制作美食时的一些工序,或是享受美食时的动态、神情。”</h3> <h3>我在看到这些作品时,我深深的被这个女孩感动着,该是一颗怎样灵慧的心灵,才能设计出如斯作品!</h3><h3><br></h3><h3>当长辈们在感叹九零后的诸多不是时,九零后们却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证明着他们存在的价值,进入了属于他们的时代。</h3> <h3>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传承?罗书环给出了属于他们这代人的答案。</h3><h3><br></h3><h3>看着她设计的作品,让人不由得感叹后生可畏,长江后浪推前浪;也让人看到文化传承后继有人。</h3> <h3>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农耕时代,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活动,同时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h3><h3><br></h3><h3>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理当好好珍惜。</h3> <h3>饮食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而丰富的。</h3><h3><br></h3><h3>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h3> <h3>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历史岁月的沉淀,在中国饮食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更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h3> <h3>中华民族一直与自然保持良性循环的生态关系,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二十四节气把人对自然的认识等分为农耕生活时令,内化为一种作息的指南,尊为节日般的仪式。</h3><h3><br></h3><h3>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饮食也应运而生,古代先民们认为人的饮食也应顺应自然规律。</h3> <h3>人的身体就像庄稼地一样,食物就如同养料。跟着二十四节气来饮食,人的身体必然就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与天合一。 </h3><h3><br></h3><h3>因此,古代劳动人民根据节气的特点,有相应的饮食,也成就了颇具特色的中华二十四节气饮食文化。</h3> <h3>立春吃春卷:“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春天的开始。立春的早上不论男女老少都要吃一根春卷。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成。吃春卷又叫“咬春”,据说可以咬住“春天”,后又引伸出咬住“青春”使青春永驻的含义。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还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h3><h3><br></h3><h3>雨水吃龙须饼: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中的最后几天就是民间所说的“二月二,龙抬头”,人们吃龙须饼怀念大旱中因悯农降雨而被罚压在山下的天龙。</h3> <h3>惊蛰吃驴打滚: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人们吃驴打滚寓意“害虫死,人翻身”。</h3><h3><br></h3><h3>春分吃春菜:3月21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当中的“春分”节气。关于春分前后的饮食,旧时民间有“春分吃春菜”的习俗,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也称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叫“春汤”。中医上也有很多讲究,俗称“吃春”、“咬春”,或者“啃春”。</h3> <h3>清明吃青团: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制作成的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h3><h3><br></h3><h3>谷雨采茶食香椿:南方谷雨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北方谷雨食香椿习俗,谷雨前后是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h3> <h3>立夏吃鸭蛋: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立夏吃鸭蛋,叫做“补夏”,使人在夏天不会消瘦,不减轻体重,劲头足,干活有力。中医说咸鸭蛋在夏天吃了人有劲,而现代营养师称鸭蛋中钙质、铁质等无机盐含量丰富,是夏日补充钙、铁的首选。</h3><h3><br></h3><h3>小满吃苦菜:小满于5月来临,传统认为5月属于“毒月”,应该减酸增苦,多吃点苦的东西。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小满前后是吃苦菜的时节,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h3> <h3>芒种吃梅子:这一时期天气炎热,进入典型的夏季。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这一食俗在夏朝便已经有了。</h3><h3><br></h3><h3>夏至吃面: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在北方此日民间行面食,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在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而南方有的地方吃麦粥,中午则要吃馄饨。还有很多地方,夏至有吃狗肉的习惯。“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h3> <h3>小暑食新米:小暑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此时民间一般是在小暑过后,逢卯日食新。乡下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一同吃尝新酒。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h3><h3><br></h3><h3>大暑吃仙草: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民谚有云,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烧仙草是台湾著名的小吃之一,有冷、热两种吃法。烧仙草的外观和口味均类似粤港澳地区流行的另一种小吃龟苓膏,也同样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但这款食品孕妇忌吃。</h3> <h3>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蒸茄脯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可让胃口大开。</h3><h3><br></h3><h3>处暑吃鸭肉: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人们在处暑的这一天,有吃鸭子的习俗。老鸭味甘性凉,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烤鸭、荷叶鸭等。</h3> <h3>白露吃龙眼:“白露必吃龙眼”,人们认为,吃龙眼有补身体的奇效。</h3><h3><br></h3><h3>秋分吃螃蟹:“秋风起,蟹脚痒,九月圆脐十月尖”,就是说农历九月要吃雌蟹,此时雌蟹黄满肉厚;而十月则要吃雄蟹,此时雄蟹膏足肉坚。</h3> <h3>寒露吃山药莲藕:“寒露节气,山药莲藕保健康”,山药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h3><h3><br></h3><h3>霜降吃羊肉:这个节气,养生保健尤为重要,人们一般会吃羊肉或兔肉进补。在南方,有“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的说法。</h3> <h3>立冬吃饺子: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这时,就要开始进补了。在北方,人们吃饺子。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h3><h3><br></h3><h3>小雪吃黑米:冬季滋补身体吃黑米可以和其他的食物进行搭配,黑米可与白米一起煮饭,或与核桃仁、大枣、银耳、莲子等一同熬粥。因黑米外部是一层较坚韧的种皮,所以需提前浸泡而后才能煮烂食用,否则容易引起消化不良。</h3> <h3>大雪吃柑橘:柑橘类水果大量上市,在吃完火锅后,来一只冰爽甘甜的橘子实在太爽了。再者,北方有“大雪小雪、煮饭不息”的谚语,即由于昼短夜长的缘故,家庭主妇做一日三餐的时间几乎连上了。老南京则有句俗语叫“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以迎接新年。</h3><h3><br></h3><h3>冬至吃馄饨或汤圆: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饺子馄饨这类象征团圆的食物可谓冬至餐桌上的首选;南方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吃汤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h3> <h3>小寒吃菜饭或糯米饭: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广州传统则是在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和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h3><h3><br></h3><h3>大寒吃八宝饭:民间有大寒节气吃糯米的说法,因为糯米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养胃、滋补的作用。而糯米制作的食品,最典型的就是八宝饭。糯米蒸熟,拌以糖、猪油、桂花,倒入装有红枣、薏米、莲子、桂圆肉等果料的器具内,蒸熟后再浇上糖卤汁即成。</h3> <h3>中国美食,名扬天下,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总结出二十四节气的补充历法,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应时美食,既美味又养生,是传统文化的珍贵宝物。</h3><h3><br></h3><h3>而罗书环则是根据这些节气美食来进行创作,而且她还加入了许多中国元素,“比如二月份要吃的龙须面,它的面条又长又细,口感柔软如同龙须一般,所以特地在龙须面中画上一条腾云的龙,与其名称相呼应。”</h3><h3><br></h3><h3>罗书环说,通过这种妙趣横生的表达手法,可以给大家展现出一个美食王国的意境,同时也让人们更加乐于接受中国传统文化。</h3><h3><br></h3><h3>我们希望她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上能走得更远,让中国美食与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h3> <h3>注:图片与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