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心平气和的一年级》

月落(宋月红7815)

<h3>  利用一个周末下午和两个晚上的时间,再次重温了薛瑞萍写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只有身在其中的教师,才能了解一年级的酸甜苦辣。也正因此,能特别让我产生共鸣。看到一些片段,就不由得哑然失笑一一多么相似的场景。</h3><div> 一年级小朋友的无序状态有时会让教师抓狂,任你声嘶力竭,他却优哉游哉,根本无视你的存在。记得在教某届一年级时,由于完全放任嗓子不知道保护而造成了声带充血,声音嘶哑,导致完全失声,以至于到现在连续上几天课嗓子马上沙哑。所以我再三再三告诫自己:当小朋友处于吵闹状态时,切记不要大声喊叫,随他去,静静等待,终会有察言观色的机灵孩子,会逐渐安静下来的。因为此时的大声喊叫很徒劳一一一年级小朋友根本不吃那一套。</div><div> 某一天,不知是否春困之故,学生个个没精打采昏昏欲睡,指导朗读时声音稀稀拉拉,让我火气直往上窜,突然我想起了看云老师,想起了她写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赶紧借来再次阅读。我焦虑的情绪从她的文字中得到了舒解。她的文字,如一缕春风,吹散了聚在我心头的阴霾;如一剂良药,缓解了我内心正在发酵的火气。心,顿时平和安宁了许多。</div><div> 所谓的一些教育专家的理论,其实是空洞无物的。没有丰满的实践经验,怎么可能成为“家”?真正能让我们愿意阅读的,正是像薛瑞萍或韩兴娥这样一直在一线教学的教师们写的作品。因为所有的教育智慧、教育方法、教育策略,都必须产生于日复一日繁琐细碎的实际教学生活中。这,也才是我们最需要的。</div><div> 这次重读,我做了如下书摘:</div><div> </div> 当语言和缓的时候,心情也好了。一句恶毒的话出口,也会在自己心灵上留下划痕。 <div><br></div><div>要承认差异,辅导弱孩子,以不伤害他对学习的信心为前提。 </div><div><br></div><div>教育没有可以普遍适用的所谓规律。富有魅力和人性的教育,永远是这个教师一一这个班级一一这个孩子一一这群家长的一对一。 </div><div><br></div><div>不要着急,不要生气。要微笑,要温和。 </div><div><br></div><div>来学校不光是学知识,也是通过和各种类型同学的交往磨练培养自己的过程。磨合、纠纷、挨罚,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div><div><br></div><div>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强求一致,也就意味着直面家长素质的差异,不强求一致。参差多态呀。 </div><div><br></div><div>但问耕耘,莫问收获一一人生命定是有欠缺的,谁保证你付出就一定都有回报? </div><div><br></div><div>没有一个孩子,不是抱着一颗学好向上的心来学校,只是个人的能力、悟性、基础、家庭环境所给滋养不同。他们把无限的信任给了教师,教师应当对应他们的心愿,而不是根据他们呈现出来的优秀度,回报相同的信任。一旦承认了人生的缺憾、先天和成长环境的差异,爱就无等差了。 </div><div><br></div><div>55个孩子,55本活生生的书,丢开他们,我读那些艰深的哲学、文、教育学东西有什么意义?我是要紧贴大地,改邪归正了。 </div><div><br></div><div>读书柔和的才是用心的,既保护嗓子,又读到心里,还不吵人。 </div><div><br></div><div>拍桌子瞪眼睛的高压方式,当然也可以威吓出秩序,但是用苏大师的话说,那种弹药补给式的威吓,只能让教师在声嘶力竭的被动维持之间,将师生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做了外在的暂时的纪律的代价。 </div><div><br></div><div>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但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到,你的处罚是必须和善良的,同时又不能让他们将惩罚看成游戏,这里有一个微妙的尺度把握。 </div><div><br></div><div>无论你愿不愿意,同不同意,工作都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这是一块命定属于你的土地,鲜花盛开还是荆棘丛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我们自己一一不付出就想收获,那是背天道的痴心妄想。付出就能收获,那是天对我的格外垂恩。 </div><div><br></div><div>在学习之外,心里能多装着班级、装着他人,是品行好的表现,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一一爱而且会爱,就是一种伟大的能力。 </div><div><br></div><div>家长都喜欢教师多提问自己孩子,唯恐孩子发言表现的机会比别人少。其实,对孩子来说,首先需要学会的是倾听一一这才是学会学习的关键。 </div><div><br></div><div>无论教学辅助手段多么发达,语言一一永远是教师联络感情、传授知识、激发思维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 </div><div><br></div><div>优美的音乐,能在潜移默化中,将孩子的心灵导向宁静优雅。 </div><div><br></div><div>教育是心与心的交融,一定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孩子。 </div><div><br></div><div>要心平气和,要承认差距,要灭掉强求一致、必将导致两败俱伤的控制欲。 </div><div><br></div><div>教书,就是教做人。气质的培养,品性的熏陶,就在这分数不能衡量的点滴中。 </div><div><br></div><div>教师的一视同仁总是相对的。对于教育责任感特别强,“跟”得特别好的家长,教师对待孩子自然要特别关注一些一一这很公平。因为没有家庭配合,教师努力全然是做无用功。 </div><div><br></div><div>对于思维暂时沉睡的孩子,唤醒的途径唯在于广泛阅读和对学习保有浓郁的兴致。 </div><div><br></div><div>孩子出错的时候,也是他们沮丧和痛苦的时候。这时候,他们加倍需要来自教师的抚慰和帮助;这时候,教师越发要用行动告诉他们:孩子,别气馁,不着急,老师和你在一起呢。 </div><div><br></div><div>同一学习行为,来自个别学生的自发,比来自教师的布置,其感召力更有效、更持久一一更少被动性和高不可攀的距离感。 </div><div><br></div><div>急躁和愤怒,恰是丧失信心的表现一一这种显示出软弱,预兆着溃败的情绪,是会传染的,正如平静镇定也可以传染。 </div><div><br></div><div>第一身心健康,第二勤勉正直,第三有独立能力,第四成绩优秀。 </div><div><br></div><div>对于小孩子来说,只有在好玩、没有负担的阅读中,书和文章里的养料才能被愉快吸收,自然地转化为他所拥有的东西。急功近利最大的损失就在于:孩子可能渐渐不喜欢读书了。 </div><div><br></div><div>希望不爱说话的开口,希望酷爱说话的慎于言,希望要求过高的家长放松,希望甩手的家长尽到责任。 </div><div><br></div><div>发言是智慧的闪烁,倾听是理智的沉静。山高水低各随其性,未必要人人都兴奋,个个都开口。 </div><div><br></div><div>反复一一是儿童成长内在的要求,也是教育必须遵循规律。 </div><div><br></div><div>生而为人的幸福就在于:把理想一点一点地实现。 </div><div><br></div><div>当一个孩子对功课及教师怀有深刻敌意的时候,一切的抓和补,一切的良苦用心,都只能激发孩子强烈而深刻的逃离欲望。</div>

教师

一一

孩子

一年级

教育

家长

心平气和

强求

小朋友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