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right; "> 摄影/壹一</h5> <h5> 小的时候就曾念过:太行深处有人家。但太行啥样,人家如何,是没有切身体会的。当我钻进大山的沟壑,沿着宽度只能行走小车的土石山路,看着身边清晰在眼的太行山容颜以及从未见过的嶙峋巨石,弯弯曲曲地爬上山西盂县大汖村时,才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大山深处,什么叫深山人家。山势凌厉、峰峦险峻的太行犹如不容侵犯的天兵天将护卫在山村的周围,而蜷缩在它怀抱中的大汖是那样的安详古朴,听天由命;又是那样的深藏难露,孤独寂寞。</h5> <h5> 曾见过西递宏村的皖南徽韵,也赏过周庄同里的枕水人家,但当我站在大汖村口已有几百年树龄的古槐旁,仰望着挂在山腰之上的座座小院、户户人家时,心中还是不禁有一种别样的情愫油然而生。是为它貌似布达拉宫的参差之美?还是为它历经千年风雨而未改的古朴原始?是为令我们仰视的古人智慧和精湛技艺?还是因村子深藏太行深处、远离时下尘世喧闹的寂寞与无奈?都是,也都有吧。</h5> <h5> “汖”,一个笔画简单的汉字,翻遍现代汉语词典,终也不见它的身影。只有打开康熙字典,才能与它谋面。字典里说读pìn,但当地人念chang,三声,也有方言读can的,四声。大汖人说,山水为汖,表示水从山上流下来,就是我们说的瀑布。因为原来进到大汖村的山口有三条瀑布,村子又居最大瀑布之地,所以取名“大汖”。</h5> <h5> 与布达拉宫相仿,大汖是一座建造在一整块巨石山坡上的村庄。依山就势,顺坡而上,层层叠加,参差错落。挂在巨石山坡上的山村是没有普遍意义的街道的,只有窄窄的石头小道相通,人们进出往来,只能靠一双脚。当年,山里人硬是将碎石和黄土用背篓一筐筐背上山,和泥砌墙,建成了平房、二层楼、三层楼和下窑上房的多种木石建筑。自下而上,参差十多层,80多家,依偎生存。最高处的房子,海拔达800米。</h5> <h5> 大汖是古老的,也是艺术的。这个既有布达拉宫建筑风韵、又具皖南江南味道的深山小村,在三晋的黄土地上是如此得风情别具。面对这一没有大师设计、但犹如大师设计的农家建筑,面对古人的精湛技艺,面对先人们顺应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聪明智慧,我们这些又进化了千余年的所谓现代文明人,只有叹服,只有仰视。能在如此的一亩三分地上建造出如此艺术的居家住所,能在这么不易生存的天地里世世代代延续至今,可见人的韧性和伟大。</h5> <h5> 该村上世纪80年代还有340余口人,近年随着上学打工的陆续迁出,目前村里只有15口人生活,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50岁,年轻人都已不在村子里居住了。这里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民风纯朴,热情好客,村中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至今还保持着原始的古风古貌。</h5> <h5> 大汖村是先人们根据中国传统环境的风水理论选吉地建造的,整个村庄群山环绕,围合封闭,附阴抱阳,藏风聚气,东进西收,松柏罩头,清泉绕村,其独特风格的“立体交融式”乡土建筑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盂县传统和民俗风情,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h5> <h5> 大汖不大,村也无名。但它就像一扇古老的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视人类农耕文明的足迹,获取许多历史信息。它也是一个活的样本,阅读它,我们可以知道,人类曾经这样走过。我不知道,像大汖这样的古村还有多少,但我知道,随着历史的一页页翻过,这样的古村会越来越少,越来越稀有珍贵。</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 ">文/李亮(摘自网络)</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感谢欣赏,交流请扫二维码↓↓↓─</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