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有一个地方叫老家,我有太多的心里话…有一个地方叫老家,我有太多的放不下…… </h3><h3> 我的老家在一个叫桃家山的小山上,村庄四周环山,在群山环绕中居住了八九家人家。老家房屋多修建于六七十年代,青一色的“明三暗五”和“明三暗六”的土墙瓦房。老家最鼎盛时期在八九十年代,那时候小村庄居住有五六十人,很是热闹。</h3><h3> 现在随着年轻人移民搬迁至城镇和外出务工定居于省城、县城,老家只有十几个六七十岁的留守老人,留守在老家的山梁上。老家、老屋、老人,成了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农村的一个缩影、一种景象、一种乡愁……</h3><h3> 老家的春天,山上的树木吐出了新芽,桃花开了,梨花白了,老家就像一幅一气呵成,无语伦比的水墨画,美得那么惊艳,那么高端,那么低调,大美老家,大美桃家山……</h3> <h3><font color="#010101"> 每次回老家,看着满头白发的长辈们,总有太多的感慨,太多的牵挂。总会不由自主的驻立村头,遥望老家,总会拿起手机,按下快门,留下老家的春、夏、秋、冬…</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老家村头的春、夏、秋、冬四季景色,正如老家长辈们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人生四季。季节、年轮的更替,无人能阻挡,唯有用珍惜和快乐,来留住人生的美好时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老家村头的春天,油菜花开,鸟语花香…</font></h3> <h3> 老家村头的夏天,翠色欲滴,庄稼正浓…</h3> <h3> 老家村头的秋天,秋高气爽,颗粒归仓…</h3> <h3> 老家村头的冬天,白雪茫茫,瑞雪迎冬…</h3> <h3> 清明节前夕,回乡祭祖,老家春色已浓,满山遍野,一片新绿。</h3> <h3> 村头地里的油菜花也开了,小路、大树、村落、油菜花,构成了一幅乡村田园生活画。</h3> <h3> 晴天的山村,老人们忙着劳作,山野四处偶尔传来叮叮当当锄头碰撞石头声,那么的熟悉,那么的有生活气息……</h3> <h3> 这是老家山村的第一户人家,一排土墙瓦房,房前大场石头砌着高坝,说明当时修建这处房屋工程的巨大,两个大门,兄弟俩人一人一桩……</h3> <h3> 屋山头,码满了整齐的柴火,旁边堆积着玉米杆化作的农家肥,菜园里蒜苗长势正旺,这是山村人家的标配。</h3> <h3> 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在海拨500多米的山梁上,这样的水井有三处,基本保障了老家八九户人家的日常用水。</h3> <h3> 这是老家第二户人家,房前的核桃树、柿子树已露出了新芽,棕树碧绿高挺,鸡舍整齐有致,大场上堆着农家肥,正是春耕地好肥料,秋季定会有个好收成。</h3> <h3> 老屋良田围绕,屋后的山梨花雪白,白杨树也冒出了新芽,厢房的灶房屋檐下码满了柴火,平时做饭用起来也十分方便……</h3> <h3> 房前用竹子做成的鸡舍,四四方方,整齐有形。鸡舍边的韭菜已破土而出,鲜嫩鲜绿,难得的绿色蔬菜。路边的油菜花已悄然盛开,告诉人们,春天来了……</h3> <h3> 顺着小路向前走,一眼就可以看到老家第三户人家,白墙青瓦,高大的“明三暗五”的瓦房。</h3> <h3> 走近,大场上还停放着摩托车,用塑料纸覆盖着,看样子好久没有使用了。屋檐下用木料搭着玉米架,秋季用来挂晒玉米。还堆放了很多柴火,说明了老家长辈们很勤劳……</h3> <h3> 屋檐下放着已经弃用的碗柜,在农村,这种碗柜是每家灶房的必备品,用来放置剩菜、剩饭和碗碟,在现在来说,也算是“老古董”了……</h3> <h3> 房前的土地已经翻耕出来了,估计在谷雨前后将种上玉米。农民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就算年龄大了,只要身体还能劳动,也要把房前屋后的地种上,地荒着觉得可惜,种上觉得踏实……</h3> <h3> 这是老家第四户人家,大场堆满了整齐的耳树棒,有的很粗,粗的准备当柴火,细一点的准备点上木耳菌,用来种植木耳……</h3> <h3> 屋旁的芍药花已打满花骨朵,不久将会开放,粉白色的,一朵朵,点缀着老家的春天,为寂静的山村增添了许多生活的气息……</h3> <h3> 顺着这条小路继续向前走,走50米左右,就到了一个大院子,那也是我出生和生长的地方……</h3> <h3> 眼前院子阳坡、阴坡的房子,还有正前方的横厢房,都是我老家的房屋。当时我家只有靠左手阴坡的三间房屋,后来又相继买了院子右手阳坡和正前方们的横厢房,形成老家院子现在的这种格局。</h3> <h3> 老家院子旁的菜园子,油菜花开得正旺,坐在门前就可以欣赏到金灿灿的油菜花,还何需千里汉中观花黄……</h3> <h3> 老家现在虽然年轻人都外出了,只有十几个留守老人住在这里,但这里的生活气息很浓,大场边的菜园子蒜苗子长势正旺,不久将会抽苔吃到香脆的蒜苔子……</h3> <h3> 老家这处院子,最初有六户人家,两户在山村选址做了新房,一户举家搬到了山外西安郊县,一户是五保户,现在院子只剩下两户人家。想想当初老家的院子,真是热闹的院子、幸福的院子。小小院子三十多人,仅孩子就有二十多人,每天孩子们三五成群,院里院外,山上山下,玩捉谜藏、抓土匪等游戏,是何等无拘无束的快乐童年……</h3> <h3> 现在院子里的孩子都已长大,都在都市或城镇生活安家。都市方便挣钱,却不适合居家,都市的钢筋、水泥盛载着太多的冷漠、虚假,心灵无法找到安放的家。老家房前房后的一砖一瓦,家家户户的缕缕炊烟,才是远方游子心灵安放的家……</h3> <h3> 在老家院子边晒着暖暖的太阳,边拿着菜刀在院子边信手割着韭菜,屁股随意坐在地上,看着大场上盛开的朵朵野花,那个放松、那个自在、那个舒坦,达到了生活至简、快乐至简、幸福至简的最高境界……</h3><h3> 现代生活,我们时常为车子、票子、房子、筷子、位子所累,时常辛苦的劳作,时常违心的迎合,却忽略了内心的声音,与所追求的幸福却越来越远……</h3><h3> 回回老家,停下脚步,听听内心的声音,让老家、老屋、老乡的质朴、原生态,来净化我们迷茫、浮躁的心灵,人就会找到生活的根、生命的根、幸福的根。所有的迷失、所有的惆怅、所有的不快,都将烟消云散……</h3> <h3> 小路、远山、篱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莫不是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一种写照……</h3><h3><br></h3> <h3> 这是老家第七户人家,屋后梨花开地正艳,杏花已经凋谢,杏树长满了绿芽。大场上堆着农家肥,放着太阳能烧水器。墙上挂着大萝筛,窗子上架着电视卫星接受器。屋檐下堆满了整齐的柴火,大门上贴着红红的对联,处处显示着满满的小院农家生活气息……</h3> <p class="ql-block"> 土墙青瓦筑老屋,半枝桃花映农家。</p><p class="ql-block"> 日出而作耕四季,丰收笑脸胜晚霞。</p><p class="ql-block"> </p> <h3> 顺着小路向前走,便是老家第八户、第九户人家了。门前一排排杨树已经发芽,嫩绿嫩绿的新叶,在初春的季节甚是好看,为寂静的山村增添了一丝丝生机。</h3> <h3> 老屋风雨迎岁月,门窗斑驳抗风沙。</h3><h3> 桃红柳绿又一春,老人鬓白寄年华。</h3> <h3> 这两家挨地很近,上屋下坎紧相连,老屋的长辈属亲兄弟俩,两家来往很方便,有啥事情,不用打电话,只需用嘴随意吆喝一声,就能听得很清楚……</h3> <h3> 这是老家第九户人家,“明三暗五”的土墙青瓦的房子,盖地很高,可做二层,并在二层按了窗子。屋檐下放着背笼,农忙时节用于背农家肥和粮食。大场上堆了一堆板栗壳,可以看出,去年的板粟基本上丰收了……</h3> <h3> 老屋的大场边开满了油菜花,门前的枣子树已经发芽,小草绿油油的一片,显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屋后老人正在忙碌着干农活,走近看,在忙着整理农家肥,准备菜园子种菜用……</h3> <h3> 站在村头高处回望老院子,院子的房屋,房顶连着房顶,错落有致,整齐而规则。就像院子里的乡亲,生活中互相串门、互相联系、互相帮助,不分你我,有着浓厚的亲情和感情,不像都市“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那样。院子旁大片大片的梯田地,已经翻耕了出来,散发清新的泥土气息,这可是老家乡亲赖以生存的金土地。想想这些土地,父辈们在这里顶着烈日,冒着严寒,幸苦的耕耘,换来一粒粒粮食,在那个粮食奇缺的六七十年代,含辛茹苦,养活了一大家子人,真是不容易……</h3> <h3> 美丽如画的金土地,先前耕耘你的长辈们,已经慢慢步入老年,逐渐成为老人,辛苦劳累了一靠子,也该歇歇了,若干年后,这一片金土地该是怎样的一种景象……</h3> <h3> 村前杨树已经长大,已吐出新芽,外出的游子何时才能回家……</h3><h3> 老家,老乡,心温暖的方向,无论身在何方,永远在心上……<br> 老家,老乡,魂牵梦绕的地方,无论走到那里,乡音不曾忘……</h3> <h3> 离开老家时,站在村头山梁上,向山下眺望,山下工厂、高速路、新农村井然。山上山下两重天,半是繁荣,半是凄,但吾独爱原生态吾乡……</h3> <h5></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岭南初春好风光,桃红柳绿春飞扬。<br></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清明时节回故里,半山碧绿半山凉。<br></span>遥看村落八九家,近闻人声两三响。<br>幼时玩伴五六群,长大离家各四方。<br>空巢至亲七八人,互帮互助守山梁。<br>老人不图儿有志,只盼空闲回家乡。<br>男儿应知亲情贵,舍弃虚华报爹娘。<br>次次回村次次忆,回回归家回回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