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埃塞,领略神奇风情!—拉里贝拉岩石教堂

飘扬

<h1>非常幸运,今年3月,我选择了埃塞俄比亚的行摄旅程,收获满满。<br /></h1><h1><br /></h1><h1>去之前,我没做太多的功课,只在网上浏览了一些图片,在我的记忆里与埃塞俄比亚沾边且印象深刻的是70年代初,埃塞俄比亚年迈的"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来访我国,北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那时,北京的上空到处响彻着欢迎口号声。小伙伴们都觉得"海尔塞拉西"这个名字很好玩,若有谁闹肚子,大家会笑称他是"海尔塞拉西"。</h1><br /><h1>行摄埃塞,一路上带给我的神奇景致太多了,其中,印象最深最好的当属旅途中的最后一站:拉里贝拉岩石教堂,它是整个埃塞旅程的精华所在。</h1><h3><br /></h3><h1>拉里贝拉只是埃塞俄比亚北部的一个小镇,距离首都500多公里,公路无法通行,先需要从首都乘坐约一小时的飞机,从机场再驱车几十分钟才可到达。</h1><br /><h1>拉里贝拉因为拥有十一座古老的岩石教堂而蜚声世界,这些被誉为"非洲奇迹"的岩石教堂,成为了基督教文明在埃塞俄比亚发展的非凡产物,拉里贝拉更一度被称为新的耶路撒冷,也因此成为了埃塞俄比亚基督教徒心中的圣城。它也是最早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h1><h1><br /></h1><h1>为什么会在拉里贝拉出现这么多岩石教堂,每一个来访的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民间相传最多最久的故事是: 12世纪埃塞俄比亚第七代国王刚刚出生的时候,吸引来了一群蜜蜂围着他飞来飞去,驱之不去。其母认为那是儿子未来王权的象征,便给他起名拉里贝拉,意思是"蜂宣告王权"。结果,遭到当政的哥哥哈拜的嫉妒,给拉里贝拉灌了毒药,导致拉里贝拉长睡三天不醒,昏睡中,上帝指引他到耶路撒冷朝圣,并得神谕:"在埃塞俄比亚造一座新的耶路撒冷城,并要求用一整块岩石建造教堂"。</h1><h1><br /></h1><h1>于是,当拉里贝拉当政后,按照神谕在埃塞俄比亚北部海拔2600米的岩石高原上,动用2万人工,花了近30年的时间凿出了11座岩石教堂,这个地方也因此称为拉里贝拉。</h1> <h1>下图是从网上找到的一张俯瞰图,拍摄年代无从考证。画面中显示的是拉里贝拉最大的教堂群。</h1><h1>左上方那个长方形是救世主教堂,长33米,宽23.7米,高11.5米,面积782平方米,</h1><h1>中间偏下方的是圣玛丽亚教堂,在它的旁边还有一个更小的教堂是十字教堂。</h1> <h1>现在看到的教堂与上图几乎没什么不同,只修建了大门、平整了广场、修了台阶,联合国出资架起了遮日晒挡风雨的大棚,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装修装饰,保持原汁原味至今。</h1> <h1>  信徒们站在地面,俯瞰教堂,脚下一尺之外就是十几米深的岩石坑道,毫无遮挡,每逢盛大的祈福活动,地上地下会站满了人。</h1><h1> 我想,如果发生拥挤,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然而,我有点杞人忧天了,人家这里大概是从未发生过这样的事吧,否则,早就采取措施了。</h1> <h1>救世主教堂外墙四周矗立着三十四根巨大的方石柱,这些石柱是后人修建的。</h1> <h1>教堂外墙与石柱间的距离很窄,仅有一人宽,很多教徒或坐或站其中,手捧圣经,研读在心,是道独特的风景。</h1> <h1>拉里贝拉的每一座教堂都可以称得上是巨型的建筑艺术品。</h1><h1><br /></h1><h1>最大的救世主教堂,非早课祈祷的时间,信徒人少,游客脱鞋可进入,里面异常昏暗,坑洼不平的地面,虽然铺着毯子,走在上面也要小心慢行为好。</h1><h3><br /></h3><h1>正面挂满了精美的耶稣基督的画像,一个神职人员如雕像般一动不动坐在那。那个帷幔后面还有个神秘的地方,只有信徒才可进入</h1> <h1>其实这个神职人员,感觉就是教堂的保安。真正的神职要员只有在一些仪式上才可见。</h1> <h1>借着从十字窗户投进来的一点点光,趁着没有信徒进来的间隙,赶紧请神职人员拍了几张,当然,多少要捐些银子的。</h1> <h1>拉里贝拉岩石教堂的神奇之处在于:这些教堂都是从地下先找到一块整体岩石,并在四周挖出十几米深的沟槽,使岩石完全独立,然后,设计出门窗屋顶及内部构造,楞是一锤一锤把整个教堂生生凿刻出来。而且教堂彼此之间都有地下通道相连。更令人惊奇的是,教堂还有十分合理的排水系统,具有抵御雨季雨水冲刷的功能。</h1> <h1>正对救世主教堂大门有一条10米左右、十分狭窄只有一人宽的石洞。</h1> <h1>穿过石洞,就是一个很大的院落,院落中央是圣码丽亚教堂。它也是一个独石教堂,三面有门厅,里面空间狭窄,正面依然挂着精美的耶稣基督像,不同的是教堂正中的石柱被层层布幔包裹着,据说上面雕刻着岩石教堂建造的过程,不能让人看到。</h1> <h1>神职人员好奇地看着我,在这样的空间里拍摄,多少会打扰到他们,拍了几张赶紧出来。</h1> <h1>一位姑娘依偎在华丽的帷幔旁,那包裹全身的白色布巾,难掩她美丽的面庞。</h1> <h1>周末的清晨,天刚蒙蒙亮,信徒们络绎不绝地涌向教堂。</h1> <h1>院子里拉上了布幔,铺上了地毯,男信徒们几乎人手一本圣经,场面极为庄严肃穆。</h1> <h1>头上有遮挡棚,院子里很昏暗,有的信徒们点燃了烛火,那跳跃的火苗给肃穆的早课增添了几分温暖几分神圣!</h1> <h1>坐着的那位老者很有范儿。</h1> <h1>突然前面一阵骚动,一股股白烟缭绕,仙气十足,恍如梦境。原来,真正的神职大仙们要出场了。</h1> <h1>神职人员身穿白缎暗花的袍子,手里晃动着冒着烟雾的神器。</h1> <h1><b>都没搞清他们从哪儿出来的,似乎从墙壁的仙洞里飘出......</b></h1> <h1>神秘的神职大咖终于出现了,头上顶着一个巨大的似帽子的大包,从头到脚披着蓝色华丽的披风,内穿红色大袍,在五彩斑斓的大伞笼罩下,在随行人员的簇拥下,从眼前飘过。</h1> <h1>神职大咖出现的这一幕有点令我感到不那么真实,刚刚眼前还是那些普通的衣着破旧俭朴的信徒,转眼竟是如此色彩斑斓、衣着华丽的隆重场面。</h1> <h1>神职大咖们消失后,似乎也就宣告周末祈祷早课结束了。相比那些神职大咖,更吸引我的还是那些无比虔诚的普通信徒。</h1> <h1>女信徒与男信徒的祈祷方式略有不同,她们要么依墙或站或坐,要么贴墙面壁,要么绕教堂行走,要么把自己裹成个木乃伊似的匍匐在地......不少是带着孩子们一起来。</h1> <h1>我的镜头里记录最多的是拉里贝拉岩石教堂里信徒们手捧圣经的场景,不论男女老幼,他们那种心无旁骛,认真诵经祈祷的神态,令我联想起了一些久远已经模糊的画面:</h1><h1>在那特殊疯狂的年代,满世界人人挥舞着红宝书......</h1><h1>在恢复高考的那些年,大学校园的晨㬢中,到处是学生们读书的身影......</h1><h1><b><br /></b></h1> <h1>他们手中的圣经,外观各色各样,有新有旧,有大有小,有的相当古老,是家传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古董。</h1> <h1>最后,介绍一下拉里贝拉岩石教堂中最著名、最独特、最巧夺天工、最震撼的圣乔治十字教堂。</h1> <h1>这一站一跪的二张片子把十字教堂的神圣、神秘、神性展现无疑。</h1> <h1>圣乔治十字教堂最精彩之处在于整块巨型岩石从上到下被雕凿成一个十字形。教堂高有几十米,与地面相平的教堂顶雕刻出大小三个十字架,与整个十字教堂浑然天成,由此,从某种程度上它也成了埃塞俄比亚的象征。</h1> <h1>告别拉里贝拉的那天清晨,大家起大早再次来到这里,登高俯瞰,晨光静静地洒在这片土地上,大自然、白衣飘飘的信徒、十字教堂,三者交融相映,形成一幅幅壮美壮丽的画面,令人心增敬畏!</h1> <h1>我们的一位团友说的好,在最后的十分钟,放下手中的相机,静静地体会那份圣洁......</h1> <h1>在这里世世代代生活的人们,在神的庇护下生生不息、代代相传。</h1><h1>到教堂祈祷,俨然已经成了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h1><h1>教堂在身边,而神在心中!</h1> <h1>拉里贝拉岩石教堂带给我太多的震撼。</h1><h1>我敬佩埃塞人的祖先在千年之前,用原始的方式,一锤一锤凿出如此奇观。</h1><h1>我更敬佩这里纯朴的民风,自然与人文与宗教文明的合谐共处。</h1> <h1>祝愿拉里贝拉不被现代文明的喧嚣所打扰,永远保持这份安宁!</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