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3月,春天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是阆中最美的季节。阔别38年的我师三十一团卫生队的部分战友相聚在美丽的阆中古城。两位老班长曹福成、何友德为我们这次聚会精心策划安排,提前半个月就做准备,几天来一直相陪相伴,出钱出力,让我们十分感动。同时,还要感谢一直相伴为大家服务的31团战友曹松芳和 张新建 ,有他们的辛苦付出,才有了我们完美的相聚。战友相见分外激动,战友们互相问候,有聊不完的话题,叙不完的旧……。</h3><h3><br></h3><h3>下榻阆中宾馆</h3> <h3>1979年12月我们经过近一年的新兵训练和卫生员培训后,分配到我师三十一团卫生队。在卫生队里干部和男兵们对我们这些女兵很关心,不但从专业技能上手把手教我们,在生活上也关心备至,使我们这些十六七岁远离家乡的女孩倍感温暖。</h3><h3>1980年4月,我和燕子接到通知调至师演出队,离别时留下这张珍贵照片。之后,男兵女兵们几年后陆陆续续转业复员,各自回到家乡,这一别便是38年……</h3> <h3>38年后的相见</h3> <h3>战友们欢聚一堂</h3> <h3>战友们相见时的喜悦</h3> <h3>战友们各自介绍退伍后的工作经历。</h3><h3>王新成战友自我介绍啦</h3> <h3>一朝战友,一世兄弟。曹班长、何班长为我们安排了丰盛的接风午宴。</h3> <h3>战友们激动的唱起了《战友之歌》</h3> <h3>相聚留影</h3> <h3>畅游在2300年的阆中古城</h3> <h3>亲如兄弟</h3> <h3>开心快乐</h3> <h3>阆中古城,阆中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属南充市,被誉为四川最大的“风水古城”,是全国现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国家5A级景区。 阆中置县以来,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保护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古民民街院、寺院楼阁、摩岩石刻构成了阆中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h3> <h3>登高俯瞰古城全貌</h3> <h3>阆中古城立于山环水绕的穴场吉地,其建筑布局,也严格遵循风水穴法规划布局。阆中山环水绕而择定的城市中心,建有中天楼,以应风水“天心十道”之喻。城内其余街巷,均以中天楼为核心,以十字大街为主干,层层展开,布若棋局。各街巷取向无论东西、南北,多与远山朝对,古城中大量的民居院落上千座,主要为明清建筑,歇山单檐式木质穿斗结构,鳞次栉比,青瓦粉墙,雕花门窗。院落或坐北朝南,坐东朝西,以纳光避寒;或靠山面水,接水迎山,以藏风聚气。</h3> <h3>畅游古城</h3> <h3>品尝正宗四川火锅啦</h3> <h3>23号晚上,曹班长、何班长热情的邀请大家去歌厅嗨歌,战友们唱啊跳啊,尽情抒发着情感。</h3><h3>由于《美篇》只能上传5段视频,有很多精彩片段无法呈现给大家,有点遗憾。</h3> <h3>王克奇医生及其夫人、原卫生队杨广太司务长及其夫人,与战友相聚后于24日离开阆中回去工作了,大家在宾馆门前合影留念。</h3> <h3>五朵金花聚阆中</h3> <h3>游南津古镇</h3> <h3>南津关自古就是商贾云集、物贸繁盛的水陆要塞,坐落于阆中古城南边,背倚风景秀丽的锦屏山山麓,枕山面江,狭长的古街,古风古貌,古韵悠远,与阆中古城隔江相望,古色古香,充满诗情画意。水路横贯南北、上通广元、南下重庆,可通上海,是连接古城和江南的一条必经之道。</h3><h3>南津关古镇还与著名的华光楼隔江而望。风光优美。南津关历史悠久,明成化年间,曾设浮桥通嘉陵江两岸,与古城连为一体。红军时期,红四方面军九军通过这座浮桥,开始了长征。这种浮桥一直延用到解放初期。</h3><div><br></div> <h3>古镇亲水观景台</h3> <h3>虽然南津关的商铺遗韵犹在,但这些房屋布局杂乱矮小,为了使古老的南津关重新焕发昔日的活力,让南津关重现千年繁荣,成为阆中旅游文化的崭新亮点,阆中决定对南津关进行恢复重建。</h3><div>南津关古镇于2010年整体拆除,由阆中华城置业进行改造,投资3亿元,占地面积70多亩,项目总投资3亿元,占地面积70多亩。项目于2011年开始施工重建,2012年竣工并投入运营。建成后,全面还原原有戏楼、会仙桥、水码头、镰峰楼等景观,并延续古城商业街风格。同时打造沿江光亮工程,并重新修筑临江亲水平台,成为一个集观光、休闲、体验、购物、娱乐等多功能的生态旅游重要景点。建筑风格为与古城相协调的川北民居,南津关古街依山而建,街道以石阶层层而上,两旁建筑多系明清风格川北民居,古、雅、幽、深,形成与古城交相辉映的靓丽景观。</div><div><br></div> <h3>登上锦屏山</h3> <h3>部队情结依旧——高唱《打靶归来》</h3> <h3>小憩</h3> <h3>鳌山圣境仙道文化旅游度假区位于阆中古城之南,与古城隔江而望,是阆中古城山川龙虎交会及阴阳合和之地,灵脉所钟,含英咀华。西汉落下闳、唐朝袁天罡、李淳风等历代星象法家居山占星望气,是观阆中四象风水和古城全貌的绝佳去处。</h3> <h3>鳌山仙境</h3> <h3>鳌山圣境又名“二灵山”,山顶供奉的“大成夫子魁星帝君”和“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文武二仙威灵远播,求魁星开运、关帝赐财的朝圣者常年络绎不绝,到阆苑,必登鳌山,观阆苑仙境、知阆中文化、感天地灵气,带福禄回家。</h3> <h3>鳌山仙境中的“五仙女”哈哈😄</h3><h3>瑶池:《山海经》有讲西王母虽居昆仑但亦有离宫别窟,游息之处,不专住一山,每到一山,必避池沐浴。除昆仑山顶瑶池之外,我国共有四处瑶池,三处在青海,一处在四川。最大的瑶池是——青海湖,最古老的瑶池——褡链湖,最美丽神妙的瑶池——孟达天池,最小巧灵秀的——鳌山圣境;原有小巧天然湖泊,虽位于山顶而百年不枯,水质清澈透亮,常有人到此取水饮用治病祛晦,甚是灵验。景区修建时在原有湖泊上加以改造,成为摄影者爱好者的天堂。</h3> <h3>摸福,祈福</h3> <h3>舞姿不减当年</h3> <h3>风采依旧</h3> <h3>登上登仙台,它位于鳌山之北,嘉陵江之上,登斯观景台,古城伸手可及;是俯瞰阆中古城全貌、观天下第一风水的最佳目的地,“不登鳌山,未游阆苑”是登鳌山观景台最真实的写照。</h3> <h3>阆中古城风水文化独具特色。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的中游,其由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系交汇聚结形成严密缰绕合护的形胜之地。“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其山川形势独特,山水城融为一体。其城市选址是按照中国古代风水学的理论为指导选择的,非常符合“地理四科”即“龙”、“砂”、“穴”、“水”的意象。在四川省旅游局制定的旅游总体规划中,已将其列为“中国风水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h3> <h3>登仙楼鸟瞰古城</h3> <h3>古城一角</h3> <h3>敲钟祈福</h3> <h3>阆中樱花节</h3> <h3>开饭啦😊</h3> <h3>在四川南充市仪陇县参观朱德故居纪念馆</h3> <h3>仪陇朱德故居纪念馆</h3> <h3>向朱德总司令致以崇高的敬礼</h3> <h3>缅怀朱德同志</h3> <h3>四川仪陇朱德故居</h3><div>朱德故居始建于清代嘉庆末年(公元1820年),是朱家先辈从广东入川的第二住地,至今已有190多年的历史。</div> <h3>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土木结构房屋,典型的川北农家小院。朱德从9岁开始在这里住了整整14年,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屋内按照朱德离家时的原貌陈列着朱德及其家人使用过的物品,堂屋门楣上方的匾额系一代文豪郭沫若亲笔书赠,屋侧的“双柏树”、“琳琅井”是朱德当年劳动、生活、学习的见证物。</h3><div>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国家评为AAAAA级景区。</div> <h3>在朱德故居周围,至今还保留了很多朱德少年生活时的遗迹、遗物;门前养鱼的四方田;院坝内的石碾、石磨;田埂上他亲自栽植的嘉陵桑;东侧有他亲手掏挖的琳琅井;屋后竹林旁有他锻炼身体用来翻单杠的双柏树。</h3> <h3>参观完朱德故居,石海軒班长和王新成就要和我们分别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了,大家依依惜别……</h3> <h3>欢聚是短暂的,离别是难舍的……</h3> <h3>小憩(黄大聪司药和嫂子、赵晓霞)</h3> <h3>自拍</h3> <h3>观光车上乐哈哈</h3> <h3>嘉陵江大道留影</h3> <h3>阆中特产——保宁醋</h3> <h3>古城夜色</h3> <h3>阆中特产张飞牛肉、保宁醋在古城随处可见</h3> <h3>3月26号下午前往苍溪红军渡参观。红军渡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东连巴中,西通绵阳,南临南充,北接广元,苍溪,自古就是川北重镇,古有“川北淳邑”之雅称,今有锦绣梨乡之美誉。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歧坪平州国氏族公社在此繁衍生息。</h3> <h3>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先烈遗志</h3> <h3>苍溪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川陕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下,苍溪县苏维埃政府从宣传群众,扩红参军;打倒土豪,平分土地;发展党员,层层建党;建立政权,工农当家;发动妇女,组织群团;戒绝鸦片,增进健康;动员春耕,发展经济;拥军优属,组织代耕;筹集物资,支援前线;清剿土匪,维护治安;建立地方武装,保卫红色根据地等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工作,苍溪县苏维埃政府由于工作成绩显著,1934年12月,在巴中召开的第三次川陕省苏维埃大会上,被评为川陕苏区模范县。</h3><div><br></div><div><br></div> <h3>红军在苍溪转战期间,苍山溪水遍布红军脚印,苍溪人民与红军血脉相连,留下了许多的革命遗址和珍贵的革命文物。<br></h3> <h3>红军渡,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遗址。红军渡原名塔山湾渡口,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在距苍溪县城3公里处的塔子山下,塔子山山高林密,前山陡峭,居高临下,后山低缓,叶茂林深。塔山湾渡口滩头平坦、开阔,水流缓慢。1935年3月28日,为了迅速贯彻党中央“渡江西进”的战略方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副总指挥王树声以及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亲临前线,观察敌情,寻找渡口,选定此处为强渡嘉陵江主渡口。这里是红四方面军策应中央红军挥师西进迈出的第一步,如今已成为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战役纪念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接过革命先烈的旗帜继续前进!</h3> <h3>像革命先烈致敬</h3> <h3>绿色苍溪红潮涌。如今,无数的革命遗址和珍贵的革命文物已成为全国人民追忆红军、缅怀历史的重要载体,成为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h3> <h3>强渡嘉陵江战役,是红军史上对敌正面作战投入兵力最多,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大江大河作战。它的胜利,使红四方面军士气空前高涨,国民党军阀心惊胆战,实现了“强渡嘉陵江,迎接党中央”的目标,为中央红军入川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此,威震敌胆的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正式挥师西进,开始了艰苦卓越的万里长征。红军渡因此成为了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出发地。<br></h3><div><br></div><div><br></div> <h3>红军渡革命文物随处可见,如今留下珍贵的革命文物有3600多件,已收集到的有962件,其中,馆藏级别文物792件(三级布币670件,二级布币60件,三级刀20把,三级红樱枪19把,三级手榴弹23枚);石刻标语1015幅,全面展示不同内容的256幅;红军时期的纪念遗物55件(公文包23个,布袋21个,船模11具),最有影响的是“红军印”(现存中国革命博物馆)、“钱衣裳”(国家一级文物)。</h3><div><br></div> <h3>阆中白塔坐落在号称“天下第一江山”——四川阆中白塔山的白塔,建于明代末期,共十三层,高二十九米,外十二层,内六层并有螺旋梯道九十一级供人登临绕窗远眺,以便从各个不同角度观览阆中风物。不幸的是,在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阆中受到波及,白塔经受不起剧烈震动,被拦腰折断。只留下六层。09年已经恢复如前。</h3><h3>阆中白塔是一座风水塔,密檐式和楼阁式相结合,塔盘用石料砌成八边形须弥座,塔身用青石砌成八边形锥体,通身布上白灰,巧借峥嵘突兀的山势屹立在阆中城东嘉陵江对岸东山之巅,是阆中的又一标志性建筑。</h3> <h3>阆中古城风水文化独具特色。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的中游,其由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水系交汇聚结形成严密缰绕合护的形胜之地。“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其山川形势独特,山水城融为一体。其城市选址是按照中国古代风水学的理论为指导选择的,非常符合“地理四科”即“龙”、“砂”、“穴”、“水”的意象。在四川省旅游局制定的旅游总体规划中,已将其列为“中国风水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h3> <h3>在白塔山上俯瞰阆中古城</h3> <h3>在白塔山农家乐品尝柴火鸡🐔,美味悠长啊😊</h3> <h3>3月26日,两位班长邀请我们去广元剑门关游览,途经一片梨花油菜花地和张飞柏树大道,停车拍照。</h3> <h3>到达广元剑门关,品尝剑门豆腐。</h3> <h3>剑门关风景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h3> <h3>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以汉德县(治今汉阳镇)有“大剑至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于此地“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又于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峙处,倚崖砌石为门,置阁尉,设戍守,谓之剑阁,成为军事要隘。</h3> <h3>剑门关关楼 </h3><div>历代官府多次在剑门关关隘修建关楼,均毁于战火,明时又重新建造,清时几经修复,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川陕公路时被全部拆毁。1992年重修的关楼位于大家看到的新关楼对面,2008年的“5.12”特大地震使关楼严重受损,2009年,剑阁县决定在清代关楼的原址上重建关楼,关楼是仿照明代关楼重新修建的。关楼宽18.3米、高19.61米、深17.7米,全木结构,气势恢宏。</div> <h3>剑门山的形成,是在漫长的地质构造运动中,四川盆地北部边缘龙门山麓的剑门洪积堆,形成巨厚砾岩,出露地表,称为城墙岩群剑门关组,亦称剑门关砾岩。剑门岩由上至下,砾岩层次由多变少,砾径由大变小,砾泥岩逐渐增多。岩层向东南呈不均匀倾斜的单斜构造,北坡陡峭,南坡渐缓,这些地质特点,铸造了剑门山的奇险。</h3> <h3>由于篇幅有限,很多照片无法放在美篇中,所以,只能拼图了。</h3><h3>剑门关游图。</h3> <h3>三国时诸葛亮在此垒石为关,称剑阁或剑阁关,唐以后多称剑门关;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使其名扬海内外。剑门关自然风光旖旎,有七十二峰、小剑山、翠屏峰、石笋峰等景点,且集蜀道文化、三国文化等于一体,留存有许多人文遗址景观。</h3> <h3>巍峨剑门,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文学家张载在《剑阁铭》赞道:“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僰,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李德裕在《铭》中写道:“群山西来,波积云屯。地险所会,斯为蜀门。层岑峻壁,森若戈戟。万壑奔东,双飞高阙。翠岭中横,黯然黛色。树若雄屏,以卫王国。”</h3> <h3>东晋末年重要将领、大臣殷仲堪曰:剑阁之隘,蜀之关键。唐刘凤云:梁山之险,蜀恃为外户,其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名剑门。《益州图经》云:小剑山截野横天,奔峰倒地,挟楚包汉,呀秦拥蜀。大剑虽号天险,有扼塞可守,崇墉之间,径路颇坦。小剑则凿石架梁,飞阁成道,耸峭不容飞越,李白所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者也。</h3> <h3>剑门关留下难舍的身影</h3> <h3>3月25日,在朱德故居和石班长、王新成一一告别。</h3> <h3>相见时难别亦难</h3> <h3>再见了,来年再相聚!</h3> <h3>一一握手惜别</h3> <h3>再见战友,珍重!</h3> <h3>3月26日上午,27日下午,陈燕、黄司药及嫂子也都各自离去,回到成都和绵阳。</h3><h3>再见了,战友,期待来年再相聚。</h3> <h3>3月27日晚,一路陪伴我们游完剑门关后曹班长、曹松芳和嫂子,张新建及爱人小蒋一行五人返回阆中,他们实在太辛苦,陪了我们一整天还要赶夜路返程。何友德班长更是说什么也不回去,坚持要陪我们在广元逛皇泽寺并要送我们到广元火车站。战友们的热情感动的我们不知说什么好……</h3><h3><br></h3> <h3>皇泽寺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祀庙,位于四川省广元城西嘉陵江畔。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h3><div>皇泽寺不仅是国内唯一的武则天祀庙,寺内还保存着开凿于北魏至明清的6窟、41龛、1203躯皇泽寺摩崖造像及其历代碑刻,不仅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而且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更被专家们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div><div><br></div> <h3>3月28日下午1:25时,我们踏上西去列车,返回兰州,结束了6天的快乐旅程。</h3><h3>感谢曹班长、何班长、曹老兵、张新建战友的一路陪伴,感谢你们的盛情接待!战友情深似海,我们期待再相聚!</h3><h3>最后,用一首小诗结束美篇。</h3><h3><br></h3><h3>战友情!就像一壶陈年的老酒,</h3><h3>年代越久情越浓。</h3><h3>虽然天各一方,</h3><h3>但割不断彼此的牵挂和关怀。</h3><h3>曾经朝夕相处,</h3><h3>同甘共苦,</h3><h3>胜过手足亲情。</h3><h3>无论走到天涯海角,</h3><h3>总会想起战友的身影;</h3><h3>无论遇到何等困境,</h3><h3>身边总会有战友的真情。</h3><h3><br></h3><h3>由于篇幅有限(只能选择100张照片),很多精彩照片不能一一呈现,加之自己水平有限,对战友的深情厚谊难于言表,制作相册粗略,请战友们谅解。</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