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多年了。 </div><div> 自从我闲下来,有了时间重新拿起笔写点什么时,父亲的身影就一直在我脑海里浮现。许许多多的往事,便也不停地涌上心头。夜里,有时在梦中,父亲也嗔怪我:当年你让我写,给我出难题;现在你也闲着了,还是你写吧!</div><div> 记得当年父亲刚离休时,一时难以适应无所事事的境况。我说:您写回忆录吧!我当时只是想让他有点事情做,打发掉那些难捱的时光。过了几天,我回去,看见他写的那半页纸的字。我知道,我把他难住了。这让我想起了文革时,半夜里他把我喊起来,让我帮他写造反派要的交待材料。现在,我竟然也和那些人一样,让他做难以完成的事。我歉疚地说:那就不写吧,找点别的事情做。</div><div> 我从小到大,父亲在我心目中一直都是了不起的人,有文化,有本事。从我上小学开始,他就要求我好好练字;而他自己的钢笔字,也写得有模有样。单从字迹上看,谁会相信他根本没有上过学呢!</div><div> 我一直想写写父亲,可是许多年来无法做到。一想起与父亲有关的事,心里都是酸酸的,眼泪止不住地流。最后,躲在卫生间里,半天不能出来。有一次,我读范圣辉的《我爸》,她的感觉与我一样。我在留言中说:你一定不止一次地去卫生间洗脸……她很惊讶,说,是真的,你怎么知道?唉,我们有同样的经历啊!</div><div> 写不下去,只好停笔。我也不想把父亲写成只能让人落泪的人。他一生中的事情,虽然不及那些开国功臣那样辉煌,可对我来说却是血脉难分,不可小觑,更是不可忘记的。所以,我要等到心情平复下来,静静地、淡然地,就像是一个极熟的老朋友一样,叙述他的往事。</div><div> 我最想要写的事,是有关父亲的学历。父亲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一生中填写过无数次《履历登记表》。在学历一栏中,他填写的是:高小。我那时读小学,不懂高小是什么学校,就问他。他解释了半天,我还是不明白。后来我上了中学,从课外书中知道了什么是高小,什么是国高。当然,我也清楚地知道了他的高小学历是怎么回事。</div><div> 大概是在他十岁时,到离老家几十里远的霸王村,给一个地主家放猪。那是个很美丽的地方,村后是连绵起伏的群山,树木遮天;村前是滔滔不断的浑江,碧水环绕。但是那种年月,对穷人来说,美丽当不得饭吃。父亲离开自己的家,到这里给人放猪,就为能挣一口饭吃。到了秋天时,东家还能给一袋粮食拿回家。父亲干得认真也细心,很得东家满意。他每天把猪赶到哪里去,东家也从不过问。父亲每天都是把几头猪从村后赶到山上,寻找草木最丰美茂盛之处,任由猪们去吃,去撒欢。</div><div> 有一天,他从村后的学堂走过时,不经意间听到里面传出了读书声。这声音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一种美妙新奇的感觉再也挥之不去。他呆呆地听了一阵,恋恋不舍地赶着猪走了。从那天起,这个茅草屋的学堂,成了他心中的神圣之地。每天,他把猪赶到一片落满橡子和核桃的树下,然后自己返回学堂后窗外,静静地听里面的读书声和先生的讲课声。</div><div> 这个学堂,其实就是让父亲放猪的那个地主和另外几个有钱人办的私塾,总共五、六个孩子在这里读书。他们聘请的那位先生,是县里的名人,姓刘。刘先生本是个中医郎中,把脉开方手到病除,岭前岭后声名赫赫。因为不肯与权恶交往,才翻山越岭远离县城,在这偏僻之处作了私塾先生。刘先生医术高明,教书也好。父亲偷听了几日,更加上心。刘先生也注意到了他,一天,便喊住他,说:你喜欢读书?父亲说:嗯!他又随便问了几个问题,没想到父亲都答的很顺利,也很清楚。这个情节真有点像传说或电影里演的,刘先生叹口气说:屋里一群正经学生,不如窗外一个偷听的小猪倌。这样吧,我和东家说,你每天去山上放猪,午后回来,拿着我的酒葫芦,去江对岸的江甸子镇烧锅打酒。回来后,我单独给你讲课。</div><div> 就这样,父亲每天放完猪,拿着刘先生的酒葫芦,坐着舢板过江,到对岸的烧锅打一葫芦酒。回来后,刘先生一边喝酒一边给父亲讲课。一直到了秋后,下霜了,不能再把猪往山上赶了。东家给父亲结了工钱,装了半袋玉米碴子,让父亲回家。</div><div> 父亲恋恋不舍地回家了。刘先生没多久也辞馆离去。但谁也想不到,他们二人日后却结下了另一段旷世情谊。</div><div> 又过了几年,父亲多年没有音信的三哥有了消息。他原本在老家附近的一个金矿上,给老板当账房先生。后来,那个老板走了,把他也带走了。但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那几年,家里总出事,病的病,死的死;还有这一走就没有音信的。父亲那一辈,兄弟八人,父亲是老六,还有一个姐姐。大大爷、二大爷、四大爷和五大爷,都成了亲,可是几个大娘都先后病故。长得最英俊、相貌堂堂的五大爷,也没躲过一场瘟疫。只有几岁的八叔,也因惊吓夭亡。那几年,家里始终笼罩在阴深深的气氛里。最难的还是穷困,揭不开锅是常有的事。</div><div> 就在这时,传来了三大爷的消息:有人看见他了,在朝鲜,还是在一个金矿上当账房先生。据说混得不错,还娶妻生子了。我的爷爷仔细想了一下,把我的父亲叫到身边,说:小六子,家里实在活不下去了。应该去个人上朝鲜找你三哥,让他管管家里。我掂对着家里这些人,也只有你能去了!</div><div> 后来我看电影《慈禧太后》里,有个鬼子六;看《少帅传奇》里的张学良,也是老六。我就想:我爸也是老六,有意思,难不成这天底下的老六都是聪明人!</div><div> 父亲那年十三、四岁,按今天说就是个孩子,可是为了一家人的活路,却要出国去朝鲜走一趟。好在那时去朝鲜也方便,也不用办护照和什么手续,过了鸭绿江就出去了。只是三大爷在的那个金矿,还得走一段路。具体多远,当年父亲讲时,我只顾听热闹,没用心记。现在也无处可查证了,反正挺远就是了。父亲过了江,走一路打听一路,还真找着了。三大爷真在那个矿上,混得也真不错。他看见六弟来了,也挺高兴,就让他留下来。父亲不肯,说:家里人都快饿死了,等着你给拿点钱回去救命呢!</div><div> 三大爷只好拿出一些钱,让父亲带回家。他们掌柜的听说父亲要回集安,说他的亲戚在集安高小当校长,让父亲给捎点东西回去。父亲走时,他交给父亲一封信和一个小木匣子。木匣子做工极精致,上面还有铜锁锁着。里面装的什么,他没说,父亲也没问。</div><div> 父亲过了江回到集安,找到高小学校,见到了那位校长,把信和木匣交给他。校长很高兴,安排父亲住下,让父亲歇两天再走。如果那人不是校长,也不是安排父亲住在学校里,父亲第二天肯定就走了。那样一来,事情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天底下奇奇怪怪的事,本就多着呢。父亲进了学校,心里先就喜欢的不得了,也就答应歇两天再走。谁知第二天一早,校长就来了,怀里抱着木匣子,气急败坏地说:你这孩子不诚实!我亲戚说给我捎来几个金镏子,怎么没有呢?是不是你拿去了?</div><div> 父亲听了,一头雾水。那个老板只让把这个木匣子和信捎给你,也没说有什么东西啊?那校长非说让父亲给藏起来了,还把匣子打开让父亲看。那里面果然什么也没有,父亲看了,一时怒火升腾,把木匣子狠狠地摔在地下。木匣碎了,随着一阵清脆响声,几个黄澄澄的金镏子滚了出来。再细看,那木匣里面刻着凹槽,金镏子就镶在里面,外面用胶水和锯末子封着,不细看真发现不了。那时,黄金是受到严格控制的,金矿老板也是无奈才用了这种方法,只是差点冤枉了父亲。</div><div> 校长不好意思了,一个劲儿地道歉。父亲收拾起自己的东西,坚决要走。最后,校长说:你不要走,留在学校里当杂役,有工钱,有空还可以听课。能听课,这是父亲梦寐以求的。他见校长说的诚恳,便听从了他的挽留。父亲托人把钱给家里捎回去,自己留了下来,一边当杂役,一边抽空就在随便哪个教室门口听听课。</div><h3><br></h3> <h3><br></h3><div> 校长给他发了一套制服, 还让他穿着那套衣服照了一张照片。父亲就这样一边干活一边听课,在那个学校待了一年多。第二年秋天,家里又出了什么事,捎信来让他回去。父亲 脱下制服,带走了那张照片。又用攒下的工钱买了几头猪,一路赶着走回了老家。同时,也就结束了他的所谓求学之路。加上霸王村刘先生半年多的授课,往多说也就二年,这就是父亲笔下的“高小”学历。</div><div> 看看父亲那一手钢笔字,看看他参加工作后的能力,我坚信不比某些大学毕业的差。那些年,我对伟人的话深信不疑,社会是最好的大学。当然,现在说这话有点不合时宜。还是说点有意思的事吧!</div><div> 文革时,父亲被造反派批斗,让他交待问题。他把那张照片找出来,让我去灶坑里烧掉。他怕被造反派见到就说不清楚了,在那些人眼里,穿那身制服的人绝不是杂役。我在灶坑前犹豫着,舍不得,但也害怕。最后,还是决定藏起来。我把它藏在一个笔记本的塑料本皮里,外面根本看不出来。但这样一来,我自己也就忘了。直到前两年,处理一些旧书、本子时,把塑料皮扯下来才看到这张照片。我激动得流下泪来。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情怀,我怎么能无动于衷?心里涌动的热流促使我一定要写下来。</div><div> 于是,我写了上面的故事。写的时候,我尽量让自己的心情处于平复状态,不要过于激动。可是写完了,当我抬头望着挂在书桌上方墙壁上父亲的遗像时,他正看着我,脸上仍然露着慈祥的笑容。那一瞬间,我再也无法抑制。</div><div> 我要去洗脸了…… </div><div> </div><div> 二零一八年清明前夕</div><div><br></div><div> </div><div><br></div><div> </div><div> </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