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防一一从大连鲶鱼湾到晋江围头村。十“重回围头的日子”作为本文的续篇

子牛.

<h3>进駐主炮阵地前探照灯班暂住福建晋江坑口村</h3> <h3>当年马拉松考核起点就是坑口村</h3> <h3>向金门供水工程在施工</h3> <h3>823炮击金门时海岸130毫米火炮和人员就是这样暴露(130岸炮操作人员后面没有防护甲板)弹药库在半掩体工事的下方。弹与药是分装的,需要装填时由运弹(药)手(最少4~6人)分别从弹、药库中搬出直接交给装填手(装弹手和装药手)装入火炮待发射……。弹、药在炮位不应该有赌存。一旦有敌方炮弹落入半掩体中易引起炮位上的弹药爆炸燃烧会造成对人员的伤亡……最初炮战中就吃了这个亏。安业民烈士就是因为金门的炮弹落入半掩体爆炸点燃了堆放在炮位上的药包的烈火🔥烧伤的……。</h3><h3> (这幅照片是战役前国外记者拍摄的海岸炮兵连战备训练的场景。1958年8月23日炮击金门战役中安业民所在的岸炮150连就是在这种半掩体状态下向金门开炮的……。能找到这幅资料照片还真不容易)</h3><h3> 换防时最激烈的炮战已经结束,我们的任务就是给火炮阵地增加顶部防护工程,工程全部完成之后,用"固若金汤"来形容我们的岸炮阵地一点都不过,再不会发生因金门打来的炮弹落入我们的炮位而造成装备受损人员伤亡的事情了。现在回顾起来我们所修筑的防护工程,它成了历史文物,并没发挥实质性的作用。现在的岸防武器都换成了导弹,一旦发生战争也用不到它了。</h3> <h3>823炮击金门之前海军登陆舰运来的岸炮130的药包</h3> <h3>我们班最初担任潜伏哨任务就是每天晚上潜伏在这海滩边的杂草丛中,监视海滩是否有金门过来的偷渡小船。执行任务中并没有发现过有人偷渡。</h3> <h3>当年的指挥所,观察哨设在这里,这里能观察到金门方面的动静和我们炮击的弹着点。</h3> <h3>安业民烈士墓</h3> <h3>参与炮击金门的陆炮比岸炮多</h3> <h3>当年的金井镇街道</h3> <h3>外型一致的四门主炮掩体</h3> <h3>  1960年春,我被选送武汉东湖岸边的卓刀泉海军预备学校,一年后又被送进大连第二海校(后来改成海军工程学院)立即投入艰难而紧张专业课,直到1961年的暑假才有允许探家。从鲶鱼湾到围头村又到东湖之滨紧接着又去了大连的寺儿沟,四年没有机会与家人见面,这期间母亲和祖母先后离世,妻子郝素琴带着幼小的志耘参加生产队里的沉重劳动赚工分维持生活……在院校学习期间一直拿战士津帖从每月6元升到24元,支持家里就非常有限了,大家都一样也就没啥怨言。她的心脏损伤也许从那个年代就开始了?我却没有给她娘俩一点帮助……。"革命战士做块砖,随时听从党召唤……"的口号影响着我,服役期满也没选择退役回家。如今想来,道路是自己选的没有谁对不起我,只是有些对不起早逝的妻子郝素琴。</h3> <h3>补充资料1,李文朝为围头村题词&quot;海峡第一村&quot;</h3> <h3>补充资料2</h3> <h3>补充资料3</h3> <h3>“重回围头村的日子”作为《换防……》一文的补充:</h3> <h3>找机会重回围头村的愿望今天(20280927)实现了,进围头村前首先重访了坑口村,那是我来福建前线的第一站。进村的道路没了原来的样子,来到了村委会大楼,向工作人员说明来意,村委会非常热情地安排人员带我们去……当楼院展现在眼前,立即让我回忆起岸炮38营营部所在地一华桥二层楼院。在这里生活了几个月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可能那是战争时期的特殊环境的原因?…我们这些不是炮手的炮兵,几千公里来到这里焦急地等待着上级领导下达新任务。</h3> <h3>  </h3> <h3>当年并没有注意这栋楼院的建筑年代,只知道是蔡氏华桥的借来驻军。</h3> <h3>坑口村路口的合影</h3> <h3>围头村民兵连长派人并安排电瓶车去主炮阵地去参观。</h3> <h3>战争与和平展馆</h3> <h3>在水泥澆注部分有“1959 .9.28建成”字样。正是后续加厚工程施工的开始日期。</h3> <h3>大字标语都是后来加上去的,施工完成时并没有这些。</h3> <h3>民兵连长和导游女士为我们讲解</h3> <h3>这张从网上找到的照片很珍贵,““八二三”炮战就是在这种只有半防御暴露的状态下向金门开炮的。后来修成的防御工事(就是我们看到的1、2、3、4主炮阵地)并设有发挥作用。</h3> <h3>晋江到厦门游了南普陀寺、鼓浪屿……(日光岩顶郑成功水操台没有上)</h3><h3>,只上了月光岩海边美景很美……</h3> <h3>行进中拍摄的远方</h3> <h3>南极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