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父亲】<h3>父亲是一个严厉而慈祥的人。</h3><h3>我崇拜父亲是从家里柜子里满满的工程图纸开始的。</h3><h3>父亲是厂子里的工程师,图纸是那种紫色的晒图,是厂里各种设备的设计图和安装图。只读过小学的父亲的专业知识来源于自学和实践。他最有成就感的是那套位于河边300米长的土龙门吊,依靠钢丝、转扬机、和木头支撑能把场里的木头从这头移到那头或吊装到车上,省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我不知道图纸对父亲的意义,有次偷取了一张折纸飞机玩,父亲发现后第一次打了我。</h3><h3>父亲的人缘在厂里是极好的,工友们都敬佩他。父亲不抽烟,但下到车间总有工友给他递烟,父亲也只是象征性的抽几口就让他们下次别吸烟了,厂子里木材多,容易起火。</h3><h3>厂子里有很多老乡,年纪大的基本没读过书,帮他们写信就成了父亲的任务。父亲的字漂亮,也有几分文采。我识字后就读父亲写回来的信,最记得信里的话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要我认真读书。</h3><h3>我回到父亲身边生活已是高中学生了,我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少年时代。</h3><h3>父亲没有因为我是家里唯一男孩就溺爱我,读书闲暇时间,他会带我去他的工场里学习电工、车床和焊工技术,也带我去河边钓鱼改善家庭生活。</h3><h3>父亲很少讲他的故事,他的故事我基本是从母亲和姐姐那里听来的。</h3><h3>母亲说父亲的时候总是一脸幸福的样子。</h3><h3>母亲说,她15岁嫁给父亲。母亲有四兄妹,她排行第三。外公有门砌屋的好手艺,赚些钱就买地,收留了一个哑巴在家做工。母亲说外公家后来因有地被划为地主家庭,但她们三姐妹没读过书,只有舅父读过书。母亲不识字,文革生产队办扫盲班,她也只学会了父亲的名字和几个阿拉伯数字。</h3><h3>父亲是家里的满崽,是老街上的“高富帅”,娶母亲颇有一番周折。</h3><h3>1944年日本兵进攻衡阳经过过水平,为了躲兵,奶奶带着一家人从街上躲到牙泉的亲戚家,亲戚是当地的富裕人家,有个比父亲大2岁的女儿,为了报答亲戚的接纳之恩,奶奶许下了娃娃亲还让父亲做上门女婿。父亲不喜欢这个比他大的姐姐,后以父母包办婚姻为由要求取消娃娃亲,女方是坚决反对的,奶奶也坚决反对,但父亲态度更坚决,还自己写了状纸诉到县上终于解除了这门婚约。女方不但输了官司还倒赔了父亲几担大米,父亲一天之间把大米全施舍给了街上的乞丐。</h3><h3>父亲取消了婚约,奶奶又忙着给他物色对象,奶奶想起在族里几个亲戚的女儿。便又带着父亲上门一个一个的见面。母亲说,父亲进家门前她就躲到楼上去了,透过木板楼的缝隙他看见父亲大大方方的跟着奶奶与她父母聊天。父亲没有反对奶奶给他安排的这门亲事,他早就知道母亲是当年冲里的一枝花。</h3><h3>母亲嫁过来后就跟着奶奶织布,那时家里经营着一家豆腐店,一家织布店和一家杂货店。</h3><h3>父亲不愿意干这些活,整天与街上一帮青年打篮球、排球。</h3><h3>因为打得一手好球,父亲到了广东并进了工厂,母亲也跟着到了广东,在丹霞山下锦江河畔母亲生下了我。</h3><h3>姐姐说起父亲就复杂些,说父亲很聪敏,10多岁时就跟街上人去贩盐,贩盐的路上要翻山越岭,每到岔路口父亲就会折树枝做记号,防止回来时跟不上大人迷路。土改后,因为家庭成分高,当地不好找工作,父亲就远走他乡,几番闯荡在广东韶关仁化扎下根来。姐姐说父亲重男轻女思想很严重,她从小就为家庭作贡献,但出嫁时父亲连嫁妆也没陪,就提着自己的两个箱子出嫁了。姐姐口虽这么说,但从没恨过父亲,年年都往家里寄钱。</h3><h3>父亲07年4月初二离开了我们,我们让他长眠在他喜欢的丹霞山下。有锦水相伴,有丹风入怀,他在天堂应该是幸福的。</h3><h3><br></h3><h3>前日扫墓归来,谨以此文悼念我的父亲。</h3><h3>2018/4/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br></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