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您逛胡同

司马南

<h3>末代皇帝溥仪与小舅子(婉容的弟弟)没事儿串胡同,即使在皇帝面前,美女面前,狗这种生灵,也总是能够吸引眼球,末代皇帝溥仪和小舅子身边的这只大黑狗是什么品种? </h3><h3>杜宾犬、山东黑狗、黑狼,德国黑背、中华田园犬……说啥都有,你认为这是什么品种?</h3><div>再看看这小舅子的发型有多时髦,分明是穿越啊。 ​​​</div><div>昨天晚上,在网上发现这张照片,我便转发了。遥想当年,皇帝爷把辫子剃了,小舅子剃着这么时髦的发型,领着大狗在胡同里串来串去,与今天我等胡同里串来串去,有啥区别。</div><div><br></div><div>北京胡同在大清以前,元代的时候便开始建设了。胡同”,这两个字原是蒙古语的译音。《析津志》载称“巷通本方言”,是1267年元代建大都沿袭下来的,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了。</div><div>仔细看,末代皇帝溥仪与小舅子这张照片确实是胡同里拍的,背景不是皇宫的陈设,破败的皇宫也不是这样。</div> <h3>今天(2018年4月3日),于我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辈子大概不会忘记了。</h3><h3>有人看到面条鸡蛋,以为过生日,生日年年过,实为寻常事,今儿不寻常,不是生日,乃为人生一个重要节点。</h3><h3><br></h3><h3>最近四个月,专司大厨,今天的#宅男日志#文字简短,我写道:</h3><div>清汤排骨、荷包蛋、白灼小白菜、云南玫瑰饼、内蒙古河套挂面、俄罗斯风味炭烧酸奶。</div><div>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div><div><br></div><div>有人或许会问,今天的日子对你重要就穿胡同吗?</div><div>对呀,你看那小狗,包括末代皇帝溥仪身边的那只大黑狗,习性都是一样的,只要经过的地方就会留下气味,缅怀历史,追思既往,那就低头寻着当年走过的胡同嗅一遍,不忘初心,不忘走过的路,不忘自己是个“胡同串子”,永葆“胡同串子”的本色。</div> <h3>中西合璧。</h3><h3>最近刚刚研究了一下风味乳与酸奶的区别。</h3><h3><br></h3> <h3>白灼青菜保持翠绿的秘诀:水里点盐,放一点油。</h3> <h3>清汤排骨,昨天炖好的。</h3><h3><br></h3> <h3>清早,北京西城转到东城,兜了一个大圈儿,开始走大道,后来串起了胡同。</h3><h3>如果有人对我今天东城西城串一段胡同有兴趣,下次我专门到“八大胡同”串给你看,告诉你北大教授某某某、皇帝老儿某某某、历史文化名人某某某,他们当年光顾的风月场地址在什么地方?</h3><h3>房子还是老房子,胡同都是老胡同,物是人非而已。人已作古,风月婉在,香尘既褪,艳词不绝,至今仍有人津津乐道。</h3><h3><br></h3> <h3>北京最近天儿还可以,今天偏于严肃。</h3> <h3>熟悉北京的,可以通过这些照片判断一下具体位置,没来过北京的,请记住,我走的是二环以里,北京老城,全是有名有姓的地方。</h3><h3>胡同是老百姓过日子的地方,它记下了历史变迁时代风貌,那些老房子其实就是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h3><h3>漫步其中,细细品味,又似北京百科全书,不少胡同中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h3> <h3><font color="#010101">是不是和人们通常所了解的西单不太一样啊?</font></h3> <h3>西单图书大厦尽人皆知,这个角度您可能没有见到过。</h3> <h3>郭沫若的字看到了吗?</h3> <h3>第一张照片的皇帝爷,这个大门不知道出出入入多少遍呢,那个时候肯定没有郭沫若的字。</h3> <h3>在北京,学摄影的,大概没有人没拍过这个美丽的老宅子。</h3> <h3>故宫角楼,西北角。</h3> <h3>正好被树挡住了。</h3> <h3>北海景山附近的一座著名的桥。</h3> <h3>这是一片海呀。</h3> <h3>自西而向东,左为北海公园的一部分。</h3> <h3>西北角</h3> <h3>东四十四条(不是44)一户人家的大门。</h3> <h3>老胡同加上共享单车,这过去时、现在时全有了。</h3><h3>公元前的1045年,距今有3000多年了吧,今天北京这个地方是古燕国的都城,叫蓟城,据推算那个时候城墙是用夯土筑的。</h3><h3>到了战国时期,广为流传的《周礼·考工记》明确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可见那时已非常注重城建制度了,就连城中街道布局都有作了明文规定。</h3><h3>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从秦、汉开始,无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还是隋、唐、五代和宋朝,北京这个地方一直都是北方的重镇。</h3><h3>十世纪初,辽朝建立,把这儿当成了陪都,改称南京,又称燕京。</h3><h3>公元十二世纪,金朝建立,在此建都,称为中都,中都城里出现了坊、街、道、巷,但至此还没有“胡同”出现。</h3><h3>今天的国人,包括北京人,说到辽金,就往沈阳那边想,打住,首先应该想北京,北京这个地方,辽金时期建都,既是辽都,又是金都。</h3><h3><br></h3> <h3>真实的老北京胡同。这院里住了多少人家很难数得过来。人称大杂院。</h3> <h3>汽车是开不进去的,胡同窄得很。</h3> <h3>窄胡同正在闹施工。</h3> <h3>凡是与佛教有关的活动,这里都热闹非凡,动辄排出几里地去。</h3> <h3>诵完阿弥陀佛,需要煎饼果子。</h3> <h3>小狗子不管那些,佛门圣地照样撒尿。</h3> <h3>检验慈悲心的老婆婆上班了。</h3> <h3>行为艺术</h3> <h3>红墙、民宅、大道、立交</h3> <h3>生意好不好,取决于香火旺不旺。</h3> <h3>里边是孔庙和国子监。</h3> <h3>最重要的是把东西吆喝出去。</h3> <h3>人说我是胡同串子,我还真是喜欢在胡同里串来串去。</h3> <h3>别的还好,只要起了高楼胡同就走味儿了。</h3> <h3>胡同其实没有那么宽,宽幅照片显得胡同宽了许多。</h3> <h3>北京老百姓过去强烈要求从胡同里搬出来,想上楼去,现在胡同值钱了</h3> <h3>说到北京胡同,真正形成胡同是到了公元1276年,元朝在毁于战火的金中都原址东北部,建起了大都城。今天北京还有元大都遗址。</h3><h3>没有元大都就没有北京胡同。</h3><h3>所以如果要搞一个北京胡同博物馆的话,它的标志应该是元大都。</h3><h3>元大都虽然是少数民族政权,但是尊我中华文化为正宗,他们按《周礼》原则建立了“状如棋盘”的大都城。那个时候人家就懂一张蓝图干到底。</h3><h3>1285年2月,“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高及居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其或地过八亩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民作室”。贵族功臣,悉受封地,以为第宅。于是,元朝的官僚、贵族们就按此规定,在大都城内盖起了住房及院落。这一间间房屋、一个个院落,一个挨一个盖起来,连起后就是一排排的,而一排与另一排之间要采光、通风,还得留出进出的通道,于是形成了胡同、小街和大街。</h3><h3><br></h3><h3>元末《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衖通二字本方言。”</h3><h3><br></h3> <h3>胡同什么意思?</h3><h3>蒙语水井的意思。</h3><h3>大都城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天下,这方言当然就是蒙语了,有水井的地方才有人,才得以居住。就人类文明演进史而言,能够凿井而居,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进步,过去人们只能逐水而居。</h3><h3>杂剧戏词中,不止一次提到“胡同”,如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就有“直杀一个血胡同”,再如李好古的《沙门岛张生煮海》中说得更具体:“你去兀那羊角市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可见北京的胡同是形成在元大都城的格局里。不过元大都当时仅记有29条胡同,因当时明确规定宽9.24米的才叫胡同,要是达到18米宽就叫小街,到36米宽就称为大街了。</h3><h3><br></h3> <h3>大树必须得修成这样,否则的话,这条路堵的太死了,上上下下密不透风。</h3> <h3>挂国旗,中国比美国少多了</h3> <h3>让您住在这里,感觉会怎么样?</h3> <h3>四合院里边开饭馆儿,现在都叫私家菜,已经成为一种时尚。</h3> <h3>右边建了一个华侨博物馆,从来没有进去过。</h3> <h3>胡同里的小胖墩儿。</h3> <h3>猜猜,这个文殊院是干嘛的?</h3> <h3>保安大哥责任重大,平时也没事儿。</h3><h3>小偷都成了稀罕物。</h3> <h3>照片编到这儿,突然意识到应当有一个曲儿配上,搜了一下,发现还真有《北京胡同》这么一首歌,听了过门儿,未及听全曲儿,好像是和李谷一唱的那个高高的前门调性近似,就是它了。</h3> <h3>研究胡同的大门,应该是一门学问。</h3> <h3>北京胡同调子是灰色的。</h3><h3>跟这天儿相适应。</h3><h3>照片都是随手拍的,未经任何后期处理。有事要办,并非专门写文章,口水错谬甚多,随手而拍并不讲究。</h3><h3>今天于我很重要,故而记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