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们今天推出作家姚玉凤老师的散文《芳草连天罗田岩》</h3> <h3>芳草连天罗田岩</h3><div>作者:姚玉凤</div><div><br></div><div>于都客家人最喜欢赶庙会,而于都最有名的寺庙当数依山傍水的罗田岩。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也。对于这个赣南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只是每次去都是走马观花,而随着罗田岩名气的越来越大,我却突然萌发了要仔仔细细游一次罗田岩的念头,于是挑了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偕夫神游了一趟罗田岩。</div><div><br></div><div>喝,好几年没来,那旅游热一升温,罗田岩却果然是与前不同。远远望去,那气势宏伟的牌楼首先就让你的眼睛禁不住一亮,昔日几百级石蹬台阶如今早已铺成了宽敞的水泥路面。上得山来回首一望,那盘山公路就犹如一条白色的丝带飘拂在幽幽山林之间。有寺必有香客,有客必能经商。只见那卖鞭炮、线香、蜡烛、金银钱的香担,那卖客家风味小吃、饮料、水果的摊点密密麻麻排满了寺前的山道两旁。鞭炮声声,香烟袅袅,一拨又一拨善男信女们虔诚地顶礼膜拜在大大小小的神像菩萨面前忏悔着、祈祷着,仿佛那一切罪恶的灵魂与不洁的欲念都将在佛门圣地得到净化。我洗手焚香、顶礼膜拜之后留下丈夫替我各处上香,我便径直去找寺里的当家大和尚采访,谁知释继荣住持不在,只一位二十刚出头名叫祖悟的小和尚师傅接待了我,还没聊几句,他就极热情地主动当向导,领着我系统地参观起罗田岩来。</div><div><br></div><div>山川奇秀,景色迷人的罗田岩,位于县城南5公里的于(都)盘(古山)公路左侧,此处群峰环抱,悬崖耸立,古柏参天,翠竹联荫,岩东摩崖石刻是这座千年古寺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罗田岩石刻主要分布在寺东悬崖和观善岩悬崖上。寺东悬崖上能分辨的有15品,以宋代石刻居多,目前发现最早的石刻就是宋皇祜三年(1051年)所镌刻的。而悬崖上端最醒目的要数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天子万年”题刻。据清同治版于都县志载:罗田岩“右为悬崖,横列数十丈,瀑霏霏从岩洒淅堕,上勒宋以来诗歌游记,不下数十百首……”可见摩崖石刻之壮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始建于南北朝的罗田岩想必就是那时佛教盛行的产物吧。这座远离京城、很是一般的古寺本也平平常常、“锁在深闺人未识”。可在北宋嘉佑八年正月初七,却忽然来了位大名人,他就是北宋著名哲学家、《爱莲说》的大作者,当时的虔州(今赣州)通判周敦颐。</div><div><br></div><div>这位宋代道学的开山始祖长期做州县小吏,但却不卑小职,处世超然自得,因而他一贯尘视名利,雅好山林,有着很高的精神境界。忽一日,这位老夫子在繁忙的公事之余想放飞一下自己的心情,于是便邀了同僚钱、沈二先生以及书法家、于都处士、王羲之的N代孙王鸿同游罗田岩,并兴致勃勃地题刻了一首七言绝句《游罗田岩》赠以王鸿。诗曰:“闻有山岩即去寻,亦跻云外入松阴。虽然未是洞中境,且异人间名利心。”从而开创了于都罗田岩摩崖石刻之先河。对于周通判的厚爱,王鸿自然是感动不已,他当即赋诗表示深深谢意:“临别溪头承诲嘱,此心当为圣贤求。”的确,周诗所体现出来的与生生不已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人生襟怀,对时人有着很大的感染力,加上名人行动本身就有一种非凡的广告效应,于是,后人步韵唱和者甚众。“道本人存,地由人胜。”从此,罗田岩便声名鹊起,文官武将、骚人墨客、名家学者们纷至沓来,或揽胜观景,或瞻仰唱和,历千年而不衰。可以说,周敦颐是第一个“炒作”罗田岩的名人。据记载:历代名人专为罗田岩而作的诗文就有83件之多,其中记序9篇,诗词74品,真可谓珠玑荟萃!</div><div><br></div><div>紧步周濂溪之后尘的大名人便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作为一个从19岁就开始职业军人生涯的封建社会武官,他受其母亲的严格教诲而有着很强烈的忠君报国思想。为了抵御金兵南下,为了早日统一自己的祖国,他出生入死,不问拜将封侯,只为报君仇、血国耻,因而,长期转战在今两湖、浙、赣、苏、皖一带。绍兴二年,岳飞以平定江淮功授武安军承宣使。据传在他授职的第二年便奉旨“征剿”农民起义军来到了于都,一来他就到去城五里的罗田岩拜访住持黄龙禅师,预卜这次出征的凶吉,那黄龙禅师也不客气,竟毫不隐瞒地直言相告说:“岳家军此次出兵必败”,岳飞一听,心里当然是很不高兴,心想我岳家军所向披靡,人称常胜军,你怎么就敢枉断我这次出兵必败?真是乌鸦嘴!可事实却果如黄龙禅师所言,虽然岳家军骁勇无比,但还是战不获胜、败下阵来。</div><div><br></div> <h3>这岳飞心中是后悔不迭呀:真奇了怪了,黄龙禅师的话果然就这么灵验?!退兵于都后,岳飞赶紧特意到罗田岩去拜访黄龙禅师。谁知那黄龙禅师早就料到岳飞必来,便告之寺内僧徒:“如果岳将军来了,你们就说为师不在”。说完脱下身上的袈裟披放在座椅上,一甩手----走了。当岳飞急匆匆来到罗田岩时,却远远地瞧见有只老虎蹲在庙内,可来到庙里一问,黄龙禅师却并不在家,说是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岳飞听后,不禁怅然万分,于是,他顺手提笔就写了一首七绝:《罗田岩访黄龙旧迹留题》以深表遗憾:“手持竹杖访黄龙,旧穴只遣虎子踪。深锁白云无觅处,半山松竹撼西风。”并挥笔在崖东石壁上题了“天子万年”四个雄浑苍劲的大字。后来吉水人、明代嘉靖年间的名状元罗洪先将这首诗镌刻在摩崖之上,可惜此诗与岳飞的纵幅阴刻楷书“天子万年”四字却在文化大革命中同时被毁。</h3><div><br></div><div>在这之后,又一位大名人光顾了罗田岩,他就是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当时的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景炎二年,文天祥率宋军抗击元兵,在于都鏖战大捷,于戎马倥偬之际登临罗田岩,怀着对“国破山河在”的忧愤之情,他奋然挥笔写下了《集句大书罗田岩石壁》一首:“岂弟君子,民之父母。靖共尔位,正直是与。无贰无虞,上帝临女。”从而表达了自己忠贞不渝的坚强意志和高尚情操。可非常遗憾的是,此后不久他便为国英勇捐躯“留取丹心照汗青”了,也许,于都的那次大捷便是他军旅生涯的最后一次胜仗吧。</div><div> </div><div>文官武将来了,艺术家也不甘落后。在一个金风送爽的秋日,被人誉为“眼高百代古无比,书法画法前人前”的清代著名诗画家八大山人朱耷云游到了罗田岩,这位一贯以意境冷寂、风格险怪著称的画僧,在这里为我们十分宝贵地留下了一幅精美绝伦的“水墨画”——《罗岩夜坐》图:“为爱清秋夜,帘垂五漏时。山虚吞小月,云重压高枝。露冷蛩吟急,风惊鹤睡迟。旅魂无着处,惟有少陵诗。”可真不愧是鼎鼎大名的诗画奇才啊,不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且闹中取静、动静结合,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感染力。</div><div><br></div><div>人以地显,地由人名。的确,历代名人为罗田岩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同样,罗田岩又为名人们提供了一方展示自己艺术才华的绝妙舞台。经考证,在罗田岩方圆约2.5公里的悬崖峭壁上就镌有历代名人题刻近70品和11尊浮雕佛像,其中有宋代周敦颐、岳飞、文天祥、元代王懋德,明代王守仁、罗洪先、黄宏纲、何廷仁,清代李元鼎、八大山人的题刻等。罗田岩石刻内容和形式繁多,有诗词、匾额、佛龛像记,姓名等,字体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等。其中以正楷和行书为多,这不仅是研究我国书法石刻艺术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赣南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更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从北宋以来的九百多年间,由不同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斧斤凿下了一件件历史的不朽篇章。丹崖悠悠,它上面那饱经风霜而显得字迹斑驳的题刻,真不知蕴藏着多少历史的宝贵信息正等着我们去研究、考释、解读和欣赏啊!据中国科学院考古学家张教授认定:罗田岩的摩崖石刻比赣州通天岩的还多,居赣南诸县之首。因此,罗田岩的摩崖石刻早在1957年就被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列为全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br></div><div>“看,那就是岳飞题刻的“天子万年!”我急忙戴上眼镜顺着小师傅的手指仰头观望,只见那雄浑苍劲的阴刻楷书果然是非同寻常。“哎,不是说‘天子万年’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毁掉了么?”“没错啊,这是后来修复的。”接着,小师傅告诉我,随着罗田岩名气的越来越大,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是越来越多,尤其以湘、粤、闽的客家人为最。据说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就是冲着岳飞的“天子万年”来的。除“天子万年”外,本来还有王阳明的“观善岩”、王懋德的“白云深处”以及客籍于都人、著名理学家黄宏纲、何廷仁等名人的题刻。可惜因年久风化,“石半泐,不能概读”、“剥蚀者也过半”,故大多数题刻都已变得模糊不清或残缺不全,保护较好的仅存二三十处。</div><div><br></div><div>倘若罗田岩的摩崖石刻之多是一大景观的话,那么它的石窟洞穴之奇就属又一大景观了。你瞧,在寺岩入口处,一座石崖巍然矗立,上刻“雩阳一览”四个赫然大字。崖下凿有数级小石磴,可拾级而上。相传有句谚语:“伸手摸得到,黄金由你挑。”意思是说,谁人跪在石磴上,伸手摸得着崖壁上的“一”字,准能发财致富。而寺岩左边,原建有“仕学山房”和“凝道轩”,相传为昔日学士大夫们谈道讲学的地方,那后石山上刻有“别一洞天”四个字还依稀可辨呢。</div><div><br></div> <h3>在溪水萦绕,群山环抱的罗田岩盆地中,东面是壮观的悬崖峭壁,而正南半壁间则有一排别具一格的石窟洞穴。穴深广如屋,高不过五尺,长宽约一丈,洞中有七个窝,传说是昔日和尚们打坐的地方。而“古罗田岩”就是以洞为室,依山傍岩而建。这一个个玲珑别致,自成风趣的洞穴,洞洞相连,各有特色。古寺系砖木结构,壁间有风火墙,飞檐斗拱。山寺座南朝北,中为“观音阁”,今称“古罗田岩”,内设观音阁,穹顶正壁刻有“居然仙境”四个字,传说这还是宋朝理学家朱熹老夫子的手笔。而殿右过道间有一泉水自崖巅沿石隙顺流而下,常年飞珠溅沫,凌空飘洒,名曰“飞泉”;右为“玄帝殿”今称“南禅古寺”,内设三宝殿,穹顶刻有僧佛浮雕,若言若行,栩栩如生;左为“西竺禅林”,系后来扩建,与原古罗田岩毗邻相连,浑然一体;再往左边就是“功德院”了,而在其左边后侧,一座古朴典雅的新“观音阁”三层楼拔地而起。站在阁顶鸟瞰远眺,但见群山起伏,村舍毗连,滔滔贡江飘然西去,城廓亭轩尽收眼底。看层林尽染,览无限风光,真是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啊!</h3><div><br></div><div>就象所有的名山名寺一样,在罗田岩三宝殿右侧石窟内,也有那么一个“出米岩”,所不同的是这米却有来历。传说在于都县城东门外的贡江河里,有那么一块横露出水面的“门槛石”,因而不知有多少粮船在此处遭了殃,每次那粮船一翻,鸡公山的鸡群们便从河里运谷上山,啄壳做米,然后运到罗田“米岩”供僧侣香客们食用,不多不少刚刚好。岂知寺内有个贪心和尚一时酒瘾发作,也顾不得那许多清规戒律,便趁着无人把那岩洞凿大,好让它多出些儿米以换酒喝,谁知天不从人愿,那凿大的洞只是流了三天三夜的谷糠,就再也不出米了。这也就是客家人俗话所说的“和尚心大出砻糠”了。</div><div><br></div><div>当祖悟小和尚秉烛领我去看那“出米岩”时,洞口遗迹依然清晰可辨,只见那洞顶约三尺见方,深约二尺,凌空倒嵌于石窟穹顶的岩壁之间,形状如漏斗倒挂,上小下大,颇为有趣。原以为仅一遗迹而已,殊不知这“出米岩”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我们师兄弟没事就最喜欢聚在这聊天和休息,因为这洞可是冬暖夏凉哦!”祖悟一说,我这才发现洞外虽寒气袭人,可这洞内却果真温暖如春。</div><div><br></div><div>离开了“出米岩”,祖悟却又弯腰把我领进了一个曲里拐弯的洞中之洞,借着微弱的烛光,我们摸索着前行,“这是什么地方啊?”“传说当年有一和尚在这坐禅(俗称坐经),这一坐就是几年,结果出来时头发、胡子都花白了,难道这就是佛教所谓的“苦行僧”么?据我所知,以洞为室构建寺庙的在于都并不少见,但如此精致讲究的石窟却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店。那么,这是否就是与中原客家人南迁带来的石窟艺术以及黄河流域以洞为室的习俗有关呢?</div><div><br></div><div>于都客家人的庙会一般一年赶一次,而赶罗田岩庙会的香客却是常年不断。每月的初一、十五,还有佛祖生日、地藏王生日……可最最热闹的却要数观世音的三次生日以及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的烧新年香,那简直是人山人海,络绎不绝。祖悟小和尚告诉我说,1999年大年初一拍电视那回,蜂拥而来的香客和游人竟达三万多人,创下了于都庙会人数之最,罗田岩的香火旺盛景况便由此而可见一斑了。倘若烧新年香为的还是祈求一年的大吉大利,那么,观世音的生日于都人又何以如此作兴呢?原来,于都客家人有个习俗,那就是将自己不好带养的孩子寄拜给这位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希望能保佑孩子无病无灾,健康成长。一般是选个黄道吉日,慈爱的父母领着孩子,并带去孩子的衣服、鞋帽以及灯油、蜡烛香、金银钱到庙里去举行寄拜仪式,然后把做过功果、上过香的衣物等带回。凡举行过仪式的孩子就算是寄拜给了观世音,那以后每年的观世音生日,这些寄子们的父母就得带着观音鞋以及敬香的物品到庙里去给观世音过生日。这成千上万的寄子们,再加上那些虔诚的求子求福的善男信女们,如此声名远播的罗田岩其观世音的生日庙会能不热闹么?</div><div><br></div><div>直到下午四点多钟我才终于见到了县佛教协会副会长、罗田岩现任住持释继荣,这位70多岁的当家大和尚自96年接任以来,一直都在为罗田岩的美化、修葺和拓展等基本建设而奔波操劳,他告诉我说,为了更好地笑迎八方来客,他们准备进一步扩展斋堂、食堂和寺院坪场,让这座千年古寺焕发出新的青春,为继续弘扬和传播佛教文化而大放异彩。</div><div> </div><div>“田岩九曲至今传,始信名山别有天。邀得忠良增胜概,竹丛泉畔几流连。”当暮色四合、炊烟升起之时,我站在那株周敦颐手植的千年古柏面前向罗田岩默默告别,心中却突然生发出许多感慨:是啊,韶光悠悠,“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然而,罗田岩这座历经千年风雨而不衰的古寺却巍然屹立,客家文化艺术依然源远流长。我想,这也许就是精神遗产的独特魅力吧!再见了,罗田岩!我相信,沐浴着21世纪春风春雨的罗田岩一定会有着更加迷人、璀璨的明天!</div> <h3>主编:雨林 袁小满</h3><div>副主编: 宁眸 小小</div><div>编委:路人甲 红了樱桃 华佗 赤龙 肖水荷 </div><div>本期执行编辑:小小</div><div>关注于都诗词美篇:18880900</div><div>有更多更好的佳作等待你品鉴</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