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h3><h3>不管政治立场如何,但蒋介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恐怕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h3><h3>人无完人,人生一辈子,都不敢扪心自问,没有做过亏心事,这也正如老祖宗所说的:静坐常思已过。</h3><h3>今天蒋,毛已经作古,让我们在清明期间一起客观地看待历史,回顾过往……</h3> <h3>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h3><h3>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浙江奉化,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军事家,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h3><div>蒋中正受孙中山赏识而崛起於民国政坛,在孙去世后长期领导中国国民党达半世纪;其於国民政府时代一直居於军政核心,领导中国渡过对日抗战与二次大战,行宪后又连续担任第一至五任中华民国总统长达27年,但其政治手腕与独裁统治亦遭受批评。其从政生涯横跨北伐、训政、国共内战、对日抗战、行宪、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及东西方冷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div><div>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div> <h3>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其回忆录《领袖们》对蒋毛两人都有评析,称:“毛举止随便,说话爱简略,给我的印象是有成打的问题同时在他脑里转动。他讲他的意见,心平气和,语调平淡,在一个规模较小的会场会引人注意,但不是雄辩之才。即使在说明重大观点时,他也喜欢语惊四座。”</h3><div>“蒋披一件十分整洁的黑色斗篷,头剃得光秃秃的,在私人场合,同他那肃穆寡言苟笑的态度相得益彰。在我说话时,他惯于不假思索地连声说好,好,显得有一点紧张。他双眼的神采给人自信和执拗的印象。眼眸是漆黑的,有时闪出光芒,在我们交换意见之前,不时环视办公室各处。在我们谈话的整个过程中,就盯着我的眼睛看。”<br></div><div><br></div><div>据专家考证,在正式出版的15种毛泽东著作中,涉及人物305人。最多的是蒋介石,1044次;其次是马克思,913次。而在台湾出版的蒋介石40多种著作中,提到最多的人第一是孙中山,第二便是毛泽东。当然对于前者,蒋尊以总理,后者则仍以“匪”字代替。</div> <h1>新中国成立这一天,蒋介石在做什么?</h1><h5>【孟洪《 人民文摘(2013年第10期】</h5><div>对蒋介石来说,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也许是他一生中最漫长、最难过、最刻骨铭心的一天。</div><div> 1949年10月1日这天,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之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举国欢庆,华夏沸腾。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铭记的重要时刻,尤其是对一个人,似乎更加难忘,这个人就是毛泽东的“老对手”——蒋介石。此时此刻,他在哪里,在做什么?这位曾经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人物,是如何度过这刻骨铭心的一天的?</div><div> 最后关头 放弃空袭计划</div><div> 1949年10月1日。清晨。</div><div>广州东山梅花村32号的陈济棠公馆——蒋介石在广州的居所。</div><div>蒋介石的官邸死一般地寂静。突然,电话铃声响起,打破了寂静,也打断了正在思考的蒋介石。国民党空军司令周至柔已经打过几次电话了,但蒋介石一直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每一次,周至柔得到的回答都是“再等等”。</div><div> “校长,再不起飞,我们就不能按时到达了。”周至柔焦急地向蒋介石说出了最后的底线。</div><div> 蒋介石猛地站起身,对着话筒说:“任务取消。”</div><div> 周至柔大惑不解,连忙问:“校长,请再考虑考虑,我们准备得很充分,保证完成任务。”</div><div> “任务取消。”蒋介石又一次更加坚定地重复一句,然后放下了电话筒,他慢慢地坐回沙发,脸上没有一丝表情。</div><div> </div> <h3>不过,在今天看来,蒋介石倒是作了一个正确的决定:他取消了用空袭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计划。这个计划,蒋介石与周至柔密谋了很久,也精心准备了很长时间。蒋介石为什么在最后关头取消这一计划呢?因为他最终明白:即使他把天安门地区炸个稀巴烂,破坏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他得到的也只能是中国人民的更加愤恨和美国人对他黔驴技穷的蔑视。而且,天安门广场与故宫相连,如果把故宫炸了,把北京的古建筑毁坏了,自己就成了烧阿房宫的项羽和烧圆明园的英法联军了,这样会招致全中华民族的指责和唾弃,成为千古罪人。所以,蒋介石最终放弃了破坏计划。正是出于对蒋介石孤注一掷冒险一搏的警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机全部带弹受阅,这在中外阅兵史上是极为罕见的。<br></h3> <h3>公元1887年10月31日,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蒋介石出生在浙江奉化的溪口镇。</h3> <h3>大家都知道,蒋介石的老家是浙江宁波市奉化县,蒋介石退走台湾后,常常用望远镜眺望大陆,这是因为晚年的蒋介石无比思念自己的家乡,晚年的蒋介石不再是曾经逐鹿中原的政治家,只是一个耋耄老人,人老了,都想落叶归根。</h3> <h3>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开学典礼结束后,孙中山与蒋介石在校内的合影</h3> <h3>黄埔军校的正式名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位于广州黄埔岛,故又称黄埔军校。</h3> <h3>宋美龄早年在美国学习,她所受到的都是美式的教育。出色的英文,美丽而又迷人的外貌,让她成为蒋介石对外交流最为重要的渠道。而宋美龄确实也在用尽全力帮助自己的丈夫。</h3> <h3>蒋介石和自己最后一任夫人宋美龄,倒是人前人后秀恩爱。</h3><h3>退到台湾的晚年生活,依然是很温馨的样子。</h3> <h3>小女人的妩媚,大女人的果敢在她身上相得益彰,妙合无垠。</h3> <h3>虔诚的信仰 宋美龄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晚年时过着平淡悠闲的生活。每当有熟人或朋友来看望她并夸奖她时,她总是淡淡一笑,引《圣经》上的话回答说:“我要打的仗已经打过,要走的路已经走过,权、名、利已成往事,忘记这一切吧!”世界上有许多长寿的人,当问及其养生之道时,共同点都是“过着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生活能让人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凡事适可而止,不以追求精神刺激为乐,能长期的维持健康状态。</h3> <h3>纵观宋美龄,抛开她的西化背景,基督教教义显然更适合"第一家庭",基督教信奉一夫一妻、平等互爱、相互扶助,这显然比当时东方盛行的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更能够维护女性权益。宋美龄始终坚持妇女的地位。</h3><div>蒋介石他在日记中曾不止一次倾吐对她的款款深情,比如"三妹爱余之切,无微不至,彼之为余牺牲幸福,亦诚不少,而余不能以智慧、德业自勉,是诚愧为丈夫矣!""三妹待我之笃,而我不能改变凶暴之习,任性发露,使其难堪。"瞧瞧当年的蒋介石有多么大的转变,字里行间的体谅、支持、疼惜,毫无传统的大男子主义,充满了爱与平等的罗曼蒂克。</div><div> </div> <h3>1943年2月18日,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分别向美国参、众议院发表了长达20分钟的演讲。</h3><div>当时,议员和旁听席上皆座无虚席,国会议员们凝神聆听宋美龄演讲。</div><div>当她说到,经过五年半的抗战,中国人民相信,“与其忍辱接受失败,不如光荣地冒失败之险,去争取胜利”时,议员们全体起立,热烈鼓掌长达四分钟之久。</div><div>这一幕成为了永载史册的一阙珍贵镜头。</div> <h3>宋氏三姐妹合影</h3> <h3>很少有人知道,蒋经国的生母叫一一毛福梅,下图中间老太太就是毛福梅</h3><div><br></div> <h3>毛福梅是蒋介石的原配,但是很可怜,他们两人连一张合照都没拍过。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合照,还有几张。蒋介石和毛福梅照片,竟然为零。对原配比对敌人还冷漠,一声叹息!<br></h3> <h3>1975年4月5日,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蒋介石因心脏病突发,在台北市郊的阳明山官邸病逝,终年88岁。</h3> <h3>“全国军民、全党同志,绝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怀忧丧志,务望一致精诚团结,实践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惟愿愈益坚此百忍,奋励自强,非达成国民革命之责任,绝不终止,矢勤矢勇,勿怠勿忽!”</h3><div> 蒋介石临终遗嘱</div> <h3> 4月6日,移灵大溪陵寝时,全台民众就地肃立至哀1分钟,从台北到大溪62公里,二百多万人沿途设案路祭,跪拜迎送,甚至不乏荣民、荣眷哭倒在地,如丧考妣; 而凡是不符合丧悼气氛的广告都拆除,交通路口搭建牌楼,甚至包括医院多数行业全都停止营业。</h3> <h3> 台湾官员为蒋介石跪灵</h3> <h3>宋美龄领蒋经国及诸多家人,最后瞻视蒋氏遗容致哀。</h3><div>当官方宣布蒋介石逝世后//</div><div>是夜,士林官邸庭院上空,原本繁星点点,突然,全岛从台北到高雄狂风大作,雷电交加,暴雨如豆落下。许多人认为这是巧合。但更多中国人愿意将它看作蒋介石离世的象征。灵异,此时成了一种美好的祝福。</div><div>2个小时后,官方发布蒋介石的遗嘱,正式向外界通告蒋的逝世。救护车把蒋介石的遗体送往荣民医院。</div><div>美国学者陶涵所著的蒋介石传记中,引用国外记者的话,评价蒋介石的逝世:他是掌握了一切优势,却“失去”中国的人。</div><div> 4月16日,一个阴雨沉沉的星期三,在国父纪念馆,宋美龄、蒋经国、蒋纬国,以及蒋孝武等依礼三鞠躬后,蒋介石的棺材永远地合上了。</div><div>军队奏哀乐,10人执绋,抬起棺材步出纪念馆,送上装满黄色菊花的灵车。</div><div> 出殡队伍长而有序,数十万民众夹道恭送。他们缓缓地经过闷热的的台北,上了公路,穿过小镇,经过鳞次栉比的工厂,穿越蜿蜒不尽的山路,走过翠绿无垠的田野,来到60公里外的慈湖。</div><div>这里是蒋介石生前最爱的地方,竹林环绕,有山有水,像极了儿时的家乡,浙江奉化县溪口镇。他交代宋美龄和蒋经国,自己死后,就暂厝此地,将来有机会迁回浙江老家入土。</div><div>至今,蒋介石的棺材还放在慈湖寝陵,四脚未落地,棺木不沾土。</div><div>1988年,蒋经国逝世后,与蒋介石棺材暂厝大溪陵寝,待回家乡。</div><div> 其入土遗愿,还会等多久?</div><div>蒋介石为何一生不敢留发? 宋美龄道破真相,令人震惊!<br></div><div>蒋介石虽然曾经身居高位,贵为国民党的领袖,但同样也是出身于普通家庭,也许很多人都有所耳闻,由于蒋介石父亲早逝,他是被母亲一手拉扯大的。其母亲十分信奉佛教,蒋介石从小受到佛教文化熏陶,对他一生的影响非常大。</div><div><br></div> <h3>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h3><div>1945年8月,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与毛泽东。</div> <h3>1945年8月,重庆谈判时的毛泽东,左起:张治中、毛泽东、赫尔利、周恩来、王若飞。</h3> <h3>蒋介石与张学良之间说不清也讲不明,临终前,他对蒋经国说了一句:“不可放虎!”,于是,直至蒋氏父子死后,张学良才重获自由。由此可以看出,蒋介石这个结拜大哥,对张学良这个结拜兄弟,该有多重视了!</h3><h3>为什么软禁?恐怕成千古之谜了……</h3> <h3>1971年林彪遇难后,蒋介石即招回儿子蒋纬国并在晚餐上说:“毛泽东去一臂矣!林彪死了。”蒋纬国脸色很难看,一言不发吃完饭,告辞回家。19日,蒋经国在“国安局”的报告上写道:共产巨人已经断了一条手臂了,让我们等着看他如何失去他的另一条手臂。</h3><div>还有说法称,蒋介石听说林彪死讯还流了眼泪。蒋介石的私人医生熊丸透露:“我唯一一次见到蒋总统流泪是在他听到林彪死的消息时。”这一说法后来还得到国民党大员陶希圣的证实。</div> <h3>蒋公的书法,既如其人,又如其名,中中正正,形如一介方方正正的石头。蒋公毕业于保定军校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后又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从他的成长轨迹来看,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正规教育,对传统国学进行过潜心钻研,坚持写省察日记,规范自己的言行;从执政策略上来看,他更多的是走传统伦理救国的道路,因此不难揣测他的书法必以工整端严见长。<br></h3> <h3>据未被证实的消息源称,蒋去逝后,毛泽东私下为蒋介石举行了一场个人的追悼仪式。说那天,毛泽东只吃了一点点东西,沉默庄严地把张元干的送别词《贺新郎》的演唱录音放了一天。这首词只有几分钟长,反覆播放便形成一种葬礼的气氛。毛时而静静地躺著听,时而用手拍床,击节咏叹,神情悲怆。</h3><div>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原文是:“举大白,听金缕”,表示满腔悲愤,无可奈何,只能借饮酒写词听唱来消愁。为蒋介石送葬后几天,毛泽东仍念念不能释怀,下令把这两句改为“君且去,不须顾”,重新演唱录音。这一改,使送别的意味达到高潮,送朋友流亡外地变成了生离死别。毛泽东向蒋介石做了最后的告别</div> <h3>蒋介石对毛泽东诗词从不以为然到大为震惊!当时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发表出来轰动全国,蒋令其文人和一首词来盖过,可都不及毛的磅礴气势。<br></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相传,蒋公曾游青城山,路上口渴,就在路边的草亭坐下喝茶。这时,在山路上走来一个道士,道士对蒋公说;先生,山人路过此地口干舌糙,可否给口茶喝。</h3><h3 style="text-align: left;">蒋公当天心情极好,对道士说,请。</h3><h3 style="text-align: left;">道士坐下后对蒋公说,先生与此处有缘,将来必定去而复返。蒋公道,先生会算命?道士说:先生是相信我的话,贫道就多嘴跟先生聊聊吧!先生你必定一统全国,但……</h3><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蒋公说,愿闻其详。</span></h3><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道士答,你</span>一生有两大劫……</h3><h3 style="text-align: left;">蒋公,请先生赐教。道士说,只要先生紧记:成不离川,败不离湾。此二劫自然可解。说罢,道士告辞,绝尘而去。</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二十年后,蒋与毛较量处于下风,心情烦死了,某天,重游草亭,便想到,成不离川,败不离湾这句话,于是,在徐蚌会战失利后,蒋公果断辙兵到台……</h3><h3 style="text-align: left;">若真有其事,乃天意为之了。不过委座在上面题字确是真的,现仍保留着。</h3> <h1>核心提示:尼克松在其回忆录《领袖们》中比较了毛泽东和蒋介石:我觉察到他们两人在提到国家时,都有点秦始皇帝的口吻。两人的姿态和讲话似乎给人一种感觉,他们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h1> <h3>1945年重庆谈判时的蒋介石与毛泽东,都已成为各自党派的领袖。蒋介石1938年4月1日当选中国国民党总裁,此职为他一人所独有,直至其身故。毛泽东则于1945年6月19日当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直至去世。</h3><div>但此际两人会面之时,互称先生。毛泽东在公开场合亦尊称其为蒋委员长。在更长时间段中,双方的称呼则都以“匪”命名。蒋介石自1927年与中共决裂之后,就将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等地建立独立的武装称之为“赤匪”、“共匪”。直到第四次“围剿”的时候则以“朱毛赤匪”统称。及至后来中共建立延安根据地,毛泽东地位确定,蒋介石始以“毛匪”称之。</div><div>毛泽东则在1927年就开始在自己的文章中给蒋介石加上定义“反革命”后蒋介石被批判为“蒋帮头子”、“流氓刽子手”、“新兴军阀”、“旧势力之化身”、“军阀之工具”、“反革命”、“美帝国主义走狗”、“美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买办阶级等反动势力在中国的代表”等。毛泽东对蒋介石的评价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中国法西斯头子”、“独夫民贼”。</div><div>第二次国共合作以后,双方似乎又回到原来的桌面上,蒋介石与毛泽东来往电报中均有互称“先生”之举。</div><div>重庆谈判之后,大约是两人一生之中最后一次文明相称。</div><div>其后口水仗一直打到了1949年之后。</div><div>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会见毛泽东时他好奇地问:“蒋介石称主席为匪,不知道主席叫他什么?”</div><div>毛泽东一听,哈哈大笑起来。周恩来趁这机会,替毛泽东作了答复:“一般地说,我们叫他蒋帮。有时在报上我们叫他匪,他反过来也叫我们匪。总之,我们互相对骂。”</div><div>直到1980年蒋介石、毛泽东均已逝世后,两岸才逐渐不再以“匪”互骂。1983年蒋经国在“总统”文告中首次以中共而非共匪称呼。半个世纪的“匪”名之争渐渐落幕。</div><div><br></div> <h3>好在这些都成为历史。不过,深宫内苑,自然有很多不见光的事。比如——暗杀。</h3><div>蒋介石的发迹,是从陈其美身边开始的,而蒋介石为陈其美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刺杀陶成章。蒋介石一生的暗杀行动,也从此开始。蒋介石暗杀陶成章到谋害毛泽东共17个事件,从中可以看到政治斗争的激烈、野蛮、残酷,也能让人领略到民国“领袖”的冷酷、无情。</div><div>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无论是老师或教课书上都一直贯彻:台湾人民吃二次苦,遭二番罪,当时不理解。印象中仅仅记得台湾产三季稻,也就是说比我们上辈更有吃的。</div><div>好在,历史作不了假!所谓/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div><div>我们无法也无能,甚至也不敢评论历史上重要人物,毕竟他们有他们的理论和理由。</div><div>既生瑜,何生亮!这恐怕是历史长河中必不可缺的因素……</div><div><br></div><h5>感谢你的浏览,此文搜集大量素材和筛选图片,只是作为汇集收藏,若采用你的文字和图片,在此,谢谢原文字、图片作者,汇集这些资料只是觉得,太多的相关内容印入彼此眼帘,更多链接废话居多,图片杂乱!</h5><h5>此作除了应景,也算给予津津乐道的朋友一种另类综合。</h5><h5>作者本无意,阅者自相认。</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