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衷心感谢黄霭芝先生书法艺术家墨宝分享!感恩!您辛苦了!</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藏头诗</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文/邂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文采风吟粘酒盏,以襟向晚抱清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载书貂锦十年路,道续陶唐一段章。</div> <h3>以文载道与咬文嚼字的关系</h3><div>本文所说的“以文载道”是指用文字表达理论即“寓道于文” 。本文所说的“咬文嚼字”是广义 的是指在文章的写作中要 “慎用字” ——准确使用字词; “遵语法” ——遵守语法规则; “合逻辑” ——合乎逻辑规则; “重修辞”——改善表达技巧。只有在这四方面狠下功夫才算是全面地地达 到了咬文嚼字的要求才能够较好地达到以文载道的目的。 文不通则道不明; 理论到位、 文采飞扬 是为“理文并茂”的佳作。这种佳作不仅给读者以理论启迪而且使其获得高雅文词享受。相反理 论虽然新颖而独特但词不达意、模糊混乱则其理论的准确度、说服力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受损。</div> <h3>进一步看在写作中“文”——字词、语法、逻辑、修辞——是形式、是手段; “道”——道理、 理论——是灵魂、是根本。如果没有“词可达意、顺理成章”的“文”则“道”便无所依托而如 果没有“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道”便不知所云。简言之咬文嚼字的基本功能和目标便是以 文载道。正如古人所说:“道非文不著” (郝经)这也大体上就是《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文章“必 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 (刘勰) 。</h3> <h3>以文载道、咬文嚼字活动的基本内涵</h3><div>首先要谨慎地使用字词力求准确无误避免使用错别字避免词不达意。 这看起来似乎易如反掌但在 实践中如果粗心大意则难免漏洞百出。</div> <h3><br></h3><div>其次要遵循语法规则。 遵循语法规则是在辨别错别字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语法规则选词练句准确 使用字、词、短语、标点以便做到词可达意、句子准确进而组成相对独立的段落再进一步组合成 段落分明、前后呼应、顺理成章、浑然一体的文章。在写作中语法是“首要规则”是人们在长期 的语言、 文字的运用中逐步形成的表达规范。 它是 “约定俗成” 的即人们在交往中通过不断磨合、 逐渐舍异求同而取得共识的。 </div> <h3>不过语法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们与外界交往的扩大新 生事物层出不穷学科的日新月异等等而逐步有所改变、 有所更新。 其更新最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小部分词语逐渐被淘汰而新词语日益丰富; 二是某些句子构造由简单趋向于复杂 (例如由 几个分句构成一个复合句即形成“多重复句”等等) 。然而这种改变和更新不仅都是渐近的而且 是通过约定俗成而为大家公认、合情合理、符合客观需要的而不是天马行空、我行我素、为所欲 为的。这就意味着不按照词语的本意而。<br></h3> <h3>任意使用以及自以为是地乱创新词、新句都是对约定俗成的语言规范的 无理颠覆都是不能容忍和接受的。</h3> <h3><br></h3><div>再次要合乎逻辑规律。 “逻辑学”一词是由英文(LOGIC )音译而得曾经意译为“论理学”其含 义即“讲道理的学问” 。 “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 </div> <h3>把逻辑学与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学和空间科学、生物学 等并列为七大基础科学之一。 这足以证明其极端重要性。 逻辑学是探索思维规律的学问它要求准 确地运用概念(即明确事物的本质属性明确研究的对象究竟是什么) ;正确地进行判断(即对事 物或其属性的肯定或否定) ;有据地进行推理(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作为前提推导出一个新 的判断——得出结论) 。只有通过这三种“思维形式”的依次运用而形成的论断才真正是有理有 据的。</h3> <h3>修 辞是依据论题的宗旨在遵循语法和逻辑规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手段提高表达效果的举措。 修辞方 式包括对偶、借代(如以部分代整体、以具体代抽象等等) 、对照、反复、比喻、拟人、夸张、 双关、引用等等。适度地进行修辞会有效地提高文章的可读性、说服力、深刻度。</h3> <h3><br></h3><div>从而“以文载道、咬文嚼字”便是在行文中在慎用字词的基础上遵循语法规则、合乎逻辑规律与 注意适度修辞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其中语法是一种表达工具所遵循的是文理运用语法有助 于清除文字表达上的混乱; 逻辑是一种思维工具逻辑所遵循的是事理运用逻辑有助于清除思维混 乱;修辞属于写作技巧使用者需要具有艺术的眼光和一定的浪漫主义情调。</div> <h3><br></h3><div>此外当然还有“章法”问题。就一篇文章而言“章法”是以文载道、咬文嚼字、的系统方面、宏 观方面。 其内容包括文章的大小标题文章的整体结构、 各部分的划分及其顺序在各个部分内部段 落的安排等等。凡此种种都须要瞻前顾后统筹安排合乎逻辑规范合乎专业理论。</div> <h3><br></h3><div>古人写文章讲求“起承转合”这是对于章法的一种概括。其中“起”是指“提出问题”或“点出 主题” ; “承”是指对主题的论述; “转”是指转变话锋——例如从反面来设问或指出在对主题的 论说上可能存在的漏洞; “合”是指在结论部分再一次回归主题、肯定主题。对于“起承转合” 章法的正确运用肯定会使文章有明显的迭宕起伏之气势生动活泼、引人入胜。</div> <h3>必不可少的以文载道,咬文嚼字活动。</h3><div>为了要写好文章达到以文载道的目的以下种种以文载道、咬文嚼字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div><div>首先、 参加普及性活动。 如听取普及性的学术报告参加改病句竞赛、 文章匿名评议等等对于多数 有志于以文载道、咬文嚼字者肯定都会大有俾益。</div> <h3>读一点语法、逻辑、修辞方面的著作用基础知识武装自己。身受益。 此外现在人人都在学外语那么钻研外语的语法、 逻辑、 修辞并将其反哺于中文的写作必 然大有俾益。笔者的实际体验就是如此。</h3> <h3>读一点经典性的范文从中汲取营养。其一是现代白话论说文,从中汲取丰富营养。 中国古文精品是宝贵的非物质遗产; 精读这些高超之作不仅可提高文化素养而且可举一反三地提 高本人作品质量、品味。从而认真阅读、深刻理解、活学活用古文精品应是知识分子——尤其是 高级知识分子——的基本功之一。</h3> <h3>勤查字典必要时翻阅其他相关的工具书书。 人非生而知之勤查阅是提高写作水平所必不可 缺的。例如不久前有人提出我使用“基本宗旨”一词不当认为“宗旨”具有惟一性。我最初尽管 认为此种看法不当但无法说服对方。后来查阅了《现代汉语实词搭配词典》才明确“宗旨”是可 搭配形容词的从而可形成“基本的宗旨” “真正的宗旨” “一贯的宗旨” “长期的宗旨”等等。从 而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h3> <h3>最后、进行实践、交流和探讨。每个人都要在写作的实践中从语法、逻辑、修辞三方面特别是语 法、 逻辑两方面进行反复推敲; 要在同事、 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而且应当把交流、 探讨活动常态化。 否则仅仅听一两次报告参加一两次评议很可能是杯水车薪无 济于事。</h3> <h3><br></h3><div>古人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言壮语我们至少要有“语不通顺不罢休”的气概。须知“文如其 人” ——通过文章可以了解一个人。 除了专业水平之外通过文章至少还可了解一个人的写作水平、 人文素养(包括文化积淀、处事态度、工作作风等等) 。从而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写作不断提 高写作水平应当是我们每一个人始终不懈的追求。</div> <h3>几种看法认为我早已发表了不少文章了从来没人对我的文章从语法、 逻辑、 修辞方面提出任何异议; 搞什么 “以文载道、 咬文嚼字” 纯属多此一举。 对于这一看法的回应是:学无止境精益求精。 尽管搞以文载道、 咬文嚼字活动要付出额外劳动但如果因此而使文章提高品 味那就意味着并非虚掷时光。</h3> <h3>其实在韩愈之前,很多古代的文人就已经提出了“文以载道”这种理论了。</h3><div>韩愈提出“文以贯道”,这里“道”指的是“圣道”,是儒家义理。他是提倡古文的,并与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其目的是恢复儒学道统,复兴儒学。</div> <h3><br></h3><div>提出这个理论的背景是因为当时流行骈文。骈文常用四六句,而且非常讲究平仄韵律,虽然这样的句式看起来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重形式,轻内容,容易堆砌辞藻。这种文章读起来是什么感觉呢?拿现在的文章举例,就是“在这个忧伤而明媚的三月,我从我单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时隐”“凡世的喧嚣和明亮,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汨汨而过,温暖如同泉水一样涌出来,我没有奢望,我只要你快乐,不要哀伤”</div> <h3>韩愈等人为了改变当时的文风,倡导了古文运动,“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题欧阳生哀辞后》),柳宗元也说过:“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彩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从这一点来说,改变了当时文坛写文章的形式主义,使文章更重于表达思想,有真情实感。</h3> <h3><br></h3><div>当然从另一点来说,韩愈曾说过:“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 (《争臣论》),我觉得这点说明他提倡的“文以载道”实际上也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div><div>但是晚唐时期,华丽淫靡的文风逆袭,于是到宋代,又出现一群人呼吁“文以载道”。</div> <h3><br></h3><div>比如说周敦颐,就是写《爱莲说》的那个人。在《周子通书·文辞》里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div> <h3><br></h3><div>这里的“道”,指的是儒家伦理道德,“文以载道”就是写文章要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写文章不能只是文辞漂亮,内容有道才是好文章。</div> <h3><br></h3><div>“文以载道”这个理论我觉得放到今天也是可以学习的,我们可以把“道”阐述为道理,思想,即写文章要有思想感情,不能是空洞的。《文心雕龙》中有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