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摄影:<span style="font-size: 16px;">张爱蕊</span></b></h3><h1><b> 溶铁作水水生金,泼向庭树尽银花。玉皇今夜醉眼看,也向人间羨繁华。一直以为闹完元宵,年也就算过完了。春回大地,莺飞草长,大户小家使耕牛。但是,在有着全国最长"狂欢节"之称的福建莆田,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依然热火朝天地以各种方式狂欢着。莆田每年从正月初六起就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天的"狂欢节",村村轮流闹元宵,莆仙戏、摆棕轿、游灯、踩高跷、放焰火、舞龙、戏狮,一直闹到正月二十九妈祖宫举行"尾夜元宵"才结束。 活动时间长、规模大、内容多,人人参与,一个正月,都是真正意义上属于老百姓自己的节日。在这众多的活动中,犹以新度镇锦墩村的"打砂花"惊险、惊艳、刺激。</b></h1> <h1><b> 中国海洋摄影协会福建分会当然不会错过这一年一次的盛会。正月二十九,天色阴暗,空气潮湿。我和黄应雄老师提前半小时到达福州大剧院集合点时,吴依金老师和三俩会员已经到达。大家都是第一次去拍摄"打砂花",我和许多人一样还是第一次听说"打砂花"。"打砂花"到底是怎么个打法?如何能拍摄好?因为好奇而充满期待。未知,永远让人神往。2:30分,38位摄影师乘大巴从福州出发去锦墩村采风。 </b></h1> <h1><b>莆田,地处浅海和沼泽地带的平原上,蒲草蓬勃生长,接天连海,繁茂成阴。先民们为了生存,铲除蒲草,排泄海水,造田种植,因此莆田而得名。莆田地处福建沿海中部,三面环山,东面隔海峡与台湾隔海相望,北依福 州,南接泉州。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家住福州,工作在泉州的我在这条路上为生活而奔波。每次从车窗里看见独特的"红砖瓦、悬山顶、双坡面、燕尾脊"宽博敦厚洒脱飞灵的古民居大厝就知道到莆田了。路过了成千上万次莆田,却从不曾下车去这个沿海小城走一走看一看,吃一碗卤面扁食兴化粉,尝一口红团煎粿千层糕,打拼的日子里,没有远方没有诗更没有小吃。<br /> 大巴行驶在沈海高速上,车内福建分会海洋摄影协会顾问蓝江老师在给大家讲解拍摄"打砂花"不同相机的设置参数,告诉大家最好用广角镜头、慢速快门、小光圈、低感光度,用PAW格式拍摄,特别强调打砂花时铁花飞溅安全第一。想必拍摄打砂花有一点儿危险。我来,只为经历,远远看个热闹就好。两小时车程,大家一路说笑着,4:30分到达锦墩村。</b></h1> <h1><b> <span style="font-size: 16px;">摄影:山夫</span></b></h1><h1><b>春寒料峭,虽暖犹寒。马路两边一溜儿停着大车小车,路上几乎都是背着相机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摄影人。今天,小村人欢天喜地,迎接着远方的客人。走进小村,石桥下木兰溪静静流淌。这条只有二百里长的木兰溪是莆田人民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泽被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b></h1><h1><b>世事沧桑,岁月留痕,小河边的红砖厝经过风吹雨打已经陈旧,却依然能从这简单的民居看到莆田民居的元素。一种建筑风格就是一段历史一种民俗文化。</b></h1> <h1><b>宫观祥云殿前的广场上新垒起了两个高大的炉灶,临时搭建了一个舞台。一个是传统的炉灶,连接着一个又大又长的鼓风箱。炉子上炭火已点燃,一股白色浓烟随风飘忽。我试拉了几下风箱,原以为要费很大力气,其实不然,轻轻一拉一推,炉子上的炭火直往上窜。风箱拉杆很长,一位师傅看我动作拉风箱的动作不对,自己拉起了风箱,原来人要一边拉一边后退,一边推一边抬腿碎步跑。</b></h1> <h1><b>这个传统的炉子并不炼铁水,只是摆放在这里,让来自远方的人们真实地触摸、感受久远的历史。</b></h1> <h1><b>另一个炉灶是现在使用的炉灶,上下二层,旁边连接着一个不停运转着的大功率鼓风机,炉火已点燃。炉灶下边有一个出口,化好了的铁水会像自来水一样从出口流出来。</b></h1> <h3><b> 摄影:黄桂华</b></h3><h1><b>炉灶旁边的桌子上摆放着香炉、贡品。砌炉前先要焚香祭天祭地祭神仙。祈愿:平安吉祥、子孙昌盛、万事如意。</b></h1> <h1><b>炉子四周堆放着百余斤废铜烂铁、木炭、毛竹、炸花锤,舀铁汁的勺子由金属镁、碱石和毛土自制而成,使用前还要涂上一层石墨。万事俱备,只等天黑。</b></h1> <h1><b> 时间还早,和殷小宁、黄桂华去村里转转,听村里人讲述一段"打砂花"的历史。<br /> 玉皇信仰是中国民间影响极为广泛的信仰。正月初九玉皇神诞,砂花迎神是一种隆重的"迎神"仪式,也是一种民间的绝活儿。起源于宋代,鼎盛于明清,已有千余年历史。</b></h1> <h1><b> <span style="font-size: 16px;">摄影:山夫</span></b></h1><h1><b>锦墩村打砂花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那时的锦墩村多数人家以铸鼎为生,是著名的"铸造之乡",当地村民在冶炼犁头、锄头铁制工具时,看到铁锤与软化的砂铁在碰撞中飞溅出明亮炫烂的火花蔚为壮观,灵光一现,每年在玉皇神诞迎神仪式中发扬光大,发明了独特的"壶山砂花"。代代相传,迄今已有200余年。2011年11月被评为省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b></h1><h1><b> 村里大门上的标语"抓钢治国搞好教育革命",透露着小村铸造、翻砂传统手工艺悠久的历史。</b></h1> <h1><b>小村里遇见两个孩子。桂华给姐弟俩一人一块凤梨酥,姐弟俩就一直跟着我们在村里转悠。起初姐弟俩有些胆怯,不知道这从那儿冒出来的不认识的爷爷奶奶怎么那么喜欢给他们拍照片。</b></h1> <h1><b>离别时,姐弟俩和我们已经熟悉,看着我们要走了,从路边的树上摘下一片又一片叶子送给黄桂华。看着天真烂漫的孩子,一种感动从心里涌上来。小小的孩子已他们最简单质朴的方式表达他们的谢意。感恩的心,与生俱来。未来,属于孩子们,谁又知道这孩子长大后会不会是打砂花的传承人之一?</b></h1> <h1><b>在小村转了一圈儿回到广场。远处,青山深黛,天空暗蓝,一面黄色红边的大旗迎风飘扬,上面的黑字"祥云殿锦墩壶山砂花,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格外醒目。旗帜,是方向,是力量。</b></h1> <h1><b>近处,有师傅正在挑拣铁片,据说炼铁汁的原料以白铁为好,尤其是耕田之犁铧为最优。</b></h1> <h1><b>高处,有师傅走上梯子把一盆盆铁片倒入炼铁炉里的石墨坩埚,大炭火淬炼一个半小时后,铁块将化成沸腾的汁水。</b></h1> <h1><b>还有一群师傅正在领深蓝色的防火服和红、白两色围巾。有一个师傅蹲在地上和泥沙,他说等会儿封炉灶口要用的。</b></h1> <h1><b> <span style="font-size: 16px;">摄影:黄桂华</span></b></h1><h1><b>低处,师傅用长长的棍子通炉灶,火苗"蹭"地蹿出炉灶,点亮了夜空。师傅的身影剪影般印在通红的大火之间。</b></h1> <h3> 摄影:李国惠</h3> <h1><b> <span style="font-size: 16px;">摄影:殷小宁</span></b></h1><h1><b>7:30分,迎神表演正式开始。广场上人山人海,一阵锣鼓喧天,女子舞龙队上场。"龙"是中国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舞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逢年过节喜庆日,中国人都会以舞龙的方式庆祝、贺喜、祝福、祭神、驱邪。台上一红一黄两条巨龙追逐着龙珠时缓时急,翻江倒海地穿插、腾跃、翻滚、摇摆,把龙的精气神韵演绎的淋漓尽致。当两条巨龙血口大张喷火吐焰时,人声鼎沸,热闹非凡。</b></h1> <h3><b> 摄影:殷小宁</b></h3><b>接着是舞灯队,儿童表舞蹈。</b><h3><br /></h3> <h1><b>舞台上闹得正欢,广场上炉火正红,铁水已炼好,师傅们已经带好钢盔,系上围脖,穿好防火服,拿起长柄铁勺,走到炉灶前,火红的铁水如自来水般缓缓流进长勺里……</b></h1> <h1><b> 我和桂华离开了广场,找一个当地人问清楚了打砂花的地方,我们来到路边寻找最佳拍摄位置。<br /> 拍摄打砂花,不是拍摄大场景就是拍摄特写,所以取景位置不是远就是近。喜欢拍大场景的摄友去了农家小院楼顶上。我们俩站在右侧道路最前方的位置,打砂花的师傅将从左边道路走过来,用右手往正面的几棵荔枝树上泼洒铁水,那么道路右边应该是最好的位置。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这时候看见正面树底下人影绰绰,原来早已站满了摄影人。正面,离打砂花的现场很近,可有危险?不由心生感叹,看似简单的一张照片,凝聚着多少摄影人的汗水和心血?有谁能读懂其中的苦乐甘甜?爱上摄影人吧,他们用相机定格世界上不可重复的瞬间,通过镜头用摄影语言表达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爱,把一种最美分享给大家。<br /> 站在我右边的一个女子,头戴钢盔,脖子上缠着围巾,不停测试着相机的各个参数。一双裸露着的双手,在夜色里格外白皙。<br /> </b></h1> <h1><b>来时的路上,我和桂华约定,以看为主,安全第一。此时我俩却巍然不动地站立在最前排,充满期待地等待着。晚风有些凉,只好不停原地转圈儿踏步。爱上摄影,就是走火入魔。<br /> 此时,广场内外人山人海,人群开始躁动,打砂花就要开始了。<br /> 奔波几小时,守候几小时,只为等待这一刻。</b></h1> <h1><b> <span style="font-size: 16px;">摄影:行行设摄</span></b></h1><h1><b>8:30分,师傅们开</b><b>提着铁砂水来了。打砂花的师傅左手拿着浸过水的毛竹片盛起一小撮铁浆,右手拿着炸花锤,卯足了劲儿。</b></h1> <h3> 摄影:黄桂华</h3> <h3> 摄影:林诗兰</h3><h1><br /></h1> <h1><b>师傅猛击盛有铁浆的毛竹片,随着嘭嘭啪啪的击打声,竹片弹起上千度的铁砂水抛洒在老荔枝树杈上,灼热的铁水和枝叶相互撞击,飞溅着在半空中绽开。</b></h1> <h1><b>宛如一朵巨大的金黄色菊花在万物生辉的季节里,凌空绽放在荔枝树间,一片眩目的光照亮了整个夜空。</b></h1> <h1><b>如烟花,炫目耀眼,流光溢彩,华丽璀璨的金色瞬间点燃了夜空。</b></h1> <h1><b>如漫天的流星雨,优雅地划过星空又缓缓落下,点点星光四处迸溅。</b></h1> <h3> 摄影:吴友亮</h3> <h3><b> 摄影:吴友亮</b></h3><h1><b>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惊叫声尖叫声此起彼伏。我站在最前排,只觉得自己置身在一片火海之中,头顶是绚丽的火花,四周是飞迸的火星,一边躲闪后退,一边咔咔地按着快门,一边大声惊叫着……我旁边的那个女子奋不顾身冲进火堆里蹲在地上仰拍,被现场保安强行拽出来大声呵斥"不要命了你,有这么拍片的吗?",可是保安一松手她又一次不顾一切冲了进去,一根虚设的丝带怎么能阻止摄影人的疯狂?皮特·亚当斯说:对于伟大的摄影作品,重要的是情深,而不是景深。今夜,她是我眼里最美的摄影师。</b></h1> <h1><b> <span style="font-size: 16px;">摄影:吴金森</span></b></h1><h1><b>火树银花不夜天,良宵盛会喜空前。</b></h1><h1><b> 谁说一朵花的绽放一定需要泥土?需要阳光?谁说一朵花只有娇嫩芬芳?昙花一现,砂花也是瞬间开放,仅仅几秒钟的时间,就消失在夜空。瞬间就是一生,那一瞬间的光华璀璨、夺目、炽热,如人生的芳华。</b></h1> <h1><b> 一勺铁水泼洒完了,又一勺铁水送过来。师傅们有的使劲炸花,有的直接把铁水泼到了高大的荔枝树上,铁水触到树叶反溅到夜空,一次又一次铁花盛开,流星飞雨,银蛇飞转,光芒四射,璀璨夺目。一时间炸花锤砰砰,照相机咔咔,众多人尖叫……小村今夜燃烧,小村今夜沸腾。</b></h1> <h1><h1><b>人的一生,有多少经历难以忘怀?今夜,就是我所有采风中最刺激、惊险的一次。</b></h1><h1><b> "打花打花,越打越发"。玉皇大帝看到百姓为庆贺神诞张灯结彩,铁花飞旋,一高兴一定会庇佑莆田人家家安康富足,生意发达兴旺,人人吉祥快乐!</b></h1></h1> <h3> 摄影:殷小宁</h3> <h3> 摄影:黄应雄 </h3><h3><b style="font-size: 20px;">一勺勺铁水泼洒到老荔枝树上,树影在火光中隐隐绰绰。灼热通红的铁水,粗犷深邃的树干,嫩厚暗绿的树叶竟是水火不容,铁水迸溅到树叶上,瞬间被反溅到空中,荔枝树不但不会被烫伤,铁水还能杀虫。世间万物,各有安身立命的法则,各有不同的光彩照亮这个世界。</b></h3> <h3><b style="font-size: 20px;"> 一次几勺铁水泼洒完了,师傅们回到炉灶前,再接铁水,再一次泼洒。又一次铁花满天夜如昼,声声惊叫撤云霄。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广场上的人们热血沸腾,使足了劲的闹啊笑啊喊啊。这一刻,只有快乐!</b></h3> <h1><b>抽簪脱袴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广场上打砂花如火如荼,村口边好戏刚开场,戏台上浓妆艳抹的"帝王将相"们正在唱莆仙戏。莆仙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用兴化方言演唱。唱腔融入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和山夫会长、黄桂华听了一会儿,莫名其妙地一句没听懂,拍张照片离开,算是凑了个热闹。</b></h1> <h1><b> 回程的车上,大家意犹未尽。刚经历了一次冒险拍摄,依然沉浸在昂奋、激情澎湃中。此时,才发现有的人衣服上、裤子上、双肩包上都有铁花烧溅出的一个个小洞。我的牛仔裤厚实耐火,也有几个发黄的小点儿。还好,大家平安无事,顺利完成了这次采风。我相信,每一个人在铁花盛放的那一刻,早已忘记了危险。那一刻,有铁花掉在我衣服上,赶紧抖掉,继续按快门;那一刻,有铁花掉在黄桂华头上,头皮灼热,摇摇头拨拉两下继续拍片;那一刻,有铁花掉进了山夫主席衣领里,抖抖衣服继续拍摄。<br />亲爱的朋友,向摄影师们致敬吧!<br />拍摄铁花虽然有危险,但是听从指挥,不要靠太近,铁花升空、绽放、滑落的过程也是渐渐冷却的过程,星星点点洒落到人身上,有烫的感觉但已经不会灼伤皮肤。</b></h1> <h3> 摄影:张爱蕊</h3> <h3><b> 摄影:唐崇霖</b></h3><h1><b>活动结束了,一朵朵灿烂的铁花又一次在微信摄影群里绽放。摄影师们过了一个夜晚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在群里发照片,彼此分享一份快乐。</b></h1><h1><b> 打砂花的精彩在瞬间。每个人摄影人定格了此刻的瞬间,也许就忽略了下一个瞬间。撷取不知道谁拍的几帧照片,串起"打砂花"的美篇。真诚致谢!<br /></b><b> </b></h1> <h1><b> 3月24号晚上大家聚在鼓楼区鼓西综合文化馆,蓝江老师为这次莆田打花民俗摄影釆风活动作品举办点评讲座。砂花,又一次以满屏盛开的方式绽放在课堂上。参与和没参与拍摄的朋友们在屏幕上观赏、惊叹不已。<br /> 铁花如同烟花好看不好拍。人生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从实地拍摄到课堂上聆听,解惑受益,本以为铁花瞬间绽放,迅速消失在夜空,顺理成章应该用高速快门和高感光度配合拍摄。但是恰恰相反要用慢速快门拍摄。因为用高速快门拍摄的烟花,只能拍摄出燃烧着的星星点点的火花儿,而用延时慢速拍出的铁花由千丝万缕的的光线组成。<br /> 摄影是记录真实的生活,更是一种创作,如同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把最美呈现给这个世界。前期拍摄就像蜜蜂采蜜,后期则是锦上添花,通过高光压低,暗光提升、照片堆栈的方式,一张张绚丽夺目的"打砂花"照片可以永流传了。<br /> 年华薄暮岁将新,是日家家拂旧尘。酒果香陈司命醉,燃灯直达帝城春。 2018年春天,我有幸在莆田拍到了"打砂花"的场景,体验了一次热烈欢腾、刺激惊悚的狂欢,感受莆田年俗这一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合与再生的古老文化的魅力。 一帧照片,是一种表达,一种记录,一种传承历史的方式,我更愿意以文字的方式让一朵朵绚丽的铁花绽放在这个灿烂的季节,以文字的形式传播"打砂花"悠久的历史文化。是的,这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民间绝活儿载入史册的方式除了照片还有文字。</b></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者简介:<br> 杨丽,陕西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海洋摄影协会福建分会理事,立雪书院鼓山分院理事。<br> 用文字记录人间百态,用镜头定格美景。<br> 出版散文集《露润清莲》《行走的诗意》及台湾版《人间自有真情在》《潮落还有潮起时》。文章散见各杂志、报刊。</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