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念起,千山万水。只要你想,如今世界上任何角落都不难抵达。这是一次没有计划的旅行,春节前的某一天,睡前从床边的书架上随便抽取一本lonely planet过期"新"杂志,我经常会买过期杂志看,三、五折,看完就丢也不心疼。那天看到了一篇关于以色列的介绍,这个新闻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国家,之前并没有动过去看看的念头,那晚不知道触动了哪根神经,然后就开始找行程,对比了几个行程之后,当下决定过好春节趁着以色列还是冬季的时候就出发,除了冬季,其它季节都太过干燥和炎热。</h3><h3><br></h3><h3>约旦和以色列挨着,通常背包客们会连上埃及都一起玩耍,而我时间有限,也没有精力和耐心做功课,所以选择了上海国旅的一条以色列约旦线路的小团。</h3> <h3>特别开心的是这一次还有流沙一同前往,流沙去年春节就惦记去以色列约旦看看,阴差阳错去了印度而放下了以色列,也正好成全了我此番有伴同行。</h3> <h3><b>D1-D2•上海—迪拜—安曼</b></h3><h3><br></h3><h3>浦东机场T2航站楼。</h3><h3>阿联酋航空EK303,晚上11点10分的航班,经迪拜转机次日约旦时间上午9:40抵达约旦首都安曼。</h3><h3><br></h3><h3>约旦的全称是约旦哈希姆王国。约旦西与巴勒斯坦、以色列为邻,北与叙利亚接壤,东北与伊拉克交界,东南和南部与沙特阿拉伯相连。相对于周边国家来说,约旦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稳定,在伊斯兰国家中相对开放。</h3> <h3>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吃了三餐飞机餐,断断续续的迷糊了几觉,下飞机时竟然能精神十足。约旦的地接,中文名字阿里,带这一辆超大的空调大巴已经等候在机场,我们16个人非常奢侈的一个人坐一排。没有任何休整与过度,旅行就开始了。</h3><h3><br></h3><h3>安曼机场里市区不远,我们先来到了位于约旦老城区的城堡山,刚一下车,迎面遇到一群女学生,如今约旦的年轻女孩子太热情奔放了,高声地打着招呼,热情的要主动与你合影。</h3> <h3>登上城堡山,可以俯瞰安曼的老城区,安曼也被称为“白色之都“,老城区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层层叠叠。</h3> <h3>古罗马剧场就在山脚下,如同半个圆环镶嵌在城市中。</h3> <h3>安曼城堡山是阿巴斯•阿蒙王国历史遗址。在公元前13世纪,在现在的安曼周围出现信奉太阳神的阿蒙人部落。公元前11世纪,阿蒙人建立了阿巴斯•阿蒙王国,在城堡山上建立了首都,并称其为“阿蒙”,之后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安曼。城堡山自阿蒙人后的历代均为城市的中心,其残存的文物古迹反映了各个历史年代的面貌。</h3> <h3>城堡山上最著名的就是远处的赫拉克勒斯神庙遗址,这是罗马时期的建筑,遗址里仅存的一些罗马立柱。</h3> <h3>再绕过去就看到遗址的另一侧。地面那只手据说是赫拉克勒斯雕像上的手,可以想象当初的雕像有多么巨大,赫拉克勒斯是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主神宙斯与阿尔克墨涅之子。他神勇无比、力大无穷,完成了12项被誉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此之外他还解救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死后升入奥林匹斯圣山,成为大力神。</h3> <h3>身后的圆顶建筑是伍麦叶宫,这是阿拉伯帝国伍麦叶王朝在城堡山建立的“埃米尔宫”(皇宫)。虽经历了1300多年,但残存的建筑如今仍能显示出当时阿拉伯建筑的风格。</h3><h3><br></h3><h3>伍麦叶王朝是阿拉伯帝国第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王朝(661~750)。</h3><h3><br></h3><h3>远处的约旦国旗是世界上最大的国旗,高127米,面积为30*16平方米。<br></h3> <h3>走进伍麦叶宫,里面空空如也,不过仔细看墙上还是有许多精美的雕刻。</h3> <h3>赫拉克勒斯神庙的边上是约旦国家历史博物馆,有女教师带小学生来参观,老师在整理队形,全世界的熊孩子都一个样。</h3> <h3>博物馆建于1951年,馆中陈列着在约旦全国各地发掘的历史文物,如在约旦河谷发掘出的旧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距今已有10万年以上历史,是约旦现存最早的文物。不过以公元2世纪罗马时代的文物为最丰富。</h3><h3><br></h3><h3>博物馆里的这几尊雕塑,没见过吧。</h3> <h3>身后是千年古迹,前面是今日世界,历史和现实在这里汇合。</h3> <h3>从城堡山下来,接着去了位于老城区的古罗马剧场。古罗马剧场建于公元2世纪,依山而卧,据说,古罗马人的幸福生活是由竞技场,剧院和浴室构成的,尤其进入帝国时代后,统治者们提倡豪华、享乐,于是古罗马比古希腊拥有了更多娱乐场所,按罗马人自己的话说:“没有了它们,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h3> <h3>剧场至今还在沿用,每逢周末这里都有表演。罗马人在修建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声学原理,不论坐在剧场何处,舞台上歌唱、朗诵、讲演的声音均可清楚地听到。站在剧场中间讲话,可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头顶上回荡。</h3> <h3>歌剧院前的广场上,有一排桃花盛放,给这座白色之都增添了一抹亮色。</h3> <h3>朋友给我微信上留言,推荐我老城区的哪条巷子的哪个馆子有美食,可是来不及去觅,安曼只做短暂停留,今晚就要赶到红海边城阿卡巴,也是约旦著名的海滨度假城市。</h3> <h3>五个小时的车程,来到阿卡巴,约旦唯一的出海口。 </h3> <h3>我们的房间有个超大的阳台,阳台正对城区。</h3> <h3>晚饭后和流沙出来遛食,路边的一个酒馆门前挂了个投影,正在直播足球比赛。</h3> <h3>经过路边的咖啡馆,不断有小哥招呼入座,这让我和流沙总不免有些尴尬,没走多远就跟流沙回酒店休息了。</h3> <h3><b>D3、阿卡巴—佩特拉古城</b></h3><h3><b><br></b></h3><h3>早晨在餐厅吃饭的时候,遇见刚从红海边回来的队友,一脸的兴奋,"早晨的光线太迷人了,今天出了大片 了 …",我和流沙面面相觑 ,早晨我们干嘛啦 ,咋没一个人张罗去海边转呢,太没追求了哈~</h3><h3>看着外面高高升起的太阳,还是先慢慢把早餐吃饱吧,吃过早餐,和流沙转到红海边,其实只有五分钟的距离。</h3> <h3>海边停靠很多小船,每经过一只船,船老大就招呼我们畅游红海,我说游船就不坐了,借你的小船拍张照可否?船老大痛快的让开了。<br></h3> <h3>红海边上度假的一家人。此时正是红海的冬季,气温在20几度,没有看到传说中的雷人的阿拉伯泳装。</h3> <h3>海的对面就是以色列。</h3> <h3>海边不时就有三五成群的少年远远走来就大呼小叫的打招呼,流沙低声跟我说,是不是都是难民啊,也是,正是上学的年纪,怎么一大早就在海边晃荡呢,沿着海岸线走了一小段,就和流沙回酒店了。 </h3> <h3>上午阿里带着大家逛街,阿卡巴很小,只能算是红海小镇。有一些豪华宾馆和海滨度假村;沿海滨一条主要大街有绿植夹道。</h3> <h3>阿拉伯大饼店。小哥头上是一个简易的自动化设备,大饼从设备上运送,落在案板上,再一袋袋包装好。阿拉伯大饼卷上蔬菜和烤肉,吃了十几天,至今念念不忘。</h3> <h3>菜市场。牛头是真的,后面脖子还血淋林的呢,市场里卖牛肉羊肉的店都是直接挂个牛头羊头做招牌。</h3> <h3>土耳其咖啡。</h3> <h3>路遇一对可爱的双胞胎。</h3> <h3>阿卡巴是海滨度假小城,海边有很多家庭客栈。</h3> <h3>阿卡巴湾是红海的一个海湾,西奈半岛将红海劈出两个海峡:苏伊士湾和阿卡巴湾。苏伊士湾为埃及所独有。阿卡巴湾位于西奈半岛以东,阿拉伯大陆以西,几条分界线将阿卡巴湾分成四份,分别属于埃及、以色列、约旦和沙特。最北端一小段海岸属约旦与以色列。站在阿卡巴的海滨,极目四望,这个海湾确是很窄,很容易就看到,海湾分属的四个国家。</h3> <h3>对于约旦来说,这仅有的27公里海岸线,十分珍贵。这是唯一的自由贸易港和出海口。</h3> <h3>离开阿卡巴驱车前往佩特拉古城,大约两个半小时车程,先在瓦迪姆萨小镇吃了午饭,小镇群山环抱,位于1280米的山上,离佩特拉古城三公里,镇上很多酒店,都是服务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午餐后前往佩特拉古城。</h3><h3><br></h3><h3>佩特拉是约旦南部一座曾经湮灭又被重新发现的历史古城,曾是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2世纪纳巴泰王国的首都,至今已有2千多年历史。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所有建筑都在赭红色的岩石上开凿而成,纳巴泰人是阿拉伯游牧民族,约在公元前4世纪从阿拉伯半岛北移至这里。他们在这一片峡谷区域修建了佩特拉城,并使其成为古代商贸的重要通道。全盛之后被古罗马人占领,后因海上商贸运输的兴起而被遗弃直至湮灭。</h3><h3></h3><h3> </h3><h3>曾经盛世辉煌的佩特拉城从此消失在文明世界的视线里,而创造这一辉煌的纳巴泰人也似迷一般地消失了。之后的漫长岁月里,只有少量阿拉伯游牧民族的贝都因人在此荒漠中生活,直至1812年被一个瑞士探险家重新发现。</h3><h3><br></h3><h3>有朋友这样解释纳巴泰人迷一般地消失,“你瞧他们住那地方,就知道他们根本就没打算放羊,当然更不能打鱼,这班人就是存心劫道的。罗马警察一来,鸟兽散了,石头上刻的是暗号,意思就是鬼子扫荡来了,通知老乡们转移”。哈哈。</h3><h3><br></h3><h3>跟着阿里徒步进入佩特拉古城,也有些游客骑马或马车进入,佩特拉现有两万多贝都因人,原住在峡谷的山洞和帐篷里,现因佩特拉景点开发而迁至政府建造的定居点,以在景区向游客出租骆驼、马、驴等为生。<br></h3><h3><br></h3><h3>进入峡谷,可以看到在岩壁上的许多空洞,这是一些凿岩而成的墓碑群。这些墓碑群根据埋葬者身份的不同而规格不一,雕刻的图案也各不相同。</h3> <h3>突然向下而去,这就是进入佩特拉古城的唯一入口:西克峡谷,又叫蛇道。形容其像蛇行般的蜿蜒曲折。</h3> <h3>峡谷两边全是玫瑰色的岩石,阳光照耀下很是美丽。</h3> <h3>西克峡谷素有“玫瑰峡谷”之称,是佩特拉古城的入口,蜿蜒深入,给人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峡谷非常狭窄,全长1.5千米左右,最宽处约7米,最窄处仅能让一辆车通过。</h3> <h3>走到峡谷的最后一个弯曲,突然看到依山雕凿的一个巨大的罗马式殿堂,震撼、惊奇一起袭来。</h3> <h3>这座叫做卡兹尼神殿的赭红色宫殿式建筑赫然出现在眼前,有说是卡兹尼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宝藏”,里面曾收藏佩特拉历代国王的财宝。又有说该建筑其实是一座陵墓,建筑两旁类似脚印的孔洞是亡者从地上去到天堂的痕迹。</h3> <h3>阿里带我们只走到这里,古城范围很大,和阿里约定好时间,我和流沙继续向古城深处走。</h3> <h3>露天剧场。舞台和观众席都是从岩石中雕凿出来,尽管年代悠久,台阶已经斑驳陆离,依然可以感受到剧场的壮观和雄伟!</h3> <h3></h3><h3>佩特拉是岩石上开凿出来的城市,基本上看不到多少地面建筑,这座2000多年前的城市,现在依然如此壮观。</h3> <h3>返回需要两个小时,最远处的戴尔修道院来不及走去看,算好时间和流沙一起原路折返。</h3> <h3>晚上就住在瓦迪穆萨(Wida musa)小镇,今天的酒店房间很小,但热水超好,徒步佩特拉古城四个小时后能洗上个热水澡也是一件幸福的事了。</h3> <h3>瓦迪穆萨(Wida musa)小镇</h3> <h3>吃好晚饭和流沙出来买水,卖水的小哥指着相机说帮他拍张照片吧,莫名其妙的欢乐。</h3> <h3><b>D4:佩特拉古城—瓦地伦</b></h3><h3><b><br></b></h3><h3>瓦迪穆萨(Wida musa)小镇的清晨。</h3> <h3>早餐后前往瓦地伦,也是我此行最为期待的目的地。从瓦迪穆萨到瓦地伦大约两个小时车程,一路的地貌像极了八百里柴达木荒漠。</h3><h3><br></h3><h3>瓦地伦因荒芜似月球,也叫做“月亮谷”。2011年纳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名录。因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和《夺宝骑兵》在此取景,也让月亮谷被更多人知道。<br></h3><h3><br></h3><h3>抵达瓦地伦后,换乘沙漠皮卡车进入沙漠腹地。</h3> <h3>瓦地伦在阿拉伯语意为“酒红色山谷”,沙漠看过很多,但红色沙漠还是第一次见。</h3> <h3>眼前的瓦地伦沙漠一片金红,温暖而热烈。红色的沙土,红色的岩石,…那些已经风化的巨大岩石有如一个个城堡。</h3> <h3>司机小师傅和我们乘坐的沙漠皮卡车。</h3> <h3>瓦地伦中的地标,天然石拱门。</h3> <h3>傍晚,阿里带着我们去爬沙山看落日。</h3> <h3>路上看到晚归的骆驼队,夕阳的余晖正好打在骆驼上,画面格外美丽。</h3> <h3>跟着阿里费劲爬上沙山就知道是看不到落日的,远处的山峰太高了,老实巴交的阿里这次算带错了山头,不过,昏黄中的瓦地伦,美得让人心醉,看着太阳一点点落山,夕阳收起最后一抹余晖才起身回营地。</h3> <h3>贝都因版的地下烤肉。肉类混合着洋葱、胡萝卜和各种香料放在方形的地洞里,然后在洞口盖上毯子,最后用沙子封好。洞里的火炭慢慢将食物烤熟。由于是在密闭空间烤的,所以这样的羊肉鲜嫩多汁,非常好吃。</h3> <h3>这天正好是周五,约旦人的周末是周五周六,每当周末的时候,很多当地人也会呼朋唤友来到沙漠营地,载歌载舞度周末。</h3> <h3><b>D5、瓦地伦—马达巴—尼泊山—约旦死海</b></h3><h3><b><br></b></h3><h3>早晨,推开房门,营地正对着的山峰像不像守候千年的远古类人猿?</h3> <h3>营地条件超预期,图中50号铁皮房是我们昨晚的临时居所,能洗澡有空调。出发前和流沙想预定星空帐篷,没订到,省了999~</h3> <h3></h3><h3><b>D5、瓦地伦—马达巴—尼泊山—约旦死海</b></h3><h3><br></h3><h3>吃过早饭,我们就要离开瓦地伦沙漠了,匆匆一瞥,过于仓促,虽说只有一天的沙漠行程,但听着驼铃,将自己溶入夕阳余光中的玫瑰沙漠,那番情景会永远留在心里。</h3><h3><br></h3><h3>关于这条贯穿瓦地伦的铁路,阿里讲述了很多,我却记忆模糊了,只记得是英国人修建的。</h3> <h3>马达巴街道一瞥。驱车接近马达巴时,道路两侧开始有了绿色的植物和种植的蔬菜,马达巴是蔬菜水果的意思,在国土面积80%是沙漠的约旦,等同于我们的鱼米之乡。</h3><h3><br></h3><h3>马达巴享有“马赛克之城”美誉,是世界上马赛克镶嵌制品种类最多的城市,小城很干净,小街两侧有许多店铺,马赛克工艺品,价格都不菲,很小一幅都要上百美金。</h3> <h3>圣乔治东正教堂。圣乔治东正教教堂建于公元5世纪(1896年重建)。</h3> <h3>教堂的地面上有一幅马达巴最珍贵的马赛克镶嵌画,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中东地图。</h3><h3><br></h3><h3>地图约完成于公元560年,它准确无误地标出了公元6世纪耶路撒冷和亚历山大等古巴勒斯坦和埃及城市以及河流、海洋的位置。</h3> <h3>地图用不同颜色的石片镶嵌而成,虽然有缺损但仍有非常重要的考古价值。希腊文的注释不仅标明了地点,还介绍了著名人物和相关的历史事件。据说后人根据图中标示的地理位置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很多重大发现。</h3> <h3>在马达巴午餐后继续自马德巴市向北驱车约10公里,就是颇有盛名的尼泊山,这是约旦最让人敬畏的圣地之一。据《圣经》第34节记载,犹太教的创始人——摩西在此度过了生前的最后时光,并在此升天。</h3><h3><br></h3><h3>关于摩西的故事看了一些,无奈没有宗教信仰,记住的不多,只是搞清楚了尼泊山的历史地位。</h3><h3><br></h3><h3>尼泊山顶的摩西教堂。</h3> <h3>尼泊山上一座小型的博物馆,博物馆里有一些出土文物,如:石柱、马赛克镶嵌画等,博物馆的墙是用尼泊山上原有的石块砌成的。地接阿里在为队员做讲解。</h3> <h3>公元二世纪以后,许多基督教信徒来到了尼波山,建起了基督教堂,修行、传教和行医。现在山头上的主要教堂建筑是公元4世纪初期建造的,教堂的地板镶嵌有狩猎、畜牧耕种和各种鸟兽的图案,是典型的拜占庭马赛克画。</h3> <h3>尼泊山上圣迹很多,这块圆石头是摩西升天之前住的石窟的大门。</h3> <h3>教堂前的耸立着一架巨大的象征摩西神杖的钢制盘蛇十字架。这个钢制盘蛇十字架是1984年意大利佛罗伦萨人吉安尼•凡陶尼竖立在尼泊山上的。</h3> <h3>身后这片黄土山,荒凉而干燥,只有点点绿意点缀其中。这片“流淌着奶和蜜汁”的应许之地,不知摩西当年站在这里,遥望家乡的土地而不能进入,该是怎样的凄凉和悲苦,</h3> <h3>从尼泊山下来,前往今晚的住宿地死海。死海,是地球裸露出的陆地海拔最低的地方,被称为“地球的肚脐”,资料显示是-420米,我的松拓表误差有点大。</h3> <h3>每一位到过死海的人大概都有这样一张照片,为了拍这张标志性动作,我废掉两张地图,一张报纸,还是漂的东倒西歪,后来岸边一对老外情侣又贡献我一本画册,终于也漂出安静的倒影了。</h3> <h3>死海日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