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课堂,探求真知——记“和美课堂”第十一届全国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南昌站)

方子文

<h3>  2018.3.30下午,午饭过后,叠山学校的小学数学教师们前往南昌参加和美课堂第十一届全国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南昌站),能有此次宝贵的教学学习旅程深感荣幸。</h3><div> 2018.3.31-4.1,两天的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学习过程非常充实,若能切实运用于教学当中,对往后的课堂能进行有效“矫正”,便不枉此行。在研讨会上,我倾耳聆听老师们的教学,认真记录老师们展示的亮点,深刻写下自己听课的启发与体会。</div><div> 一、课堂到底是“学生”的,还是老师的?</div><div> 徐斌老师教授的《解决问题策略》,由于去年任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授的也是类似的“花园扩建问题”,当时着重的是牵着学生走,课堂上给学生讨论、实践的时间较少,学生也习惯于听老师讲,然后记公式,自己不愿动脑,以致得到的反馈便是学生对新知吃不透,还运用以前方法来解答,效果不甚理想。而徐老师的课堂让我觉着课堂上的学生才是真正主人,整节课堂真正做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适当引导,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愿动脑、想动脑、勤动脑,让学生有时间练习、思考,自己动手找出答案,吸纳新知。</div> <h3>  二、数学只有枯燥的数字?学好公式就无敌?</h3><h3> 任教了半年的数学,教学的过程无非是“学习——引入——发现——练习”,但在贲老师的课堂上,看到的确是一幅活生生的意境图画。《鸡兔同笼》的教学中,贲老师以简笔画的形式绘画出鸡、兔,让生能形象地了解。三种解决方案(作图、假设、列举)由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自主探索,并且层层递进,由图形的简单导入,到下面的结合题意列式,最后比较繁琐的列举,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自己认可、喜欢的方法,敢于放手让他们多尝试,敢于试错,让他们能学会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检验,继而调整,才可能有了不起的发现。</h3><h3> 贲老师在请学生板演《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式时,故作呆状,让学生讲明所列的数式里的数字有何含义?这样列出的数式是出于何种目的?让学生感受数学不在只是记公式,记定律,而要明确数字的意义,从生活实际出发、体会,使数学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意境美。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老师出示例题,鼓励学生敢于“自编”题目,深入拓展,继而对本课所学加强巩固。</h3> <h3>  三、学习是该浅尝辄止,还是要知其所以然?</h3><div> 罗老师教授《长方体的体积》,老师的引入很简单,出示一个长方体,并标上长、宽、高的长度,让学生解答长方体的体积。学生的“功力”确实很扎实,很自信、得意地讲出了计算过程,答案是正确的,老师继而问: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是长x宽x高?学生迟疑了一会儿,说:老师教的,就是这样算的嘛!老师示意其学生坐下,把问题抛向所有学生,大家发现才发现这老师不简单,都陷入沉思中,努力地想从老师的话中找出蛛丝马迹。</div><div> 这样的问题确是让我吃了一惊,以往的教学无非是:学习新知——发现问题——拓展练习,教师讲的简单明了,学生做的轻松愉快,对于这种深入底层去教授的方法确实让人疑窦丛生,不知有无必要?</div><div> </div> <h3> 在听了罗老师的课后分享后,找到了答案:数学的学习不应该只学公式,而应教会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明白公式背后的含义;从经验出发,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寻求答案,而不再两眼发滞地抄写老师写在黑板上的答案,能尝试靠自己的思考去找到、学习数字背后的道理。</h3> <h3>  四、数学除了教授数学,还应该需要些什么?</h3><h3> 柏继明所教授的是一年级的课程——《统计》。看到一群小孩子兴奋地在舞台上欢跳,心里不免为老师担心——这么一群活泼的小猴子在舞台上,适于公开教学吗?在我实习期间,已尝到此种滋味,对于低年级的教学,要头疼的地方确实不少,除了课堂纪律的维持,还要时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以及课堂的学习氛围。</h3><h3> 柏老师的学生活跃但不失安静:学生刚开始是闹哄哄的,要发言时小手边举,嘴里就开始讲了,你一言我一语的,教室闹成一团,但经过老师和学生规定的“约法三章”,学生变得守规矩了,学生发言之前都会把自己的小手高高举着,对于别人精彩的回答,都会发自内心的报以热恋的掌声。</h3><h3> 柏老师从学生最爱吃的食物进行导入,并且出示本课的教学图片——四种蔬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如何数出全班爱吃哪种蔬菜的人最多?哪种蔬菜喜欢吃的让人最少?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在统计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意见,并逐步引导学生归纳统计的步骤。</h3><h3> 柏老师插入一段关于“食物中所含的微量元素”的视频,既从食物中所含微量元素(钙铁锌)对食物进行统计,巩固新知,也从另一方面让学生知晓对于饮食,不能偏食,要均衡搭配食物,不让身体犯病,进而对学生的健康方面也起到积极的意义。</h3><h3> 学科之间没有限制,教给学生的不应只是本学科的知识,我们需要关注的也少不了学生的生活,“教育”不应只偏向于“教”,也要让教育这个词能着重在“育”字上有所体现。</h3> <h3>  讲座——《创新》_浅谈素质教育</h3><h3> 教育要尝试给更多的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提高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创新能力。</h3><h3> 并且师生“急需”共认:</h3><h3> 1、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h3><h3> 2、给学生更多的机会,为学生能进行创新培养条件;</h3><h3> 3、打消从众:给学生机会让其能有更多的想法,对于有不同思考的学生,不要急于否定,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能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孩子坚持主见;</h3><h3> 4、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不能墨守成规,要敢于直面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新”问题要有应变能力,不能无视学生的疑问,教师也要勇于去探索创新;</h3><h3> 5、鼓励学生创新,努力欣赏孩子,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喜欢去钻研,大胆创新。</h3><h3> 创新是为了思想摆脱舒适,是为了学习提供动力,更是为了学生成为真人。</h3><h3><br></h3><h3> </h3> <h3>  老师们的课堂精彩纷呈,亮点颇丰,是我学习的榜样。能让学生沉浸在课堂当中,是老师非常渴望做到的,也是教学的高峰,要勇于攀登,需要我们不断地提升知识涵养与教学水平;能让学生自发地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也需要老师能敢于放开“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大敢创新,用于创新;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勇于发言,离不开老师的鼓励与欣赏……</h3><h3>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教师这个行业再贴切不过了,只有充盈自己的知识,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进取,不辜负学生,不辜负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