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俺曾编绘了一套漫画,命名为《大牙de顽童时代》。这是描绘50后童年生活的漫画,如今这帮人已经是德高望重的爷爷奶奶辈了,谁曾想当年也是个调皮鬼呢?这里只是挑选了几幅反映50后儿时游戏漫画,配以文字,供大家赏评。</h1> <h1><b>吊死鬼</b></h1><h1></h1><h1>每年5月份的时候, 槐树底下除了零星凋落的树叶外,几乎遍地是蠕动的青绿色“吊死鬼儿”和黑色的砂状粪便。跌落的“吊死鬼儿”让路人避之不及,一些“吊死鬼儿”被踩踏,地面留下潮湿的痕迹。这些近4厘米长的绿色“吊死鬼”不断地从树上吐丝悬垂而下,一棵树上甚至有数十只“吊死鬼”吐出长长的丝吊在半空中,场面真可谓是触目惊心。</h1><h1>“吊死鬼儿”学名尺蠖(chi huo四声),幼虫身体细长,行动时一屈一伸像个拱桥,休息时,身体能斜向伸直如枝状。完全变态。成虫翅大,体细长有短毛,触角丝状或羽状,称为“尺蛾”。<br>“吊死鬼儿”也是顽童们的恶搞玩具,顽童们手里捏着一根丝,丝那头提着一个“吊死鬼儿”的虫子(还在动弹)。顽童们把“吊死鬼儿”在女生或小孩眼前晃来晃去,往往会吓得他们左躲右闪,哇哇大哭!</h1> <h1><b>养鱼</b><br>如今四五十岁的那几茬“北京孩子”中,不少人至今还保留着养热带鱼的爱好,追溯起来,他们的养鱼史,都是从六七十年代开始的。<br><br>那时,家家养热带鱼,大人若没兴趣,孩子也养。鱼缸是自己铆的,到处找三角铁,找铁皮,找玻璃,找玻璃刀。找不到就偷。不少孩子偷着拆了家里的镜框,用玻璃做鱼缸。实在没有鱼缸,就用玻璃的水果罐头瓶子替代,有不少孩子家里的桌子上,摆着一溜罐头瓶子。但这不成气候,多少给人一些“业余”的感觉。<br><br>鱼的品种,与今天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就那么几种。普通的是“孔雀”,这种鱼容易活,直接下鱼,自然也最常见。稍“名贵”一点的是“红箭”和“黑玛俐”,也直接下鱼。“神仙”最少见,为热带鱼里的极品。谁家的鱼缸里有条“神仙”,那是能让满室生辉的事情,恨不得一楼的孩子都来观赏。养鱼最成风的那段日子,两条“神仙”可以换一辆锰钢车,而自行车的地位,当时居家庭三大件之首,锰钢车又是自行车里的奥迪。可见神仙之俏与热带鱼之火爆。那时也没听说有什么鱼市,都是互通有无,孩子间大体本着等值交换的原则换鱼,如三条“红箭”换两条“黑玛俐”之类。像“红绿灯”这样的甩仔的鱼,都较为难伺候,需要“粪”,有的要用蒸馏水养,一般孩子就不费这劲了。<br><br>鱼虫也是自己去捞。像护城河、莲花池、青年湖,大凡沼泽水域,每天都有成伙的孩子带着家伙来捞鱼虫。有一阵子地铁工地发大水,长安街沿线成了一条河,也成了捞鱼虫的好去处。也有走街串巷卖干鱼虫的,用纸包包着,大小不一,几分钱一包。</h1><h3><br></h3> <h1><b>气蛤蟆</b><br>小时候,顽童们常在土层里和潮湿的石块下发现一种叫气蛤蟆的小动物,要是有人不小心碰了它一下,它会立时把肚子鼓起来,四肢脚撑着,头低得很低,眼睛熊红熊红的,像害了眼病。那样子乍一看像在跟谁赌气似的。此时,顽童们就会拿一个小木棒,让气蛤蟆肚皮朝天,一边敲一遍唱:<br>气鼓气鼓<br>气到八月十五<br>八月十五杀猪<br>气得蛤蟆直哭<br>……<br>果然,气蛤蟆的肚皮越鼓越大,片刻工夫,肚皮薄的像透明的塑料纸,澄明瓦亮,真让人担心一戳就要破裂…… 有时会看到蛤蟆身上冒出了白水,有人说这就是有毒的“蚧”,人碰到就会死,顽童们会一哄而散,也会站到远处,用乱石将气蛤蟆击毙,然后得胜凯歌还……</h1><h3><br></h3> <h1><br></h1> <h1><b>玩水牛儿</b><br>这里所说的水牛儿,并非是非南方常见耕田的水牛,系北京地区对一种小型蜗牛的俗称。水牛儿灰白色,扁圆壳体,有两只肉触角,寄生于树上,爬行缓慢,爬过时遗留一条涎迹,可轻易地被顽童们捉来当作玩物。捉到了水牛儿,它的身子立即受惊吓缩回壳内,这时顽童们会唱: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等它适应环境、软软的头慢慢伸出来,恢复爬行。顽童间常常进行比赛,谁手里的水牛儿先露出头者胜。一般两三分钟水牛儿就会露头的。当然,歌谣里的烧羊肉之类,是用来勾引水牛儿的诱饵,无论从习性或脾气上说,水牛儿都根本不会为它们所诱惑,何况还是些空口无凭的许愿呢?顽童们都是把心目中最好吃的东西编进儿歌,无非是为了安慰一下自己的馋虫而已。<br><br>不同版本的水牛儿歌词:<br><br>水牛儿,水牛儿,<br>先出那犄角后出头,<br>你妈你爹,<br>给你买了烧羊肉。<br>你不吃,<br>就让老猫叼走喽!<br><br>水牛儿,水牛儿,<br>先出犄角后出头诶。<br>你爹你妈,<br>给你买了烧羊肉。<br>你不吃,喂狗吃,<br>狗不吃,喂猫吃。 <br><br>水牛儿水牛儿,<br>先出犄角后出头儿,<br>你爹你妈,<br>给你带来的烧羊肉,<br>你不吃不给你留,<br>在那儿呢?<br>在坟头儿后头呢。</h1><h3><br></h3> <h1><b>放鞭炮</b><br>对于顽童们来说,过春节的最大乐趣就是放鞭炮了。鞭炮一般都买一百响一挂的,买两到三挂,然后拆开,一个一个放,有时候可以架在树上,有时候可以放在老鼠洞口,还有的顽童用一根线绑在了猫或狗的尾巴上,一定会炸得猫飞狗跳……<br>顽童们放二踢脚的方式更是花样百出。有拿在手里放的,将二踢脚点着后,让它顺着冲劲自己上天,但是要拿得松点,否则攥紧了在手里爆炸会把手炸烂的。还有的将二踢脚架在某个地方,然后对准一个目标,比如对准邻居家的一头老母猪之类的,然后点燃,砰的一声,就出去了,紧接着就会听到乓的一声,然后是老母猪的一声惨叫,落荒而逃……更有冒险者将尿盆扣在点着的二踢脚上,只听咚的一声,二踢脚动力将尿盆冲上了天,顽童们抱着脑袋躲在旁边看,尿盆旋了几下砰然落地,尿盆没底了……</h1><h3><br></h3> <h1><b>滚铁环</b><br>儿时,滚铁环是顽童们炫技的宝物,拥有铁环就如同现在的孩子带着滑板上学一样,非常风光。<br>铁环通常是用一根粗钢筋,弯成一个直径约40厘米的圆圈,然后用一个半圆的钩作“车把”,讲究者还会在铁环上套上数个小环,铁环滚起来时,小环会在铁环上滚动,发出悦耳的声音。搞不到真正的铁环时,也有用滚木桶上的铁圈或竹圈代替的。<br>滚铁环的玩法就是用铁勾推动铁环向前滚动,以铁勾控制其方向,可直走、拐弯。铁环的动作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滚铁环的技术一学就会,又熟能生巧。初学时,先将铁环向前转,然后拿“车把”赶快去推着向前走,不倒就行。技术好的人,单手拿铁钩将铁环往前一送,铁环就乖乖转动起来。滚在路上也能“停车”,即铁环斜靠在“车把”上,要滚时弯钩轻轻起动就行。<br>技术高超的顽童能把铁环从家一路滚到学校,绕过各种障碍,甚至可以过沟上坡。玩累了,用弯钩钩住铁环,往肩上一扛,那姿势极为潇洒,别的孩子只有在一旁艳羡的份。<br>在放学的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群背着书包满头满脸脏兮兮的顽童们,手里拿着铁钩,推着铁环奔跑在马路上,哗琅哗琅的声音响成一片,场面颇为壮观。</h1><h3><br></h3> <h1><b>放毒气弹</b><br>在顽童们玩的游戏里,不少是恶作剧式的,损人而不利己。毒气弹即其中之一。<br>毒气弹的制作也不复杂,把打坏了的乒乓球或用坏了的塑料垫板用剪子剪成碎末,装在纸筒里,口封死,就算告成,至多再放入点辣椒面。接下来是用火柴把纸筒点着,再一脚踩灭,纸筒里的化学成分经过燃烧便生成一种有害气体。接下来,就是找地方让这种毒气有的放矢。<br>当年有些宿舍楼的阳台还是敞开式的,家里有人的时候,门也一般不锁甚至虚掩。这就成了顽童们释放毒气的最佳场所。一般都选择晚饭的当口,顽童们先绕着楼侦察一番,踩好点,开始操作,程序完成后,轻轻拉开阳台的门,将毒气弹往里一扔,关门撒腿就跑。有的顽童还把毒气弹做成圆锥型,然后对着别人家的大门钥匙眼往里放毒。这也是因地制宜,楼况不一,放毒的方式各异,各庄都有自己的高招……<br>再接下来,就是听动静了。受害者的反应可想而知,孩子的心理是,动静越大越好,没动静,费了半天劲也等于瞎耽误工夫。</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