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同学情

平安福

前言 <h3>  1962年秋,一张通知书,我们四人相聚在银川三中的校园中,被分配在同一班级,从此我们是同学,这一称呼伴终身.....。</h3><h3> 银川三中,位于银川东城门楼下(清河门) ,站在东城门楼上的栅栏边,学校一目了然。当年学校除了几排砖瓦结构的平房教室和教师宿舍外,还有一个很大低洼的土操场,同学们的劳动就是拉土垫操场,学校操场的东墙就是东城墙。当时学校的大门开在校园北墙,出校门往北有一条约50多米的土巷子,出了巷子就是现在的解放东街,右拐就是城门洞,出了城门洞往东就是农田和红花渠,是同学玩耍的好去处,在这里我们结下了深深的同学情。</h3><h3> 同学之间合张影,是常有的事,但能把照片从13岁合影到70岁,是不多见的。我今天要讲述的是,我们四姐妹半个多世纪的同学情, 姐妹缘,那是我们心中一份甜甜的回忆 。</h3> <h3>  1963年7月,就要升入初二的我们,全班女生照了一张合影,我们四人在其中(<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中排右一是我,</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前排左二是崔姐,中排左一是朱姐,后排右三是于姐</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我们四人,崔姐大一岁,我们3人与共和国同年龄。我的祖辈是银川人,她们3人都是随父母从河北, 山东, 北京支边来到宁夏的,有缘千里来相会。</span></h3> <h3>  1964年6月,班上的一位平姓同学,因参加射击队成绩突出,被宁夏体委选拔,送北京西郊靶场集训,为欢送他,老师带领全班50名同学在银川宝珍照相馆留影。我们姐妹四人在其中,前排左二是崔姐,右二是朱姐,右四是我,二排左四是于姐。二排坐在两个老师中间的是同学平。</h3> <h3>  1965年7月,我们从银川三中毕业,几位同学和班主任闵老师合影留念,前排左是崔姐,后排右起依次是:朱姐.于姐和我。</h3> <h3>  1965年秋,我们四人,2人上了普通高中,2人上了中专。那个年代,家庭经济条件好学习也好的同学,一般上高中,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都选择上中专,早点工作挣钱补贴家用。三年同窗,我们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照,结下了深深的友谊,毕业前夕,我们四人在银川宝珍照相馆合影(前排左一是我,左二是于姐 ,后排左一是崔姐,左二是朱姐)。</h3> <h3>  "文革" 打乱了教学秩序,学校停课闹革命,学生不用上课了,同学们象脱了缰的野马,疯玩。</h3><h3> 除于姐外,我们三人都是家中老大,不上课了,被父母拴在家中做家务,洗锅刷碗,抬水洗衣,照顾弟妹,当了"逍遥派"。</h3><h3> 当年,银川老城并不大,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内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短,十字鼓楼偏东边。我家住在北门城内,于姐家住南门,崔姐和朱姐家住在鼓楼附近,从南门北门去她俩家,步行也就是30多分钟,我们经常在那碰面。崔姐家离宝珍照相馆(当时银川城内唯一的一家照相馆)不足100米,只要四人能聚齐,我们就去合影留念。</h3><h3> 1967年春节,我们穿上了过年的花棉袄,在银川宝珍照相馆合影。</h3> <p class="ql-block">  1968年7月,我们四人高中与中专同时毕业,因"文革"的原因,推迟毕业分配。幸运的是当年在银川我们那届学生,基本没有"上山下乡" ,在1969年初,都分配进了工厂,中专的也按专业分配了工作。就象歌词里唱的"一本毕业证,各自奔西东,从此我们不常见,同学情意装心中,一边忙工作,一边顾家庭,一路去打拼,一心要成功"。&nbsp;</p><p class="ql-block"> 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相约在银川宝珍照相馆合影留念。从那以后,我们很少见面,就是见面也是四人无法碰在一起,离下次合影隔了28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43, 223);"> 同学情,是青涩时结下的一种情谊,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毕业后虽然各奔前程,但依然是牵挂、盼望多年后再相逢。</span></p> <h3>  1996年5月1日,人到中年的我们四人,28年以后终于相逢了。</h3><h3> 这28年,是人生最艰苦, 最忙碌的28年,我们四人都已为人妻, 为人母了。同学们终于从矿山工厂, 乡村医院调回了银川,我们再次相聚,感慨万千,悠悠岁月催人老,久别的同学盼重逢。</h3><h3> 28年后,人到中年的我们,已经一个是儿科医生,一个是教师,2个是公务员。那时家家都装了电话,我们联系起来方便多了。我们四人相约在银川中山公园,诉说着各自的酸甜苦辣,谈生活的艰辛,工作的不易,儿女的成长,我们有说不完的话,互相鼓励,相互安慰,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满满的正能量。</h3><h3> 在公园的地标建筑前,在一个老同学的协助下,我们姐妹照了多张合影。</h3> <h3>  银川中山公园里的铁牛. 银湖. 文昌阁. 朔方亭, 雷锋像,承载着我们儿时的梦想,中年的艰辛,老年的惬意。</h3> <h3>  2000年4月,已进"知天命"之年的我们四人,应邀参加同学的宴请,相聚拍照留念。</h3> <h3>  2005年左右,我们都退休了,崔姐继续被医院聘用当她的儿科医生,朱姐协助子女经商,于姐在老年大学学习书画,牡丹画出了专业水平,我也被单位返聘,撰写"工商志"。我们每个人的家庭生活都和谐安康,子女们也都成家立业了,我们也都享受天伦之乐了,也都老有所乐了。</h3><h3> 2009 年10月1日,于姐召集我们在长城宾馆聚餐(宾馆现已拆),进入"甲子年"的我们再相聚。餐后我们四人在自治区人民政府门前留影,共庆祖国60华诞。</h3><h3> 退休的我们联系密切,谁家有难事,我们大家都尽力相帮,时常能聚在一起。</h3> <h3>  2016年春节期间,朱姐从北京回银,在三缺一的情况下(于姐在加拿大带孙子),我们三人在银川中山公园拍了一组照片。</h3> <h3>  我们虽然都退休了,但我们是退而不休,担负着带孙辈的重任。于姐在加拿大带孙子,朱姐在北京带孙子,很难四人相聚,时常三缺一,只有我和崔姐住守银川。</h3><h3> 崔姐当了一辈子儿科医生,一直干到了70岁,找她给孩子看病的人排着长长的队。我的孙子孙女稍有感冒发烧,只要一个电话,崔姐带着听诊器第一时间赶到家中,成了我们的家庭医生。</h3> <h3><font color="#010101">  2017年4月22日,于姐完成了在加拿大带孙子的任务,回到了银川,我们相约去银川中山公园看牡丹花展览,又是三缺一(朱姐在北京带孙子)。</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四姐妹与时俱进,</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活到老学到老,玩起了微信,我们在微信上互通信息,制作音乐相册,美文美篇,共享美好的人生。</span></h3> <p class="ql-block">  2018年3月4日,于姐邀请我们在九洲茶楼喝茶进餐聊天,"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满头白发人已老" (头发是染黑的),我们感叹岁月如梭,遗憾又是三缺一(朱姐在北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同学是一张青春永驻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虽然岁月无情青春靓丽渐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但在我们心里美丽依旧如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即使两鬓霜白却也风情万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27日,于姐邀请我们在银川阅海湾水上公园游览(又是三缺一)。</p><p class="ql-block"> 从1962_2018年,从13岁到70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四人的同学情. 姐妹缘,至純至真,我们四人共同走过了少年, 中年,走进了夕阳无限霞满天的老年。</p><p class="ql-block"> 我们有一个共同心愿,那就是让自己老有所乐,健康生活,把我们四人的合影继续拍下去,让瞬间成为永恒,那是我们友谊的见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43, 223); 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 25, 25);"> 今天我们相聚在微信群里,一起回忆一起分享找回那过去,泛黄的照片青涩的印记,知心的话儿荡起涟漪,幸福的时光感谢有你,欢乐的笑声荡漾在四季,斗转星移不改的这情谊,同学情是一辈子美好的回忆。</span></p> <h3>  美篇作者,53年后(2018年)重返银川三中,在校园留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