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公元二00二年六月二十一日,农历五月十一日,母亲去世了,享年七十八岁。</p><p class="ql-block"> 母亲带着对亲人的万分不舍,也带着我们无尽的哀思 ,安详地走了。</p><p class="ql-block"> 回想母亲一生的点点滴滴,仍恍如昨日,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早上七点刚过,我把即将要高考的儿子送出门去上学,随即拨通姐姐家的电话,询问生命垂危的母亲病情。这已是我离开母亲半天来打的第N次电话。电话的那边姐姐说,母亲前半夜一直在独自说话。在生命的最后,母亲要把对家人的所有不舍,对人世的留恋,用微弱的语言再三嘱咐。凌晨四点多母亲不会说话了,人已昏迷过去,喉咙上像风车一样响着,姐姐在电话里哭着说着。突然姐姐在电话那边说母亲不行了,随即挂断了电话。电话这边的我顿感头晕目眩,不知所措。独自依靠在沙发一隅,泪眼婆娑。一会儿,等我头脑稍有清醒,随即给领导请假后,打车直奔母亲家的县城。</p><p class="ql-block"> 这天天气灰蒙蒙的,还下着小雨,一百五六十里的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除了督促司机车开快点外一路泪流不止。等我走进家门时,母亲已穿好寿衣,安详地睡在地上支起的床板上,小桌上摆着供品,点着香。我依偎在母亲的身边,哭得天昏地暗,肝肠寸断。万万没想到见过母亲才半天时间,我们母女俩竟阴阳两隔。</p><p class="ql-block"> 从母亲病情确诊到去世只有短短的一个月时间。 记得病重的母亲发着高烧,仅靠输液维持着生命。住院十余天后,医无回天之力,建议回家静养。看着被病痛折磨的母亲,我们除了日夜守护外,只有默默地祈祷、流泪。此时的母亲已病入膏肓,身体虚弱到不能坐立。但母亲思维很清晰,面对病痛与生死, 她始终充满对生活的渴望,以无比坚强的毅力与病魔作最后的抗争。她的乐观、豁达,让我们再次看到母亲的坚毅和伟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九二四年出生在一个比较殷实的农民家庭。没有上过一天学的母亲心底善良,性格温顺,勤奋俭朴,乐于助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母亲的一生命运多舛,她出生四个月,年仅二十岁的外祖母患急病去世,外祖父二十年代上海大学毕业后,在外地教书并参与陕北早期的革命活动。外祖父与继外祖母忙于工作、抚养子女,根本无暇顾及远在农村的母亲。幼小的母亲,没有了母亲,又远离父亲。为了不幸的孙女活命,老外祖父给还不到半岁的母亲在十几里外的邻村雇了奶妈(这个村子是著名作家柳青的故乡)。奶妈虽家境贫寒,子女多,但她善良、勤劳,待母亲十分疼爱,视如己出。从给母亲雇奶妈起,年迈的老外祖父,赶着毛驴每月给奶妈家按时足量送粮食,作为母亲的抚养费,贫困的奶妈家以此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春来秋往,一年四季从不间断。直到奶妈把母亲抚养到七岁后,老外祖父才将母亲接回了家。奶妈万般不舍,整日以泪洗面,终究哭出了红眼病。母亲回家后全由她的爷爷和奶奶抚养。没进学校、没见过世面的母亲在爷爷奶奶的教养下,学会了做各种针线活以及当家理事的生存能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母亲长大后,还经常去看望她苦命的奶妈,直到奶妈五十年代初去世后的许多年里,母亲还不时给奶妈烧钱化纸。我们小时候,听母亲讲得最多的是她与奶妈及爷爷奶奶家童年的那些记忆。由于母亲与她的父亲从来没有共同生活经历,自然十分陌生,她很少提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零年,有外祖父之命,媒妁之言,十六岁的母亲嫁给了父亲。 父母的婚姻是家庭包办的一个不幸的结合。婚后的父母聚少离多, 父亲在外地读书,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经济拮据,四年未归。母亲与公婆妯娌们十几口人同家。上边有公婆,下边还有小姑侄儿侄女,一大家人,每天忙忙碌碌,从不得闲 。母亲是妯娌中的老小,洗衣做饭,孝敬老人,母亲必要亲力亲为。</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初,父亲大学毕业,在离家几百里外的中学教书 。母亲一人操持家务,抚养子女。我们家原有姊妹四个,我与姐姐和妹妹都生于五十年代,还有一个弟弟生于一九六零年。全家六口人的生活主要靠父亲几十元的工资维持。那时交通条件极差,父亲一年只有寒暑假徒步几经周折才能回到家。我们姊妹当时年龄都还小,奶奶去世,爷爷年事已高,伯父们子女多,自顾不暇。家里门外的事全压在母亲一人身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时值三年自然灾害,伯父们分了家。一个瘦弱的女人,独自带着四个年幼的孩子, 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极度困难时期,母亲的艰难可想而知。母亲除了操持家务,抚养孩子外,还要学着经营我家的自留地,春种、夏管、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母亲总在不停地忙碌,家里的各种农事、全家人的吃穿用行全由她一个人操持,辛劳至极。记得在我们小时候,母亲到地里劳动总是早出晚归。出去两桶粪,回家一担水,常常汗流满面,经常很晚才能回到家。当她用湿柴烟熏火燎好不容易把煮瓜菜的晚饭做熟时,年幼的我们姊妹等不及吃饭都睡着了。劳作一天的母亲把睡觉的我们扶起来挨个喂饭吃。母亲说,再不好的饭吃一碗总有点扛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农村生活极度贫困,吞糠咽菜,度日如年。可怜的弟妹先后病饿夭亡。迄今思之,潸然泪下。弟妹的夭折,给父母切肤断肝之痛,从此父母对我们姊妹更加疼爱,百般呵护。在生活十分困难的那个年代里,母亲总要在同一锅里设法每顿做出不同的饭,让我们姐妹吃得总要比她吃得好些。母亲为了照顾家人,常常把稠的、细粮盛给大的小的,自己用剩汤填饱肚子。即使逢年过节,母亲总是吃得锅边盆底的最后一勺剩饭。</p><p class="ql-block"> 儿时每当上学走出家门的那一刻,母亲总会给我们兜里塞进几个早已备好的红枣,以此充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缺衣少食的票证年代,每人供给的几尺布票不能满足人们基本穿衣需求。母亲除了地里劳作外,还要纺线织布,缝单缀棉,解决全家人的穿衣问题。自我们记事起,母亲每年都要纺花织布。这真是项浩大工程,从头年的冬天一直做到第二年夏天才能完成。将棉花织成布,工作量很大,工序繁多,可这些全靠母亲地里劳作之余完成。每次织好的布,要拿在集镇上染色,再经母亲的手,一针一线,缝成全家人冬天穿的棉衣棉裤。我们从小目睹了母亲将棉花织成布的全过程。一年又一年,伴随着母亲放在前炕边的纺车与织布机我们慢慢地长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远忘不了小时候睡梦中醒来时,朦胧中看到煤油灯下的母亲与印在窑壁上的背影,母亲有节奏的纳鞋底麻绳声,伴随着我们又进入梦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母亲从小由她的爷爷奶奶抚养,视爷爷奶奶如同父母。老外祖父祖母活到八十多岁时,儿女五个竟然都离世了,家中仅有母亲的堂弟与二老相依为命。母亲十分疼爱她的爷爷和奶奶,稍有空闲时间,总会带点吃的去看望相隔二十里路的爷爷奶奶。记得在我七岁那年,母亲带我去老外祖母家缝洗衣服。由于人生疏,我不愿住,一个人睡在炕上不吃不说,母亲以为我生病了,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弟妹幼年的夭折,造成母亲对孩子疾病心理上的无比恐惧,我们小时稍有头痛发热,母亲也会十分不安。这次在远离乡镇的偏僻农村,母亲万般无奈,只得烧香求神保佑,给祖师庙为我许了愿;回家后不久,买了香纸还愿。放假父亲回家知道这事后,埋怨母亲讲迷信。母亲为了我们多少委屈她只能默默地忍受。这是我一生抹不去的儿时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姐姐和我在村里读完小学与初中,这期间母亲除精心关照我们和做家务活、种自留地外,还经常要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那时的农村学校放学后,从来没有学习任务,只要放学回到家,我们总是帮母亲干些家务活。 母亲在生活上对我们的关怀无微不至,细致入微,但在家务活上,从来都会放手让自己做,有时即使做坏了,母亲也从不责怪。由于家里没有男劳力,我们姐妹从十多岁开始,像男孩子一样,独自下沟用小桶挑水,上山砍柴割草,家里洗衣做饭、推磨滚碾,山上沟里什么活都干。从十三四岁起,我们开始学缝衣、织袜、做鞋等针线活。正是母亲的这种教育方式,养成了我们不怕吃苦、勤俭持家的生活习惯,这些是我们一生极为宝贵的财富。多少年来,我们一直铭记着母亲常说的“穿娇吃娇,王法不娇”祖传名言。</p><p class="ql-block"> 母亲爱而不溺的教育理念,让我们终身受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七年、七八年,我姐妹俩先后都考上了大学,离开了家乡。照看姐姐不到两岁儿子的事主要由母亲承担,晚上小孩刚开始离开妈妈哭闹,母亲只好用她的奶来哄孙子睡觉。姐姐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父亲所在的县城中学工作。母亲也由老家农村迁到县城居住,从此结束了农妇辛酸劳累之苦。在以后的十几年里,母亲帮姐姐和我抚养大四个孩子。 母亲认为抚养下一代这是她必尽的义务。母亲无怨无悔的付出,令我一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八三年我生孩子时正值数九寒天,那时生活居住条件极差,我住在职工的三层薄壳窑内,家里没有自来水管,仅用一个铁炉子烧水做饭。每天所用的水都要一桶一桶从一楼提到三楼上,而用过的污水又全部要提着倒下去。在当时这样的条件下,母亲从来没有说过一声苦和累,总是尽力精心护理着我们母子。那时的冬季感觉天气格外寒冷,家里的门窗封闭不严,冬天做饭时汽水特别大,窗门上的水流在门口,一到晚上都冻成了冰,木门变形后闭不上,使得家里到后半夜更加寒冷。晚上小孩冷得不停地哭闹,已近六十岁的母亲白天劳累了一天,晚上十点就睡着了,但每当我晚上起来抱小孩时母亲一定又起来要替我抱。这个月子刚过,我落下了风湿病,全身疼痛难忍。母亲每天给我端汤送水,煎药洗衣,尽力照顾我和孩子。这样好不容易熬过了冬天,春天天气暖和起来,我的身体有所好转。本来孩子的母乳一直足够吃饱,可在五月我去上班后,小孩一下没奶吃了。母亲白天按时给孩子喂牛奶和辅食,晚上总要半夜起来再给孩子喂牛奶和水。每每看到累了一天的母亲,脸色很疲惫,但眼里全是对外孙的疼爱,那种爱的感觉,让我既心疼又感动。老母亲您是一个从来不知疲倦又特别能坚持的人,您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跟着我让您老人家受苦受累了!母亲常常对我说,她是一辈子受苦过来的人,现在生活条件比起过去好多了,吃穿不愁,她很满足。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乐观、自信、宽容、坚毅的最普通家庭妇女,令我们永远敬仰的人。</p><p class="ql-block"> 母亲先后跟随我生活了十多年 。她老人家为我做了力所能及的一切事,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记得一九八七年我家修新房,父母亲给我做饭和照看孩子,忙前忙后,姐夫也来帮忙;九六年我外出看病三个多月不在家,年过七旬的母亲给正在上初中的儿子做饭照顾家。当时通讯条件差,母亲走到学校的电话室给住院的我打来电话,要我安心看病,家里有她与孙子照看,母亲的话让我泪流满面,不知说什么为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一个既勤劳又特别细致的人,更是一个从来闲不住的人。母亲常对我们说,“我自己没文化是个睁眼瞎,一辈子围着锅台转,没出息。你们吃公家饭的人干得才是正事,一定不能因为家务而耽误自己的工作”。多少年来,为了减轻我们的生活负担,家里院内,在母亲眼里永远有做不完的活。即使到了古稀之年,母亲一刻也不愿闲着,只要看见家里有要洗的衣服,她很快就抢着给洗了。我们劝她说,你人老了没力气,让我们自己抽空去洗,可是母亲总是不听,我们只能随着她。天气暖和一点,母亲总爱在平房院子里洗衣、扫院、劈柴捣炭、收拾杂物,忙个不停。每年院子的一片不大的菜地里有她忙不完的活。从春天的种植开始一直能忙到秋天。母亲种了半辈子地,她是菜地里种植的行家里手,在院子的菜地里,年迈的母亲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到了夏季,母亲常会拿着菜地里摘来的西红柿和豆角步履蹒跚地走进厨房。吃到自己院子种的新鲜蔬菜,我心里全是对母亲的敬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对家看得比什么都重。多少年来,家里每个人的生日和一年中所有传统的节日她从来都记得比谁都清楚,而且总是提前几天就开始筹备着吃喝。即使在生活十分困难的六十年代,遇到生日或节日时,家里的饭菜母亲都要设法变个样。在母亲看来,家里再困难,传统的生活习惯不能丢。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正是母亲所做的这一切使我们每天对生活充满了期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心地善良,宽厚仁慈,与世无争,虽历经磨难,但其一生乐善好施的本性始终未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一个特别有爱心的善良人。无论亲人朋友、左邻右舍凡需要帮助的,她都能尽力去帮,从不吝啬。母亲在生我们之前,授我奶奶之意,将大伯父的二儿子从三个月起独自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抚养到五岁,直至生下姐姐才送回给伯母抚养。在五十年代后期,母亲听说被打成右派的外祖父在外地劳动改造,便托人稍去自己为他做的布鞋。 继外祖母老年退休后,住居在母亲家的附近,母亲总会抽空去关照她。老年人喜欢穿布鞋,母亲把给自己做的新布鞋送给继母。对此,继母感激不已。作为姊妹中的老大,母亲对待继母所生的几个弟妹,虽没有同家生活,但偶有相遇总如一母同胞,十分疼爱。</p><p class="ql-block"> 三姨住在离我们农村家有五里路的村子里,六七十年代,三姨家的几个孩子年龄尚小,三姨身体瘦弱,三姨夫在外地工作。记忆中母亲经常帮妹妹家洗衣做鞋、推磨滚碾。母亲还让姐姐帮着给三姨家织毛衣毛袜,以解决孩子们的穿衣问题。在母亲看来,自己是弟妹的大姐,只要她能帮扶的理应尽长姐之责。</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堂弟妹两人父母不幸早逝,未成年时也由祖父祖母抚养,母亲与堂弟妹生活在同一个家里,苦命的姐弟们相互关爱,情同手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普遍困难,公社驻村的干部是轮流到各家派饭吃的。我们家经常有派来吃饭的干部。每当轮到我家管饭,母亲的饭菜一定要设法做得可口一些,让驻队干部吃得满意。其实,在物质生活及其匮乏的那个年代里,母亲每次给驻队干部做饭,除了厨艺十分注意外,食材总是倾其所有,拿出家里十分珍贵的白面或杂面,有时甚至与邻居借吃的来招待驻队干部。母亲一向敬重吃公家饭和有文化的人,在她看来,派公家干部来自家吃饭,是村领导信任咱们,一定不能怠慢,尽量让驻队干部吃好一点。那时虽家徒四壁,每次待派饭吃的干部来前,要我们帮她把家从里到外打扫干净接待客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困难时期,家里食不果腹。但母亲的侄儿外甥、亲戚朋友只要找来的,她都给予帮助。那时常有乞丐上门乞讨,遇到吃饭时,母亲宁愿自己不吃,总要给他们送去一碗热饭,使乞讨者满意离开。她说,自己一顿不吃没什么,不能让人空着手走,都是可怜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母亲自我记事以来一直有的老传统,也是她老人家留给我们后辈的传统美德。</p><p class="ql-block"> 母亲吃苦耐劳,真诚待人、热情好客、与邻为善的品格令我们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般上了年纪儿孙绕膝的老人都会坐在家里看电视,串门聊天,吃点喝点,享受儿孙的孝敬。我们也十分希望辛劳了一辈子的母亲能过上几天清闲的日子。可母亲永远不会享这样的福。 因为干家里门外的活已经成为母亲一生根深蒂固的习惯,在家里她很少坐下来看电视,出去串门聊天的事从来没有。母亲在寂寞的时候常去院子的大门口站一小会儿,看看马路上的人来人往,但外面热闹的地方从来不愿去。母亲一生没有坐过火车、飞机,没有去过省城,没有出去旅游。母亲晚年的生活就是这样在家里院里平平淡淡度过的。</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00一年冬天,母亲自觉身体不好,她给我帮不了忙,执意要回家去,免得住下给我添负担。我想留她去检查一下身体,可母亲却说她人老了,不愿去医院检查。二00二年春节过后,母亲的身体越来越差,吃了不少药都不见效。尽管这样,母亲还仍然为我们操心。在生命的最后两三月,她老人家拖着病重的身体为我劈了一大袋子放火柴,托人给我带来。母亲刚去世后我不舍得烧去这些柴,它是母亲在生命的最后留给我的念想。从2003年起,我们住进了楼房,做饭取暖都用上了天然气,用木柴生火的时代也结束了。但母亲的这一大袋子用麻绳缝口的木柴我一直保留了十几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00二年八月,在母亲去世一月后儿子收到某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p><p class="ql-block"> 可怜我们的母亲终究还是没有看到她的外孙子上大学的那一天,更不能像她生前说的:要活到孙子们都上大学、工作、成家、生子,还要好好享受孙辈们对她的孝敬。</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母亲永远地走了!但她老人家曾经给予我们无尽的爱,点点滴滴,都让我们刻骨铭心,永生不忘。母亲虽然没有文化,讲不出多少大道理,但她把一生全部奉献给了我们,奉献给了家。母亲用她的诚实、善良、勤劳、俭朴和大爱,给予了我们一生中最最珍贵的东西,她让我们学会了坚持,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爱,学会了如何做事,懂得了怎样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平,她经历了比一般女人更多的艰辛和磨难。但母亲也获得了别人没有的自豪和快乐。我们的父亲,学识渊博,德高望重,受人敬仰。她的孩子与孙辈都正直向上,益于社会,这些给予母亲内心永久的满足和骄傲。</p> <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十五年了,但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时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忆往事,想母亲,禁不住潸然泪下。我常为母亲坎坷的人生经历与多舛的命运痛心不已。这些年来,我饱尝了"子欲孝而亲不待"的痛苦,这种伤痛是永远医治不了的心痛!我经常想如果父母还健在,我要带他们游览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如果父母还健在,我要让他们尽情享受现在优越的生活条件;如果父母还健在,已经退休的我会每天陪伴在他们身边,说说家常里短,共享天伦之乐……。</p><p class="ql-block"> 现在,这些都是永远也无法实现的奢望了!四十个春夏秋冬真的太短,短得还来不及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就离我而去了。</p><p class="ql-block"> 难忘小时候父母含辛茹苦将我们养大,更难忘成家后父母全身心地帮衬我们抚养儿女,操持家务....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养育之恩,永生铭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纸短情长,难以诉尽女儿对母亲的无尽思念。惟愿母亲在天国永享安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清明至,谨以此文怀念逝去的父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8.4.2 清明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