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顺溪

杨建中

<h3>  平阳顺溪,从万壑笙钟至矾岩大桥,两岸青山夹溪,经顺溪镇呈“S”形流入岳溪,是为顺溪。源出于大井垟山南北麓,自明代起是顺溪镇至水头镇的竹筏交通航道,清代不少游客在此乘筏旅游。清孙锵鸣游顺溪诗:“清溪曲曲抱山来,万竹丛中叫画眉,不减桐江好山色,一竿秋水最相宜。”就是此地景色的写照。电影《竹外桃花》曾在此地拍外景。陈氏古民居群和“万壑笙钟”、“会音桥”、“龙湫洞”是顺溪主要景点。</h3> <h3>  顺溪镇是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辖镇,地处平阳县西部山区,位于鳌江上游的群山环抱之中,距县城55公里,西临文成县,西北接山门镇,东北与南雁镇相连,东南与青街乡接壤,南则与苍南县相邻,是一个纯山区的乡镇。</h3><div> 2011年4月县行政区划调整,原顺溪镇、原维新乡、原吴垟乡合并为新顺溪镇,镇政府所在地顺溪镇益民路15号。新顺溪镇行政区域面积104.9平方公里,全镇设5个社区,共32个行政村,总人口27866人。2014年因为水库移民两个村,现共有30个行政村,人口2.4万人。</div><div>顺溪境内山清水秀,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2.5%,素有“峰险、洞奇、岩怪、水美、瀑多、屋古”之称,主要景点有陈氏古民居建筑群(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白云三折瀑(落差175米,省级精品景点),庄严肃穆、清幽宜人的百僧堂,平阳第一高峰棋盘山,有风景秀丽、气势磅礴的“浙南第一大峡谷”,以及古廊桥、将军岩、冰廊洞、天然游泳池等。2009年5月份经省林科院生态所专家测定,顺溪景区是温州地区23个旅游景点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景区,为每立方厘米6044个,是一个天然的“森林氧吧”。</div><div></div> <h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氏古民居</h3> <h3>  “青街的竹,顺溪的屋”。顺溪木构古民居建筑群,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建于清乾隆年间,系陈氏聚居之处。初,顺溪陈氏兄弟七人,列称七房,有7座大型民居,共12000平方米。其中三房那座规模最大。有6个天井,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低层多进庭院式,楼上楼下环廊相接,门前立有三对幡竿石座,装修精致,保存良好。有“宝席春晖”、“洁操修龄”、“文元”等匾额。该建筑群在全国具有代表性,有“浙南清中晚期民居博物馆”之称。陈志岁《顺溪古屋》诗:“宝地宜生息,陈家世系绵。儿孙皆长进,望闻久光鲜。走马回廊旷,辉楼古匾悬。山区耕读史,人物得资研。”在这里过夜,观赏环抱诸峰,聆听鸟鸣水响,另有一番风趣。</h3><h3> 陈氏古民居中,有当地开明士绅、实业家——“南雁主人”陈少文先生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创办的“益智高等女学校”。该女校是属地平阳县最早的女子学校。学生免交学费。学校设有语文、算术、唱歌等课程,以不同于私塾的办学形式上课。益智高等女学校是游客参观必去的一大看点。</h3> <h3>  顺溪陈氏民居多为古老建筑,始迁祖名陈育球,明隆庆年间举家从大岙迁至顺溪落户。经过百余年生聚繁育,传至清初陈嘉询(1691~1760)一代,开始大兴土木,营建第一座大屋,其子孙从祖屋分出各立门户,择地重建大屋。样式类似祖屋,惟面积大小有别,现存大屋计有清康乾年间陈嘉询祖屋、乾嘉年间陈显仁、陈安仁、陈作仁大屋和嘉道年间陈崇仁大屋共五座。祖屋平面建筑形似东字,以中心纵轴为主体,横轴为副,依次建有门台、前厅、中厅和后厅,两边横厢均有走马楼,横厢后边又有廊厢别院。每厅9开间,厅间为宽敞开井。建筑群以回环廊道分隔为六个庭院,彼此形似独立,却又毗连沟通。门户相对,回廊串接,四通八达,错落有致。大小天井6个,套房99间。四周围以高墙,总面积为4200平方米。门台为长条粗石砌成,悬山顶,铺圆筒瓦,门台前两旁竖立旗杆石。大厅悬有古匾,房子为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屋脊悬山顶,饰飞吻,门窗雕镂精致,形象生动,柱子粗壮,础为方形青石,排列有序。山乡小镇萃聚多座庞大古建筑,世所罕见,故平阳民间长期流传“青街毛竹、顺溪大屋”民谚。其设计之独特,工艺之精湛,令人赞叹不已。</h3> <h3>  矾岩大桥 椤树的故乡 矾岩大桥在矾岩乡,是顺溪、岳溪、青溪交汇处,建于1980年,桥长100米,宽8米,双曲混合结构拱桥。桥南桥北青山环抱,三面溪涧流水悠悠。</h3><div> 椤树 学名竹柏,其故乡在附近五十丈村。有一株树龄约300年的椤树,树干周长1.6米,高16米,枝叶茂密,寒暑不凋。半世纪前,林学家陈峰发现了这稀世之宝,把它录入巨著《中国林木图谱》。后人慕名来采拾种子者甚多。尚有几株小椤树,50年代被移植到杭州植物园,育苗推广。公路旁还有7株参天古枫,深秋可欣赏“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景色。</div> <h3>顺溪水库</h3> <h3>  顺溪水库(顺溪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平阳县鳌江北港支流顺溪上,工程实际投资12亿元,是国家大中型水库建设规划项目,省“十一五”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项目。顺溪水利枢纽工程的任务以防洪、供水、灌溉为主,结合发电等综合利用。本工程建成后,可以削减洪峰,有效地减轻洪水对下游的危害,结合防洪堤建设,使水头镇防洪标准近期提高到10年一遇,并减轻20年一遇洪水的灾害。</h3><div> 本工程主要枢纽建筑物有:拦河坝、泄水建筑物、发电引水建筑物、发电厂及生活区等。基本坝型选用抛物线型常态砼双曲变厚拱坝,坝顶高程195.00m,最大坝高101.00m,水库总库容4265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城镇供水量2300万立方米。电站装机10000千瓦,多年平均年发电量1866万千瓦时。</div><div> 顺溪水利枢纽于2014年5月通过蓄水阶段验收,5月28日下闸蓄水。</div><div> 顺溪亦称天井溪,自河源东流到平阳县顺溪镇,转东北流折东南流至矾岩,又转东北流至东门,河长30km,河道比降27.0‰,流域面积215km。顺溪水利枢纽坝址位于平阳县顺溪镇上游2.2km处,集水面积92.3 km。埭头水文站控制面积为346 km,水头镇以上的集水面积为443 km。</div><div> 流域内植被良好,山高坡陡,自然景观以山得势,因水成景,山因水活,水随山转,为南雁荡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div> <h3>顺溪水电站</h3> <h3>  云祥禅寺 跨过渡锴旁100米就是云祥寺,又名“百客堂”、“百僧堂”。寺分旧寺新寺两座,相距50米,共有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旧寺创建于元代,清康熙时重建,光绪七年(1881)再建。有7间平房,寺内保存摹像题记碑刻多块,其中有清宣统年间所镌之青石碑记一块,记述该寺之兴衰历程。1978年建成之新寺为三间三层木石结构,两间横轩全部用石料构成。整个寺院依山取势,因地制宜,布局合理,独具匠心。寺周还有二宜亭、冰廊等,都是小憩避暑佳地。</h3><h3> 二宜亭 取冷暖咸宜之意,方形,建于清光绪年间,亭内有建亭碑记和首事陈少文图像碑各一方。碑下有一小洞,一米见方,洞口气温只有14℃,仿佛如北雁荡之“冰洞”。</h3><div> 冰廊 在新寺后,有石径通往。洞高2米余,宽3米,深20米,仿佛是地下室之长廊,盛暑之时,廊内气温也只在17℃左右,故命名为“冰廊”。</div><div> 三叠瀑潭 在云祥寺东北800米处。汇聚奄头山、岩头山之水,集雨面积大,瀑流奔腾而来,四季不息。全瀑分三叠,全长约150米。</div><div> 铁嶂峰 在云祥寺北百余米处,高600多米,宽200米,面南而立,宛如巨型屏障,色黑如铁,雄伟嵯峨,极为壮观。在云禅寺后院仰观,则如铁峰矗立,登峰顶环视,则远山近水尽收眼底。</div> <h3>  沙潭摩崖题刻 ‘’万壑笙钟‘’从顺溪大桥西行1公里。就是顺溪两源——眉溪和知音涧之汇合处。这里山峦重叠,溪流湍急,乱石横卧,水石相激,声如芦笙。有一峰岩,形似铜钟。溪边路旁山岩上有民国初年镌刻的“万壑笙钟”四个大字,每字1米见方。另有一古老石灯,竖立路旁。此处动态美、静态美、音韵美,融成一体,引人入胜。</h3> <h3>  招凉洞题刻 ‘’燠馆凉台‘’在“万壑笙钟”西1公里许。桥系石构,长20米,宽5米,古野朴实,约建于元代前后。其单孔石拱,如老人躬身蹲伏,桥身长满苔藓、观音草,似身披褴褛的衣衫。桥旁有巨石面立,高11米,长24米,深3米的石屋,建在招凉洞里,左边巨石壁立,右边为鹰嘴状岩,洞内冬暖夏凉,与洞外气温相差1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空调室”</h3> <h3>读月亭</h3> <h3>百年和合</h3> <h3>畲族村民旧居</h3> <h3>  畲村 青街西南3公里的王神洞村,是畲族人民聚居之地。古老的村庄,至今仍保持畲族固有的风情习俗,并有清代、民国时期留下的住宅、工场、公共活动场所等。拥有毛竹七万多株,盛产竹笋。附近有王神洞瀑布等景观。可保留修复原有建筑,辟为旅游村,作为研究畲族风情基地。</h3> <h3>  青街·竹林 在青街畲族自治乡所在地,主街初建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青溪的两条支流在此合流,昔日有“一天两潮水,一年四季笋”之说。这里山水环抱,景色幽美。主街长210米,宽约3米,全部由青石板铺就。街呈弧线,部分面溪见山,呈半边街形。建筑物多为清末民初遗风,一二层楼房出挑,出檐深远,两旁屋檐相距仅1米余。富有畲乡风格的古廊桥和桥旁直径达1.5米的樟抱梅古树,更为小街添景生色。小溪流经村中、村东,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村西有跨度31.9米的单拱青石桥,造型古朴优美,邻近还分布有约10棵古老香樟。畲族自治乡村落最具特色的是竹林,一片连着一片,宛如绿色海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