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九江老地名——学洲桥</p><p class="ql-block"> 学洲记忆</p><p class="ql-block"> 龙开河原名湓水,发源于瑞昌清湓山,上世纪60年代前,河水自西向东流,穿越七里湖,在官牌夹东南角沿“飞机坝”向东流,在滨兴洲三马路折向南流,至三马路南端转了一个180度的圆弯,和庐山上流下来的濂溪河和十里河汇合,向北经湓浦口注入长江。</p> <h3>1932年九江城区图</h3> <h3> 龙开河入江口的河段右岸是城区,左边是滨兴洲。滨兴洲北靠长江,东边和南边有龙开河环流,西面与官牌夹隔沟相望(后填土相连)。上世纪60年代前,滨兴洲上分为:琵琶亭、放马场、学洲桥、春安里等几片小区。 </h3> <h3>1930年代的龙开河</h3> <h3> 龙开河在三马路拐了一个半圆形的弯,在滨兴洲的东南角形成一个小半岛,这个半岛区域就叫学洲桥(现在称学洲)。学洲桥的名称来历与一个人有着密切关系。他名叫张谋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九江租界和庐山牯岭镇的开发和建设,张谋智瞅准商机,承接了很多工程,家财越滚越厚,一跃而为九江首富。<h3> 1910年地方政府修筑九莲公路,张谋智捐巨资,取得运输经营权。通车后,购买8辆福特轿车,成立江西省第一家汽车客运公司,往返于九江至莲花洞,接送上下庐山的游客。</h3><h3><br></h3></h3> <h3> 1915年,张谋智出资在龙开河滨兴洲小半岛南端建了一座木桥,桥宽3米多,可通车马,全长80米。该桥是九江龙开河上第二座桥。<h3> 张谋智,字学舟,取“学海无涯苦作舟”之意,故该桥取名“学舟桥”。 刻碑时误写为“学洲桥”,张谋智觉得更有意味,便也将错就错。有了桥梁的沟通,便有了后来一、二、三马路,偏僻的滨兴洲开始出现生机。两年后,映庐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久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先后落户河西,成为九江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所以,一、二、三马路大部分地段都是铁路、码头和兴中纱厂的职工宿舍。1928年,九江龙开河铁桥建成后,曾经为九江城区的扩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学洲桥才退居次位。<h3> 我刚上小学时,还偶然从桥上走过和玩耍,大概1962年左右学洲桥被拆除。学洲桥虽然被拆除了,但滨兴洲上还有很多企业、公司或社会组织还以“学洲”命名。</h3><h3><br></h3></h3></h3> <h3> 也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后称卫理公会)布道女士昊格矩,在九江先后开办“化善堂日学”、“福音堂小学”和一所完全小学,后更名为“翘志小学”、“翘材小学”、“翘秀小学”。(即现在的柴桑、东风、学洲桥小学前身)。</h3> <h3> 1960年至66年,我就读于九江市第二小学,后称学洲桥小学、现在称学洲小学。我还记得我们学校以及学校西边的党校、北边的银行宿舍有很多中西结合式的建筑,青砖墙、薄青石板瓦、圆拱顶的门。<h3> 学校的南边就是龙开河,那时河水很清,雨水季节水流湍急。我们课余和放学后,经常到河边玩耍,枯水季节我们经常过桥到对岸挖一种蓝色的有点粘性的土,我们称其“金刚泥”,经过摔打搓揉,这种土就更黏,我们就用它制作玩具,比如:手枪、飞机、坦克、磨子等等。夏天时,也经常在河里游泳戏水,那时河上停放了很多竹排和木排,有些小孩从排上往河里跳水、或潜水穿越木排,经常有小孩钻到木排底下没有出来!</h3></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我从小就出生在龙开河边,玩耍在河边,启蒙学校也在河边,曾经饮用过龙开河的水,也在龙开河边洗漱。我渐渐地长大变老了,也眼见着这条母亲河——龙开河,慢慢地“走远了”!她“身躯”虽然已消失,但“龙开河水”永远在我的脑海里流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篇中图片根据网络素材制作。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郭树森( 叶 子)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18年4月1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