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第三期,清明节

仰卧扁舟望苍穹

<h3><font color="#010101">  清明,是我们扫墓祭祖的日子。在这一天,子孙围坐在祖先的坟前,回忆着很多年前的往事……这一天生死的界限好像被打破了,我们怀念的那个亲人似乎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font></h3> <h3>  清明将至,为此我们一同分享我们眼中的清明节……</h3> <h3>  清明节原是节气,为冬至后的104天。相传晋文公为纪念介推子将清明节前一天定为寒食节,这一天禁火吃寒食祭奠介推子。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很近,慢慢着清明节和寒食节便不再区分,就是清明节。于是清明节才有了扫墓的习俗。在以前,清明正值春分,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古人一般在这个时候踏青,放风筝,蹴鞠,荡秋千……享受春天的生机和户外之乐,传统节日是他们平日平淡枯燥生活的调节剂,可惜我们已然丢失。</h3> <h3>  清明节也是中国孝道的体现,中国人的孝不止于生死,正如孔子所说“事死如事生”,像生前一样供奉着。</h3> <h3>  清明,是墓碑和葬礼。萍姐给我们分享了农村和城市的葬礼,城市的葬礼,殡仪馆的一条龙服务,形式极大的简化,但却感觉少了一些情感和内涵。农村的葬礼繁重而琐碎,执着于形式,只能压抑着内心,甚至还有人以这种形式来彰显自己的财富!传统习俗和真实的内心之间如何达到一个平衡呢?既有适当的形式宣泄内心,又不执着于形式失去了内涵,这是需要我们一起去思考的问题。</h3> <h3>  梅姐给我们分享了一些本地有趣的清明习俗,还有些小时候的趣事。“你连祖宗都不拜,还有谁来保佑你呢”梅姐的亲身经历证明拜祖宗能带来好运,今年清明多上柱香吧😄。梅姐提到毛晚姑和她外婆的故事,她们都悬壶济世,行医救人,对于穷困的病人也不收取费用,她们逝世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地前来相送,人群排了几条街的长度。纵使她们已经离开很多年了,每年的忌日还有上百人来祭奠她们。</h3><h3> 其实,真正的死亡是什么?肉身的死去还是被所有人都遗忘了?</h3> <h3><font color="#010101">  清明,是分隔友谊的墓碑。文选给我们分享了他参加一个朋友追悼会的经历。一个年轻的生命还没有来得及绽放就已然陨落了,而留给我们的则是珍惜。因为不知道下一刻会怎样,此刻才显得美丽,此刻我们的相聚才显得珍贵。</font></h3> <h3>  清明,是生与死的界限。桥哥是生活的思考者,在清明与葬礼的习俗中,他看到的是生死,是对自我生命的观照,是对人类都要面对的这个问题的思索。他抛给我们一个很大的问题,生是偶然死是必然,那生与死,我在哪里?</h3><h3> 我想起国恩寺后门的那副对联,“生不由己,解脱在我”</h3> <h3>  玥儿:清明,童年美好的回忆!</h3><h3> 以前,清明的时候,姥姥总会带着我到院子里的槐树下,我们一起摘槐花,一起做槐花糕……清明是带着槐花的清香,是记忆中的槐花糕,是姥姥的味道,是那时候的美好……</h3> 最后,我想引用于丹的一段话,做为我们本次读书会的总结。<div>  “很少有一个节日,像清明这样意蕴深厚而含混:风清景明,慎终追远,这是一个悲怆的日子;放歌踏青,追逐春天,这是一个轻盈的日子。在我们慎终追远的时候,它就是节日;在我们放歌逐春的时候,它就是节令。大节气和大节日就这样水乳交融。<div>  所有节日中,清明究竟有什么样的独特意味呢?就是这样的血脉之情,就是这样的眷恋,就是我们在长辈生前没来得及懂得的那些深深的忏悔,还有他们走后魂牵梦萦、每到夜半都会惊醒的深深惆怅。幸亏我们还有一个大节叫作清明,我们可以去祭奠,可以去缅怀,可以告诉那些父母俱全的人,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们也可以在风清景明的日子里采一朵花,种一棵树,放一只风筝,仰望一朵流云。就在这个日子里,我们的魂魄能和所有的亲人在天上相逢。”</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