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坟

高山

<h1>  自从小时候记事起,上坟的日子总选在清明节前 。绝不能在清明节这天上坟,那时,在电视上看到清明节大城市浩荡的祭扫队伍,感觉好奇,就去问父亲,父亲回答简单“咋们庄农人常言:有儿有女的早上坟,没儿没女的等清明”。我恍然大悟。<br>  上坟的日子每年是父亲在一个亲戚“阴阳”(农村人信迷信时会算并掌管主事的人)那儿算的。等到这一天天亮,孩子们早已兴奋不已,总想着早早吃到“祭祀”(上坟时的吃喝)。可“一年之计在于春”,父母亲还要去地里种田。孩子们于是漫长的等待。等熬过了中午,好时光终于来到。父亲买来麻纸,叫我帮他将纸折成八开,然后用“纸镩”打成钱纸。此时,一股扑鼻的油香沁入我的口鼻。母亲在炒“祭祀”了。“祭祀”要炒几碟子。一碟子炒鸡蛋,一碟子炒粉条,一碟子炒洋芋丝,一碟子炒苜蓿菜,一碟子扁豆芽炒韭菜。二、三月的农村韭菜刚刚从土里钻出来,绿油油的,散发出春天的清新和诱人。苜蓿也是刚从地里钻出来,带着泥土的清香。俗话说的好“三月韭,香破口。三月里苜蓿嫩又脆”。炒完各种菜,母亲开始烙死面薄饼子,孩子们早已流出口水,慈祥的母亲于是将各种“祭祀”抄一点偷偷的让孩子背着父亲去吃。这事绝不能让父亲知道,因为“祭祀”在“祖先”未享用之前是不容许任何人先吃的。<br>  上坟开始了,大人们背着背篓,担着竹箩筐。选择一处土质湿润的地方取土。一族的青壮年劳力参与其中,将一抔黄土倒在一堆堆祖先的坟墓上。谁家的新土堆的多就说明谁家的后人兴旺发达。于是,坟堆在后人的比赛中越堆越大。</h1><h1> 祭祀开始了,大人们在坟上插了香,将各样“祭祀”往坟头献一点,烧上纸钱,倒上凉浆水和酒。等大人把所有的仪式行完了。孩子最高兴的时光终于来了。大人喊一声“可以吃祭祀了”,孩子们一哄而上,你争我抢,用死面饼子卷上各种“祭祀”菜,津津有味的吃起来。大人也加入其中,一场乡村"野餐"就此开始,每年这个时候我感觉吃到的是世界上最香的饭。</h1><h1> 如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大多数农村人住进了大小城市。但每年的清明节前,人们总是带着一份回忆与思念去老家上坟。他们心中永远不能忘记的是那份浓浓的乡愁!</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