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头岭上山桃艳

钟声清脆

<h3>长邯古道,神头岭伏击战主战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神头岭上山桃艳</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孙晓钟</h3><h3> </h3><h3> 3月的最后一天,我有幸来到著名的神头岭伏击战的战场,零距离触摸八十年前的那场酣畅淋漓的抗击。<br></h3><div> 太行山的春天来得比较晚,漫山遍野依旧是一片萧瑟的枯黄。这里的地势并不是特别险峻,山不算太高,也没有幽深的峡谷,只是一段光秃秃的山梁,著名的长邯古道就蜿蜒在山梁之上,曾经的潞商的驼队、马队,就是从这里出走潞州走向河北大平原。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这里曾是上党盆地北部东下太行的唯一道路。</div><div> 然而就是在这光秃秃的小山岭上,80年前的那个春天,时间是3月16日,一场震惊中外的神头岭伏击战打响了,英雄的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干净利落地消灭了1500多名鬼子。</div><div> 这里似乎并不具备伏击战的条件,在这里伏击鬼子,不但出乎日军的预料,也出乎八路军指战员的预料。这次战斗是刘伯承为钳制日军进攻黄河西岸而谋划的“围点打援”——袭击黎城守敌,迫使潞城和涉县之敌回援,然后再伏击增援的敌人。无数的史料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负责伏击潞城援敌的陈赓,盯着地图问大家,有谁去过现场,结果没人回答。“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深谙兵法的陈赓,素来有亲力亲为传统,当即带领指战员们奔赴现场侦查。结果来到现场一看,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原来阎锡山军队提供的地图,显示这里的道路在峡谷之中,而现场却看到一座山梁,道路也在山梁之上。几乎所有的指战员都认为作战计划必须取消。陈赓却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在仔细考察地形后,他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出其不意地伏击山梁上的鬼子。</div><div> 或许,对于吃过堑长了智的鬼子来说,有过太多的类似平型关被伏击的教训,对于峡谷里的道路一定会倍加警惕,反倒是这种看似不可能的地形,才让他们有所松懈。据说,战斗打响后,仅用七个多小时,英勇的八路军就全歼了潞城援黎的鬼子,多达1500多人,而自我牺牲却仅有240余人,战果是颇为辉煌的,除了毙敌较多外,还有丰厚的缴获。正是因此,“神头岭伏击战”被日军誉为“支那一流的游击战”。</div><div> 神头岭脚下的神头村是一个恬静的小山村,静静卧在山梁一侧。千百年来,村子守着长邯古道的商旅之便,旅店、饭店、骆驼店、当铺……应有尽有,使这个当时仅有400多人小村庄,声名远播,闻名长邯。就在神头岭伏击战之后的第二天,恼羞成怒的鬼子窜入神头村,烧杀劫掠,狂施淫威,竟然惨绝人寰地杀害了我137名同胞,甚至有10多户绝户,惨绝人寰,罄竹难书。</div><div> 神头村是一个充满历史遗韵的村庄,据传李靖曾在此屯兵驻扎,村里的古烽火台、古石碑、古树等遗迹现在仍存有不少,特别是村外一段古长邯路,青石砌就地面上,被岁月剥蚀得残缺不全,淹没在荒草枯枝中,在仲春的和风暖阳下,诉说着远古的天老地荒。极目远眺,神头岭伏击战的遗址依旧一片荒凉,一些新植的松柏苍翠欲滴,点缀在远山之畔,几株山桃却花开正艳,如霞似云,粉嘟嘟地随风摇曳,氤氲在长邯古道的两侧,在荒瑟的春天里花团锦簇出一种别样的坚强。那怒放的山桃恰如太行儿女一般,在那个风雨如磐、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毅然决然地冲向鬼子,用沸腾的热血挺直了不屈的脊梁。</div><div> 漫步在神头村外的长邯古道上,岁月如歌,抚平了车辙蹄坑,磨去了棱角分明,那一石一草,仿仍佛静静地诉说着那硝烟炮火、火光电石的七个多小时,那里有这片土地最珍贵的记忆。</div><div> 神头岭上,一丛丛的山桃正随风怒放,春天来了!</div><div> </div> <h3>神头村里的老商店</h3> <h3>长治红研会会员在神头之战纪念碑前合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