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39b54a">滔滔不绝,是现场的热情;<br>座无虚席,是目光的见证;<br>教育和谐,是我们的向往。<br>一群人,志同道合,心怀远方。 </font></h1> <h3><font color="#010101"> 三月31日上午第一节,是徐斌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徐老师运用适合自己气质的无痕教育,课堂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学生上台作图时,徐老师的“两藏尺子”,隐含着长增加的三层意思 ;习题设计的三梯度,在纸上画图,在脑子里画图,在脑子里画完图+纸上画图验证。</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正如徐老师所说的画图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帮助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启发列式。数学里边方法比知识重要,思想比方法重要,而精神比思想重要,所以应该带领孩子们充分发挥数学的钻研精神。</span></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二节课,贲友林老师的“鸡兔同笼问题研究”,在针对全班有二十几个孩子已经学过的情况下展开教学,贲老师引导学生将自己原有的认识外化出来与全班交流,这是更有效的‘导’。孩子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充分利用认知冲突,找出他的思维盲点,请其他小朋友群策群力解决,收效很好。贲老师组织‘兵教兵’,而他关键处追问。从而让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入,认识得到提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第三节课,罗鸣亮老师的《长方体的体积》。</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罗老师或幽默、或风趣、或擅长活灵活现的表现,让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深深地爱上了数学,教师的教学目标自然是水到渠成。罗老师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看似把自己放在配角的位置“装萌做傻”,实则胸有成竹,张弛有度地促进学生的思维一次次碰撞出激烈的火花。罗老师不拘小节,大气凌然的课堂让我们看到集思维、启发、探究、交流于一体的新常态范本!</span></h3> <h3><font color="#010101"> 下午第一节课,张新春老师的《轴对称》。张老师信息技术水平相当牛,这节课利用他自己编写的程序“聪明格子”大赛,他用自己编写的程序玩轴对称图形简直不能更神奇,整个报告厅不时发出一阵阵笑声和惊呼声,宣布下课的时候孩子们都不愿意走。本节课以“数学是好玩的”为主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支撑,达到了学生自主参与,得出结论,经历数学思维发展全过程的教学目的。</font></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 张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找对应点打分”的游戏,引导学生反复试误,并鼓励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积累经验,整理关键信息,再试误,然后总结提炼出方法结论,一切水到渠成。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他安慰孩子说:“老师还得过二三十分,比你差多了。”整个过程轻松愉悦, 学生充分参与,他不急不慢地渗透数学思维:看见的看清楚,看不见的想出来。</font></h3> <h3>百变团花</h3> <h3><font color="#010101"> 接下来,是周卫东老师为大家呈现的是《小鸭在哪里?》。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趣味性的理念,周老师分三个层次进行落实:第一层次,用“童趣”把学生带进数学课堂;第二层次:把“情趣” 注入学生学习的心田;第三层次:从“乐趣”入手,让学生迷恋数学,时时处处乐于研究数学。整节课周老师用小步子慢慢走的方式,让学生自然思维,从初步记忆、理解、应用到学会分析、判断、评价,无不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感悟数学的乐趣。整个过程不需要指令,没有责怪,时时处处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好玩。它贴近生活,就在身边,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到学习数学的趣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下午第三节课是吴正宪老师的课《倍数和因数》。吴老师跟学生的几点约定值得学习:谁发言,眼睛看谁,坐姿舒服就好。本节课《因数与倍数》,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提出教学目标是:看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会有什么新发现。她采用直接导入的方法,让孩子说“因数,倍数”,然后用在商店买东西为载体让孩子编故事,充分理解因数,倍数。并引导学生把故事中的数字信息转化为数学语言,并让学生将整理的算式贴在黑板上。随后让孩子们就这一堆乱糟糟的算式分类整理,并总结出因数倍数的定义和性质。面对错误分歧,她用了“苏格拉底问答法”,以提问的形式让孩子错误的地方不攻自破,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她都提倡学生独立自主深度思考,学会提问。她始终秉持“错着错着就对了,聊着聊着就会了,问着问着就明白了”的观念,让孩子置身于有效学习过程中,她鼓励孩子要思考后再得出结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互动沙龙交流中,吴老师认为学习的真正发生是在新概念与旧观念发生冲突时,她主张在斗争,也就是思维碰撞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她指出现今课堂的主要问题:观摩课作秀,常态课太旧的诟病。看一节课好不好,要看学生有多少顿悟,多少改变,数学的本质是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如何上好一节课?她认为要充分解读教材,研究学生,并努力对接经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四月一日上午,黄爱华老师的《生活中的比》。黄老师的课一开始就与众不同,他告诉学生,他不喜欢上课时同学们叫他老师,而是喜欢被叫“华哥”。为了让同学们记住他这“华哥”的称呼,黄老师重新开始喊:“上课,同学们好!”然后同学们齐呼:“华哥好!”把在场所有的老师们都逗乐了。</font><font color="#010101">黄老师在板书时列出本堂课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什么是比?认识比有什么用?他用生活中的例子来给学生们作比方。比如做面包用三杯免费加一杯水,那么面粉和水的用量比就是3:1;他还用做甘蔗饮料时的甘蔗汁与水的中和来做比;用在家做饭时放在电饭锅里的水和米的比例来讲解;他甚至还请上了一位同学站在自己旁边,俩人比身高来解释比的相差关系。</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最后,黄老师以武大靖披着国旗跑的画面引出国旗长与宽的比,进而讲解国旗的标准规格,来说明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没有变。</span></h3><div><font color="#010101"> “比的本源意义是比较,是两个量的比较,是比大小,比差距,比倍数。”在总结中黄老师说。他的这堂课,深入浅出,以大量的案例来启发学生,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氛围,以与学生亲密无间的互动起到春风化雨的影响。</font></div> <h3><font color="#010101"> 第二节课由柏继明老师执教《统计的初步认识》。尽管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上课专注听课时间不长,但柏老师懂得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道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尊重每个孩子已有的认知。柏老师放手让孩子经历创意择优,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哪怕他们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而已。第一、如何快速知道哪种菜喜欢的人最多,哪种最少?第二、怎样快速数出人数?柏老师充分将课程与儿童息息相关的营养问题相整合,注重儿童饮食习惯的养成。巧妙的从身边认识的事物入手,循循善诱,整个教学过程很好的把理解和尊重做了诠释,学生的纯真发言和老师风趣的引导,赢得在场的老师阵阵掌声。</font></h3> <h3> 下午的课,由强震球老师包场。他带来的展示课是《分数的意义》。听完强老师的课,深刻领悟了“魅力”两个字。一、语言魅力。强老师语言风趣,孩子们在轻松的课前热身中已经喜欢上了与强老师沟通,这就为接受接下来的授课安排作好了铺垫。二、表情魅力。强老师在适当的时候都会配合一定的表情。比如提出质疑时皱起眉头,得到学生惊喜的答案时睁大双眼,看似夸张的表情却给了孩子最真挚的肯定。三、课堂魅力。1、开头是以“对于0,你们觉得是大人想的多,还是孩子想的多”这一问题开场,接着又问“关于1,你又能想到什么”。孩子们也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很快进入了学习进程中。同时,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都在积极地交流讨论中。2、强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也被带动得很好。</h3> <h3><font color="#39b54a"> 两天的培训在我们的意犹未尽中结束了。质疑解惑豁然通,思想引领法先行!每一次精神盛宴不仅仅是带给我们心灵上的震撼,更重要的是要知而行,这样,才能为我们真正所拥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