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卫桥记 原创/徐继龙18204642210

春苗文学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徐继龙:副高级教师,七台河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七台河分会主席。</p> <p class="ql-block"> 红卫桥记</p><p class="ql-block">——本文入选《七台河市中小学生乡土读物》</p><p class="ql-block"> 原创/ 徐继龙</p><p class="ql-block"> 倭肯河是家乡七台河市的母亲河。倭肯河水系有主流倭肯河,支流七台河、挖金鳖河、万宝河、茄子河、中心河、龙湖河……母亲河奔腾不息,见证着七台河市的兴盛繁华,沧桑巨变。 </p><p class="ql-block"> 河水潺潺,携手时间走远,倭肯河畔的动人故事却世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新兴区的红卫桥历史悠久。红卫桥下流淌的小河就是今天贯穿七台河市新兴区的七台河。河流周边曾是大草甸子,河水不深,清澈见底、鱼虾成群。周边居民时常到此洗洗涮涮,孩子们也可以在水里尽情嬉戏。小河那时的宽度也只有3米,深度仅1米,贯穿新兴区,随着时代的变迁,小河的河道也逐渐增宽。</p><p class="ql-block"> 最初,七台河没有几户人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是名副其实的北大荒。那时,男人出门时,女人必须把门窗插好,甚至要用桌椅挡上,因为会有狼等野兽光顾扒门的。</p><p class="ql-block"> 从上世纪30年代日伪占领时期开始,七台河由几十户人家发展为七台河镇。七台河市逐步经历着屯、村、镇、特区、市的演变。</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30年代末,日伪军队开始在七台河驻军,称为部落。部落内驻扎日伪军警。现在七台河“二部落”、“六部落”等地方,这种叫法都是从日伪时期沿袭至今的。日寇为了便于管理,让三个屯归并成一个屯,归屯并户。要求乡亲们立即搬家,速度慢的人家,房子立即被日寇烧掉。这就是百姓们常说的“归围子”。</p><p class="ql-block"> 归屯并户后,日寇怕全屯的百姓造反,把各家各户的菜刀全部收缴。全屯只留下一把菜刀,锁在井边的井台上,哪家需要切菜时,就到井台边上去切。日伪驻军把从山下一副食到现在的老二百设为窑子街。窑姐多数是贫苦出身,家境贫寒,只好趁年轻貌美挣几年钱,补贴家用。</p><p class="ql-block"> 后来,东北抗联赶走了日寇,人民开始当家作主,建设家乡。为了方便居民通过七台河,开始有人在七台河上架了一个独木桥,行人行走不便,经常有人不慎掉入河里。只好又加了两根木头架桥。河道渐宽,就架上了木板平面桥,可容马车和行人通过。</p><p class="ql-block"> 后来,河流宽度竟然达到15米,七台河镇政府请一位日本建桥专家前来修桥。专家的方案是采用粗圆木削尖儿,硬打下去,形成7个桥墩,再横上7根半米见方的方木,然后铺上木板,扶手也用木方。这些建桥所用的木料都是直径一米粗的大红松圆木。那是国家支援七台河矿务局筹备处的一批木料。当时矿务局筹备处处长是李存生,外号:李白毛子,参加过红军,平时是老红军打扮,裤腿上还打着腿风。当时没有汽车,筹备处就用从内蒙古买回来的几十匹3岁小马,成立了大马车班,通过人扛马拉的方式,把木料送到了七台河畔,修成20米长的木桥。</p><p class="ql-block"> 为了方便行人、行车,红卫桥一期工程于1967年7月竣工,桥的护栏是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红卫桥命名时,七台河是特区,红卫兵把此桥命名为红卫桥。 </p><p class="ql-block"> 红卫桥附近的菜市场,在1967年时,可以容纳上万人在此聚会。1973年3月15日,七台河特区革委会组织上万人在此集会,单洪吉区长宣布七台河市革委会正式成立。接着,进行了公审。王宪章矿长揭发杀人犯王学新所犯下的罪行。公审判决之后,王学新被押上刑车游行示威,执行枪决。当时游行队伍路过红卫桥,围观者众多,从此红卫桥声誉鹊起。</p><p class="ql-block">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红卫桥二期工程上马,并于1986年7月竣工,桥面总计加宽已达30米,桥长65米,桥面的护栏是无缝钢管建成,质量坚固,红卫桥二期工程30多年以来一直像东方的巨人一样挺立,见证着七台河这座城市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最初七台河市政府就是建在新兴区,后期迁往桃山区。从1958年开始七台河有了百货商店。一副食附近陆续成立老日杂商店、东升饭店。蔬菜市场附近成立了新兴饭店。后来,灯光球场、蔬菜公司、文化宫、学校等建筑陆续建立,老区从那时开始,几十年来一直繁华兴盛,车水马龙,盛况空前。</p><p class="ql-block"> 七台河畔,留下孟庆余教练带领弟子们刻苦训练的足迹。据七台河市体育局姜海教练介绍,当年孟庆余教练在寒冬腊月,就带领弟子们在红卫桥上往下跳,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和身体。</p><p class="ql-block"> 在一代代新老教练的努力下,老区走出了多个速滑世界冠军,七台河市也就享誉世界了,“冬奥冠军之乡”、“奥运冠军之城”等美誉接踵而至。</p><p class="ql-block"> 七台河市育红小学和新建小学就曾经培养过世界冠军张杰、杨扬、王濛、刘秋宏……如今,张杰、董延海夫妇心系家乡,在七台河市当上了教练,创办了速滑特色学校,培养的学生再获佳绩。杨扬也曾多次回到母校育红小学,看望师生们。同时,老区因为盛产煤炭,木材,石墨烯……而兴盛,陆续发展出宝泰隆、双叶家具等世界品牌,七台河市世界闻名。</p><p class="ql-block"> 公元2015年前后,棚户区改造让老区大批居民、商户陆续迁到北岸新城、七星花园、金沙新区,山下的老区日渐萧条。但是七台河这条河流却依然执着地流淌,继续见证着七台河市城市的发展变迁。</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七台河曾经多次发过洪水,淹过几次周边的店铺和居民。从1995年开始,七台河市政府和新兴区政府陆续为七台河修上了河堤,加大了对七台河的管理力度。两侧河堤附近修建了新七台河公园,河堤两岸栽上了绿树,种上了花草,铺上了甬路、修建了大广场,安上了路灯、监控摄像头。环境整洁了,人们也更加爱惜身体,经常在河堤两侧看到人们打太极拳、扭秧歌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棚户区改造让新兴区大批居民、商户迁往新区,山下老区的繁华落尽,开始了护河整治。历经风雨的七台河逐渐回归本色,必将再次清澈见底、鱼虾成群。</p> <p>  本文入选《七台河市中小学生乡土读物》。</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排左数第五位为七台河第一个速滑世界冠军张杰。</p> <p> 张杰、董延海夫妇与特色学校的教练共同训练学生!</p> <p class="ql-block">张杰的弟子们参加残奥会,再创佳绩。</p> <h3>  2002年,冬奥冠军杨扬回育红小学看望恩师!</h3> <p>  杨扬曾两次回到母校,看望育红小学师生。</p> <p class="ql-block">  育红小学梦想教室由杨扬捐建。</p> <h3>  1991年王濛与育红小学班主任王全芳合影!</h3> <p>  王濛、董延海和育红小学速滑教练孙振永、速滑队员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  冬奥三冠王——王濛和冬奥冠军范可欣共同指导育红小学的速滑小队员。</p> <p class="ql-block">七台河市地图。</p> <p>  七台河市山下老照片。</p> <p>  老一副食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  红卫桥头老图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