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石爱好者的苦衷

万维影视人

<h3>陨石爱好者 任万维</h3> <h3>随着科学进步的不断发展,更多的人开始亲迷和被陨石所迷惑,自2017年8月15日香格里拉天降陨石之后,一些商家高昂的陨石收购的天价,又一次吸引了更多的爱好者的眼球,使得一股陨石热风暴又悄然袭来,当时就有上百人的猎陨队伍开赴陨落目击地,开始了冒险性的猎陨行动。 </h3><h3> 国家天文及科研部门引起高度重视,也先后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现代化的猎捕追踪。</h3><h3> 几个月过去了,各支队伍即兴而去,败兴而归,始终未见陨石之下落……。</h3> <h3>祖国山河千纵万山,去哪儿寻找呢?无疑已经成为一个迷团,且待有朝一日的重现人间,以上这次猎取的失败暂且收兵,也可忽略而不计,但在我们日常地搜捕猎取中,更多地爱好者,他们翻山越岭,趟河过海,千里条条,忍饥挨饿,吃尽人间苦,受尽人间罪,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终于寻回了属于自己的宝贝,这就是所为的天外来客‘’陨石‘’。手端着,眼看着这些来之不易的宝贝,这些猎陨者,人人都可以写出长长的一段故事,我做为一名猎陨爱好者,更是感概万千,身有体会。</h3> <h3>  但他们经过千辛万苦,寻回的块块宝石,到底是何其物,经过一些所谓的专家马上会给你当头一棒,直接定论,(山西就没有陨石)</h3><h3> 不是吧?怎么会如此这样?据山西许多史料记载,产生陨落雨的地区很多,而且现在这些陨民手中握着的明明就是陨石所在。</h3><h3> 由于这些民间陨石爱好者知识的匮乏,不免有些真假难辩的现象,但应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让更多地人通过交流去真正地认识陨石,交流知识,推动科学普及。</h3> <h3>到底什么是陨石呢?一句话,陨石就是从宇宙或外星坠落到地球的一块石头,人称‘天外来客‘</h3><h3>那么,我们如何去认识陨石,辩别陨石的真伪呢 。</h3><h3> (一)形态与表面特征:</h3><div>(1) 陨石的形态。几乎任何形态都是可能的。陨石的结构致密一般不会形成泡沫状,多孔状或炉渣状结构,一般不会用肉眼辨别出空隙。陨石很少有圆形,对称形。薄片状是经常有的陨石。铁陨石可能出现透洞和脊与角的功能。</div><div> 陨石发生第一次爆炸后陨落过程中与气流剧烈摩擦,产生高温、从而导致陨石外部元素熔融。所以,高空爆炸陨石的边缘多是圆滑光润的。而低空爆炸或陨石在陨落过程中发生碰撞导致的次爆炸,这类陨石的边缘较高空爆炸陨石边缘要锐利许多,甚至形成边角齐整,刃面锋利的状态。应该说,陨石的形态是多样的,是你想不到的。</div><div> (二) 表面特征:</div><div>(A)表面色彩。通常情况下的陨石多是黑色,灰色,或褐色的,个别陨石有蓝色,黄色和红色。玻璃陨石的色彩要丰富一些:绿色,红色,黄色,橙色,青色等等。陨石质地不同,颜色也不相同。白色陨石和浅色陨石非常罕见。</div><div><br></div><div>(B)熔蚀特点。陨石表面多布有大小不一、深浅不等的凹坑,即熔蚀坑。</div><div>由于陨石穿过大气层时熔融物质的剥蚀作用而使其表面具有流纹状或具有浅而长条形熔流线状结构。这可能是低熔点矿物脱落留下的。许多铁陨石具有似波纹状的表面。石陨石经常会有皮革的外衣。</div><div>(C)陨石的气印。陨石在高空与气流作用而产生的类似手指印的痕迹称气印。就像拇指按在粘土泥块上留下的痕迹。是否有气印的问题,被很多专家和陨石爱好者所重视。通常情况下,陨石体积的大小与气印的大小成对应关系。陨石体积大,气印也大,陨石体积小,气印也小。尤其是铁陨石,经常得“regmaglypts”(指纹)的表面,蔚为壮观。</div><div> 石陨石,有时显regmaglypts(气印),但他们的气印往往会很浅。</div><div> (D)龟裂纹。陨石陨落过程中如有暴雨出现的,熔壳则会出现龟裂现象(龟裂纹),日久则容易导致熔壳部分脱落,或全部脱落。因多数陨石含有金属铁,如果一个普通球粒陨石来到地球很长时间,铁金属氧化生锈,则铁金属转化为赤铁矿,导致陨石体积膨胀,出现裂缝(龟裂现象),这种陨石融壳不会是新鲜的黑色,缝纹呈褐红色。</div><div><br></div><div>(二)熔壳:</div><div> 由于陨石高速进入大气层与空气发生摩擦,新降落的陨石都有一层覆盖表面的黑色(或黑灰色)的熔壳。陨落到地球一段时间的陨石由于氧化生锈,融壳则呈现红褐色或部分脱落或完全脱落。铁陨石在干燥的沙漠环境中氧化造成“铜绿”色的融壳。铁陨石自然的铜锈往往是黄色/赭色,棕色,红色或橙色。橄榄石晶体也可能在外面有变色或风化和锈蚀。</div><div> 熔壳的有无,熔壳的厚度,熔流的方向,熔流线的有无在陨石鉴定过程中为专业人士所看重。高空爆炸陨石的熔壳厚度多在1毫米左右,局部甚至超过2-3毫米,但多数陨石的融壳很少超过2毫米厚。</div><div> 有足够的距离让陨石在陨落过程中燃烧,陨石的融壳就鲜明典型;次爆炸发生的高度同样也决定新鲜断面融壳的厚度,距离大则融壳要厚,距离小则融壳要薄。无论如何,次爆炸陨石产生的融壳多薄于首次爆炸的融壳。个别低空爆炸的陨石甚至来不及燃烧就陨落地面的甚至没有融壳出现,而这样的陨石于有融壳的陨石具有同等的价值。</div><div> 融壳的包裹程度取决于陨石爆炸的等级大小和高度问题。而陨石落点环境好坏也是陨石熔壳能否保存完好的重要条件。铁陨石由于其物质致密度高,其熔壳厚度要薄得多。</div><div><br></div><div>(三)磁性</div><div> 除了一些罕见类型的陨石,如无球粒陨石,月球陨石和火星陨石没有磁性外,大部分陨石都具有磁性,具有这种性质是因为含有金属的原因。铁陨石,石铁陨石,甚至是石陨石都具有一定的磁性。磁性的大小是有区别的,其原因或由于陨石内部的组分不同,或是陨落时间久远,磁性的强弱会有明显变化。目前国内外普遍以是否有磁性作为鉴定的主要因素,哪怕是具有微弱磁性都能够获得承认。而一些的陨石特征典型的无磁性陨石多难以获得相关机构和专家的承认。</div><div> 地球上的大部分岩石没有磁性,但是一些地球岩石,如含磁铁矿和富铁矿物的一些岩石也有磁性。磁铁矿和赤铁矿常常被认为是铁陨石。简单的鉴定方法(连胜测试法):取一块白色的瓷板,用岩石在瓷板上刻画,白色瓷板上会留下典型的条痕,赤铁矿会留下红棕色的条痕,磁铁矿会留下灰黑色的条痕,而陨石不会留下带色条痕。</div><div>磁性测试,可用磁铁来测试是否具有磁性。最好是用稀土磁铁。</div><div><br></div><div>(四)密度</div><div>因含有铁镍等金属的缘故,陨石比地球上同等体积的岩石要重的多,甚至在三倍以上,它们在密度上表现不同,因此密度是一个用来区别陨石和地球岩石的重要工具,但是不能作为鉴定的决定因素。个别陨石处于燃烧至密度小的残骸时,比重就会很小,甚至比地球岩石小。</div><div> 铁陨石密度非常大,可达7-8g/cm3。大部分陨石是普通球粒陨石,密度范围3.0-3.7g/cm3,密度稍大于地球岩石,例如石灰岩(密度约为2.6 g/cm3),</div><div> 石英岩(2.7g/cm3),花岗岩(2.7-2.8g/cm3),是地球上最普通的低密度岩石。但是一些陨石密度也很低&lt;3.0g/cm3,这些陨石属于非常罕见类型。超基性岩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火成岩石类型,其密度能达3.0g/cm3,是地球上唯一密度上大于陨石的岩石,含一些金属矿石,如铁、锌和铅的氧化物和硫化物,例如,赤铁矿或磁铁矿组成的岩石常被认为是陨石,其密度为4.5-5g/cm3,大于某些类型的石陨石。</div><div>比重测法:因为陨石是不规则的任何形态,体积很难准确测定,可采用排水发测定。</div><div>陨石包体有无硫化物。陨石在高空陨落过程中,受热解析出部分硫化物。硫化物与熔壳交融存在,共同形成陨石的包体。硫化物的包体一般不像熔壳一样均匀,多呈现点状和局部集结。硫化物比较坚硬,附着力较强。</div><div><br></div><div>(六)内部特征</div><div>(A)陨石内部的色彩总是比外壳要浅,</div><div>(B) 因为多数陨石含有金属铁镍,当陨石切片或断裂或磨一小面,外露内部被称为的“黑客帝国”。则会看到明亮的金属小薄片。</div><div>(C) 陨石类别的不同,矩阵色彩则不同。他们的范围从白色到黑色,红色,橙色,灰色,棕色色,淡黄色,棕褐(普通),银(铁杆)甚至不同的颜色混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