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孩子大了要考虑上学的事了,所以我未能免俗,今年春假来一次名校游。从纽约到波士顿,沿途访问了几所纽约的顶尖艺术学校,当然也少不了哈佛、耶鲁、MIT。一圈下来,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两年前就来过的纽约。</h3> <h3>曼哈顿的地铁依旧黑暗还是两年前一样脏,安静地随车厢轰隆轰隆摇晃一阵,然后地老鼠一样涌到地面,哈,上面也还是两年前一样人来车往,繁荣热闹。纽约的时间不但比温哥华早三个小时,好像走的也快一点。</h3> <h3>时代广场,京东这中文广告上次没见过,虽然感觉这钱花的有点冤,但我们终于占领扭腰了。</h3> <h3>因为不是初次访问,很多地标就不再打卡了。随机溜达,很是放松。Bryant park里,冬天的暖阳白白地洒一脸,来个北京瘫,斜靠在椅子上收点儿阳光应付残冬。</h3> <h3>中央图书馆里,没想到忙碌的纽约人满满地坐了一屋。</h3> <h3>标志性的熨斗大厦前,三个时装女郎,步履袅娜。</h3> <h3>早春三月,乍暖还寒。春夏装的三人和周围穿着臃肿的群众相比,格外冻人。</h3> <h3>女儿激动叫起来了,“那人是个模特,我认识她,她叫g!hkk@xdgc&gjgs%。。。"。哎,年轻人如何不会爱上纽约。</h3> <h3>不远的百老汇大街上叙利亚人在很有节奏地呼吁川普总统抵制俄罗斯世界杯,纽约外号为什么叫大苹果啊分明是个大火锅嘛。</h3> <h3>看来我是怀旧的人,两年前来过的中央公园,同样的小桥再走一遍。</h3> <h3>第五大道上,哥特式双塔风格的圣帕特里克教堂隐藏在周围的时尚奢华中。</h3> <h3>从布鲁克林看曼哈顿,冬天的水边冷风刺骨。</h3> <h3>纽约的冬天,风雪说来就来,寒风在高楼组成的通道里肆意横行,冷风交汇的街头也是人丁稀少。铁灰色的天空让这座水泥城市一片灰白,只有明黄色的出租车依旧耀眼,仿佛他们才是这个城市的主角,怀揣乘客的梦想和欲望沿着网格一样的街道四处流淌。</h3> <h3>顶风冒雪来到现代艺术馆(MoMA),这是两年前访问的遗珠。纽约的MoMA收藏着近一百年来很多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品,在世界现代艺术收藏中占有极高的地位。展览依照现代艺术的发展史展出,最老的在第五层,一层一层下来距现在越来越近。这个安排是不是意味着一切新事物,一切值得一做的事,还没法得到承认的还在大街上?</h3><h3><br></h3> <h3>也许是因为天气不好,仰或是现代艺术的爱好者众多?每个展厅人流不断,隐约间眼前仿佛出现了热门景点里摇旗鸣哨的团队,合影之后匆匆追赶的人群,那一定是美术馆的末日景象。对比室内的热闹此时窗外的纽约反而安静冰冷。</h3> <h3>文艺复兴之后几百年人类的技法愈发精美完善,油画发展到像镜子一样看不到笔触。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特别是照相机的出现,描绘现实再也不是艺术家所追求的,新的哲学观念也不断涌现。在这个美术馆里看不到一副宗教和历史的作品,上帝果然死了。展览从印象派开始,图为莫奈的水莲。</h3> <h3>生前穷困潦倒被称为疯子的梵高,死后受到了膜拜,人类的后知后觉有时是何等的残忍。</h3><h3>现在能在MoMA展出的作者意味着他们受到了主流艺术界历史地位的认可,反过来美术馆也需要拥有像这幅“星夜”一样的作品来确定自己在收藏圈中里的地位。</h3> <h3></h3><h3>现代艺术的江湖流派主义众多,传承纷杂,好在认清掌门特点,理清脉络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扫过在世时混得如鱼得水的毕加索,远远看到这个,是了,该Matisse的野兽派出场了。据说这派的特点是粗犷的题材,强烈的配色,来颂扬气质上的激烈,好吧,这个质朴我感受到了。</h3><h3>走进点再细看这不讲明暗近乎平涂的色彩,没有透视的人体。虽然这是大牛的东西,心里还是有种项羽看见秦始皇出游,“彼可取而代之”的感觉。希望女儿不要受到误导,专心把素描画好。</h3> <h3>某种角度来说艺术家都是捣乱的,创新往往就意味着对传统的颠覆,但能够改变艺术史的没有几个人,这个崛起于纽约的杜尚(Duchamp)要单独说一下。</h3><h3>左边这个签了"断臂之前"的铁锹让我一头雾水,24小时之后我在耶鲁的艺术馆里(右图)又看到了另一把。</h3><h3>在耶鲁大学的画廊里没几个人,我问了问右图中这个保安请他谈谈对这把铲子看法,结果这个长得孔武有力的哥们上来就问:</h3><h3>“你一定听说过杜尚那著名的小便池吧?。。。”,如果我不拦着,他能滔滔不绝地把后现代讲完。</h3><h3>“您是从哪里知道这些的?”</h3><h3>“耶鲁教授带学生来时,我站在边上听的。”</h3><h3>下面是我通过保安消化后从耶鲁教授那里学习到的杜尚:</h3><h3>“阿杜要嘲弄一般人对“思想意义”或“美“的传统认识,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用艺术表现思维方式"。</h3> <h3>果然MoMA的展览在杜尚之后越来越看不懂,离经叛道、认“贼”作父的越来越多,观念甚至取代了感觉和技艺,他们的共同点是喜新厌旧不爱套路出牌。博物馆是收藏时间的坟墓,MoMA保存的是古代之后未来之前人类观念探索的可能性,在一声声“wo'kao”中,新的视角和内容挑战或者说折磨着我的想象力,这种轻虐的快感你不想试试吗?</h3> <h3>从实用角度来说,相比经典绘画作品,我以为现代艺术作品的装饰感更强,非常适合现代家居装饰。但林林种种之间装置艺术就无处安放,这个沙发就很容易让人误会。我有时很愿意观察一下周围的观众,看看他们的反应,或者凑近紧靠听一耳朵别人的讨论。<br></h3><h3>看着有些百无聊赖的保安,于是问这个一天到晚盯着它的人,“你对这沙发是个艺术品怎末看?”</h3><h3>他显然没有心情,侧头斜了我一眼。“你没看到地上有条线吗?”</h3><h3>也难怪他没这个心思,马上一个走累的孩子就要往上坐,多亏老妈一把拦住,孩子脸涨通红,嘴里嘟囔着啥听不清楚。</h3><h3>一波人群走过,摊到这个展厅的倒霉保安终于可以放松一会了,一天高度紧张站下来,我要是他趁清场的时候一定要在这艺术品上面躺会儿。<br></h3> <h3>在二楼最显眼的位置,老师在向小学生介绍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波普艺术(Pop Art)。如果很多现代流派还让观者猜谜的话,那么他的画能让普通人直接看懂画的是什么。这位当代艺术的巨星,他的光芒即使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仍让人睁不开眼,对现在的网红、明星产业、广告牌、地下艺术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他创造性地将罐头、明星等日常商业对象置于画布的中央,用丝网版画技术把艺术与商业结合,非常适合消费社会。这个每天不上头条就难受的人,年少成名于纽约,一生经历巨富、同性恋、遇刺重生,与约翰列侬、Bob dylan、小野洋子都有瓜葛,是个值得八卦一下的天才。</h3> <h3>一圈看下来,没有一个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想来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也就30来年,现代艺术往往需要对颠覆传统的包容,我们的土壤还开不出百花,更谈不上文化输出了。突然想起那像诗一样的歌词“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了我双眼也蒙住了天。。。”</h3> <h3>时间又到了,接下来要赶往Yale,两年前在不远的大都会博物馆时也是类似的情景。旅行在外逛美术馆往往都要走到精疲力尽,如果提前结束,就会像一个尚有余勇的斗士有点小小的失落。<br></h3><h3><br></h3><h3>理想情况下看展览两三个小时是比较合适的,在这之后就很难保持风雅,腿酸脚痛肚饿往往让剩下的时间变成任务。从这点上来说,纽约人是幸福的,办张年卡就可以方便地挑一段历史反复来看。</h3><h3><br></h3><h3>我想这也许是很多小镇青年喜欢到大都市的原因,它内容丰富,名门邪教兼收并蓄,读再多他人的攻略,也难剧透。虽然希望女儿能一直在身边,但也不希望她总是偏安一隅,所谓观了世界后才有会世界观嘛。如果年轻时能生活在这样一座大城里,体会万千生命梦想促成的火热蒸腾,也经历大都市现实的冰雪,丹炉淬火野蛮生长必会终身怀念。</h3> <h3>最后来一幅时代广场的手机片,根据上世纪初新造型主义风格处理了一下。如果以后你在MoMA一楼看到它,便签上大概是这样描述的:此画用红黄蓝三原色与黑白灰色块制造出活跃而跳动的韵律,反映出信息爆炸年代的作者2018年春游纽约时的印象。<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