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一张老照片》作者——白建生

老白

<h1>  这是五十多年前的一张老照片,那时候我还小,我大姐才十一岁,带着我们兄弟姐妹五个人照的,泛黄的照片模糊的有些看不清了,这是我们家唯一的,一张老照片,多少年过去了,年年岁岁,春夏秋冬,它见证了多少不堪回首的往事……</h1><h1> 我们兄弟姐妹一共六人,照这张照片的时候,还没有我妹妹了,她是我们当中最小的一个。</h1><h1> 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为了养活一家人,整天在外边奔波劳碌,多病的母亲,没日没夜的操劳着,还要照顾着我们几个年幼的孩子,生活上的艰辛可想而知,在那个年代,正是国家困难时期,物资十分匮乏,国家实行配给制度,所有的一切生活用品都要凭票供应,小到火柴,大到自行车,手表。买布要布票,每人每年一丈七尺三的定量,一点都不能多给,逢年过节,吃的,喝的包括酒,肉,油,糖,鸡,鱼等等一切统统凭票供应。</h1> <h1><font color="#010101">每到春节来临时,一进腊月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家家户户,打扫卫生,扫房刷浆,随后就是蒸馒头,蒸花糕,炖肉等等准备过年的东西,在有就是买吊钱,窗花,年画之类的,两毛钱一张的年画,买上几张,年画的内容都是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等八个样板戏的剧照,也有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拥军爱民的,花花绿绿的贴满了一墙也挺好看的。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那时候孩子们多,过年给孩子们添置新衣服,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加之凭票供应,从头买到脚,里外三新的很少,条件不好的人家,每个孩子能添上一件新衣服就算不错了,大多数的人家都是洗一洗,用染料染一下,见见新然后烫平,年三十的前一天晚上,放在枕头下面压一压,就这样也能把孩子们美的一宿睡不着觉。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清晨早早地起来,口袋里装满前天炒好的瓜子,花生,水果糖,对了,还有浏阳产的“金猴牌”小鞭炮,这是孩子们最喜爱的东西,红色的蜡光纸包着,上面画着美猴王的图案好看极了,有一百响一包的,二百响的,什么都有,快过年的那几天总是拿在手里,不知看了多少遍。那时候过年放炮,除了三十晚上吃饺子,初一,初五,正月十五,放整挂的鞭炮,平时都是把整包的鞭炮拆开了,一个一个的放,一下子全放了,还真舍不得,有钱的人家给孩子们买点“呲花”,“钻天猴”什么的,没钱的孩子,只能仰着脖子看人家放“钻天猴”了,小男孩过年剃一个三面青的头,小女孩穿的花花绿绿地,脸上还擦着胭脂粉,头上扎着大红绸子,跑来跑去的,显得特别好看。</font>街道上到处挂满了彩旗,商店,企业门口的两面,都挂着大红灯笼,上面写着“喜迎新春”四个大字特别醒目,对联,吊钱,窗花,还有一对剪纸的大肥猪,身上驮着一个金元宝,贴在门上那叫肥猪拱门,象征着财源滚滚。吉庆,热闹,红红火火的,那可真是,只有过年才能看到的景色。 </h1><h1><font color="#01010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年一度的春节,三十这一天是重头戏,三十晚上更是重中之重。孩子们自己找着自己的伙伴,一群一群的,出来进去的,来回跑就像是走马灯一样,真是撒了欢的美。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夜空中,绚丽的烟花爆竹在空中炸响,映红了半边天,落下来一片花雨,到处弥漫着炮药的气味,“钻天猴”尖叫着扭着屁股冲向云霄,像是一个个的“美猴王”要大闹天宫。地上的“呲花”飞快地旋转着,喷出五颜六色的火花就像一个个的聚宝盆,照亮了欢天喜地的人们,照亮了孩子们的笑脸,他们尽情的跑着,跳着,摇晃着手里的“滴滴金”画出一个个美丽的光环,“打灯笼烤手了,你不出来我走了”,胡同里拥出了一群孩子们,他们手里提着各式各样灯笼,走街串巷,嘴里还不停地吆喝着,像是一个个的萤火虫,在胡同里飞来飞去。其实这些孩子们手里的灯笼,大多都是自制的,一个罐头瓶,一根鉄丝,一颗蜡烛,一根小竹竿,一个小灯笼就做好了,其乐无穷,欢天喜地贺新春,红红火火过大年。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夜已过半,炮声依旧,那是为守岁的人们擂响的战鼓,浩瀚的夜空,明月当头,满天的星斗,就像是用水洗过了的一样,是那么的清澈,透亮,那是一双双眼睛,俯视着大地,俯视着天底下这群沸腾了的人们。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大年初一,新年的头一天,人们早早地起来都忙着到邻居家去拜年,你来我往好不热闹,都说着同样的拜年话,互相祝福着,洋溢着过年的喜悦,在随后的几天里走亲访友推杯换盏,更少不了鸡,鸭,鱼,肉这些平时很难吃到的东西,当然,不变的还是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就这样数着,吃着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一晃正月就出去了,年过完了,生活又回到了原来的平静。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大事。粮食是生活中的重中之重,当时粮食的配给制度十分严格,根据年龄不同,工种不同,所配给的粮食数量也都不同,每人每月按定量凭本,到指定的粮店去买米,面及其它的豆类杂粮。</font></h1> <h1>  另外,每年到十一月份,山芋就下来了,一斤粮票加钱可以买到六斤山芋,当然也是凭本供应,可见当时粮食还是十分短缺的,每家的粮食都不够吃,为了填补粮食的不足,我的哥哥姐姐,他们天不亮就起来,到粮店排队买山芋去。</h1><h1> 深秋时节,地上落满了树叶,凉飕飕的西北风,吹着地上的树叶,顺着路边打着滚的往前跑。天凉了,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家家户户,开始按炉子,买烟筒,买煤,储存大白菜,勤俭的人家,腌点咸菜,箩卜,石榴红之类的,准备迎接冬天的到来。</h1><h1> 快到中午的时候,我哥哥把山芋背回来了,母亲先把小一点的山芋头找出来,用水把它洗好放在锅里,我们就坐在炉子旁边静静的等着。一束阳光透过窗户上的玻璃,照在自己的身上暖阳阳的,那一刻就好像依偎在母亲的怀里。</h1><h1> 母亲患有严重的心脏病,长期的病痛折磨着我那可怜的母亲,整夜,整夜的坐着睡,喘呀,躺不下呀,一次次的住院,一次次的病危,吃了多少药,受了多少苦,那时候去医院,也没有交通工具,我就用自行车推着或找人家借一辆小拉车,拉着去,病重的那几年,这样的事情很多,我记得有一次深夜,外面下着大雨,母亲的心脏病又犯了,怎么办呢?我们家有一个大雨衣,给我母亲穿上,用自行车推着母亲就走,我那时又廋又小,推着过去那种“二八”的大自行车我母亲又胖,一路上晃晃悠悠的,到了医院我浑身都湿透了,说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这些也都顾不上了。那时候也没有特效药,医学也不发达,只能用药维持着,要是现在就好了,没福啊。</h1><h1> 自从我记事时起,我母亲就没出过远门,走不了长路,犯病的时候根本就走不了路,我记得有一次,我带母亲去看病,走到病房门口距离医生还有三米远,心跳的就不能动了,手扶着门框,发紫的嘴唇颤抖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医生只好站在一旁,安慰着我母亲不要着急,过了好一阵才坐下来就诊。我母亲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女性,她有三十多年的心脏病,还养育了我们六个子女,她是何等的顽强,然而母亲在我高中毕业以后还是离开了我们,母亲的离世,让我自己不知流过多少泪,很长时间在悲痛里走不出来。</h1><h1> 就这样,带着对母亲无限的思念,戴着孝,告别了亲人,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那年我十八岁。</h1> <h1>  多少年过去了,现在提起来心里还是酸酸的,真是哭过,喊过,难过就是那样,我们兄弟姐妹不怕生活的艰难,手拉着手共同往前走,走出那恶梦般的童年。</h1><h1>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刻不停的冲刷着人们的记忆,然而过去的那些艰难岁月,深深的印在自己的脑子里,还常常浮现在自己的眼前,那是挥之不去的记忆,唉,心酸的往事不愿提起。</h1><h1> 斗转星移,过去的少年,现在已是满头白发,过去的小平房,大杂院,早已不见了,现在到处是高楼大厦,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宽敞的楼房,娶妻生子,儿孙满堂,生活上有了翻天复地的变化。</h1><h1> 改革开放,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现在的生活都好了,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多么希望我的兄弟姐妹们健康,幸福,快乐的生活着。</h1><h1> 来吧,让我们像老照片一样站好,再照一张合影像,我们要永远在一起,向幸福出发,一个不能少。</h1><h1><br></h1><h1> 2016年3月24日—写于清明节前</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