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什么机缘听说了这里,被那一份静美的景致所吸引……于是,更多地去了解……再因为了解的更多而更加被吸引……读上一段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与主人公一起任泪水流淌,如同怒江那奔流的江水……</h3><h3><br></h3><div>终于,在有了时间的时候也有了同伴</div><div>出发……</div><div>向着人神共居的丙中洛,向着风光无限的怒江峡谷,走走茶马古道和丙察察的土路,看看老登姆的教堂,听听六库的四声部,寻寻独龙族的纹面女……</div><div><br></div> <h3>2018-1-28 早8:00从大理出发,目的地---六库</h3><h3>一路阳光,一路风景……有山是青色的,有房舍是白色的,被阳光照射着有炊烟偶尔升起,有云在山腰山间山顶……</h3><div><br></div> <h3>9:40车停在高速路上,听说前方事故正在处理中😣好在四十分钟后车子就启动了……</h3><h3>而我们在等候的时候,看到了路边那远处的高黎贡山</h3><h3>美丽如水墨丹青般的风景</h3> <h3>在进入怒江区域之前我们路过金沙江 </h3><h3>此次的行程主要以怒江为伴,但这片区域的奇观是“三江并流”,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 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其间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为66公里, 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不到19公里。 </h3> <h3>在蓝天下,通过边防哨卡</h3><div>我们进入怒江</div><div><br></div> <h3>一路依山而行,峡谷里是绿色的怒江水</h3><div><br></div><div>这些天陪伴我们的是一个96年的傈僳族小妹,她告诉我们怒江的天气在每年的10月到第二年四月是最好的,水在这个时候也是最美的✌</div><div><br></div><div>于是</div><div>怀着最美的期待</div><div>向着最美的风光</div><div>我们来了</div><div><br></div> <h3>我们初见的怒江水</h3><h3>是令人迷醉的颜色</h3> <h3>一上午的车程疲劳早被江水的美艳冲淡,在一个傈僳族的农庄吃了午饭,我们去领教闻名已久的颇具当地特色的澡堂会……</h3><div>澡堂会</div><div>每年当地的阔时节之后,散居在怒江各地的傈僳族人都要扶老携幼地汇集到泸水十六汤天然温泉,举行一年一度的“春浴”即澡塘会,这是怒江峡谷最出名的民俗了,据说已有百多年的历史了。洗浴的人们十分讲究文明礼貌,男女之间彼此尊重,他们用圣洁的温泉水洗去一年的污秽,迎来吉祥……</div> <h3>记得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有描绘美人洗浴之词,曰:“鬓云松,红玉莹。早月多情,送过梨花影。半饷斜钗慵未整,晕入轻潮,刚爱微风醒”。</h3><h3>如今的怒江碧水之畔,虽没有“早月送过梨花影”,但参差的木棉花影绰绰,温泉水升腾的雾气腾腾,沐浴的人们在其间若隐若现……那一份天然无雕琢的美,无以言表</h3> <h3>碧水江畔盛开的木棉花,红似火 </h3><h3>此处虽不是江南,但那一句“江花红盛火,江水碧如蓝”的描写倒是十分的贴切呢</h3> <h3>江风下,摇曳的三角梅和一品红</h3><h3>虽没有木棉树开得热闹</h3><h3>但也是点缀碧水蓝天不可或缺的元素</h3> <h3>江水边,黄褐色的芦苇花,在江风中舞动……</h3><h3>与艳丽的红粉色相比</h3><h3>它带给我的是一份清冷的平静</h3> <h3>溜索</h3><h3>怒江峡谷壁陡崖悬,壑深万丈,滔滔江水如野马奔腾于峡谷之中。传说中,一对分别居住于怒江两岸的僳僳族恋人,在无法相会的苦恼之中,受到彩虹的启发,拉起了怒江上的第一条溜索。从此,这种便捷的交通工具便被两岸的人们广泛运用。</h3><h3>如今公路与桥梁为人们提供了出行的方便,这江面上的溜索,只是为旅游的人们体验江面滑行的一个项目了</h3> 当天色见晚的时候,我们慕名去百花岭教堂听无伴奏的傈僳族四重唱,主人们用当地最隆重的方式欢迎我们,还为我们演唱了《友谊地久天长》、《欢乐颂》、《阿里路亚》……<div>百花岭村位于怒江之畔、高黎贡山之麓,距怒江州府六库镇北行17公里的地方。 据说,上世纪初就有洋牧师到百花岭传教。从那时候起,村民们开始信教,并建盖了教堂。天生一副好嗓子的傈僳族村民跟着牧师学唱歌,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悠扬动听的无伴奏四声部合唱。如今他们不仅会用多声部演唱本民族原汁原味的颂歌、古歌、山歌,还能将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贝多芬的《欢乐颂》等世界名曲唱得意境悠远、荡气回肠。<div><br></div></div> <h3>2018-1-29 七点半从六库出发往丙中洛去,天还黑着……八点钟的时候,依旧有些朦胧,但可以看到山谷之中陪伴我们的怒江水了……一路走走停停,风景随处可见…</h3><h3><br></h3><h3>途中的飞来石</h3><div>从六库出发,沿江北上九十多公里,在怒江东岸的公路边就是因飞来石而闻名的福贡县民族中学,校园里矗立着一块高达六米、近千吨重,酷似金字塔型的不知从何处飞来的巨石……</div><h3>据说在1983年3月19日凌晨2时多,一块巨石悄然飞至,傲然屹立于一块近80平方米的扁型磐石上,当时,磐石上方旁侧是民族中学三合小院校舍,巨石飞落立于院中,除北边小平房屋檐与飞石紧靠稍有损坏外,周围建筑毫发无损……当晚在宿舍休息的教师皆被惊醒,起身观看,“飞来之石”已安稳矗立于院内,惊骇之余庆幸安然。</h3> <h3>飞来石组图</h3><h3>当地怒族赋予了飞来石一个美丽的传说:一对逃婚的怒族青年不幸失散,男青年化为磐石在怒江边盼望恋人归来,被困在碧罗雪山上的女青年化为巨石冲破种种束缚投入到“情人”的怀里,结束了苦恋之情,成就了“铁石情缘”。因此,当地村民又把“飞来石”称为“夫妻石”。</h3> <h3>途中的石月亮</h3><h3>在高黎贡山山脉中段3300米的峰巅,有一巨大的大理岩溶蚀而成的穿洞,洞深百米,洞宽约40余米,高约60米,沿着怒江北上,百里之外,就可看到这个透着白云蓝天的石洞,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石月亮,傈僳语称它为“亚哈巴”……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希望接近它,然而,它仿佛是留给勇敢者的去处,这里山峰陡峭,道路崎岖,气候变幻无常,没有勇气和毅力是无法到达峰顶的。</h3><h3><br></h3><h3>关于石月亮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感兴趣的你自己去搜寻吧</h3> <h3>站在安静的怒江边,感受脚下江水在流淌,抬眼望远处贡山之巅,云卷云舒映衬下的石月亮……心思不知是交给了无言宁静的江水,还是归降了风卷云飞的澎湃</h3> <h3>途中的老虎跳</h3><h3>在傈僳语中称为“腊跨洛”,意为老虎跳峡谷。此处江面收窄,两岸峰峦重叠,刀削斧劈般,江中怪石林立,江心一块2米见方的巨石横卧江心,将汹涌的江水割成两股,湍流奔涌而下。</h3><h3>据说,当年这里是虎氏民族祖先居住的地区,他们左挎长刀,背有弩弓,个个是打猎的好手。往往有被追赶的野兽走投无路,拼死从这里跳过怒江,虎氏族猎手面对滔滔江水毫不畏惧,也运足力气,一步从江东高高跃起,就跨到了江西,将猎物捕获,从此,这个地方也就有了老虎跳的名字。</h3> <h3>老虎跳,因江面收紧变得有些湍急的江水,依然不曾失去悠然的春之青绿颜色</h3> <h3>同行的高手拍照的</h3><div>色彩,动感,光线……俱佳的老虎跳的江水</div><div>我是望尘莫及的😄</div> 一路走走停停<div><br><div>看怒江水</div><div><br></div></div> 每一处<div>因地势不同,光线不同</div><div>展现着不同的魅力</div> 怒江,原本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江,从远古洪荒中流来,把高山流成峡谷,把岁月流成沧桑,把石头流成精灵……<div>在冬去春来的今天波平浪静,静如处子,蓝天山色,映入其间……</div><div>择江边一处被斜阳晒暖的石头坐下</div><div>享受这一份安宁的澎湃,洗涤那世间喧嚣的尘埃<div><br></div><div><br></div></div> <h3>到达丙中洛县城,已经是天黑时分了</h3><div>灯火并不通明,那安逸的氛围在山坳里弥漫</div><div>期待,云开雾散</div><div>看银河闪烁,满天繁星</div><div><br></div> 2018-1-30 昨晚在丙中洛的县城住下,清晨被街上公鸡的啼鸣声吵醒,没有丝毫的烦躁,倒是感到一份世外的宁静……七点半下楼吃早饭街上一片漆黑,只有一家早起的人家,吃了热乎乎的汤面,期待一天的美景……<div>今天的行程是这一次的精华,丙中洛,雾里村,秋那桶,茶马古道,丙察察路线的大流沙,独龙村的纹面阿婆……都在今天👏👏👏是的,在今天🤘</div><div><br></div><div>八点半的时候,太阳尚未完全升起……驱车行驶在盘旋的山路上,丙中洛县城在朦胧的山谷中,惊艳了我们的感世界……不知是雾还是云,不是人间还是仙境……才深切的明白,丙中洛被誉为“人神共居”的来由</div> <h3>石门关</h3><h3>一侧是高黎贡山,一侧为碧罗雪山,一路夹江而行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两座绝壁从江边垂直而起,直冲云天,形成一道500多米高近200米宽的巨大石门,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形象的名字-石门关。</h3><h3>石门关雄伟壮丽,粗犷凝重,是进出滇藏的必经之路</h3><h3>当地人称之为“纳依强”,意为神仙也难通过的关口,怒江是在这里拐了一个小弯后再流往丙中洛的。</h3><h3>石门关的摩岩壁上刻有5幅藏文,侧面有两个石坠,形状似伞,称为石伞。 崖顶的平地上生长着一种绝世棕榈树,为世界仅有的表稀植物,目前仅有数百株。听说 2001-2004年这里连续在端午节前后,有数条颜色各异的大蟒蛇爬出山洞晒太阳,最长的约有10米左右,巨莽的出现使丙中洛变得更加神秘。其实石门关出现巨莽的历史最早在300年前的佛经里有记载,传说石门关岩壁上的藏文,就是为了镇住被当地土著民族称为“龙”的巨莽的镇邪禅语。</h3> <h3>终于见面了------雾里村</h3><h3>这个早有耳闻的地方,这个被称作“东方小瑞士”的村落,这个因期望更多了解而去读那部《丙中洛的眼泪》,继而被我圈粉、又被我灌输了情节的地方</h3> <h3>青碧的怒江水在静静的流淌,隔江而望的苍绿小山谷中坐落了一个恬静的小山村—雾里村。</h3><h3>只有亲自的面对才能了解心里的撼动</h3><h3>任何华丽的语言来形容她的存在都显得那么的苍白</h3> <h3>静静的站着,</h3><h3>一片云彩将原本就不耀眼的太阳遮蔽得更加严实</h3><h3>于是江水和对岸的雾里村都变了颜色……</h3> <h3>茶马古道</h3><h3>对面陡峭而垂直的岩壁上,那一条深深的裂痕,就是开凿于怒江峡谷悬崖峭壁之中的茶马古道,这条当年马帮由滇入藏的必经险路,如今是当地雾里村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h3><div>今天晚些时候,我们就会踏着这条古道进入那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在云雾间若隐若现,恬静优美、原始而神秘的小村庄了</div> <h3>体验“丙察察”线,是今天的重头戏之一。</h3><h3>所谓丙察察线,就是从云南的丙中洛开始,走察瓦龙-察隅-然乌-邦达-芒康-德钦-中甸的一条进藏路线。这条路线被称作“最虐的进藏路线”,同时也被誉为“最美的进藏路线“,开一部越野车走丙察察路线入藏,素有"心在天堂,身在地狱”的说法</h3> <h3>丙察察路,据说是2009年修通的极简易险路,属等外公路--就是便道上走汽车,因此不在公路等级之列。如今这条路正在大规模修缮,预计在两年后完工,适时这条路就只有最美没有最险了 </h3><h3>今天, 我们一路颠簸感受这条路的险峻,同时欣赏峡谷的美景,车子行至滇藏界之后道路越发的难走了,在我们不足百米处,前方的队友车掀起的灰尘足以遮蔽它的踪影了…司机密师傅是怒江当地的傈僳族人,对路况掌握很熟练,一路上还为我们讲述在丙察察路上曾经历过的险情……</h3> <h3>行走在丙察察</h3><div>我们看到的怒江峡谷</div><div>看到的怒江水</div><div><br></div><div>图片左下方是我们行车的路</div><div>幸好没有雨,不然就不是一般二般的泥泞了</div> <h3>在怒江峡谷里行驶</h3><h3>江水的曲折,是必须经历才可以理解的 </h3><h3>水的柔弱,使得大江随山势地形而蜿蜒 </h3><h3>水的坚韧,又使得山脚河岸因它的冲刷和堆积而形变</h3> <h3>安稳在山谷里的村庄,以水光山色为伴 </h3><h3>开垦较为平坦的土地,修篱种田 </h3><h3>鸡犬相闻之处,有和谐的邻里 </h3><h3>雾霭炊烟升腾,是神仙眷顾的人间</h3> <h3>大流沙壁 </h3><h3>丙察察的标志,曾有人唤之“死亡谷”。是丙察察线上非常著名的一个危险点</h3><h3>大流沙远远看去就是一个巨大光滑的水泥陡坡,实际上是个高山碎石形成的滑坡。它的可怕在于,坚硬的石头,随时可能从遥远的高山顶上飞下来,滚落速度极快,大石头在飞速的途中咚咚咚被撞成碎石。有的落在陡峭的石坡上,有的狠狠地砸入怒江……现在的大流沙虽然建起了厚厚的护坡,可以减少伤害,但就是这样,车辆也一般都是早上通过此处,因为下午通常风大,大流沙的顶端风化的非常严重,一遇大风,便是流沙滚滚,有飞石落下,因山峰之高深入云端,飞石落下威力非同小可</h3> <h3>用长焦镜头在现场拍到的</h3><h3>被流沙砸毁的路边设施和小心行驶的车辆</h3><h3><br></h3> <h3>大流沙壁下的怒江水</h3><h3>它的承载力,它的包容力,真是令人钦佩</h3> <h3>从大流沙壁返回,怒江边的小村庄龙布村,昌西村,松塔村,察隅…一个个被留在身后</h3><h3>我们来到怒江大峡谷北端的最后一个村子---秋那桶</h3><div>秋那桶村是一个以优美的田园风光著称的小小村落,在丙中洛的最北端,不多的几户人家散落于山谷中的平地上。从这里再往前走,经过一段没有人烟的地带,就可以进入西藏了,这里是怒江的终点。</div> <h3>村中青绿的麦苗,原始的木屋,朴实的怒族主人……</h3><h3>隐匿于大山的背后,宛若一座世外桃源</h3> <h3>村中天主堂背后的一片油菜花,已经盛开</h3> <h3>十岁姐姐背后的小弟,满脸的得意和满足</h3> <h3>一座已经残破的木桥,横躺在怒江之上</h3><h3>想必村民们之前都是走这座桥过江,再通过茶马古道进入雾里村的</h3> <h3>不知那个大雨的夜里,</h3><h3>小说中的女主褚遥,是不是从这座桥上失足落入了奔腾的怒江,而结束了年轻的生命的……</h3> <h3>茶马古道组图</h3><h3>这条开凿于怒江峡谷悬崖峭壁之中的道路,依当年的设备,在如此险峻的地方开山造路,可想之危险与艰难……据说它长约1500米,1米宽,两米高,而在江对岸看却宛如一道石缝</h3><h3>这条当年马帮由滇入藏的必经险路,如今是当地雾里村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h3><div><br></div><div><br></div> <h3>行走在古道,遥望雾里村……</h3><h3><br></h3><h3>这张照片,出自上副组图中那位高手大哥👍</h3> <h3>行走在古道,处处心动……</h3><h3><br></h3><h3>偶尔还会有,戴着铃铛的马匹驮着重物兀自经过……</h3><h3>让我去脑补当年一队队的人马,穿滇入藏的画面……又于画面中体会那份艰辛与繁华</h3> <h3>一路行程被怒江水陪伴着,已经有几天的时间了,但都只是远观</h3><div>这个时候的怒江,早已放弃了从唐古拉山带来的澎湃汹涌,变成一位温婉贤淑的女子,静静地流淌……</div><div>到了雾里村,从古道的斜坡下去,终于可以来到它的身边,有了肌肤之亲的接触</div> <h3>这个时候</h3><h3>太阳已经开始西沉,岸边满是被江水冲刷得没了棱角的碎石,清风吹动着水面泛起涟漪,空灵的山谷之中只偶尔听到飞鸟的啼鸣……</h3><h3>我们-----两个人,轻轻地行走,低声地交谈,静静地欣赏……</h3><h3>正应了那一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h3> <h3>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感受</h3><div>不同的角度,发现不一样的美</div> <h3>上图的旅伴</h3><h3>镜头下的</h3><h3>江水</h3> <h3>不同的地势,形成不同的水流</h3> <h3>遇到阻碍的江水</h3><h3>依旧不失暴躁的本质</h3> <h3>时间的约定,让我们不能任性的依恋山水</h3><h3>择路而上,离雾里村更近了些</h3> <h3>安静的雾里村</h3> <h3>山水相依的雾里村</h3> <h3>色彩丰富的雾里村</h3> <h3>勤劳的人儿</h3><h3>居住劳作的雾里村</h3> <h3>走着走着,雾里村已在身后 </h3><h3>山谷坡地上 </h3><h3>有怒族的木屋 ,有绿油油的青麦,有热闹的油菜花,有鸡鸣犬吠之声</h3><h3>还有一份关于《丙中洛的眼泪》的情节 ……</h3> <h3>思索着那一份情节,头脑中描绘着故事中的画面,犹豫着要不要去看看村里的小学……</h3><h3>再回头时,发现距离雾里村已经更远 </h3><h3>江水静静地如时光般流逝,</h3><h3>带走了</h3><h3>故事里的事</h3> <h3>过了这座桥就要彻底的告别雾里村了 </h3><h3>有一件有趣的事情说来听听</h3><h3>在我们进村不久遇到一条小狗狗,在它的眼神中我似乎看到了渴望,我告诉它,能给它吃的香肠在车上没有带在身边;在村中行走、拍照、臆想的时候,我并没有留意它……走上这吊桥时我在身后看到它,它真滴跟着走到车前,我按承诺喂他吃了香肠,看到它的快乐……当我们的车子开动,它站在路边目送着,很远了我通过后车窗还能看到它</h3><div><br></div> <h3>结束了茶马古道的短徒步,告别了人神共居的雾里村,</h3><h3>我们在丙中洛的观景台停留</h3> <h3>怒江第一湾</h3><h3>此次行程的明信片</h3><h3>怒江第一湾位于丙中洛的日丹村附近。怒江流经附近时遭遇王箐大悬岩绝壁的阻隔,江水的流向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流出300余米后,又被丹拉大山挡住去路,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形成了一个绕行270º的半圆形大湾…</h3><h3><br></h3> <h3>桃花岛</h3><h3>在当地的名字为扎那桶村,听说这里的村民们每年农历二月初十桃花盛放时,都会过“桃花节”。这天村民们种植桃树,用荞面、稻草和竹子做成一个桃花神,念经仪式后,和祭品一起投入江中,祈求来年不再被大水肆掠……</h3><h3>每年三四五月时到这里都可以看到满山满坡的桃花盛放,于是又称桃花岛</h3><h3><br></h3><div>不知在桃花盛开的时候,流经的怒江水还能不能如此的平静而青蓝碧绿?若是,那轻盈的粉红色花瓣在风中飘舞飞扬着,散落在绿莹莹的江水上,被小心地输送着……该是一份怎样的图画</div> <h3>接下来,赶在太阳落山之前,我们要去丙中洛地区唯一的独龙村---小茶腊 </h3><h3> 这个村庄了居住的是鲜为人知的独龙族,据说这个民族现在仅存5000人了,而且绝大多数生活在相当封闭的独龙江峡谷地区,一年中有大半年大雪封山与外界完全隔离。独龙族人仍沿袭着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采集和渔猎仍占较大比重,独龙族的人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魂……</h3><h3>纹面的习俗是这个民族特有的,起源于一种古老的信念。独龙族的纹面限于妇女,俗称“画脸”。但这个风俗50年前就不再延续了。关于纹面来源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为了好看,有的说是为了死后与灵魂相认,有的说是为了不被人抢去为奴,有的说是为分辨男女……独龙江孔当地区以北的中上游各地,妇女纹面样式基本相同,不分氏族和家庭。少女十二三岁时就要纹面,有表示成年之意,而且出嫁前必须纹面。纹面时,少女先洗脸后直卧躺于地,一妇女用竹签蘸锅烟水在少女脸上画出图案,以小木棍不断敲击一根荆棘上的硬刺,从上至下地依图案刺戳破脸庞,再用锅烟或一种深色的草汁,反复揉擦刺纹,让其渗入皮下。一周左右,红肿消失,青蓝色的纹样便永留脸上。 目前仅有64位纹面女在世。其中最大年龄108岁,最小的50岁,平均年龄72岁。</h3><h3>能见到纹面的阿婆,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呢🤗🤗🤗</h3> <h3>幸亏了我们的“老司机”提前电话预约</h3><h3>我们才得以见到了这个村子里唯一的纹面阿婆✌</h3><h3>阿婆已经八十七岁年纪了,但身体硬朗,精神极佳~平时还会上山或下地去做一些农活</h3><h3>为了配合我们拍照,阿婆还特意清洗了面庞,梳理了头发,披上了漂亮的独龙毯……<br></h3><h3>美美地坐在木屋门口的夕阳下……</h3><div><br></div> <h3>害羞的阿婆 </h3><h3>我们的“老司机”密师傅是六库的傈僳族,跟阿婆一家人都很熟 ,同游的伙伴们纷纷与阿婆合影之后</h3><h3>密师傅说“给我也来一张”,并用独龙族的语言说给阿婆听,我用手中的相机,拍到阿婆略带几分羞涩的笑颜</h3> 拍好了照片,阿婆和她的家里人非常热地情为我们做了烤芋头和爆米花,食材新鲜且绿色,嚼着满口留香……<div>我们学着用独龙族的语言,“双莫”表示谢意,说一声“花花”来道别;阿婆的家人用汉语对我们说“下次再来多住几天啊”,表达得很是真切……短短的个把小时,他们已经把我们当作了朋友……</div><div>如今回想起来,不禁有些小感动呢<div><br></div></div> <h3>2018-1-31 一早出发,沿着丙中洛观景台斜刺里的山路向上,再向上……到更高的平台去看更完全的怒江第一湾。车行至半山腰的时候,天光正好,阳光笼罩着山下的丙中洛小镇,蓝天白云将怒江州境内的最高峰---噶哇嘎普峰映衬的唯美而巍峨……</h3><h3>噶哇嘎普,意为高大的雪山,属高黎贡山山脉,海拔5100多米,是丙中洛最高山峰,也是怒江州境内的最高峰。一直以来,这里一直鲜少有人来往,人迹罕至,是中国最为偏远、通行最困难的地区之一。</h3> <h3>到达更高处的平台的时候,金色的阳光从东方的山口处投射进来,还未铺满山中每一个角落</h3> <h3>我们聊着天,吹着风,交流着拍照的技巧,欣赏着彼此的成果</h3><h3>不经意间,阳光已经占据了山谷中的大片领地……</h3><h3>我们就如此简单的见证了色彩的变换</h3><h3>领悟了时光的流逝</h3><h3><br></h3><h3>行程的安排,限制了我们对光影的痴迷;对前景的期待,让我们懂得适时的放弃</h3> <h3>今天的目的地是老姆登</h3><div>告别丙中洛、怒江第一湾和桃花岛</div><div>一路行程仍然有怒江碧水青波的陪伴</div> <h3>江水对岸的村庄,以青山为依靠,东升的太阳把和暖的光洒满了每一处房舍和农田,缕缕炊烟从亮黄色的房屋间升腾起来,在黛青的山色陪衬下格外的醒目……这安静闲暇的生活,是不是你所向往的幸福</h3><div><br></div> <h3>怒江第一啸</h3><h3>在这个季节,注定是不能看到翻滚着发出虎啸之声的怒江的</h3><h3>但江水依旧会因为受到石块的拦阻而浪花翻腾</h3> <h3>江水在没有了阻挡之后,在宽阔的河道中静静流淌</h3><h3>呈现出碧玉颜色的江水与青山相辉映</h3><h3>踏着河岸漫步,江风轻柔地吹拂着衣角、发梢</h3><h3>旅人很少,这份安逸几近独享</h3><div><br></div> <h3>青山 绿水 蓝天 白云 阳光 暖风</h3> <h3>背光的河道里</h3><h3>流淌着同一江的水</h3><h3>却能</h3><h3>呈现不同的色彩</h3><h3><br></h3> <h3>吹罢了江风 晒暖了周身 暂别了江水</h3><h3>继续前行 向着老姆登</h3><h3><br></h3><h3>那想行至洛独村外,道路因为被昨晚炸山的石块阻断不能前行了☹</h3><h3>于是,我们返回到福贡的马吉县,美美地吃了顿漆油土鸡火锅…寻了寻当晚要发生月全食的玉盘…早早安睡在临时订下的宾馆……</h3><h3>祈祷明天顺利到达老姆登,看看耳闻的知子罗……</h3> <h3>2018-2-1 结束了昨日的修整,今天趁早出发(7:30)向着昨天未到达的目的地---老姆登,一路还算顺利,在12:30左右到达……</h3><h3><br></h3><h3><br></h3><div>老姆登村</div><div>老姆登村位于怒江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东边。“老姆登”是怒族语的音译,意思是“人喜欢来的地方”。村里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建在悬崖边上,红白相间的房子--老姆登教堂,这是怒江流域最大的基督教堂。走到教堂前,看着远山近草,那种乡村教堂的朴素和自然真的会让人心静如水。红色十字架直指天空,“神深爱世人”四个字鲜艳夺目。</div> <h3>入住在怒苏哩一五0客栈</h3><h3>房间是位于三层的带有阳台的风景房,楼下的院落里就是著名的老姆登教堂……</h3><div>午饭后歇晌的时候,我们在暂时属于自己的阳台上,泡茶,看书,晒太阳……很是闲适</div> <h3>在能够看到风景的房间</h3><div>看</div><div>红墙白顶的教堂</div><div>将庄重的身影投射</div><div>在鱼儿游弋的池塘</div><div>看</div><div>对面的皇冠峰</div><div>如同长城的烽火台</div><div>守望山谷</div><div>看</div><div>轻风吹动下的云</div><div>时卷时舒</div> 之后,我们到知子罗去……<div>看看如今已经废弃的,曾经是怒江州府的城镇以往的繁华;看看依然精美的八角楼(这里曾是图书馆,现在挂牌为博物馆,但没有开放)脚下,满园荒草丛生的凄美;看看儿时记忆中,白墙上鲜红的标语和毛主席慈祥的画像……</div><div><br></div><div><br></div><div>图片是远处眺望的知子罗全景</div> <h3>知子罗</h3><h3>傈僳语“知子罗”是“好地方”之意。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度成为怒江流域的核心城市,怒江州府和碧江县府都设在这里,成为怒江州最繁华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但由于它地处山腰,发展空间有限加之怒江江边公路开通,知子罗的命运就此改写。1974年,怒江州府下迁到六库。1986年,碧江被撤销县制‘被拆分为两部分,分别并入泸水县和福贡县,昔日辉煌的碧江就这么从地图上消失,只在原址上留下的所谓的“废城”——知子罗。它还保留着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房屋建筑,这里仿佛将小城的历史定格,哪怕沧海桑田他仍好像活化石一般的存在……如今已经步入中年的人们,来到这里都会找到逝去的童年记忆和历史遗痕,因此很多经历过城市大变迁的都市人们都会不辞辛劳的来到这里追思怀旧,吊古寻幽……</h3><h3>于是知子罗也被称为“记忆之城”</h3> <h3>八角楼</h3><h3>据说此楼建于1984年,是当时怒江州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如今已经废弃,院落里的杂草丛生把一份凄美演绎的淋漓……</h3><h3><br></h3> <h3>我们拾阶而上,去俯瞰知子罗的全景,去眺望山谷中的怒江,去换一个角度遥看山峰</h3> <h3>之后我们徒步到镇子后山上的茶厂去品尝当地的红茶,绿茶和茶花茶……</h3><h3>再寻着栈道下山,一路看着风景,拍着照片……</h3><h3>夕阳下,对面山上的道路裸露着金色的黄,呈现着荒芜的美</h3><div><br></div> <h3>云层遮着太阳本身,阳光穿过云的缝隙照射下来,形成完美的“上帝之光”;<br></h3><div><br></div> <h3>光束投射在山坳里的村庄,像被罩上金色的环</h3><div><br></div><div><br></div> <h3>山上的栈道虽然没有完全修整好,但凭我们的脚力还可以接受的……</h3><h3>很快我们就可以越过低矮的树木,看到老姆登村的全貌了</h3><div><br></div> <h3>老姆登村的对面是高黎贡山北段颇有名气的皇冠山,背后则是这十分形象的笔架山。</h3><h3>老姆登人就生活在这样,有山为屏障,有水为依托,有教法为信仰,被上帝之光笼罩的“人喜欢来的地方”</h3><div><br></div> <h3>我们入住的客栈老板,为我们摆上丰盛的晚餐……腊肉拌饭,漆油鸡,自制的豆腐,肉丝蛋羹,甜甜的蒸南瓜,还有真正的无公害青菜👍</h3><h3>天黑下来的时候,我们围坐在熊熊的碳火旁……看火花迸发,听木柴噼啪</h3><div><br></div> <h3>我们的领队小胡,一个朴实的傈僳族小姑娘,请来这位曾把民族歌舞带到中华民族园的怒族表演者,为我们唱起来,跳起来……我们也跟着跳跃起来啦</h3><div><br></div> <h3>晨起的时候</h3><h3>推开门窗 </h3><h3>吸上几口新鲜的空气 舒展一下筋骨</h3><h3>看楼下</h3><h3>朝霞映照下的老姆登教堂</h3> <h3>放眼去</h3><h3>翻腾的云雾托起了</h3><h3>皇冠山</h3> <h3>怒江,一条汹涌澎湃变换无穷的大江,从远古洪荒中流淌而来,把高山流成峡谷,把岁月流成沧桑,把石头流成精灵……</h3><h3>江水,夏涨而冬退。愤怒时惊涛拍岸,掀起万丈狂澜,浊流翻滚,巨浪滔天;安静时波平无痕,静如处子,蓝天山色,映入其间。怒江冬春之江水,失去了从唐古拉山带来的野性,卷携着从碧绿到深蓝的色彩,在大峡谷中静静地流淌着。走在江边卵石滩上,仿佛走进了一个远离尘世的梦境,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和谐,阳光无声无息,空气无声无息,连呼吸也无声无息,唯有江涛在轻轻拍打着堤岸,低吟如天籁。若正巧有傈僳姑娘的叶笛伴着江涛从对岸飘来,轻轻地,轻轻地,不知滑入了心灵的那一片处女地?于是,谷底心底皆溢满醉意……已经冲刷得光洁的卵石在阳光下仿佛回味着夏季泥沙拍打的余温,每一个卵石都有一段往事,都藏着一个传奇,都是一幅风景,更像一部童话,用心去读,便有山情水意萦绕耳际。岸边的木棉花已经可以燃烧出一团团火焰,渲染着远山的雪峰和头顶的云彩。一片片红霞,一片片红红的花瓣,写满了红色的情愫,满谷的红色,注进绿的希望。平静的江水义无反顾向前流淌,平缓舒徐,碧波横荡,向着接纳的大海。从冬天到春天,整个怒江都是平静的、温婉的,如诗如画。</h3><div>在短短的几天,我遇到了最美的怒江…在险峻的路上,我看到最美的阳光…在幽深的峡谷,我品味最宽广的胸怀…借旅行的人生,我找到本真的自己……</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