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前指

情系冰峰哨卡

<h3>【第三章 高原壮歌】</h3><div><br></div><div>重 返 前 指</div><div>作者 王詹瑞</div><div>(特务连电台报务员)</div><div><br></div><div>作者简介:王詹瑞,1959年7月出生,甘肃酒泉人。1976年1月从阿克苏入伍,曾任步兵二团机枪连战士,边防十三团特务连电台报务员。1981年12月退伍,2003年退休,现定居阿克苏市。</div><div><br></div><div>从部队退伍后,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再回一趟为之奉献青春和抛洒热血的喀喇昆仑,再看一看那魂牵梦绕、博大神奇的冰峰雪岭;再回一次团部,拥抱在那里亲手栽种的白杨树和竖立在操场中央的国旗旗杆。因为,部队生活影响了我的一生,我要感谢部队的培养和教育,感谢喀喇昆仑艰苦岁月对我的薰陶和锻造!</div> <p>王詹瑞(左)与孙明、高林在团史馆合影</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14年7月,我与孙明、高林两位战友,在三位同事的陪伴下重返前指,千里来寻故地,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我们一行六人,分乘两台吉普车从阿克苏出发,7月20日上午驱车到达泽普县城,三十多年过去了,泽普发生了巨大变化,宽阔的马路,繁华的街道,鳞次栉比的高楼让我们耳目一新。乘车驶过体育场,思绪把我带回了当新兵的年代,记得在这里我和战友们执行过一次重大而神圣的任务。</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77年边防十三团首届报务员集训结业,团长赵海龙亲切看望新训报务员,勉励报务人员,刻苦砖专研军事技能,当好雪山哨卡的传令兵,并与集训队官兵合影留念(从左至右)。</p><p>第一排:张建新 王詹瑞 李灵魁 王天祥 赵海龙 马文斌 李文山 刘祥平&nbsp;&nbsp;刘基君 郭生军</p><p>第二排:吴建平 张晓中 张建军 李恒志 XXX&nbsp;&nbsp;赵德庆 孙 明 陈 超 代金山</p><p>赵 黎 魏赞盈</p><p>第三排:沈国平 吴 远 程广平 郭同生 赵世强 覃小宁 王清章 冯士昆 </p><p>刘天贵 王起秀 杨 林</p><p><br></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76年1月,我从阿克苏城区参军,由接兵干部李志和把我们带到焉耆疆字902部队新兵二连。在新兵连接受了队列、射击、投弹、单兵进攻、单兵防御等基础课目军事训练。新兵训练结束后宣布我分配到机枪连,一个星期后又和其他连队一批战士一起被选送到泽普县,参加边防十三团特务连报务训练队培训,学习无线电报务技术。</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76年9月12日,泽普县在体育场召开毛泽东主席逝世追悼大会,我们20名军人分列追悼会主席台两侧,带着白手套,斜挎冲锋枪,四个满弹夹,立正站立。面朝着台下上万人泣不成声的场面,我们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因为我们报训队任务就是学习业务,一般不执行其它任务,这算是我入伍后第一次执行的特殊任务吧。</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离开泽普县城,我们驱车前往边防十三团团部。提前通过原边防十三团军务股长杨柳,联系到原后勤处杨昌屯处长,再联系到现任后勤处赵处长。到了团部,赵处长热情接待了我们,他带我们首先参观了团史陈列室。从一幅幅老照片上面我们看到了当年的老战友、老首长,禁不住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当年的军营生活历历在目,爬冰卧雪、出生入死的场景又浮现在眼前。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团部只作短暂停留,我们便向喀喇昆仑山开进。当年就是沿着这219国道跟随连队到喀喇昆仑山守防,重走这条路,山还是那样高,达坂还是那样险。在一座达坂的半山腰上,我们看到有一副用石块镶嵌在山坡上的巨幅标语“训练不怕苦,打仗不怕死”。可以看出这里是高原劲旅——某陆军师设置的训练场。</p> <p>重走219国道</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站在公路旁,仿佛看到了战车驰骋,烽烟滚滚,刀光剑影。耳边响起了起当年在连队教唱的歌:“冬练三九不怕冷,夏练三伏不怕热,要问这是为什么,为了打击侵略者!”自从1877年左宗棠建立赛图拉哨卡起,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边防军人,在艰苦的条件下,履行职责,不辱使命,始终保卫着喀喇昆仑。令人感到欣慰是,而今驻守喀喇昆仑部队的官兵,不怕吃苦,甘愿吃亏,英雄辈出。1982年神仙湾哨卡被中央军委授予“喀喇昆仑但钢铁哨卡”荣誉称号,获得全军最高殊荣。2015年习近平主席又签发了中央军委命令,授予边防十三团天文点边防连“团结战斗模范连”的荣誉称号。一个团能有两个连级单位先后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这在全军历史上都是罕见的。翻开《新疆军区60年画册》,新疆军区成立60年以来授予大军区荣誉称号的个人一共53人,其中就有边防十三团“雷锋式干部”陈景丰、“冰峰哨卡坚强战士”买托乎提。正是有了新一代喀喇昆仑人,才使得祖国西部边防更加巩固。有了你们,才有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有了你们,才有了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宁。新一代喀喇昆仑卫士,我真诚地感谢你们,请接受一名喀喇昆仑老兵的崇高军礼!</p> <h3>  三十里营房前指是我记忆最深刻的地方,1977年从报训队结业后我被分到特务连当了一名电台报务员。报务员每年都要配属到边防连,到各个哨卡去守防。连长李文山对我关爱有加,把我作为连队是文艺骨干,一直留在三十里营房防区指挥部。7月24日我们到达这里,伫立营房桥头,依稀记得从冰河里捡柴禾的情景。那是因宿舍和报房取暖焦炭烧完了,大家实在冻的不行,连里组织下河捡柴禾。我们在零下二十几度的冰河里捡捞上游飘来的柴红柳根,我一不小心掉进冰河里,重感冒一个星期,发烧,咳嗽,幸亏没引发高原肺水肿。<br></h3> <p>特务连战友1980年12月在防区指挥部合影(从左至右)</p><p>第一排:王传东 马建国 胡大庆 邢学林 曹华章 喻和文</p><p>第二排:魏福元 银友堂 李小明&nbsp;&nbsp;谢洪友 杨建军 朱正德 李玉平 杜明银</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三十里营房我们看到了一座玻璃大棚,里面长着各类郁郁葱葱的蔬菜,由此我想起了一次我们集体吃白菜的情景。那是1980年7月末,部队准备庆祝“八一”建军节,汽车29团从山下运送蔬菜的车队到达三十里营房前指,其中一辆装了满满一车大白菜的卡车,停在特务连报房门口。当时在山上几乎吃不到新鲜蔬菜,每人每月发一瓶六合维生素和三箱罐头。长时间都没吃到蔬菜的几名台长和十多名报务员无不心动眼馋,看着满车大白菜垂涎欲滴。</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但大家心里明白,这菜是送往一线哨卡的,无论如何不能动。琢磨了许久,我们派一位认识车队同乡的战友,在车队自备的蔬菜中讨要了四棵大白菜。当时,在宿舍里的炉子上,放着能装20公斤水的水桶,我们把白菜梆子一片一片的掰下来,轻轻的洗,生怕碰掉一块。之后烧开了半桶水,在水里放点盐,小心翼翼地把白菜放到水里煮,没等熟,大家就迫不及待地下筷子捞着吃,有位报务员烫出满嘴泡,还只顾不停地往嘴里塞,逗得大家哭笑不得。</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后来,那趟运送蔬菜的车队在去往一线哨卡途中突遇暴风雪,汽车被大雪封在半道上不能开行。报务员柳德荣害怕随身携带的无线电联络文件受损一直坚守在车上。得知情况后,空喀山口哨卡和防区指挥部派出人员,分头沿途搜寻,因在没膝深的雪地里艰难拔涉,好多人又被冻伤了。其间,柳德荣也试图走向哨卡,但因为雪大,看不到路,他迷失了方向,在雪地里走了一天一夜又走回了汽车跟前,因为没有力气再走了,只好坐在驾驶室里等待救援。这时驾驶室里已灌进了积雪。战友们找到柳德荣时已经是第五天了,只见他与驾驶室冻在了一起。后来柳德荣得救了,但膝盖以下双下肢和双手被截肢。事发后,我们心里都非常难过,不是为那么多白菜被冻烂感到惋惜,而是为我们的同行、战友柳德荣截肢感到痛心。柳德荣完好地保护了无线电台联络文件,南疆军区为他记二等功一次.回到家乡,柳德荣得到了地方政府很好的照顾和安置,消息传来,战友们的心里得到了极大的安慰。</p> <h3>合影人员(左起)</h3><div>第一排:邓 军 孙卫东 王建和 齐克孝 李恒志 陈 林 周兰军</div><div>第二排:罗佑成 许 超 柳德荣 王兰林 文成君 雷 鸣</div><div>第三排:朱正兵 周大田 廖仕平 徐同武 卿三品</div><div><br></div><h3>三十多年过去,三十里营房前指旧貌换新颜,我曾工作过的报房已无处寻觅,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电台值班室。烈日下,年青的一代报务员正在进行体能训练,看着他们个个稚嫩的面庞、像我孩子一样的年龄,倍感亲切和疼爱,真想过去拥抱一下他们。与连队干部说明了来意,新一代的同行们愉快的与我们合影留念。</h3> <h3>在三十里营房与特务连战友合影留念(从左至右) 第一排:赵方明 杨 李 常 胜 万慧盟 张 剑 第二排:姜志良 高 林 孙 明 王詹瑞 吴 楠 第三排:马 旭 刘旭峰 曹建辉 申章华 丁磊杰 第四排:张 聪 付金辉 焦仲宏 朱孟甲 许小帅 我在三十里营房做过一次阑尾切除手术,那年总后医疗队带了一辆高原专用手术车上山巡回医疗,给我们做手术的医生也有着很高的技术水平,不然他们也不敢在高原上动刀。术前作了腰穿全麻,麻醉时间很长,中午开始麻醉,到半夜才醒来,应该是高原反应。刀口愈合慢,七天后拆的线,至今还留有3×1公分的疤痕。手术后记忆力明显减退,在喀喇昆仑山守防的很多具体单位名称、战友姓名现在都记不起来了,就连1976年新兵二连训练时把我分在哪个班都记不清,只记得班长是山西兵张起维。但报房里传出的“嘀嘀嗒嗒”收发报声还是勾起了我太多的回忆。<br></h3> <h3>1981年年底,边防十三团报务训练队结业留念。</h3><div>(合影人员左起)</div><div>第一排左起:</div><div>周海宾 张海斌 张运照,胡志江 郭留政 苏炳忠 任进光 裴铁 朱幸国 张二占 杨长留 王志国</div><div>第二排左起:</div><div>樊哓广 叶子青 米红伟 王生贵 刘建高 王忠诚 年发德 赵黎 张新友 李春生 李军 任新朝</div><div><br></div><span style="font-size: 17px;"> 1977年我从报训队毕业就分在特务连三台,台长叫沈国平,湖南常德人。沈台长平易近人,工作任劳任怨。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期间,我们前指电台每天与总参、新疆军区、南疆军区、团部、各边防哨卡的电台联络保持随叫随到,报量陡增,一份电报抄发达几千组,沈台长三天三夜坚守岗位没下机,除了上厕所暂离报房,连吃饭都戴着耳机。长时间坐在收发报机前,人都僵硬成了一种坐姿。1981年沈国平由于连年上山,身体已患上高原性疾病,在他探家看病期间,我曾代理台长将近半年。沈国平自从与爱人覃晓琴结婚后,一直天各一方,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覃晓琴在湖南津市市一家缫丝厂工作,上班的地方离家较远,她一个人又要上班,又要带孩子,生活很艰难。沈国平常在梦中梦见自己转业了,妻子和孩子在他身边无忧无虑地生活,妻子那愁苦的脸上露出了幸福满意的笑容。1981年年底我复员时与沈台长难舍难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分别竟是诀别。</span> <p>特务连战友1982年12月在防区指挥部合影(从左至右)</p><p>第一排:周建国&nbsp;&nbsp;&nbsp;&nbsp;钟剑成&nbsp;&nbsp;&nbsp;胡大清&nbsp;&nbsp;邹 辉&nbsp;&nbsp;&nbsp;&nbsp;杨军政&nbsp;&nbsp;&nbsp;&nbsp;樊小广&nbsp;&nbsp;&nbsp;&nbsp;朱兴国&nbsp;&nbsp;&nbsp;&nbsp;XXX</p><p>第二排:凌玉庭&nbsp;&nbsp;&nbsp;杨小平&nbsp;&nbsp;&nbsp;黄政全&nbsp;&nbsp;&nbsp;沈国平&nbsp;&nbsp;&nbsp;建世英&nbsp;&nbsp;&nbsp;庞祥利&nbsp;&nbsp;&nbsp;张运照&nbsp;&nbsp;樊运生 李玉平</p><p>第三排:朱正德&nbsp;&nbsp;高双林&nbsp;&nbsp;胡志江&nbsp;&nbsp;&nbsp;XXX&nbsp;&nbsp;&nbsp;&nbsp;刘建新 XXX&nbsp;&nbsp;&nbsp;张海平&nbsp;&nbsp;喻和文&nbsp;&nbsp;闫书礼&nbsp;&nbsp;&nbsp;&nbsp;任进光&nbsp;&nbsp;黄 兴</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离开部队后,沈台长依然年复一年上山守防,1986年他又被派往空喀山口哨卡守防,在哨卡,他身体日渐衰弱,连队干部都劝他下山看病,他怕新任报务员完成任务有困难,想把他们带一带,下山的事一推再推。一次团长柏大庆到哨卡检查工作,连队官兵都出来迎接团长,柏团长走下汽车,一眼看到沈国平弓腰驼背,骨瘦如柴,脸色铁青,抱着根红柳棍子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柏团长上前拉着沈国平的手感觉他的手上没有一丝力气,团长心里非常难受,从哨卡返回时,带着沈国平下山住院治病,但此时已经太晚了,医院诊断沈国平不仅患有多种高原性疾病,而且患有不治之症——白血病,生命最多能维持三至五个月。沈国平在他生命最后日子里,依然惦记着雪山边防,他的病需要输血,战友们积极为他献血,第一次他接受了,第二次他也没拒绝,第三次他坚决地拒绝了。他说,同志们还要上山守防,不要因为我影响战友们健康。在他病重期间团首长去探望他,问他还有什么要求,他提的唯一要求就是死后把骨灰运回家乡去。他觉得自己活着对父母没有尽到孝道,死后葬回故土,给父母一些安慰。不久之后,沈国平就病逝了,留下了年迈的父母、深爱他的妻子和年仅3岁的儿子,带走了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愧疚和遗憾。在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沈国平没有突出的事迹,也没有留下豪言壮语,甚至连一枚三等功的军功章都不曾有过,临终时也没要求埋尸边关,但是战友们认为他依然是伟大的,他的生命与祖国的边防同在,他那默默无闻的足迹永远在雪域高原上闪光,他是喀喇昆仑许许多多忠勇无畏军人的一员。每当我想起沈国平就会想起一首歌:“既然是来从军,既然是来报国,当兵的爬冰卧雪算什么。什么也不说,胸中有团火,一颗滚烫的心哪,暖得这钢枪热。你有儿女情,我有相思歌。只要是父老兄妹,欢歌笑语多,当兵的吃苦受累算什么。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的心哪,愿天下都快乐”。</p> <p>永远怀念曾经战斗生活过喀喇昆仑边防</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重返前指的行程很快就要结束了,再看一眼喀拉喀什河,奔腾不息的河水流不尽我对往昔战友的思念,长歌当哭,难以曲尽我心中的哀痛,为保卫</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喇昆仑而牺牲的英烈们永垂不朽!再见了,天空指,白水城阿克苏与千年古镇赛图拉关山相隔,大漠茫茫,但我会经常为守边将士献上祝福,有机会我会再来看望你们!</p> <h3>报务员叶建忠在防区指挥部留影<br></h3> <h3>  1978年由特务连、转信站派出的边防十三团代表队参加南疆军区通信竞赛队员留影。 前排左起:王永清 安双文 张建新   后排左起:刘天书 张永东<br></h3> <h3>特务连政指建世英与战友在防区指挥部留影</h3> <h3>  谢洪友、张建军、黄加兴在防区指挥部</h3> <h3>  特务连战友防区指挥部留影(从左至右)</h3><h3> 前排:黄加兴 安双文</h3><h3> 后排:谢洪友 张建军</h3> <h3>  特务连战友在防区指挥部留影</h3><h3> 前排:张海权 黄加兴 张建军   后排:陈建国 刘青云 黄正权 </h3><h3><br></h3> <h3>  特务连战友泽普合影留念</h3><h3> 从左至右:廖宏新 张俊峰 黄加兴 何建军 张新友</h3> <p>1980年9月李培勤(左)与战友史龙平在防区指挥部留影。</p> <h3>通信三连指导员陈乃军(中)与战士刘卫生(左)、张庆忠(右)在防区指挥部合影留念。</h3> <h3>  通信一连电台台长、四级士官翟二峰在防区指挥部留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