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牛田洋,一片英雄的土地,是军人没有硝烟的战场。2018年清明时节,我们原164师医院35位战友回到牛田洋祭奠为抗击7.28强台风牺牲的553名英烈。重返故地,追忆往昔,感慨万千。战友们纷纷拿起笔来,写下自己的回忆。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终于编辑出版了《丰碑.牛田洋》,老师长叶爱群还亲自写了序言!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牛田洋,金光闪闪的名字,早已镌刻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册上。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人民解放军41军122师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开进牛田洋围海造田,把过去的一片汪洋围出7.8平方公里的良田`,创造了当年围垦、当年种植、当年丰收,亩产粮食1190斤的奇迹,凝聚了无数英雄官兵的血汗和智慧。原为荒凉海滩的牛田洋变成了一个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大型军垦农场,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作出了巨大贡献。毛主席曾批示赞扬牛田洋,号召全国各地向牛田洋学习,这就是著名的《五七指示》只要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军队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条件下,很可能也成为这样一个大学校。由此,牛田洋成为闻名全国的新时期的"海上南泥湾",著名的革命大课堂。1968年122师调防,55军219师(即后来的164师)接过了这面军农的红旗。21OO多名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来到了这座大熔炉,还有部分来自北京七机部、八机部、外交部、外经部、中联部的干部也下放到这里来参加劳动锻炼,与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同吃同住同生产。当时的牛田洋一片火热,红旗如画,歌声如潮,朝气蓬勃。不幸的是,1969年7月28日,一场空前的灾难降临牛田洋,风力12级以上,同时伴有大暴雨,正值大海潮,风、潮、雨交加。为保护这片为护卫解放军指战员用血肉之躯建立起的百里长堤,55军219师全体官兵和下放锻炼的21OO多名大学生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严阵坚守,抢收抢种,抗击这场百年一遇的强台风。无奈,大堤决口,470名官兵和83名大学生在这场与大自然的博斗中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是一场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壮举,是人类以血肉之躯抵御大自然的极端的例子。虽然大批官兵、学生在台风海啸中牺牲,虽然牛田洋的百里长堤未得以保住,但他们"人在大堤在"的豪迈精神,在当时仍得到了"北有珍宝岛,南有牛田洋"的赞誉。牛田洋见证了这段战天斗地英勇豪迈的历史。静静耸立在山冈之巅的《七、二八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 本次参加《再返牛田洋,重走芳华路》活动的大部分战友是当年七、二八抗台风的亲历者。我们怀念这块热土,是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流过无数英雄官兵血和汗!我们亲吻这块热土,是因为自豪于曾在这里贡献过自己的青春芳华!我们崇敬这块热土,是因为这里静卧着抗击"七、二八台风"战友们的英灵!多少年了,《牛田洋战歌》的旋律萦绕在我们的耳畔,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踏上这片土地,当年的"红彤彤的牛田洋,革命的大课堂……"的歌声似乎仍在天空迴荡;稻菽千重浪,风展红旗如画的沸腾场景又湧现于脑海,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朝气蓬勃的青春年华!难以按捺心情的激动,大声的呼喊:牛田洋,您好!我们回来看望您了!牛田洋以其翻天覆地的巨变,迎接着一队曾经为之奋斗的群体!在惠风和畅的春光里,浏览着牛田洋壮丽的画面,我们生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而幸福自豪。牛田洋,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p><p class="ql-block">作者:张凤岭</p><p class="ql-block"> 2018年3月30日</p> <p class="ql-block">牛田洋之旅从广州启程,2018年4月15日上午,牛友们乘上专车,畅谈着自己从军经历和故事,一路欢歌笑语。</p> <p class="ql-block">战友们准备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本图片来自牛田洋展馆</p> <p>1969年底谢力华入伍来到牛田洋</p> <p class="ql-block">我的军旅路从"留洋"起步</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1969年6月中旬,在军区参加完会议的219师逄永歧副政委从广州返回部队,我跟随他来到了汕头莲塘驻地,一周后即在师通信营成为了光荣的解放军战士,逄政委是领我走上从军路的引路人。当年,219师担负着牛田洋2万亩军垦农田的战备生产任务,作为一名新战士,我的军旅路也就从牛田洋起步了。</p><p class="ql-block">由于已经过了新兵训练期,我直接到了通信一连一排一班,开始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学习当兵的本领,记得在头一个月里就执行了三项任务:一是在班长带领下沿师部到牛田洋生产基地指挥部的电话线路作"双抢"前的维护,初次学会了爬杆、固定、试线等基本功,首次见识了"万亩良田千层浪"的壮阔景象。二是与全班一起到师部大操场翻晒稻谷,干了一个多星期,稻谷晒干了不少,身上也晒脱了2层皮。三是全班调驻饶平县钱东公社望海岭,和师侦察连一起担负战备执勤任务。那时我是全班最新也是最小的兵,64年入伍的老班长对我关爱有加,记得一天傍晚我打了一桶水在宿舍门外洗脚,待擦干脚后才发现鞋子没拿,抬头看见班长正在屋内,张口就喊:"班长,帮我把鞋拿来"。班长二话没说,拿来解放鞋扔在我脚下,接着丢下一句:"哼,叫班长帮你拿鞋"。我当时只觉得好玩全未在意,若干年后才幡然醒悟,那个时候真的就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懵懂少年。</p><p class="ql-block">7月28日,史上罕见的强台风在汕头市正面登陆,牛田洋遭受重创。远在五六十公里外的望海岭也被狂风暴雨席卷,当天中午,通往师部的有线通信就中断了,接着无线电台也失联了,好在望海岭与在潮安县的军部距离较近,通过迂回通讯才在晚间又恢复了与师部的联络。台风过后的第二天起,我们班就全力以赴地抢修由望海岭执勤点至韩江入海口不远处的澄海莲阳机务站的有线线路。这段线路基本都是木杆,多数架在路边几十米内的水田中。我们每天早出晚归,重竖或更换电线杆,重架新铁线或更换新磁瓶,用了10天左右的时间才将30多公里的线路恢复正常。不知不觉中,我已成了爬杆能手。</p><p class="ql-block">8月下旬,我们班换班回到师部,原营房已让给从牛田洋里撤出的部队,连队后撤到5公里外的临时驻地。临时驻地排房和饭堂间路旁的小山包已被开挖成了一个临时墓地,数十个已经掩埋了牛田洋烈士的墓前都竖着一块木牌,少数有姓名,多数只有编号。我们班归建后还继续挖了不少坑,不时还运来烈士遗体在此掩埋。夜晚,我们连还要在墓场边站岗放哨,通常是新兵站固定岗,老兵当游动哨,虽说白天经常往来路过,可在黑夜中独自站在哨位上还是挺瘆人的。</p><p class="ql-block">9月间,我们班又被调到师部总机班站点执勤,一个铁丝网围起的小院,一座不大的排房,靠院门的2间是机房,其余的几间是宿舍。机房里装有一台木制100门固定交换机和一部铁制40门移动交换机,以及新装备的4路有线载波机。在这个执勤点上,我记得最牢的话是"保守机密,慎之又慎",记忆最深刻的事件是全军进行紧急疏散和抽调兵员组建新师。而我个人的最大进步是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年终被评为五好战士。</p><p class="ql-block">转眼到了年底,又有新兵到来,我自然就成了老兵,意想不到的是,连队党支部安排我当了个新兵班长,虽说只带了6个新兵,可也是进入了"班以上干部"的行列。当时全师的重点任务是重建牛田洋大堤,我们连3个新兵班的基本任务就是每天下牛田洋挖海泥筑海堤。这段经历里最有印象的是两件事:一个是下田最怕泥里的贝壳,两只腿脚几乎天天都是伤痕累累,幸亏海水能够自然消毒,伤口很快就能愈合。再一个是因为吃饭挑菜问题把班里的一位新兵批评哭了,由此接受了连指导员一对一的辅导,获得了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识经验。</p><p class="ql-block">1970年3月初,已是守机一班班长的我带领全班在牛田洋生产基地指挥部担任总机执勤任务。记得班里有一位新入伍的北京兵高金城,平时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就是到了训练徒手爬杆时总是退缩不上或是动作笨拙,我开始只是简单地要求他强化训练,可始终没有见效。后来,我在谈心活动中解开了疑团,原来是他入伍前曾摔断过手腕骨,遇到爬杆时既使不上劲也不敢用力。知道了实情后,我不再硬性地要求他练徒手爬杆,而是教他多用腰带、绳套等辅助器材完成爬杆动作。这时的我,已经真正成长为小有带兵经验的"兵中之母"了。</p><p class="ql-block">在牛田洋里的那段日子,见识最为新奇的就是有潮汕三宝之称的"水布",一条薄薄的彩色方格纱布,长宽如同成年人的身高体宽,看似非常普通,可到了潮汕老农手里简直就成了一块"神布",下田前围在腰间是遮羞布,下田后盖在头上是遮阳布,劳作时搭在肩上是擦汗布,冲凉时拿在手上是擦水布,携带物品时又成了捆扎布,…… 潮汕人民真的是勤劳智慧的人民。</p><p class="ql-block">4月份,新组建的165师准备接替战备生产任务,我们师(已于1月改编为164师)则奉命向湖南长沙调防。师部出发的时间是4月24日晚上,恰逢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我们就是一边听着收音机里播放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传回的《东方红》乐曲,一边徒步行军离开了充满革命激情的牛田洋。</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如果说我的第一次"留洋"还不能算是严格标准的真"牛人",那么,我的第二次"留洋"则不仅成为了完全达标的真"牛人",而且更是从这里出发去践行了军人的最高价值。</p><p class="ql-block">1975年底,我们师又重返牛田洋继续战备生产任务,此时的我已经是师司令部的作训参谋了。1977年10月,我调任492团4连连长。当时,492团在潮阳河溪担负着3000多亩农田的战备生产任务,我们4连负责的是最北边的400多亩水田,种植面积是全团最多的。但在全师范围内,位于东牛田洋的491团2连则是首屈一指,曾获得过"连种千亩地,人献万斤粮"的赞誉。</p><p class="ql-block">在之后的一年里,我亲历了"两造"生产的全过程,从春插、"双抢"到秋收、冬修,从耕田、耙田到拔秧、插秧,从间苗、施肥到除草、撒药,从割稻、打谷到晒谷、扬谷,几乎所有的农活我都实操过,最刺激的莫过于插秧时的"包围与突围"之场景,当两边的人将秧苗插满了中间人的三面而使其进退无路时,那种围者开怀大笑和被围者满脸无奈的景象尽显拼搏、乐观和些许的狡黠。官兵一致,同甘共苦,是那一段基层生活的深切体验。</p><p class="ql-block">在那一年里,我们始终生产不忘战备,农忙时重点抓作风训练,农闲时突出抓技能训练,结合任务狠抓尖子训练,即使住在草棚排房里,枪支弹药也是随手可取,说打就能打。1978年秋收后,我们连派出的射击班代表全团参加师组织的射击比赛,获得了步兵班对抗射击第一、个人步枪精度射击第一以及团体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牢固的战备意识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在来年的战争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和检验。</p><p class="ql-block">1978年12月,我们师从牛田洋直接开赴广西宁明边境,经过短暂的临战扩编和战前训练,即在1979年2月17日投入了自卫还击作战。在近一个月的战斗中,攻进谅山市,打过奇穷河,歼敌2200余名,涌现了491团3营(一等功)、490团5连(461高地英雄连)、491团1连(突击英雄连)以及全国战斗英雄羊才良等一大批英模代表。值得告慰的是,我本人也在战场上先后荣立三等功、二等功各一次,无愧于军人的使命。</p><p class="ql-block">有言道:守护过和平的军人是伟大的,经历过战争的军人是完整的,毕竟军人是应战争而诞生的职业。而我的军旅"留洋"最引为自豪和庆幸的是,既从牛田洋走上从军路,经历了军农生产的艰苦锻炼;更从牛田洋奔赴战场,经受了残酷无情的生死考验。正是红彤彤的牛田洋这所革命的大课堂,在我军旅人生的起点上植入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军魂,使我拥有了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文:李卫南</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于战友刘国章教授。</p><p class="ql-block">今天是"七.二十八"牛田抗台风纪念日。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日子。因为五十三年前,我亲身经历了这场天灾!</p><p class="ql-block">牛田洋这块土地渗透着原41军和原55军生产部队官兵的鲜血和汗水。</p><p class="ql-block">牛田洋,造就了“牛田洋精神”,这种精神是时代的产物。牛田洋的岁月,也是一个人人生旅途中难能可贵的经历与收获。牛田洋人回首往事时,永远不会忘记这里发生的一切和这段如金的时光!</p><p class="ql-block">1969年全国各地高校的2184名大学生来牛田洋部队锻练,其中原外交部长李肇星是其中之一。他就与我同住在一条大堤边上(后来看李肇星回忆录知道的)。</p><p class="ql-block">他写了一首诗:</p><p class="ql-block">难忘你,</p><p class="ql-block">牛田洋。</p><p class="ql-block">你不是普通的水,</p><p class="ql-block">你不是普通的浪。</p><p class="ql-block">你是侵吞生命的粗暴,</p><p class="ql-block">你是转天动地的疯狂。</p><p class="ql-block">难忘你,</p><p class="ql-block">牛田洋。</p><p class="ql-block">你每一缕波纹,</p><p class="ql-block">都荡漾过温馨。</p><p class="ql-block">你每一蔟旋涡,</p><p class="ql-block">都旋转过青春。</p><p class="ql-block">诗中看出李部长对牛田洋的眷恋和深切的怀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当年以身堵海堤决口的经历者,海水的咸、海浪的打、眼睛的疼,心里的怕⋯,这些滋味每年这一天,都会涌上心头!(参考张风岭院长的美篇资料而写)</p> <h3>叶师长的战友情,深深打动了每一位战友。</h3> <h3>老师长叶爱群见到原师后勤部唐政委很开心</h3> <h3>原164师医院老兵及牛友,再返牛田洋之行,受到汕头战友热情款待,表示感谢!</h3> <h3>老师长叶爱群致词</h3> <h3>在汕头遇见了我们心中的偶像《红彤彤的牛田洋》首唱陈纤姐,</h3> <h3>老师长叶爱群,带领我们共同祭奠7.28牺牲的烈士。</h3> <h3>2018年4月16日原164师医院老兵及牛友再返牛田洋,祭奠1969年7月28日抗击強台风牺牲的烈士。</h3> <h3>原师后勤部政委唐远志在向叶师长讲述烈士的事迹。</h3> <h3>谢力华在向老师长和战友们讲述哥哥谢杰东烈士的事迹。</h3> <h3>7.28烈士永垂不朽</h3> <h3>任爱琴老护士长和谢力华</h3> <h3>王淑媛、赵东方、姜红</h3> <h3>董丽东和两任老护士长任爱琴、郭琳瑛。</h3> <p>清明驻汕部队某部官兵,纪念碑前祭拜先烈。(图片来自网络)</p> <h3>在汕头莲塘,164师旧址大礼堂门口全体战友合影。</h3> <h3>深深的战友情 风雨同舟几十年</h3> <h3>在牛田洋生产办公室基地,听老师长讲述牛田洋的故事。</h3> <h3>牛田洋大堤上合影, 牛友们终身难忘的地方。</h3> <p>牛友夫妻,张凤岭、钟求知,两位前辈,我们学习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从军的路从“留洋”开始,我们在这里相识,相爱,一生一世白头到老。</p> <p>1970年在全军《五七指示》展览筹备工作中还有一个创作组,他们大多来自在牛田洋锻炼的大学生。</p> <h3>1970年参加毛主席"五七"指示:展览讲解工作的王莉莉、郭琳瑛、谢力华、刘学锋、钱继红</h3> <h3>我们的老师长叶爱群,在认真观看牛田洋陈列馆里的图片。</h3> <h3>杨耀战友在牛田洋陈列馆,找到了父亲杨绍良当年开垦牛田洋的照片。</h3> <h3>杨耀战友写下了感言:革命前辈创建牛田洋 ,红军精神代代发扬。</h3> <h3>舞者,战友刘学锋 回忆芳华岁月</h3> <p>任护士长,带领我们参观原汕头莲塘师医院旧址。</p> <p class="ql-block">汕头莲塘原师医院旧址</p> <p class="ql-block">中国海军陆战队</p> <p class="ql-block">老师长叶爱群,带领我们走进中国海军陆战队,我们的老军营。</p> <h3>陈仕泽、肖耀生、王淑媛、姜红,4位牛友老兵合影</h3> <p>张凤岭、钟求知夫妇和军医大同学合影。</p> <h3>冯勃、钱程夫妇</h3> <h3>宛少堂、王亚利夫妇</h3> <h3>唐建荣、周明英夫妇</h3> <h3>赵建国、郭琳瑛夫妇</h3> <h3>谭龙海、严家文</h3> <h3>房克民、赵之光、廖有兴</h3> <h3>王淑媛、姜红、赵东方</h3> <p>霍琳、王莉莉、田广利、尹亚君、夏惠、董丽东。</p> <h3>刘学峰、谢力华、杨耀、钱程</h3> <p class="ql-block">杨耀、霍琳、钱继红,回到潮州原55军军部竹杆山,儿时曾经住过的家,回忆过去点点滴滴的故事。</p> <h3>南澳岛一日游</h3> <h3>快乐女兵</h3> <h3>快乐老兵</h3> <h3>杨耀、赵东方两位姐姐美美哒!</h3> <p>一 二 三此处最精彩,蛙式摄影大师。</p> <p>董丽东、夏惠。</p> <h3>广东龙川鹤市师部旧址</h3> <h3>广东龙川鹤市师医院旧址</h3> <p>广东龙川鹤市师医院医疗所旧址</p> <h3>广东龙川鹤市师医院旧址</h3> <p>战友情深</p> <p class="ql-block">赵氏兄妹。</p> <p class="ql-block">四姐妹。</p> <p>在河源刘国章教授见到40多年前的老战友,格外的亲切。</p> <h3>广东河源万绿湖</h3> <h3>本次活动摄影师王治刚战友</h3> <p class="ql-block">视频制作王治刚。</p> <p class="ql-block">天涯若比邻,海外存知己,今天一早起床,看到东方转来的贴有感而发,一份近半个世纪"战友的患难与生死情相悦一刻,哪是永恒的记忆无法抹去‘’她超越了爱情,友情,他是战友之间的患难与生死情相悦一刻,留下了永恒的记忆。爱旅游的我这两年为了记录旅游带来的快乐,学习做美篇,小年糕有声影集,学习的过程中也把那些曾经抹不去的记忆记录下来,发稿的过程得到无数战友,和军二代的大力支持,又补充了不少图片和资料。本次重返牛田洋,一路上战友们的故事同样感动着我,将收集来的照片,做了小年糕有声影集发了出去,让我想不到的是几天时间点击率过万,让在海外的牛友找到了半个世纪失联的战友。只感到自己水平有限,制作的粗糙,在此过程中得到杨耀大姐的指导,在此表示感谢!也感谢所有战友们的支持和鼓励。</p><p class="ql-block"> 在此也希望战友们,响应钟院长和杨耀姐的号召写出你们的故事,或许我们的故事,能留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礼物,红色的基因的到传承。</p> <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7日,是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发表57周年,164师部分战友小聚,谨表怀念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