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转瞬已逝四十六载春秋,自当年别离乐至生产队那片热土以来,重返故地的念头如陈年佳酿,愈发醇厚。今日,终得契机,与昔日并肩奋斗的知青挚友陈升相约,共赴这场跨越时光的重逢之旅。</p><p class="ql-block"> 镜头轻轻转动,如同时间的钥匙,缓缓开启了一扇通往往昔的大门。我们步入其间,让每一帧画面都承载着对过往的深情回望,与未来的无限遐想。在这轮回的时空隧道里,我们既是旅人,亦是见证者。</p><p class="ql-block"> 我们漫步在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上,每一步都踏出了岁月的回响。人与景,在这交织的光影中,仿佛在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诉说着过往的沧桑。福兮祸兮,皆成过往云烟,唯有那份对岁月的回望,对友情的珍视,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此刻,镜头不仅捕捉了眼前的风景,更定格了我们心中那份难以言喻的感动与感慨。愿这份记忆,如同永不褪色的照片,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田,成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驱车自成都出发,沿成安渝高速疾驰,随后悠然转入蜿蜒的省道、县道乃至乡道,直至石佛镇映入眼帘。这一路,道路已非往昔可比,它如同一条纽带,将繁华与宁静紧密相连,引领着旅人快捷而顺畅地抵达目的地,体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之美。沿途风景如画,每一次转弯都仿佛是在揭开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让人心旷神怡,忘却尘嚣。</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这已略显陌生的镇上,每一砖一瓦似乎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然而,在这变迁的景致间,在这小镇的脉络里,依然萦绕着故人的气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陈升率先找到并拜访曾经在公社水库共事之人,当年一起修水库,从内江打鱼苗,艰辛困苦共度。该人受陈升启发,曾一度养鱼致富,事迹被新闻报道,后因故败落。追忆从前,唏嘘往事如烟。在陈升的到访下,两人围坐一起,追忆往昔,感慨万千。那些共同奋斗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却又已遥不可及。他们唏嘘着岁月的无情,感叹着往事的如烟似梦,但更多的是对彼此情谊的珍惜和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在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只留下两颗历经沧桑却依旧温暖如初的心。</p> <p class="ql-block">镜头定格的这位老者,正是昔日公社中那位负责知青事务的干部——孟方全先生。在我的记忆中,他总带着几分外表严厉的特质,有几分色厉内荏。此刻,他迅速而亲切地唤出了陈升的名字,这无疑是因为陈升同学那挺拔的身姿与不凡的气度,在岁月的长河中依旧令人难以忘怀。</p> <h3>如今和蔼了许多,自拍一张。</h3> <h3>再来一张庄重的。</h3> <h3><font color="#010101">交谈中,他的眼神犹如从前,还记得我们同队的才十六岁的女知青梁有余同学,看来弱小者也受青睐。</font></h3> <h3>这是当年公社办公室,还是原来的房屋,已成危房。</h3> <h3>当年石佛公社办公室</h3> <h3>孟方全书记就居住在这栋简陋楼房的二楼。</h3> <h3>从前这条道路是通往当地人民和知青们的最高衙门--公社首府。</h3> <h3>当年的公社礼堂,知青会也在这里召开,孟书记主持会议,我们静静聆听。如今改做电影院。</h3> <h3><font color="#010101">站在这里,你还是很帅!当年呢?</font></h3> <h3>镇上几乎没有像样的餐馆。和孟书记夫妇一道在这里共进晚餐。餐馆的服务员恰好是我当年房东的女儿,和她一起回忆起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以及爷爷奶奶,那年那月还远没有她。</h3> <h3>入住据说是石佛镇最好的旅店,五十元标间。当过知青的我们已经很满足,只不过当地的经济发展进度远非我们可以想象。</h3> <p class="ql-block">晨曦初破,自旅店阳台悠然眺望,广袤的田野被一层轻柔的薄雾温柔地拥抱,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远处,那既遥远又莫名熟悉的高音喇叭声,穿透了薄雾的轻纱,此起彼伏地回响着。</p> <p class="ql-block">早餐来一碗牛肉小面,六元。</p> <h3> 当时是镇上的主要街道,如今看起来是那样的狭小。</h3> <p class="ql-block"> 昔日,每当赶集之日来临,知青们便自然而然地三五成群,悠然伫立于街巷之间,宛如一群无拘无束的漫游者,在熙熙攘攘中寻觅着心灵的片刻宁静与未知的奇遇。</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石佛区公所。我们曾经在上面打过乒乓球。</p> <p class="ql-block">陈升身后的房屋和当年没有任何变化。</p> <h3>这是新的农贸集市,今天是赶场天。</h3> <h3>烟民,了解一下叶子烟价格。</h3> <p class="ql-block">正在售卖摊贩打药的先生,眼神中偶尔闪过一丝好奇,似乎注意到了我正手持相机。</p> <p class="ql-block"> 镇上的人大多淳朴热情,听说我们是来访的下乡知青,街办主任主动电话联系村支书。</p> <h3>村支书陪同我们来到当年的生产队。</h3> <h3>首先映入眼帘的还是那熟悉的房子。</h3> <p class="ql-block">碰见一位大娘,陈升问道你还认识我吗?大娘回答:你们是修路的老板吗?</p> <p class="ql-block">但马上就认出了,“哦,你是陈升!”</p> <p class="ql-block">这所小屋,曾是陈升与另一位知青的栖身之所,我也曾在此短暂居住,感受那份岁月的过往。而今已是历经沧桑,部分结构已然崩塌,显得孤寂而荒凉,似乎被时间遗忘在了角落,无人问津。</p> <h3>在这里,陈升和我曾经水漫老鼠洞,活捉后剐皮,拌上内江酱油,清蒸而食,味道好极。</h3>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残疾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全靠两个兄长和姑嫂照料。46年后的今天已达71岁高龄,真是奇迹,让人感慨村民的质朴善良,亲情可贵。</p> <p class="ql-block">当年会计的家,同队16岁的女知青住在这里。那年我们同乘大货车,在姐姐们的陪同下来到公社,随后就告别姐们,来到了陡沟凉水井--我们的生产队。年龄太小的她显得娇小,楚楚可怜,脸上带着怯怯的神情。但命运就是如此,离乡背井,无所依靠的来到这穷乡僻壤。至今村民依然记得她常常哭泣。试问,如此年龄的孩子究竟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在这片广袤的田野与深厚的土地之中,深深地镌刻着我们青春岁月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依然残存的房屋。</p> <h3>隐隐显现的那条河流,往下游的来凤乡有一个麻风病村,那时心中感到无比惧怕。</h3>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当年房东的住房,房东大娘温和贤淑。记得那年端午佳节,囊中羞涩的我,在日记的扉页上轻轻勾勒下这样一行字:“今天没钱,不去赶场了………”字里行间,难掩一丝淡淡的落寞与无奈。然而,就在我沉浸于这份静谧的思绪中时,大娘手捧一盘热气腾腾的菜包子,笑容可掬地向我走来。那一刻,空气中弥漫着的不仅是包子的香气,更有大娘那份无私与温暖的情谊,让我心头涌动着无尽的感激与温暖。</p><p class="ql-block"> 往事如烟,每当忆及此景,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泛起层层涟漪,眼眶也不禁微微湿润。是的,那些简单却真挚的瞬间,如同璀璨星辰,永远镌刻在我记忆的天空中。</p> <p class="ql-block">这是房东家的媳妇,当年那个我熟悉的热情话多的外号白火石的年轻人,在58岁离世。</p> <p class="ql-block">昔日时光里,于家家户户的粪槽之畔,我们井然有序地排队,肩挑粪水,艰难地踏上蜿蜒的山坡,为那片贫瘠的土地施肥。而今回望,看到这些都依然还一成不变。这一幕幕景象仿佛被时间温柔地凝固,依旧保持着那份质朴与纯粹,未曾有丝毫的改变。</p> <p class="ql-block">我曾经就住在这简陋的石板屋里,空空四壁,现在看上去竟然是如此亲近。在旁边接上了一间屋,上方也被篱笆封住,不像当年那么透风透雨和孤单。</p> <h3>在屋前,陈升为我留下弥足珍贵的一刻。</h3> <h3>这些石板房都还是原样</h3> <h3>这些道路曾经泥泞不堪,伴随着我们的艰辛岁月。</h3> <h3>重返,在这里感受着不曾感受到的美好。</h3> <h3>今天是农历十三,正逢村里庙会时间,我们随同支书赶庙会。</h3> <h3>途中不断积聚赶庙的村民。</h3> <h3>村里和乡亲们自发修建的回龙庙,每月十三赶庙会,大家积聚一起,信仰使村民们心态平和,互帮互助。</h3> <h3>庙内的塑像还是那样庄严肃穆,征得同意后,方才拍照。</h3> <h3>随喜功德,尽心而为。</h3> <p class="ql-block">盲人邓朝元。途中我曾给支书谈起,那时夜间,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我们一起吃捉来的青蛙、黄鳝,他总是连肉带骨一起嚼吃。听说我的名字,连连叫着我,抓住我的手,说起那时夜晚常来我屋玩耍,他说黄鳝青蛙总是吃骨头,呵呵!当时农村用的腰磨,顶在肚皮上围磨旋转,刚开始转几下就头昏目眩,他常常来帮我推磨。他拉住我,坐在一起,用他残存微弱的余光打量我,知青在他的记忆中似乎成为一道永远抹不去的亮光。他独自一人生活,言谈中依然感到满足,告诉我支书和村民都非常照顾他,不愿意到养老院居住。在他的生命中似乎永远不需要人同情和怜悯。</p> <h3><font color="#010101">庙会上的村民越来越多,都是乡里乡亲,数十年过去,他们依然记得像匆匆过客一样的知青。</font></h3> <h3>庙会简陋的厨房</h3> <p class="ql-block">当年生产队的记分员,也是陈升住在张家湾的房东,从镇上赶来与我们见面。当年陈升也曾为他的婚礼当过主持。</p> <p class="ql-block">庙会斋饭席间,陈升祝酒。我和他经历漫长岁月之后,竟然还能融入乡亲们中间。</p> <h3>真诚的祝福大家越来越好!</h3> <h3>告别庙会,我们赶回村中。</h3> <p class="ql-block">一路上,我常常抬头望向天空,蓝天中飘起朵朵白云,当年竟然没有一点这种美好的印象。当时的生活对于年轻的我们是那样的无助无望,困苦好像永无止境。所谓扎根农村或许就是一种被永远的抛弃。</p> <h3>陪伴我俩大半天的支书要分别了,留影是必须的。</h3> <h3>田野和天空是如此的清新。</h3> <h3>菜籽地里的根雕。</h3> <h3><font color="#010101">村里的山水与天空相连,自成一道天然风光。</font></h3> <p class="ql-block">这是如今我们插队当年的大队支书的住房,然支书已去世。记得那时我们一道用土碗喝酒的场景还依稀在目,虽然支书于知青在那个年代而言,是相当有压力的,但喝酒的豪情都是一样的。</p> <h3>离别多年,依然有摆不完的当年龙门阵。</h3> <p class="ql-block">告别了,这里的人们纯朴善良,虽然生活离现代水平差距甚远,可以说没有多大的改善,但他们依然流露的是满足的神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之后,没有知青再去,我们的曾经到来也成为他们生活的记忆。当年我们的内心难以进入他们的生活,而今天,已经融入他们的情感,我们有着共同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来到陈毅故居,站在元帅高高的雕像前,我们可以想到国家的命运、元帅的命运、人民的命运乃至我们众多知青的命运都紧密相连。那段历史无论是进步或倒退、光荣或耻辱,我们都从中走了过来,最终迎来一个可以向往美好生活并且发展迅猛的世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