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心中的【世外桃源】

(陆建华)

<h3>  "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您心中,一个在重庆酉阳。"</h3><h3> 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直是人们心中世俗喧嚣之外的净土。</h3> <h3>  《桃花源记》 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先生的杰作, 写的是武陵渔人在桃花源里遇见前朝秦人的故事。</h3><h3> 描绘的桃花源遍地桃花盛开,人迹罕至,是一个神话般的清幽世界,留下了一个令世人追逐的"世外桃源"。 </h3><h3> <br /></h3> <h3>  每一个多少读过点书的人,都知道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作为一篇只有360字的散文能流传1600年,且家喻户晓,传唱不衰,其中必有它的道理。  <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span><br></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 世外桃源 " 这句成语,也是由《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引申出来的。</span></h3><h3> </h3><h3><br></h3> <h3>  凡是经典的散文总是说出了一种道理,蕴含着一种美感,让你一开卷就沉浸在它的怀抱里。《桃花源记》就是这样的文字。</h3><h3> </h3> <p class="ql-block">  初读陶源明的【桃花源记】,记得那还是我在中学读过的文章,当时给我的印象:文字朴灿优美,故事神奇幽深,文字虽不长,但给我留下的印象却很深刻。 </p> <h3>  也许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一个懵懂少年,期盼有这么一个无忧无虑的【世外桃源】,直到年过花甲之后,我才渐有所悟:一篇好文章需用一生去阅读。</h3> <h3>  《桃花源记》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h3><h3> 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h3> <h3>  由世外桃源、太古洞、酉州古城、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桃花源广场、桃花源风情小镇、二酉山世外桃源文化主题公园组成的酉阳桃花源景区,集岩溶地质奇观、秦晋农耕文化、土家民俗文化、自然生态文化于一体。</h3><h3> </h3><h3><br /></h3> <h3>  这里是现代人远离尘世喧嚣,步入秦晋田园、探寻回归绿色天堂的好去处。  &nbsp;</h3><h3> 呈现着"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绝美的"世外桃源"景观。</h3> <h3>  &nbsp;穿过有"动可闻摆手欢歌,静可觅木叶情韵"的桃花源广场,高大雄伟的石牌坊上,著名历史学家马识途先生题写的"桃花源"三个醒目的大字。</h3><h3> 牌坊两侧镌刻着著名诗人流沙河题写的"时光隧道今通古,桑竹田园主娱宾"和"无影无踪渔郎路志,有根有据陶令文章"两幅楹联。</h3> <h3>  我与同伴慢慢走入洞穴,洞内钟乳倒挂,千姿百态,好似观音坐莲、燃灯古佛、宫庭玉灯、银山雪海、飞禽走兽,无不令人叹为观止。</h3> <h3>  洞府体量庞大,曲折的廊道,险峻的峡谷,幽深的地下河,洞内钟乳挺拔,石笋丛生,石幔高挂,石柱巍峨,石帘低垂,石瀑飞流,五彩缤纷,如梦似幻,堪称"地下桃花源"。</h3><h3> 溶洞内沉积物千姿百态,被"中国天坑之父"朱学稳称赞为"地下石林、世界奇观"。</h3> <h3>  穿过山洞,是真的豁然开朗。</h3><h3> 洞外为一岩壁和群峰环绕的山间盆地,盆地面积不大,但极具田园风光,站在盆地地势较高处,只见幽洞通天,溪自涧出,阡陌纵横、良田美池、村落点布。</h3><h3><br /></h3><h3> </h3><h3> </h3><h3> </h3> <h3>  一个山洞将桃花源和闹市连接起来。</h3><h3> 洞内一片秦晋田园风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洞外却是21世纪的物化时代。</h3><h3> 我一面感叹世界之小,又更觉这桃花源之妙,它真是一个可暗通今昔的时光隧道。大凡游客进来,多半会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h3> <h3>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这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宁静又淳朴的一个人间仙境、一个世外桃源。</h3><h3> </h3> <h3>  一片茂盛葱郁的桃树林,一条叫桃花溪的小溪潺潺流过,清澈见底。溪畔有一个四角木质小亭,传说是当年渔人问津之处,故名"问津亭"。</h3><h3> </h3> <p class="ql-block">  树间有一条小溪,相传一千五百年前,武陵渔人黄道真,就是沿着这条小溪前行而进入桃花源的。后人称 它做 " 桃花溪 " 。</p><p class="ql-block"> 如今溪上虽已不能行船了,但溪边景 色却比陶渊明说的还要引人入胜。</p><p class="ql-block"><br></p> <h3>  这一绿汪汪的水潭叫着美池,是桃花源的核心景致。我在这里围绕美池,进行了各种拍,只为了将这里世外桃源所见所闻一起记录下来。</h3><h3> 对生活中美的追求,正是我心中一个小小的可以实现的"桃花源"。</h3><h3><br /></h3> <p class="ql-block">  千奇百怪的山石,争奇斗艳的桃花,阡陌交通的绿地,偶尔还可以听见虫鸣鸟叫,关键是还配上了弥漫的白雾,让人感觉彷佛走进了仙境之中。 </p> <h3>  溯小溪而上, 行至桃林尽头, 便进入深山幽谷之中。&nbsp;</h3><h3> 这里峰壑争秀,万木葱笼,蓊郁的古树夹杂着茂密的 南竹,几乎把阳光都遮挡住了。</h3><h3> 长满青苔的崖壁上渗 出滴滴清泉。臵身其间,真象对联说的那样,有洞天 福地之感。</h3> <h3>    世外桃源有入迷津、秦乐坊、廋辞亭、归园田居、忘归廊、陶公学堂、命子堂、躬耕园、桃汁坊、秦趣苑、桃源茶坊、九氏嘉谷、麻布记忆、大秦食客等与秦晋生活元素紧密相联的景点,景观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写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林夹岸,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十分契合。</h3><h3> </h3> <h3>  这里的生活起居、建筑风貌、丝竹器乐等生活场景,均还原秦晋时代风格,让人充分感受秦人、秦俗、秦貌、秦趣等古风古韵。一幅梦幻般的桃林美景, 其景别有洞天, 给人一种亦真亦幻美的享受与神往,让人恍若置身1600多年前的秦人村落,不由令人产生"问今是何世"的幻觉,亲身体验远古风情。</h3> <h3>  因自古武陵山地区"蛮不出洞、汉不入境"的皇命戒律,景区在武陵大山中沉睡了千年,被广泛认为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原型地。</h3><h3> </h3> <h3>  据《酉阳直隶州总志》记载:"核其形,与渊明所记桃花源者,毫厘不爽。"<br /></h3><h3> 另据《四川通志》记载:"酉阳汉属武陵郡之迁陵地,渔郎所问之津,安知不在于此?"</h3><h3> 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地理、路线、景物、历史、距离和环境等六个方面论证,一致认定这里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原型。</h3> <h3>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下令销毁六国史书和藏于民间的《诗》《书》,坑杀儒生。咸阳儒生家躲避搜捕的最后藏身之地----太古洞,又称为"桃源秘径",长约3公里。</h3> <h3>  进入"桃花源"的形如宝剑的洞口,也许正是中国传统道家"斩妖除魔""桃木宝剑"的原始出处;出洞口形如"桃子形状"一样的桃花源洞,就是儒生们最早居住的"太古桃宫"。</h3> <h3>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得后世有心者根据《桃花源记》里描述的情景,在山川河谷中"索隐"起来。《桃花源记》流传以来,便逐渐成为世人追寻的精神家园。 </h3> <h3>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nbsp;少年既好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热爱纯净的自然,喜爱田园躬耕生活。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h3><h3> 陶渊明他向往尧舜时那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生活;向往《山海经》里的神仙世界;向往古代隐士的超尘绝世。</h3><h3> 由于不满当时的官场黑暗,人到中年的陶渊明,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h3><h3><br /></h3><h3> </h3><h3><br /></h3> <h3>  归隐后,种豆釆菊,吟诗作文,描绘田园风光,感情真挚深切,风格朴素自然,以《归田园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等为代表作。</h3><h3>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朴实无华,清秀似水,它确实美,且又神韵无穷。 &nbsp;</h3><h3> </h3><h3><br /></h3> <h3>  从此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生活。期间留下了众多他饮酒时的趣闻轶事。但他却从这种清苦中找到精神上的寄托和审美的享受。  他就这样在一直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之后的57岁时写成了这篇360字的《桃花源记》。</h3> <h3>  【归园田居 】陶渊明</h3><h3>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h3><h3>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h3><h3>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h3><h3>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h3><h3>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h3><h3>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h3><h3>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h3><h3>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h3><h3>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h3><h3>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h3> <h3>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h3><h3><br /></h3><h3><br /></h3> <h3>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在这些以饮酒为题的诗歌背后,其实越发的能让我们感知到一个安贫乐道、不忘初心忧天下的儒者形象。</h3> <h3>  过上田园生活的陶渊明有一年适逢粮食丰收,有了粮食,才能酿造美酒。</h3><h3> 这下把陶渊明高兴坏了,他经常和一帮好友结伴到附近的山上南麓虎爪崖下饮酒。 </h3> <h3>  他作为影响后世无数文士的田园派大诗人,陶渊明的饮酒格言是,"我醉欲眠卿且去"。   &nbsp;</h3><h3> 他平素极为好客,一旦自己酣饮将醉的时候,便会对客人说这么一句话,我喝醉了,要睡觉了,你自己离开吧!</h3><h3><br /></h3><h3><br /></h3> <h3>  崖下涧中横卧着一块巨大的黑褐色花岗岩石,乃是天然的酒桌。陶渊明及友人每次都在此石上饮酒作诗,一同取乐,喝醉后的陶渊明索性睡此石,长此以往,石头的中间竟然凹了下去,留下了枕痕,这块石头便被人文雅的命名为醉石,现在已经成了江西庐山一处非常著名的景点。 <br /></h3><h3> <br /></h3> <h3>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h3><h3> 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欧阳修曾这样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h3><h3> 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h3> <h3>  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渊明也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h3><h3> </h3> <h3>  李白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了,被尊为诗仙,但他对陶是何等的敬仰:"梦见五柳枝,已堪挂马鞭。何时到彭泽,狂歌陶令前。"他梦见陶公门前的五柳树了,要到彭泽去与他狂歌。</h3><h3> 白居易曾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的家乡不远,他在任上时陶诗不离手:"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h3> <h3>  &nbsp;陶渊明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地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他不是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去解脱。</h3><h3> <br /></h3> <h3> 行走在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没想到身临其境后,却好像走进了一幅中国的山水画里。</h3><h3>  《桃花源记》是一个多棱镜,也能折射出每一个人心中隐约的桃花源,也因为【桃花源记】里有陶渊明的影子,一处桃源一陶翁,</h3><h3><br /></h3> <h3>   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原型地,还原了一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遗世独立的"秦人村落",让人恍若穿越千年时光,梦回"世外桃源"。  </h3><h3> 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的心中,让人不断地去追寻。</h3><h3> 他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埋下了一粒桃花源的种籽,无论如何星转斗移,岁月更换,后人只要一读陶诗、陶文,就心生桃花,暖意融融,悠然自悟,妙不可言。</h3> <h3>    千百年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其文学艺术的魅力,激起了人们对理想社会和美好山水的不断追求。更有普世价值的他,以不变应万变,自然平和地展示了自己,将自己的作品定格、升华、传达了这种感觉。</h3><h3> 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家应该具有诗人的思维,他说哲学最好的表达方式是诗歌。陶渊明已经作到了这一点,他始终是用诗歌来表现人生。</h3><h3> </h3> <h3>  这里的【桃花源记】,变成了一幅幅真实的美景,让人非常惊㤉!</h3><h3> 它叙述着陶渊明美文中的构想和故事,把陶渊明梦中桃花源变成了现在的胜地,且每天不断地吸引着一批又一批众生的眼球! </h3><h3>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h3><h3> 游过了桃花源,我仿佛看到了人生更深层次的追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