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为了纪念,我想起了当初的一篇报道。感谢小余,帮我找到了登载这篇报道的本报电子版。(颜世贵)</h3> <h3>2011年春节后的一天下午,我接到倪品良的儿子打来电话,说他的父亲已在医院病逝,刚刚料理完后事。</h3><h3><br /></h3><h3>我一时无语。</h3><h3><br /></h3><h3>人固有一死,只是倪品良似乎走得早了点。我想,这对他来说,也许解脱了。我与他相识于1984年4月初。那时,我是人民日报驻江苏记者站首席记者。</h3><h3><br /></h3><h3>在一次座谈会上,我得知无锡县偃桥乡党委书记倪品良,对乡镇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把农村改革的经验引入乡镇企业,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干部聘用制、工人合同制、工资浮动制的"一包三改",使得一些濒临倒闭的企业激发了活力,经济迅速起飞。</h3><h3><br /></h3><h3>倪品良的这种做法,当然也遭到了不少权力部门的责难。</h3><h3><br /></h3><h3>不过我觉得,这或许正是乡镇企业改革中出现的一缕曙光,就去采访。《人民日报》1984年4月13日在一版报眼发表了我采写的"堰桥乡镇企业全面改革一年见效"的消息配短评,报道了这个富有创造性的经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间新闻作了全文转播。接着,人民日报又在这一年5月28日头版,刊登了我采写的人物通讯《乡村改革家-一倪品良》,并配有他的头像图片。</h3><h3><br /></h3><h3>这一来,引起了方方面面的重视,先后发文肯定与推广了这个乡的经验。</h3><h3><br /></h3><h3>江苏省委发文认为,堰桥乡乡镇工业实行"一包三改",切中时弊,成效显著,在解决工业企业的"大锅饭"、"铁饭碗"、"干部终身制"问题上,取得了较大突破,提供了重要经验,它对全省乡镇企业有普遍的推广意义;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有借鉴意义。在全省范围内,因地制宜地学习和推广堰桥乡"一包三改"的基本经验,对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具有重大的作用。</h3><h3><br /></h3><h3>省委书记韩培信还专门去无锡调研,接见了倪品良。</h3><h3><br /></h3><h3>倪品良也因此被评为"省劳模"、"全国十大新闻人物"……一时间,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各种报刊作了多种报道,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h3><h3><br /></h3><h3>过后不久,倪品良被任命为无锡县政协副主席,调去开发当时还是一片荒地的金城湾。合作化干部倪品良是个刚直不阿的能人,默默无闻的金城湾很快有了起色,我曾去参观过。</h3><h3><br /></h3><h3>据说,在金城湾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经人介绍,倪品良看中并重用了后来震惊全国的非法集资案邓斌这个"人才"。案发"被牵连入狱,英名不再"。</h3><h3><br /></h3><h3>案情这里就不复述了,最终判了刑。曾有一篇报道文章引用倪品良的话说:"我有光辉的历程,也有悲惨的结局。我的一生留下了两笔财富。一是改革的经验与金城湾的成就,这是事实;二是我的堕落的过程,这是一个反面教材,也是事实。"</h3><h3><br /></h3><h3>2010年1月初我路过无锡,听说倪品良病重住院。</h3><h3><br /></h3><h3>这天下午,我与新华日报老记者冯金涛一同前去医院看望。倪品良说,2008年12月保外就医,再有一个月,就刑满了,就自由了。他在监狱呆了14年多,患有多种疾病,抽血检查,许多指标低。</h3><h3><br /></h3><h3>倪品良躺在病床上,双鼻孔插着氧气管,手背上,吊着药水。倪品良说,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吃饭靠老婆,住房靠儿子,看病靠朋友,他虚岁75了,病情很不好,手上抽血半天凝不了,要按着。</h3><h3><br /></h3><h3>停了一会儿,倪品良喘着气说,市里搞了一个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文字图片展,有他的"一包三改"内容,市里领导看后让撤了。倪品良很不高兴。他说,我的影响在人民心中。</h3><h3><br /></h3><h3>现在,他走了。</h3><h3><br /></h3><h3>我的思维离开那天去医院看他的情景,放下电话,找出了那天过后的笔记,说什么是好?此一时,彼一时也,一切都划上了句号。想不通的,去见马克思吧!</h3><h3><br /></h3><h3> (《人民网》2011年2月10日) </h3><h3><br /></h3> <h3>改革是有阻力的,但希望也在这里。</h3><h3><br /></h3><h3>1981年,倪品良被调到无锡县堰桥乡担任党委书记的第五天,就召集大队书记开会,宣布包产到户,全面推行承包责任制。<br /></h3><h3><br /></h3><h3>当时,在比较富庶的苏南农村要不要这样搞,有人仍持怀疑态度,主张等等再说。老倪说:"等什么?等上面的红头文件?党中央不是一再要大家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吗?三十多年了,摸来摸去,没有找到富裕之路,农民等不及了,我可要闯一闯了!"</h3><h3><br /></h3><h3>会场沸腾起来。<br /></h3><h3><br /></h3><h3>一年后,事实证明了农业承包责任制的巨大威力,但能不能引向乡镇企业?倪品良在改革的道路上迈开了新的步伐……</h3><h3><br /></h3><h3>他首先想到了服装厂。这个厂从1980年创办以来,三年换了三任厂长,全是"照顾干部",不善经营,亏本五万七千多元,工资都发不出,工人意见纷纷。是关厂了事,还是另寻生路?倪品良提出走改革的路子,搞承包:全年上交利润五千元,超额部分自行处理,谁承包谁当厂长,不称职的就地免职。</h3><h3><br /></h3><h3>服装厂厂长不接受。老倪就在该厂召开全厂职工大会,民主选举。有三个老师傅上台竞选。第一个说,只包门市部;第二个说,可以包工厂,但工人任他挑;第三个说,如果大家选我当厂长,保证完成上交任务,工人工资提高30%,在座的工人一个不退。这人叫杨汉炳,是剪裁工,他的演说得到了热烈的拥护。虽说他二十年前犯过错误,但懂行,工人信任他。这样,杨汉炳当上了服装厂厂长,原来的厂长就地免职了。</h3><h3><br /></h3><h3>如同在平静的池塘里投进一块石头,偃桥乡立刻引起了反响。有的说:"没犯什么大错误也要下台吗?这样做符合不符合党的干部政策?"有的说:"我们大队书记不行,也不要他了。"组织部门责问倪品良:"怎么找了个吃过官司的人当厂长?你头脑不要发昏!"</h3><h3><br /></h3><h3>倪品良认准这个做法是正确的。他说:"干部职务不能搞终身制,要大胆起用能人!不然,怎么开创新局面?"</h3><h3><br /></h3><h3>这时,服装厂传来喜讯:新厂长管理有方,上任二十四天,完成产值一万五千七百元,上交利润四百九十元,工人工资比承包前增加了十二元多。</h3><h3><br /></h3><h3>然而,这仅仅是改革的第一步,还有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亟待改革。倪品良认为,不全面改革,企业的活力就出不来。他又在橡胶厂大刀阔斧地试点: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干部聘用制、工人合同制、工资浮动制,向企业中长期存在的难题挑战。</h3><h3><br /></h3><h3>这在全县还无先例。一些陈规旧习,再一次结伴袭来。县委的态度是坚决的。年过花甲的县委书记冒着严寒到堰桥,给倪品良撑腰壮胆,他亲切地说:"对你们的改革,我们支持。县部门不支持你们改革的,我来做工作。谁干涉改革,来找我。那些反对改革的来信,我们晓得就是了。"倪品良深受感动,对老书记说:"你放心,我不是知难而退的人。"</h3><h3><br /></h3><h3>不久,倪品良在全乡全面改革开了(见本报4月13日一版消息与短评)。他在全乡支部书记会上说:"1983年是改革之年,终身制、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再不能搞下去了,混饭吃的时候过去了。有本事的上来,没本事的让位。当然,对于年老体弱的老干部,我们要妥善安排好!"</h3><h3><br /></h3><h3>人们活跃了。一阵掌声过后,有人问他:"你党委书记怎么办?是否也要照此办理?"</h3><h3><br /></h3><h3>倪品良随口答道:"全乡指标有一项完不成,我就打报告自动辞职。"<br /></h3><h3><br /></h3><h3>1983年过去了,堰桥乡镇企业全面改革,一年之内全乡人均收入倍增。现在,倪品良正带领全乡人民,向着更高的目标冲刺。<br /></h3><h3><br /></h3><h3>(《人民日报》1984年5月28日一版,人物通讯《乡村改革家一一倪品良》 记者颜世贵)</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