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h3> <h3> <b>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b></h3><h3><b>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b></h3><div> 这首诗是张英写给家人的回信。为什么要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信件呢?事情是这样的:康熙年间,张英官至文华殿学士礼部尚书,有一天,家中整修府第,因地界不清,与邻居发生争执,告到官府,因两家都是高官显宦,官府不敢轻易做出判决。张英在京接到家书,得知原委后,便写诗回信,家人接到信后,立刻让出三尺土地,以示不再相争。对方得知后,也让出三尺土地,成为一条六尺宽的巷道。</div> <h3> 人就是这样,你敬我一尺,我回敬你一丈,让者两合,合者两利。如果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寸利必得,你争我夺,那么必然是争斗两方必伤。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会受到别人宽容的,谁能说今生今世自己不需要别人宽容呢?</h3> <h3> 做人要有一种宽容豁达之心,正确认识自我,超脱自我,使自我精神得到解放,跨出个人得失的小圈子,恢宏大度,胸无芥蒂,肚大能容,海纳百川的对待人生。</h3><div> 宽容是度量,度量称为雅量,雅量是一种美德。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超脱洒脱的态度,宰相肚里能撑船,忍,能忍天下不能忍之事,这就是人类美德的最高境界。</div><div> 嫉妒是心灵上的恶魔。心胸狭窄的人,往往嫉妒心特别强,常犯红眼病的毛病,为鸡毛蒜皮之小事,大动肝火,拼死拼活,你死我活的争斗;自己一事无成,便千方百计抵毁他人的成功,到头来确毁坏了自身。</div> <h3>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h3> <h3><b>“懿德”牌坊</b></h3><h3> 白玉牌坊立于景区宰相府内,高大的徽式汉白玉牌坊上,“懿德流芳”苍劲有力。</h3> <h3><b>“礼让”牌坊 </b></h3><div> 走过小巷,在巷的出口处也有一座汉白玉牌坊,刻着“礼让”两字。从“懿德”到“礼让”,一段佳话就此流芳。</div> <h3> 穿过牌坊,来到乌石照壁前,正面刻着六尺巷的人物图,背面则是张英的生平介绍等。</h3> <h3><b>太湖石</b> </h3><div> 绕过照壁,可看见一块太湖石,上面即是张英的刻有所提诗句,“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div> <h3><b>六尺巷</b> </h3><div> 六尺巷位于太湖石往前方,巷子不长,仅百米,宽两米。青砖黛瓦卵石路,墙外两旁植香樟,笔直而幽邃,有种史书般的厚重。伫立巷中,一幅画卷在眼前流淌。康熙年间,南墙边是张家,北墙边为吴家,两家为宅基地争论着,互让着……而今,张家吴家已不在,唯见小巷树森森。</div> <h3><b> </b>“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新载体,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六尺巷文化意蕴生发的根源,虽然局限在张英与吴家的个人道德层面上,但它凸显的是官方怎么对民众的态度和利益之争的立场,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个时代处理官民关系的范本,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借鉴。</h3> <h3> 六尺巷典故给我们的启示——宽容是美德</h3><h3> 世界上最宽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的胸怀是人类最伟大的美德。<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