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新消息报点题征文《身边的老物件》,于是我翻箱倒柜,将家中留存的老物件翻将了出来,整理拍照、撰文投稿。现用美篇的形式展现出来,与大家共同回忆那难忘的岁月。</h3><h3> 我是七十年代初结婚的,那个年代家家都不富裕,结婚的份子钱是1-2元,关系好的朋友是3元,亲戚是5元,大家都是凑在一起买礼品,如: 暖水瓶、脸盆、茶具、镜子、枕套、床单、被面等生活用品。</h3><h3> 岁月悠悠,当年结婚时同学朋友送的礼品、以及婚后的岁月中我购买的凭票供应的“贵重商品”,有的还留存至今,它是时代的见证,是岁月的留痕。</h3> <p> 收音机</p> <p> 这台 "春雷牌" 收音机,是1974年1月我结婚时,20多位同学凑钱买的。这台收音机是上海无线电三厂生产的“春雷605型”晶体管交直流收音机。交流电源220∨,电源1号电池6节9∨。它分3个波短,短波1、短波2,兆周M.C。中波M.W,千周K.C,价值60多元。收音机的正面标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的字样。这台“春雷牌”收音机在当时也并不好买,是一个同学认识商场的营业员,走后门在银川新城百货商店买来的,这在当年也算是件奢侈品,它也是我家当时唯一的1件家用电器。</p><p> 这台"春雷牌"收音机,在70年代和80年代中,给我们的小家带来了许多欢乐,听新闻、听歌曲,孩子听“小喇叭”广播,大人听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听王刚的“夜幕下的哈尔滨”。80年代中下期,电视机、收录机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咱想听啥听啥,想看啥看啥,“春雷牌”收音机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家中床下的纸箱里静静地呆了30多年。它是我心中的记忆,是那个时代的印象。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的不断更新,我曾淘汰过多种家用电器,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有些老物件还是留下来了,它是时代的见证,是岁月的留痕。</p><p> (注:此文曾刊登在2018年1月20日新消息报)</p> <p> 花 瓶</p> <h3> 绿花瓶,是我娘家的,购于六十年代中。1974年春节我结婚那天,表妹将她从上海给我买的礼品,一把塑料花送我,那束花它由牡丹、玫瑰、月季、菊花、竹叶枝等组成,色泽鲜艳亮丽,非常好看漂亮(当时也是稀罕物),但没有花瓶,临上“花轿”母亲把家中的绿花瓶给了我应急。婚后,我嫌绿花瓶厚重老土,当年又花2元钱,在银川鼓楼“大红门”百货商店买了一个红花瓶,插上那束花,它一直装点着家中的春色。<br></h3><div> 那两支竹叶、一支玫瑰,都是当年的原物(其它的花已随岁月流逝)。送花的表妹(大舅的女儿)小我5岁,原银川棉紡厂细纱车间挡车工,1973年夏因工伤右手致残,当年冬去上海安装假肢,没忘了我这个大表姐要出嫁了,特意从上海买了一把花送我。表妹已去世25年了,愿在天国的表妹一切安好。</div> <p> 茶 壶</p> <h3> 这只茶壶,是我们结婚时,朋友贺喜送来的礼品,熊猫竹叶图案的茶壶,还配有4个小茶杯,壶盖、壶嘴、茶杯在岁月的流逝中已经碰碎了,我把壶身当筷子筒使用至今。</h3> <h3> 那个年代,物质匮乏,什么都要票。紧俏物资的票证是由商业厅发给各单位的,单位再根据情况配发给职工的。</h3> <p>缝纫机</p> <h3> 这台缝纫机,是1983年6月27日,凭缝纫机票在银川“老大楼”百货商场购买的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价格是160.90元。这台缝纫机在岁月的生活中给我帮了大忙。给家人和孩子作新衣补旧衣,全靠它了。岁月悠悠,现在商品越来越丰富,不用买布做衣服了,各种服装花色繁多,价格适中。缝纫机派不上用场了,但几次搬家,我都没舍得淘汰,现在偶尔还使用。</h3> <p> 电视机</p> <h3> 这台电视机,是1985年9月23日,凭侨汇卷在宁夏华侨友谊商场购买的松下18寸彩电(今中山公园解放街路口),价格1450元,这是当时家中的第一台彩电。2001年我搬家时购买了34寸TCL彩电,后又购买了52寸康佳液晶彩电,现在是65寸长虹智能彩电。旧彩电都送给了乡下亲戚,唯独松下18寸彩电还在。</h3> <p>自行车</p> <h3> 这辆女式26型“三枪牌”红色自行车,是1993年1月8日,凭自行车票,在宁夏五金交电公司西街五金商店购买的,价格322元。</h3><h3> 当时自行车还要到宁夏非机动车管理所办理自行车执照,执照号码0215508、钢印A215508 、上锁(在车把下中轴镶的一把车锁)。</h3><h3> 那个年代,自行车是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这辆"三枪牌"自行车,已是我19岁参加工作到55岁退休骑的第三辆自行车了。2005年我退休后,这辆自行车就不再骑了,闲置了多年,加上风吹日晒雨淋,已变了颜色,失去了当年的光泽。近年我弟因他的自行车经常丢失,买了新的丢的更快,只好拾起我的这辆旧自行车,上下班骑行,自行车继续发挥着它低碳环保方便快捷的作用</h3> <p>一块花布</p> <p> 这块花布是凭布票购买的,那个年代每人一年发7尺布票,有钱没布票你也买不来。1983年2月,我出差去北京,在西单那条街的一个商店里,一眼就看上了这色彩鲜艳、凤凰花纹的花布,况且布面宽幅4尺(当时的布匹一般幅宽都在2尺5左右),我当下就买了6尺(布票是出差前在宁夏商业厅换的北京布票)。回来后我将它当被面,缝了一床棉被。多年后拆了,折叠又给孙子缝了一床小棉被,孙子长大后小棉被拆了,但花布还在。</p><p> 现在市场上的花布,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只要有钱随便买。一块旧花布留存至今,让现在的年青人都感到不可思议。</p><p> 悠悠岁月,欲说如今好困惑,留存那些老物件,不知是对还是错?</p> <p> 作者平安福,1973年与2018年的留影。</p><p> 此文刊登在2020年8月13日《口述宁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