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桂,我们在这里长大!

平桂儿女

人与人的相逢是极大的缘份,因为相互经历了平桂共同成长的光阴,我认识了校园里的你——我的同学! <div> ——题记 </div><div> 据说人的一生: <div> 会遇到过82万人; </div><div> 会打招呼的是39万人; </div><div> 会和3619人熟悉; </div><div> 会和275人亲近; </div><div> 但最终都会相忘于人海里。 </div><div> 所以,人与人的相逢是极大的缘份。</div><div> 今天在这里,我该用一个怎样的情怀,来诉说我们在平桂这块土地上的成长过往?去再会与同学们曾经的相知相遇?虽说,遇到过的人有很多,为什么平桂同学的身影总在心头掠过? </div><div> 我想说,这是为了我们信念中一个至真至纯的东西不被岁月的灰尘淹没;为了我们青春独特的经历不被忘记;为了那颗应该永远被铭记的初心。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去深深地回忆。 </div><div> 拥有回忆,人生才得以丰润,岁月才满怀深情;耽于回忆,青春会苍白,人生无意义。</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1—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我们这一届同学,多半出生于一九五六年,都在平桂长大。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我们成长在平桂这片土地,喝着西湾河水长大,在价值认知的层面里,刻下的都是平桂土生土长的原生基因。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无论你的道路怎样逶迤,无论你的人生如何传奇,无论岁月的光阴流到哪里,我们始终还是那个——平桂儿女。</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时间就像手心里的水,不论紧握还是松手,最终都会流失。转眼间,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已从幼儿园里的小孩童步入了花甲之年,今天,我不知道该如何着笔来描绘我们在平桂成长的轨迹,因为有太多太多的往事,牵动着我的心。</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1960年,正值我们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这年我们四岁,正值上幼儿园的年龄。按当时的规定,平桂局附近单位如局机关、医院、机修厂、汽车队、工程队等单位的职工子弟,都安排在平桂局机关幼儿园上学。因此,我和我的小伙伴玉芬.小荣,阿冰,在这一年入读局机关幼儿园。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当年平桂局机关幼儿园,就在平桂车队广场的东面(后来的工程队预制场),与电影院隔条马路。在这里,我们度过了记忆里很愉快的幼儿时光,有些事情现在回想起来,还记忆犹新,甚至很有趣。因为,我人生的第一个形容词,就是在幼儿园学到的,每次想起总觉得那么温馨。</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当时我们大班的吴老师,她年轻美丽,是给我们讲故事最多的那位老师。正因为如此,吴老师是最早教给我人生中第一个形容词的那个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通常,吴老师在描绘故事情节的时候,时常会有“突然间”这样的词汇挂嘴边。因为实在不懂是啥意思,听多了,我就鼓起勇气问过吴老师:“突然间”是好人还是坏人呀?吴老师笑着回答道:““突然间”是一个词,用它来形容时间很短促的意思......”,反正为了解释这个词,吴老师费了半天劲。就这样,我在幼儿园懂得了啥叫“突然间”。</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现在,时间已然过去这许多年,但幼儿园的快乐时光令人难忘,特别是“突然间”的记忆尤是。 </div></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幼儿园,我们第一次看见了小黑板、用上了课桌椅、玩过滑滑梯、坐上翘翘板、爬上小木梯等等,每个小朋友还统一发放一条白布小围裙,围裙上喷有红色油印字样“平桂局机关幼儿园”。现在想起来感觉很幸运,因为在国家特别困难的年代,能入读幼儿园,应该算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后来,幼儿园从车队广场搬迁到原来的局工人俱乐部旧址,即原新华书店对面(下图)。</font></h3> <h3>  在整个幼儿园早教期间,我们经历了几任老师的陪伴,其中,年纪最大而且慈祥温柔的林翠芳老师,另外还有爱给我们讲故事、喜欢教我们跳舞、活泼漂亮的吴老师,记忆中温厚实诚的王友珍老师,蔡华玉老师等,是她们引领我们度过了人生中最无忧、最快乐的幼儿园生活,我们就像小鸟飞进了树林,鱼儿游进了大海一样,自由而快乐!<br>  我们在幼儿园学会的儿歌,至今不忘:<br>  “城门城门鸡蛋糕,三十六块糕,骑白马,戴红花,上朝鲜,打美帝!”<br>  “轰隆隆轰隆隆开火车,呼噜噜呼噜噜坐飞机,开火车,坐飞机,飞到北京去,见到毛主席。”<br>  我有史以来学会的第一支舞蹈,就是在幼儿园学会的:<br>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要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br>  在幼儿园这块沃土里,我和小伙伴们相互陪伴、共同见证了在平桂局机关幼儿园里度过的快乐的时光!<br>  不知哪位教育家说过: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极力唤醒和鼓舞。也许正是因为老师的唤醒,让我们遇见了今天更好的自己。<br>  我不知道,在回首的时光里,会照亮怎样的流年;我也不知道,回忆是否能找到闪光点;但是我能知道的是:如果,没有曾经,就不会有我们今天难忘的回忆!</h3> <h3>  古人曰:九层之塔,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九六三年,我们同届的小朋友们,完成了幼儿园的早期受教,终于在幼儿园毕业了。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有那么一个地方,那里有你难以割舍的情怀,那里有你最美好的回忆。 <br>  那时的日子或许是清苦的,但是让我们记住的是,“女孩子整天追着瑚蝶跑,男孩疯玩木头枪”这样的故事。虽然岁月流年,我们的幼儿园时光不再复还,但平桂还在那里,它是我美丽的"突然间",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地方!</h3><h3> 为此,让我真诚地向尊敬的老师们鞠躬,祝她们身体健康,天天开心,万事如意!</h3><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平桂局机关幼儿园,从车队广场搬迁到新华书店对面(原平桂局工人俱乐部)。这是大班的小朋友毕业合影。(下图)</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2— <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一九六三年九月,跟着秋天的脚步,我们迎来了入学的第一天。入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所在小学校的全称是——西湾矿小。当时西湾矿小隶属地方教育部门主管,学校的老师和教职员工均来自地方。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我们这一届新生,入读人数特别多,大多来自局本部、医院、机修厂、工程队、汽车队、发电厂,选炼厂、煤矿、地方財粮贸等单位的职工子弟。班级序号自37班至45班,总共分九个班级,每班35人左右。基本上是以学生父母亲所在单位,按相对的比例划分班级。我所分班级是37班,并一直读至小学毕业,我均未换过班。</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六年期间,是我们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早期教育阶段,我记得最清楚一篇语文课中的《打麦子》,全文大致如下:</div></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噼噼拍,噼噼拍,大家来打麦,</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麦子好,麦子多,磨面做馍馍。</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馍馍甜,馍馍香,吃馍不忘共产党。</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共产党,毛主席,我们向您报成绩:</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一报麦子又丰收,</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二报磨面有机器,</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三报队里添了拖拉机!”</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念着过去小学课文的这些儿歌,我们仿佛又回到小时候。想想那个年代,能拥有一台拖拉机都是梦想,而如今飞船上天都不是奇谈!哦,定神一想还真是,一转身,一回头,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一切都在发生着巨大地变化!</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几十年过去,当我们再回首,西湾矿小的大门仍然伫立在原地(下图)</div></h3> <h3>  这是西湾矿小小学二十四班的同学们与老师的合影。每一张老照片都是那么弥足珍贵。 (下图)</h3><h3><br></h3> <h3>  1963年,我们小学一年级刚入学那会儿,那时学校没有统一的服装,学生的穿着打扮五花八门,有新有旧,多数是穿了打了补丁的衣服。那时候家家都不富裕,孩子又多,衣服都是大的穿了再给下面的弟妹穿,袖子短了接袖,裤子短了接腿。不过,每当过年的时候,还是有新衣服穿的,因为那是大人和孩子们一年中最隆重、最神圣的时候,这时孩子们都要穿上新衣服,主要是让一家老小都图个喜庆,盼个来年吉利。</h3><h3> 但若放在平常时,还是那句老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衣服不露肉就行,没有哪个孩子会计较这个。</h3><h3> 那时的孩子,夏天很少有人穿鞋子的,不管是上学还是课余时间,不受拘束的大脚丫子,飞快踩在滚烫的泥土和路边的草地上,那叫一个快乐,那叫一个满足。</h3><h3> 我们的学习用具更是不能再简单了,铅笔盒是长方形薄铁皮做的,上面印花的那种。从一年级一直用到小学毕业,最后铅笔盒的图案都磨光了。铅笔用秃了,自己拿铅笔刀削,家长很少帮忙。笔使用得太短了,套上笔帽又可以握住了,直到用得没法削了才丢掉。</h3><h3> 一、二年级时,我们为了节省纸张,上学还要背上一块小石板,拿石笔在上面练习写字。因为那时作业本都是有定数的,正反面都要写,写单面这边时,纸张底下要垫上垫板,将作业本用到一页不剩。</h3><h3> 上毛笔字课时,自己带上砚台,先自己砚墨,然后在红模本上描大字,三年级后,才能在大字本上自己写毛笔字。老师会把认为写得好的大字,拿红毛笔画上红圈,得圈的多的当然是写得好的。</h3><h3> 吃的东西更是没法跟现在比。因为我们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饭吃不饱,菜也没有油水。家长更惨,看着孩子吃饱。都是从自己碗里拨些给孩子,宁肯自己饿着。</h3><h3> 那时我们小孩最容易吃到的零食,就是将生姜切成小粒、又或是将青酸的柑子剥好,然后放入空墨水瓶里,用盐淹漬起来,一天的零食就解决了。</h3><h3> 那时,平桂局行政大楼面前的阶梯两边,种满了鲜花绿草,有一位专门的花工(大家称他黎伯)对这些花草进行侍弄,种得最多的是月季花和另一种不知啥名字的花。每当月季长出新芽时,我们小孩就会背着黎伯,偷偷的将月季花的嫩芽掐去,一饱我们的口福。有时不小心被黎伯发现,我们吓得撒开脚丫子,跑的一溜烟不见踪影,不过一会儿又再来,因为月季花那种甜津津的滋味实在太有诱惑力了。</h3><h3> 为了争取吃到更多好吃的东西,孩子们把家里的鸡.鸭毛、空牙膏皮,垃圾堆捡回的废铜烂铁等等,用心的收集起来,去跟小贩换钱买零食。</h3><h3> 更有甚者,因为水果实在罕得,有一次,我们班一女同学曾经一片柚子,用一天才将这片柚子吃完,因为她实在舍不得很快吃完它。</h3><h3> 每当她要吃这片柚子时,这位女同学就会弄出很大的动静,用以吸引大家的目光。于是我们嘴馋的同学就会围拢在她的身边,一边看着她吃,一边巴巴的问她:柚子甜吗?这位女同学嘴里一边回答我们“嗯.嗯.好甜”,一边把柚子皮合起来关上,待下次再吃,同时更是纵情享受我们那种垂涎渴求目光的洗礼......</h3><h3> 现在,说起这些不堪的过往,我们的孩子当然觉得不可思议,甚至以为在讲笑话。可这就是我们那个年代生活的真实写照,事情仿佛发生在眼前!</h3><h3> 局行政大楼的阶梯两边曾经是美丽的花园,坡上坡下全部种满鲜花和果树,它曾经是我们儿时梦中的乐园。除月季花外,这图中的花是最多的,到现在我也叫不上它的名字,这种花每一丛的面积都长得像一把大伞,太适合孩子们躲猫猫了。(下图)</h3> <h3>我们成长的那个年代,每家都有较多的子女,衣服都是大的穿了再给弟妹穿,也没觉得不好看。(下图)</h3> <h3>  在西湾矿小读书期间,生活虽苦,但我们却过得很愉快,一切都花好月圆。我们读书、写字,学画画,学音乐,感觉校园那么美好。后来我们长大了,家庭困难些的同学就要给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了。</h3><h3> 我们年级九个班的教室相距很近,而且37、38、39三个班则紧挨着在同一排教室。因此,班级之间的同学们自然也相互熟识,对同学间相互的学习和生活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br></h3><h3> 那时六十年代,普通家庭都不富裕,除了双职工家庭外,一般单职工家庭的孩子在课余时间,几乎都要为家里做些劳动,比如,<br> 上山割茏簊草,找野菜喂猪;<br> 去大岭矿捡生煤核、去天堂矿捡焦煤核;<br> 钻茶林捡油茶籽。<br> 电厂和选炼厂的同学,还要去工地敲小石子,卖给建筑工地,换钱;<br> 很多同学还要去电厂后面的石山凹,那里有一个硕大的煤渣塘,去打捞锅炉倒出去的熟煤(发电锅炉未燃烧完全的煤渣)。<br> 总之,那个年代小小的孩子,都知道为家庭分忧了,甚至学杂费都是他们自己辛辛苦苦挣出来的,而且剩余的钱也是全数交给父母,自己兜里一分钱也没有,也没有谁觉得委屈。</h3> <h3>原西湾发电厂后面的石山凹,这是圈围着的煤渣塘,电厂和选炼厂很多的孩子,每天都在这捞煤渣。(下图)</h3> <h3>  电厂与选炼厂之间的马路上,常年堆放着这样的小石子,是孩子们跟着父母用业余时间一锤一锤砸出来的。同学管这项劳动叫做“锤石渣”。<br>  当年,敲碎这样的小石子,每一立方价格约为4--6元左右,若是一家人合力来做,需要约一周的时间。非常辛苦。(下图)</h3> <h3>  平桂局机关附近有煤矿,那种煤矸石很抢手。一般煤阡石是按重量计价卖,若用笼簊装煤,按当年价格,大概每挑煤可卖得五角至一元钱不等,均按质论价。同学们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去捡煤的,很不容易。</h3> <h3>  我们在校园健康而有意义地活着,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在四年级以前,我们三十七班有罗丽老师和李玉珍老师,她们先后担任过我们班的班主任,虽然她们的教学方式不尽相同,性格也迥异,但我们都很喜欢这两位老师。</h3><h3> 伴随着校园光阴的几度轮回,校园的小草不知何时绿了又黄,落了又长,一恍眼,时间老人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九六七年,我们升入了小学四年级。四年级,是小学课程最重要的环节。 </h3><h3> 记得,那时我所在的三十七班换了班主任,来了一位男老师,姓严,很年轻,大约不到三十岁。严老师看上去温良面善,平日里话不多。他还上我们家来家访过一次呢,我们对严老师有很深的印像;</h3><h3> 三十八班班主任是女的陆桂琼老师,家住机修厂。她对学生的管理似乎很严格,在学生中颇有震摄力;</h3><h3> 而三十九班班主任是女老师,她叫黎莲,家住电厂。黎老师人长得很漂亮,个子很高,长着两条长长的辫子,好比电影里面的人一样好看。平日里,同学们都爱往黎老师跟前凑。</h3><h3> 在我的脑海里,黎老师是我见过的所有老师里面,最最漂亮的那一位,真真的很漂亮,在我的眼里,她有如女神一般的存在。之所以对黎莲老师这么膜拜,全都是因为音乐课的缘故,我得以近距离的接近黎老师。在黎莲老师给我们上第一节课时,我就被她美丽贤淑,优雅大方的独特魅力所吸引。</h3><h3> 黎老师那时兼任我们三十七班和三十八班的音乐课教学,每次轮到黎老师的音乐课,我们全班同学都别提多带劲儿了,大家的热情特别高涨。</h3><h3> 黎老师教音乐课很有一套,她除了唱歌好听外,讲故事也很有水平。记得当年有一本小说,书名叫《烈火金钢》,里面打仗的故事引人入胜。黎老师就与我们约法三章,同学们只要在课堂上学会她教的新歌曲,完成课堂任务,老师就利用课堂的剩余时间,给同学们讲《烈火金钢》的故事。</h3><h3> 这个动议一出,同学们倾刻欢欣鼓舞,老师提出的这个激励办法,极其有效的刺激了我们上音乐课的积极性。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上黎老师的音乐课,就成了我们天天盼望的事情。</h3><h3> 如今,每当回忆起当年黎老师上课的情景,那首黎老师教会我们的《拥军花鼓》的革命老歌,仿佛还在耳边回响:“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那亲人八呀路军......”。</h3><h3> 还有那个打仗的《烈火金钢》的故事,也当然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里。</h3><h3> 我在这里想对黎老师说的是,那段岁月,我们无论从何种角度读你,你都完美无缺,你所缺少的部份,也早已被我们用想像的画笔填满。</h3><h3> 黎老师,你留给我们那美好的印像,也许只有星星般微小,却芳香了我们十岁的天空!这里所描述的对黎莲老师的美好印像,是我与同学阿鹤共同回忆时的切身感受,我相信,也会是黎老师的学生们的共同感受。</h3><h3> 可是这种美好的时光,转瞬即逝。一九六七年,“文革”的战火已波及到校园,我们小学也未能例外。文革开始时,当红卫兵作为新兴的学生组织,迅速蔓延的时候,小学里的孩子们也受到冲击。在动乱的年代,少先队组织取消,成立“红小兵”组织,红小兵学习红卫兵的哥哥、姐姐们,去外地进行“革命串联”。因为他们从哥哥姐姐那里知道,革命串联实行乘车免费,生活补助由国家开支。也就是说,大串联的交通、吃饭、住宿统统不要钱。有这等的好事!</h3><h3> 于是,那些红卫兵哥哥姐姐们,本来就已停课,没有了作业、考试,全身轻松,一门心思加入大串联的洪流“经风雨,见世面”去了。当时我们所在的西湾矿小,教学秩序也受到冲击,上课已不正常,我们当中的许多同学,也效仿红卫兵革命串联去了。</h3><h3> 串联路上的"红小兵"队伍,她们不知尽头会在哪里,只憧憬着革命的目的地快点到达! (下图)</h3> <h3><font color="#010101">参加红小兵组织也要贯彻所谓的"阶级路线",“出身好”的孩子可以参加。家庭出身有问题,社会关系“复杂”的,都会受到限制。</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当年,我们刚满十一岁,啥也不懂,一帮小朋友也凑热闹,就以我们机关二三区的小朋友为主体,成立了一支红小兵小队。我们这支红小兵小队的成员,家里都是住在局机关宿舍第二区和第三区的小学生,家里相互离得很近,平日里不上课时,都会凑到一起玩耍。在革命洪流的影响下,我们也稀里糊涂的卷入了革命串联的洪流。</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彼时,我们才刚满十一岁,不敢报名去太远的外地串联,且家长也不会同意。但即便这样,在我们的坚持下,最终,我们还是前往水岩坝矿进行革命串联。记得当时是一九六七年的夏天,至于当时如何报名申请成立红小兵宣传队,已然完全不记得了,只能记住的是,往水岩坝进发的步行途中,走到半路时,我们又饿、又累、又渴,实在顶不住,有人哭了起来。</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当时我们的小队领导,是一位姓王的小同学,她比我高一届,也才十二岁,权且叫她小燕吧。小燕果然具有领导的魄力,她一边安抚哭泣的同学,一边鼓励我们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其实现在想起来,小燕当时也才是十二岁的小朋友,有多大点儿呀?只能说革命溶炉锤炼人,仿佛一夜之间小燕就长大了。  </font></h3><h3> 经过半天多的坚难跋涉,终于,我们在中午时分到达水岩坝矿,并顺利入住矿招待所。当天晚上我们在水岩坝矿为群众演出节目,宣传毛泽东思想,具体演出什么节目已不记得了。<br></h3> <h3>  关健要说的是,此次,我们革命小将在水岩坝矿招待所住宿时,出了一个意外,让我们的革命串联活动不得不提前终止。<br>  当天我们这些个革命小将,长途步行真是太累了,大家早早就睡下了。夜半时分,大家被一阵哭泣声惊动,经询问,原来是一位红小兵尿床了,被子弄湿了一大块,我们只好请来招待所的服务员阿姨,帮忙换了被褥,但我们也受到服务员的批评。<br>  因尿床事件的影响,半夜折腾一番后,大家的睡眠明显不足,加上白天长途步行的困顿,身体已是相当疲惫了,可以说是内外交困。此时对我们来说,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回家了!<br>  次日,我们的串联终结,各回各家。至此,我们这次信心满满的革命串联活动,在我们红小兵意外“尿床”的事件中落下帷幕。<br>  一九六七年,校园内外风起云涌,红小兵热衷跳忠字舞、到农村宣传毛泽东思想,我们机关二三区的红小兵宣传队,也到了附近村落宣传演出。红小兵还积极配合完成每天“早请示,晚汇报”的活动,这是那时一个重要的形式,就是早上起来,向毛主席请示当天的工作,晚上向毛主席汇报一天的活动。当然不是直接到中南海向毛主席请示汇报,而是对着毛主席画像或对着红宝书。<br>  比如,开饭时,孩子们无论多饿,但嘴上还得请示汇报,一般开头的口号是:“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然后才能开饭。类似这样的请示汇报活动,我们是在家属区统一进行,由一个红卫兵大哥哥领头喊口号,众人呼应。当初也没觉得有无不可,现在想起来觉得很滑稽。</h3> <h3><font color="#010101">  那个年代我们在校园的生活,无外乎开会、忆苦思甜、革命串联、宣传演出。好像大多数时间都在支农:积肥、割稻子、种青菜、找草药等等。 感觉那时课程特别少,而且学制也进行了改革,小学六年制改为五年制,教材中也取消了美术、音乐、历史地理课。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至此,我们再也没有听过那位美丽的黎老师上音乐课,同学们一时很是失落。“别了,史更新!”,我当时就在心里偷偷地与这位《烈火金钢》里的英雄悲壮作别,颇有仪式感。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自“文革”以后,我也再没见过美美的黎莲老师。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每当《拥军花鼓》的歌曲响起时,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黎老师”。鹤同学幽幽地说,我回道:“我也是”,一时间,想念之情油然而生!</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因为没有多少课好上,有一次,老师让同学们每人带一个碗来吃忆苦饭,大家听了都很高兴,这种聚餐的机会在那种年代是从来没有过的。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那一天上午,天气阴沉沉的,全体师生都集中在一间老师腾出来的体育训练馆(原是办公室)。学校请了一个中年妇女,讲她旧社会的悲惨遭遇。她讲的内容我记不得了,大概是地主怎样剥削穷人,怎样心狠,她怎样吃不饱,穿不暖等等,讲到动情处,她还伏在讲台上放声大哭,引得台下一片抽泣声。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之后便开始吃忆苦饭,老师给每人发一个粗糠面做的饼子,让大家不能浪费,一定要吃完。忆苦饭拿到手,没有一点味道,粗糠面饼子甚至很咯嘴,但我们却很快吃完,而且为了表明自己没有忘本,有些同学甚至还跟老师要来第二个粗糠饼子来着。 </font></h3><h3> (下图)高台上的女同学小琼在做体操训练。忆苦饭就是在这间“体育室”里面进行的。</h3> <h3>  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这种群体情感,无忧无虑无猜无忌的同学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时期才会有。这是七十年代弟弟所在初中班的野营一幕。看,部份同学的手臂上,还戴着红卫兵袖章(下图)</h3> <h3><font color="#010101">当年,不管在学校里还是放学后,小孩子们也没有啥娛乐活动,放学后就更单调了。没有电影,没有电视,更没有课外书看。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文革"时期对当时成年人来说,也许是一个异常沉重的时代,但对当时我们学生来说,却感觉是一段非常轻松的时光: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没有考试、没有作业、没有升学压力,甚至很少上课;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上工厂、下农村、进军营,什么活动都有;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割谷子、开车床、挖防空洞,什么活儿都干;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淌河水抓鱼虾、上树捉知了,去西瓜地帮农民踩西瓜,跳百格赢房子、骑马、攻城,打游击,什么都玩。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每当谈起这些童年的经历,总令现在的孩子羡慕不已,好像看见了天堂。那个年代孩子们的欲望真是微不足道。那时,</font>一双没有补丁的袜子、一顶绿军帽、一身绿军装;一个花布做的沙袋、一根崭新的牛皮筋、一件简单的乐器;一根牛奶冰棍、一抓水果糖,一个小食部的蛋散等等,它都足以让小伙伴们,那快乐的心儿飞到天上去; </h3><h3> 如果你看到哪个同学拥有一个带图案的铅笔,一支三角笔,那么你就知道什么叫欣喜若狂了......  </h3><h3> 小学光阴一天一天就是这样被我们蹉跎了。一九六九年,我们就要面临小学毕业,与其说是毕业,其实我们早就形同辍学了,因为,六八年是平桂局两派武斗进入白热化阶段,学校里没有了学生,工厂里没有了工人,大家都跑去“捍卫革命政权”去了。所以说我们小学毕业,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中间我们空缺一年时间没上课,连班级毕业合影的照片,都没能落下一张,这也是我们留下的无法弥补的遗憾。可是,我们这一代人,留下的遗憾又岂止是这些。</h3> <h3>(上图)自律的同学在课余时间学习乐器。他们是:</h3><h3>后排左起:阿迅.国宁.振明;</h3><h3>前排左起:阿跃.阿卫.振安。</h3><h3>(下图)一九九八年同学聚会留影:</h3><h3>左起:阿鹤.家文.阿英.育民.燕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3— <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有人说,人总要守望些什么,哪怕是一轮红日,一弯新月,抑或一种精神,一个梦想。因为守望是一种昂扬的生存姿态,是思考的张力,生命的活力。回望平桂校园的读书历程,我们心底放不下对平桂故土的追逐和热切地守望。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一九六八年过去了,无论我们是否愿意记住,或是刻意去遗忘,这一年发生在平桂大地上"文革武斗"的风暴,它都真实地存在着,且不会有什么改变。因为它的血腥,我们不忍直面;因为它的残酷,我们不敢缱绻。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这一年,许多家庭失去了亲人,这些失去了父亲、母亲、孩子的家庭,被痛苦折磨得万劫不复!学生也失去了校长、老师。我们学校的韦校长,一位令人尊敬的学校领导;我们三十七班班主任严老师,一个还未成家的年轻人;我们学校的总务聂老师父子俩,都在这场浩劫中消逝。这是我们整整一代人的不幸!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回顾一九六八年,我们除了痛失亲人、悲痛欲绝;蹉跎岁月、心在滴血,但更多的是期望中国,永远不要再重复那段荒谬的历史,让我们的后代好好上学!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失去了我们的亲人,失去了我们的老师,我们心头的哀鸣是那样绵延不绝......</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西湾河你九曲回肠,当年大河涨水的呜咽,仍久久地在我们心头回荡,那是我们心头难以磨灭的创伤!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今生今世,无论您远在天涯,还是海角,我们的思念,依然是心中最柔软的阵地。老师曾经使我们在成长中不断进步,在我们的身后永远有老师的守望。</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我们至爱的亲人,我们亲爱的老师,我们怎能把您轻易地遗忘!</div></h3> <h3>  战场的硝烟终于散去,我们迎来了一九六八年秋季开学,至此,我们辍学整整一年。<br> 一九六八年秋季,平桂矿务局革命委员会成立后,要求各学校“复课闹革命”,各小学陆续恢复上课。一九六九年初,地方政府将矿区内的公办小学全部交由平桂局接办。从此时起,各小学的学制改为“五年一贯制”。西湾矿小附设初中班,中学学制改为四年,即初中2年、高中2年。<br>  我们这一届同学,系一九五六年生人,是西湾矿小的第二届初中生,一九六九年升入初中一年级。电厂、选厂、煤矿等三单位的同学回到各自单位的中学就读初中,其余同学仍原地就读。<br>  一九六九年, 西湾矿小附设的初中部共分三个排(在短暂时间里,学校实行所谓军事化管理,班改排),分别为5、6、7排,我们是六排,班主任是陈天保老师,他教我们语文,陈庆华老师教数学。两位老师都深得学生们拥戴。<br>初中六排的同学第二排左起:阿兵.阿秋.陈天保老师.工宣队江师傅.陈庆华老师.阿娥.新容.阿冰(下图)<br>  </h3> <h3>  一个转身便是一个光阴的故事,一眼回眸便是一处风景。留在岁月的曾经,化成一束阳光温暖我和你,化成一缕清风沁入你我心脾。 </h3><h3>左起:阿卓.阿琳。(下图)</h3> <h3>这些稚气未脱的初中女生,因为学校抓"复课闹革命",所以,她们得以回到校园读书。(下图)</h3> <h3><font color="#010101">文革中的班级单位,短暂时间出现由"班"而改成"排"。这是电厂初中三排女同学的合影。(下图)</font></h3> <h3>看她们风华正茂,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们的意气风发。人生能有几回搏,春花秋月莫蹉跎。一转眼四十多年,同学,你们还好吗?(下图)</h3> <h3>  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时代。有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家长期待。 <br>  惆怅、悲泣、永远抹不去的是往日年华的遗憾,在动荡流离的岁月里,我们能说青春无悔吗? <br>  小时候,常听老人们把上学说成"念书",因为琅琅的读书声,才是校园里独有的风景。但是,一九六八年复课闹革命以后,学校的教学现状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善,既有因"文革"导致的教学秩序荡然无存,也有因批判"师道尊严"造成的师生关系十分紧张。因此,所谓初中学制2年,高中学制2年,对当时的中学生来说,根本是纸上谈兵,学无所学。 <br>  因为复课闹革命后,我们回到了校园,新的课本还没出来,就以毛主席语录当教材,每天只读红宝书,强调突出政治。有时学校自己也印一些临时资料,供学生作为教材学习。在一段时间内,语文课几乎成了政治课。 <br>  更有甚者,复课了,但又取消了考试,学生也是混毕业、凑年头而已。读书时搞"开门办学",即学工、学农、学军活动,每周至少有一半时间走出校门,参加劳动或者去参加野营学军拉练。 <br>  我们学校多次组织学生,去姑婆山学军野营拉练。记得有一次野营拉练,学校给我们每人发一杆长枪背上,然后还要背上一床铺盖等生活用品,说是要锻炼我们的革命意志。 <br>  出发的当晚,我们露宿在姑婆山上。时至半夜,突然天上轰隆作响,电闪雷鸣,在白色的闪电下,只见大家乱作一团,瓢泼大雨倾盆而下,我们被雨水从头淋到脚,狼狈不堪。在这种情形下,虽然心里很害怕,被雨水浇湿的身体在簌簌发抖,但是,我们却不敢吱声,更不敢抱怨,因为,野营拉练是锻炼我们的革命意志。在那个年代,任谁也不愿成为那样一个令人唾弃的革命阵营里的逃兵。 <br>  天亮了,暴雨终于停了,同学们继续前行在学军野营的拉练征途中。我们当然认识回家的路,但我们却不知道人生的道路该如何走? <br></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原来的西湾大桥,我们女同学于七十年代在大桥下面的合影。</font></h3><h3>后左起:阿冰.阿兵,阿萍;</h3><h3>前左起:阿虹.阿芬。(下图)<br></h3> <h3>  这是一九七0年,初中五排女同学的合影。<br></h3><h3>二排左起:阿舒.小琼.黄瑞雄老师.阿卓(下图)</h3> <h3>  人生的许多境遇,不在于山水之间,而在于咫尺之间。世间众生百态,每个人都在独一无二的前行方向,不管心底有多么崇高的梦想,我们曾一起走过来。(下图)</h3><h3>这是西湾中学70届第四排初中毕业合照:</h3><h3>前排左边第四位起:章华胜老师.工宣队蒋仕方师傅.刘瑞林老师;</h3><h3>第三排右边第一位是秦萼老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4— </div> 岁月是条长长的路,你走过,他走过,我也走过,历史上的人都走过,未来的人也将走过。文革中长长短短的岁月,留给我们一份思索,一份沉默。 <br> 一九七0年秋季,西湾矿小开始办高中,成为九年制子弟学校。校名为平桂职工子弟学校,设初中部和高中部。西湾地区各厂矿学校中的高中班,集中到局职工子弟学校统一办学。一九七二年,正式称为平桂西湾中学,仍包括小学部和中学部。</h3> 原在各自中学读初中的同学,他们分别从电厂、选厂、煤矿的中学,回到平桂职工子弟学校上高中,我们是平桂西湾中学的第二届应届生。一九七一年秋季,我们儿时在一起读书的同学,又在高中的教室相遇。虽然中间我们分开了两年初中时光,但是命运又让我们相逢,我愿意相信这就是缘份,我们这一届同学从小到大都在一起。<br> 那时大批的曾喧嚣过的红卫兵,已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被送到了广大的农村去了,武斗已结束,平桂暂时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学校成立了革委会,是以进驻学校的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为首的,由他们来管理。当时的口号和做法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因此,学校里最常看到的毛主席语录是:学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统治我们学校的现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这就是当时学校的时代背景。 <br> 重新回到课堂,学习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政治教育的内容几乎占据了二分之一。其他课时大大压缩。以学习时事政治,进行思想教育为主的政治课。语文课也多以政治内容为主,被称为"老三篇"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成了必修课,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背诵如流、烂熟于心。当年我们高中年级共分八个班,即7班至14班,我所在的班级是13班,班主任是选炼厂调来的郑老师,他教我们数学,人很实诚,想当初我们学生没少给老师气生。而教我们语文课的是梁荣发老师,梁老师教课却很严肃认真,同学们很尊重他。<br> 即便是这样的高中生涯,我也只读了一个学期,就匆匆忙忙地走向了社会。因为,以当时的社会现状,我作为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得到一次招工进厂的机会已是很幸运。是选择继续读书?还是辍学去工作?这时对我来说只剩下一种选项——辍学工作,因为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我没有丝毫犹豫,走出教室奔向了工厂,这年我十六岁。<br> 一年半以后,一九七三年,我的同学们高中毕业。随着毛主席的一声令下,无数热血青年,从城市、从工厂奔向农村,怀着梦想,同学们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去了。<br>  这是一九七三年,我所在高中十三班女同学的合影。我仔细辩认了一下照片里的同学们,至少有七个同学我已叫不出名字。<h3 style="text-align: left;">(下图)</h3> <h3>  细思忖之,我们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几届中学生,等于是在文化知识的哺乳期就被“断奶”了,它导致了我们一代人,无论是招工还是返城后,严重的、先天性的"营养不良",也必然直接影响了我们对工作岗位的选择和就业机遇,并且,历史性地阻断了我们人生的多种途径。 <br>  曾经,我们这一代人当中: <br>  一部份人正当盛年,在工厂成为了单位独挡一面的熟练工时,他们或者她们赖以生存的单位消亡了,又成了"下岗"职工; <br> 还有一些曾经下乡插队的同学,为了抵御艰苦的环境和填补心灵的迷茫,选择在当地恋爱结婚,并留在了广阔天地; <br>  一部份,在知识哺乳期被强制性地提前“断奶"了,知识能量先天不足; <br>  一部份,当攀升在教育最关键的几级阶梯的时候,那阶梯被轰然一声拆毁了; <br>  只有极少幸运者,或得到推荐上大学的机会,或后来成为中国文革以后恢复高考的大学毕业生。 <br>  "知识就是力量"——对于国家如此,对民族如此,对个人亦如此。 <br>  面对时代的巨大压力,我们这些人需要使出百倍的努力,因为,我们恰恰缺少的正是时代最需要的知识的力量。文革的耽误,我们缺的就是读书修养与文化底蕴。 </h3><h3>这是西湾中学教室一角(下图)</h3> 曾经席卷全国的那场政治变故,是一段不可复制的人生经历,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曾经是伤痛。我的同学们,他们或许经历过文革的爆发、或许经历过上山下乡的奔波、农村生活的甜酸苦辣、回城的坚难不易、再次就业所遭遇的种种不公! <div>  我们面对汹涌而来的变革洪流,一时茫然无措,不知未来等着我们的将会是什么?更无法主宰自己命运,所以,我们什么都不能做,也不知道怎么做。个人命运在时代的潮流中,显得是那样的渺小,只能任其沉浮......</div> <h3>  但是,现实没能把我们压垮。我们生而为人,都有茁壮成长的本能,世事艰难,我们依然可以步步成路。因为人生没有退路,只有向前。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我们没有理由拒绝飞翔。<br>  我的同学中间,有的通过文革后恢复高考成为一代大学生;有的通过国家成人高考、电大、函授等教育方式,得到文化知识的再教育,弥补文化知识的先天不足,努力成就了一个更好的自己;有的同学则努力在工作实践中磨砺提高,努力钻研技术,让自己成为了本单位乃至行业里面的业务能手抑或技术尖兵。特别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当初插队嫁给当地农村的同学,很多人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如今也摆脱了贫困,甚至奔了小康。<br> 我们这一代人曾经是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成为国家经济复苏阶段社会人力资源的生力军,为社会创造效益,积累了社会资源,为国家新生代的人才培养赢得了时间。我们在为之奋斗过的祖国大地上,曾经洒下了我们辛勤的泪水和汗水。现在青春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的青春精神万岁!</h3><h3> 我们虽然起步晚了,但是我们没有自暴自弃停下前行的步伐!(下图)</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5—</div>  过去的磨难,也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財富,它是我们留给明天的记忆。我们深情怀念着青春,我们这一代人已开始年入花甲,已为人父,为人母,甚至已为人祖。它意味着人生一个阶段的结束,也标志着一个新的人生历程的开始。站在这样一个人生的节点上,俯瞰所走过的道路,体味人生真谛,我们感到自豪。作为共和国的一个普通公民,我们尽到了责任,我们履行了义务,奉献了力量,我们无愧于心。<br>  人年纪大了,不知为什么对生活和大自然多情起来,常常感叹,从小学读书到如今花甲暮年,一恍几十个春秋只在回首之间。我后悔在过去的日子里,让那温暖的阳光从身边悄悄溜走、让那美丽的白云从头上轻轻飘过、对那衷心的祝福如此不以为然,以往的岁月过的实在是漫不惊心。所以,接下来的日子,我要好好与我的同学和闺蜜见见面,问一声他们或她们:我儿时的小伙伴,你们还好吗?(下图)</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有种惦记,疏淡却很甘甜;<div>有种问候,平常却很温暖;<div>有种信任,无言却很真切;</div><div>有种感情,清澈但最长远。</div><div>这是高九班的好朋友,毕业前合影:</div><div>前左起俊倩,小琼;</div><div>后左起建红,小莉;</div></div><div>(下图)</div> <h3>我的家曾经在电厂住过,体验了那里不一样的烟火。虽然时间不长,但时光里也刻下了它岁月的风歌。</h3><h3>这是电厂的同学阔别校园后的一次重逢。</h3><h3>前排左起:一芳,盛龙;</h3><h3>后排左起:秀莲,婷珍,美珍。(下图)</h3><h3><br></h3> <h3>  人生,这一场漫漫的旅途中,写满了相聚和别离。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毕业后,我们把分分秒秒都利用到最好,才不辜负易逝的韶光。九班,你们努力了,做到了!</h3><h3>照片左后方那排教室,曾经是小学37,38,39班的教室所在位置,尽管时光荏苒,但看到教室还是会禁不住唏嘘(下图)</h3> <h3><font color="#010101">  看见了高中十班的合影,就像看见一朵灿烂的火花,炽热而闪亮,就像青春在召唤。缘份让我们在最好的年华相遇,又让我们在四十四年后相惜,我们的缘份留在相互的生命里,分分秒秒要珍惜!(下图)</font></h3>   高中十一班,是年级人气最旺的班级,有木有?因为数十年来,他或她不因关山千重远,也不因地位等级浅和深,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或她们保持了经常见面联系、欢聚在一起。<div> 一个人真正的魅力,不是你给对方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像,而是对方认识你很多年后,仍然喜欢和你在一起。这也许就是高十一班班长的魅力、也是高十一班同学的魅力。</div><div> 有一种目光不远不近,却一直守望。很羡慕这种眼光!(下图)</div> <h3>  高中十二班的教室,与我们十三班曾经是邻居。看今天十二班的同学,虽历经几十年生活的磨砺,可如今你们凤凰湼槃,破茧成蝶,成就了最好的自己。(下图)</h3> <h3>  愿生活不太拥挤,愿笑容不再刻意,高中全力以赴努力,终不负人生意义。高中七班团支部合照。(下图)</h3><h3><br></h3> <h3>  岁月永远年轻,你会发现,童心未泯,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让我们留下岁月的一片金黄,留下记忆的一抹幽香,不管岁月怎么流逝,我们都没有虚度时光。(下图)</h3> <h3>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厚;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br>  眼前望去那座被河水环绕的小山峰,那里座落着平桂局机关办公大楼及其机关生活区,也是我们成长的故土,它是我调到外地工作多年还魂牵梦萦的地方。(下图)</h3><div><br></div> <h3>  小学三十七班同窗的友谊,是否遗落在昨天的光阴?</h3><h3>左起:阿兵.育民.玉芬.孟庭.福友。(下图)</h3> <h3> 一段唯美的光阴,沉淀成眷恋的深情。小学三十七班同学:</h3><h3>左起:永秋.阿兵.毅新.玉芬.东梅(下图)</h3> <h3>两家世交的情义,两小无猜的友谊。</h3><h3>三十七班的同学小荣和阿兵(下图)</h3> <h3>月色浓浓如酒,春风轻轻吹柳。</h3><h3>世间真情最久,但愿永远拥有。</h3><h3>知己一生少有,有你们就足够。</h3><h3>高中九班的同学,左起:玉珍.建云.小琼。</h3><h3>(下图)</h3> <h3>  人生写满了相聚和别离。校园生涯是生命中最真的底色,是岁月中最美的留白。这是中学同学:</h3><h3>前排左起:银生.国辉;后排左起:建国.广生</h3><h3>(下图)</h3> <h3>  友情同窗数度,不忍分别,唯把重逢盼;思念依依,常凝视老照片,感慨无限。</h3><h3>左起:银生,阿端,国辉。(下图)</h3> <h3><font color="#010101"> 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恰逢其会,时间不早不晚,刚好遇见你。</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我和铁蜜们于一九七二年的合影,一转身四十六年过去,不免唏嘘。前左起:阿芬.阿琳.阿卓;后左起:阿芳.阿兵。(下图)</font></h3> <h3>  喜欢一种遇见,只是淡淡的,相似一笑,已然是万千。</h3><h3>左起:阿红.阿芳。(下图)</h3> <h3> 假如人生不曾相遇,我不知会有一个睿智聪慧的你。这是小学37班、初中六班的同班同学。</h3><h3>左起:福友.阿琳.国辉.国宁(下图)</h3> <h3>时光易老,不忘来路;岁月流逝,不忘初心。<br>同学在南宁小聚,皆大欢喜。(下图)</h3> <h3> 平淡的生活,却堆积成许多精彩的故事。三十八的同学,你们走过了苍茫岁月,看过了繁华世界,还是同学最好,感情最真。</h3><h3>左起:少林.海潮.桂平.国高.小雄,阿建.经平。</h3><h3>(下图)</h3> <h3>  蓦然回首,仿佛看见无邪的青春,看见曾经对未来的期许。走到今天,终于知道,再也拽不回那远离的脚步了!我们就把一切装在心底吧,偶尔回忆,也是那么美好!</h3><h3>  </h3><h3>左起:燕子.阿兵.阿芬(下图)</h3> <h3>  云过天更蓝,船行水更幽;往事不回头,未来有锦绣。我想说,同学,让我们往前看吧,这样会轻松些。</h3><h3>后左起:建清.阿迅.阿军.小雄.润生;</h3><h3>前左起:阿云.阿芳.阿萍.阿卓。</h3><h3>(下图)</h3> <h3>  跟着时间的脚步,时光越来越匆匆了。当初的越战英雄,管理干部,医务工作者,工人师傅等,好像只是一个转身,我们就都统一了彼此的身份:退休人员。<br>后排左起:振明.桂伦.国高.老六;<br>前排左起:阿兵.阿琳.阿卓.小雄.阿舒.阿芳。<br>(下图)</h3> <h3><font color="#010101">  从现在起,我们开始懂得从容地选择多彩的生活,听从心里来自远方的呼唤,再无须为柴米油盐操劳,我们无瑕顾及过去,我们要奔向明天的美好!(下图)</font></h3> <h3>  这世间,最美好的事情,莫过遇见。当美好来临,出现生命里的缘份,我们参与了三十八班的聚会传奇。组委会成员合影。</h3><h3>前排左起:阿兵.阿芳.小琼,家文;</h3><h3>后排左起:大林.小雄.桂平.振明。(下图)</h3> <h3>舍不得那亮丽的朝霞,我们牵手行走天涯;舍不得那殷红的晚霞,我们徜徉在它的笑脸下。岁月在变,改变了我们的年龄。年华在变,丰盈了我们的记忆。我们曾同一个校园,我们有相同的往昔。愿时光不老,拉长我们两小无猜的友谊!</h3><h3>左起:志文.小雄.阿卫.阿明.国辉.阿黎.建国。 </h3><h3>(下图)</h3> <h3><font color="#010101"> 图中左边:三十七班同学阿兵;图中右边:能歌善舞的同学小琼,在退休的时光里,她度过了比年轻时更浪漫的多彩岁月,是一位出色的老年大学的老师。(下图)</font></h3> <h3>  懂得风起的日子,淡看落花;懂得雪舞的日子,举杯邀月;懂得是最美好的相通,最深刻的感动。淡淡的来,静静的去,初心从未改变。</h3><h3>七班同学久违的见面。</h3><h3>后左起:阿黎.福友.育民.新忠.树荣.其鸿.达秋;</h3><h3>前左起:凤华.阿梅.阿霞.阿珍.燕子.容秀.阿卓。(下图)</h3> <h3>相识是珍贵的缘份,思念是最美丽的心情;回忆是最深情的互动,问候是最动听的语言;我们是三十八班同窗,一辈子都难忘。</h3><h3>后排左起:桂平.桂生.汉清;</h3><h3>前排左起:广锋.阿芳.阿建。(下图)</h3> <h3>  你就站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展示你内心世界丰富的内涵,给苍白的周围以绮丽,给庸俗的日子以诗意,给沉闷的空气以清新,奏响那首最美的心曲。</h3><h3>后排左起:阿卓.阿琳;</h3><h3>前排左起:建红.阿舒.阿芳。(下图)</h3> <h3>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无论我们的人生,遇见怎样的淡漠与苍凉,我们始终保持着旷达与乐观。</h3><h3>左起:桂平,福友,启练,国宁,锡阳,小雄。</h3><h3>(下图)</h3> <h3>  我们相处,其实不需要太多,无助时有人帮,于心灵是一种温暖,于生命是一种感动。因为有你,我们彼此携手前进,互相认识最好的自己。</h3><h3> 都知道,锦上添花不足奇,雪中送炭最珍惜。如果没有那一次你在关健时候的帮助,又怎能有我后来的岁月静好?谢谢你,我的同学闺蜜!</h3><h3>左:阿卓,右阿兵(下图)</h3> <h3>感恩相遇你的笑脸,感谢懈逅每一份正直和善良。我们曾经共度校园时光,愿今后不忘同窗一世情长。</h3><h3>左起:建清.育民.阿琪.经平.燕子.阿兰.阿卓。 (下图)</h3> <h3>  认识你真好,因为认识你,我也愿意变成更好的自己。</h3><h3> 左边的你,曾是我邻居,文革中我们有同样遭遇,让我们惺惺相惜,我知道你的不屈,也钦佩你的聪明,我要向你学习;</h3><h3> 右边的你,也是我邻居,在电厂很短的时光里,你教我做毛线活,织袜子、织围巾,我们成天在一起;种菜、玩打游击的游戏,跳橡皮筋。弟弟下乡困难时,你伸出援手,我一辈子记在心里。</h3><h3>左边:阿可,右边:阿芳(下图)</h3><h3><br></h3><h3> </h3> <h3>  无论你是不是一个行者,路过的每一天,都会有形形色色的遇见,瞬间擦肩,而有些遇见却成永远。我俩,学校是同学,社会同舞台,这样的遇见的确巧遇。左起:阿秀,阿兵(下图)</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在微信上看到了这张照片,都能认出来。不过还是免不了一番感慨。任凭斗转星移,时空变幻,蓦然回首,这些同学们怎么还都这么精神,还是年轻时的模样。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人生,走过的是岁月,留下的是故事;随风的是记忆,期盼的是希望。也许,你们把生活过成了诗意,把平凡的世界,活出了深情。所以才能这么年轻!</font></h3><h3>后排左起:家文.阿荣.阿卓.阿魏.育民</h3><h3>前排左起:阿黎.阿松.阿东.福友(下图)</h3> <h3>  看那高山青黄更变,雁去又雁回。</h3><h3> 赏那桃花缤纷开谢,芳菲终无悔。</h3><h3> 最惬意的时光是同学相聚,同学的校园时光,是我们青春飞扬的根基。同学之间的真诚,让我们义无返顾,无问西东。</h3><h3>前排左起:兰珍.小琼.玉珍.金芳.美娥;</h3><h3>后排左起:文松.福广.国宁.于剑.阿魏.阿卢.亚木。(下图)</h3> <h3>  成熟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胸怀。成熟厚广如海,温润如玉,足以充盈;</h3><h3> 成熟是遇事不慌,处变不惊,更是一种长时间的修为所结成的必然之果。</h3><h3>高中老师,前排左起:许老师,陈老师。</h3><h3>(下图)</h3> <h3>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h3><h3>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h3><h3> 高中七班男同学其鸿携其夫人,邀请老师同游佛山风景区。自左起:余其鸿.陈老师.张老师.其鸿夫人。(下图)</h3><h3><br></h3> <h3> 读书为了稻梁谋,学海无涯苦作舟。</h3><h3>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h3><h3> 这是平桂同学与老师的合影。位于中间的是西湾矿小第一届初中部的唐玲老师,曾任七一届初中七排语文老师。</h3><h3>(下图)<br></h3> <h3>  几度春风化绸缪,几番风雨洗鸿沟。</h3><h3>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h3><h3> 前右一是秦萼老师,右三是纵素珍老师。</h3><h3> (下图)</h3> <h3>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br>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br>  前排左起:刘瑞林老师,卢杭生老师。中间是学生阿毅(下图)</h3> <h3>  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h3><h3> 曾任西中高中十四班班主任的梁荣发老师与张师母,前来贺州参加高中十四班的师生聚会,并在此留影。(下图)</h3> <h3>  百日师恩终一情,师生情义记在心。</h3><h3></h3><h3> 这是当年幼儿园的王友珍老师,年逾八旬,仍旧精神矍铄,神彩奕奕!</h3>(下图) <h3><font color="#010101">今夜一月多星奉,明日一片柳成荫。这是当年幼儿园的林翠芳老师。轻问,老师您在那方土地可安好?(下图)</font></h3> <h3>  走过了凡尘岁月,不过是淡然最美;看尽了人世繁华,不过是平淡最真。过往的岁月因为感动,之所以有真情,是因为今生同学在一起。<br>左起:阿鹤.阿卓.振明.于剑.阿琳.小琼.阿舒<br>(下图)</h3> <h3>  岁月,两个字,写起来简单,听起来悠远。岁月,花开姹紫嫣红,花落有润地无声。愿我们女同学,依然保持一颗纯真的心,让岁月缓缓流淌,让时光如梦恬静,愿我们青春不老!<br>前左起:阿兰.阿鹤.阿潘.阿芳.建芳;<br>后左起:少萍.阿卓.永秋.玉珍.云英.定英。<br>(下图)</h3> <h3>  退休生活,有着繁华过后的内敛,安之若素的淡定。于人间烟火中寻找田野,于柴米油盐中安放人生。高中十四班师生欢聚一堂。(下图)</h3> <h3>  是否,我们看到了他们青春时的美好年少?</h3><h3> 是否,我们看到了定格曾经的美好上演今朝?</h3><h3> 不错,这就是高中第十一班的同学男神们!</h3><h3> 这里有立功的军人,这里有管理的精英,这里有曾经的学霸,他们书写着人生的无悔!</h3><h3>左起:振明.桂伦.小雄.国高。(下图)</h3> <h3><font color="#010101">  人和人之间相遇靠缘份,心与心相知靠真诚。人生若有二三好朋友,无话不谈,可谓幸运。站中间的桂平同学,为人侠肝义胆,不欺弱恃强,许多得到过他帮助的朋友,记住了他。(下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彼岸的守望,是此岸的感动。虽然岁月过去了那么久,同学感情总在心中。<br></font>左起:阿芳.福友.启练.锡阳.阿卓。(下图)</h3> <h3>岁月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繁花落尽与君老。<br>左起:阿芳.阿兵.阿卓.阿萍.阿琳。</h3> <h3>  让我们穿越时光回到青葱时代,岁月虽然能够改变我们的容颜,不能改变的是我们依旧年轻的心!仔细看看,是不是没啥改变呢?<br>左起:建清.国高.小雄(下图)</h3> <h3>有缘相识,有幸相知。如果说世界上有一种情义,像百合花一样纯洁美丽,那就是同学之间的情义。左起:阿荣.阿鹤.阿兵。(下图)</h3> <h3>  人生如旅程,只有走过一程又一程,才会领略生命的完整。初中六排的同学在宜山懈逅。<br>后左起:阿兵.汉清;<br>前左起:东衡.国宁.福友。(下图)</h3> <h3>青春写满了回忆,岁月洗净了不舍;我们是初中同桌,啥时想起都是小确幸。左起:阿秀.阿兵(下图)</h3> <h3>  人活着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心情。无论失去什么,也不要失去年轻的心。时光老去了记忆,岁月沧桑了容颜,唯有这年轻的心,一刻也不曾舍弃青春的岁月。<br>后左起:阿娥.阿兵;<br>前左起:阿舒.阿卓.阿端.育民;(下图)</h3> <h3>  虽然岁月慢慢老去,你会发现,童心未泯,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这是发小们在柳州相遇。<br>后排左起:桂伦.小雄;<br>前排左起:阿兵.阿芳.阿卓;(下图)</h3> <h3>  光阴路上,总会有些人,让你难忘;总会有些事,厚重了时光。<br>  照片里的男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同学很仗义。不管是回到故土、还是旅游他乡,遇到他们,总会感受到他们的古道热肠。<br>(下图)</h3> <h3>九班的同学:<br>  当你珍惜自己的过去,满意自己的现在,乐观自己的未来时,你们就站在了生活的最高处。现在你们站在了绚烂的黄昏下,拥有了一份从容的洒脱,打动了我们!(下图)</h3> <h3><font color="#010101"> 简单、干净、天真、自然,是不是就说的你们呀?从你们身上仿佛看到一种返璞归真的魅力。(下图)</font></h3> <h3>  有一种感情,虽不再浓烈,却一直存在;</h3><h3> 有一种感情,像大海宽容,像白云轻松;</h3><h3> 同学在一起,真的,我们相处起来很轻松。</h3><h3>(下图)</h3> <h3>  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在旷野里呼吸清新空气,感受人情冷暖,淌过时光滑滑细流。<br>  这里四位女同学享受生活的境界,真让人过目不忘。当她们这种气息优雅,品格高洁的状态呈现出来时,我们相信一定是她们内心的真实体现。<br>左起:阿元.建芳.玉珍.小琼。(下图)</h3> <h3>  淡看流年烟火,细品岁月静好。岁月匆匆,高中十三班的光阴,留下了一份只如初见,美好了一份婉约心情。左起:阿兵.阿瑛(下图)</h3> <h3> 一片叶子落在哪里都是归属;一朵花开到哪里都要芬芳。学校毕业后,同学各自天涯,不知不觉中,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春夏秋冬。如今我们又在南宁相遇,这种缘份,是生命中最美丽的印记。(下图)</h3> <h3>  你们经过岁月的洗礼,如今多了一份简单岁月中的纯朴,沧桑后的成熟,荣辱不惊的坦然。读书时,高中七班和八班在隔壁挨得近,彼此更像姊妹兄弟,这不,班级聚会都选择在一起。<br><h3>  今天,当你们欢聚一堂时,有没有一番滋味涌心头?有没有一种思念无止休?有没有一句话没说出口?人海茫茫,你们能碰到一起,这就是前世五百次回眸,今生方能一次擦肩而过,一定要珍惜!(下图)<br> </h3></h3> <h3>  从夏花烂漫走到秋叶静美,已然经过几多炎热,几多风雨。我们一路追风,忘记了时光匆匆,却拥有了时间的从容。终于我们在漓江边相聚,再叙四十年同窗友情。这悠远而绵长的友谊,再也不想忽视它了。(下图)</h3> <h3> 同学,日子过得怎么样?青山依旧,碧水成河。指间太宽,岁月太瘦。日子在岁月的轮回中逐渐厚重。<br>  愿苍天眷顾我们每一天,就像飞去远方的鸿雁,记得回家的路,拥有可以见面的老朋友,就像今天这样。(下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6—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善待所有的交集,因为遇见总是美好。释然所有的过往,因为过往不能回头。看淡所有的失去,因为失去总是伤心。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通过回放我们成长的过往,从中看到了我们记忆深处的东西,我已分不清是在感受同学,还是在感受我们自己的命运。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革"时代,它给我们所带来的教育缺失,几乎是致命的。记得有哪位哲人说过,这个世界只有一件事,你错过一时就是错过了一世,那就是读书。 “文革”和“知青”的过往经历,使我们这一代人饱受磨难,没能得到很好的教育,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还有同学因为是知青,他们付出了更沉重的代价。下乡,让他们手中的笔变成了锄头;下乡,让他们的教室环境变成了田地。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彻底地打破了他们的人生蓝图。</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但是,我们是与共和国水乳交融的一代人,每个人从诞生那天起,命运就和这个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长岁月中的革命理想教育、上山下乡的风雨磨砺,岁月使我们确立了坚定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观,我们虽然遭遇了许多磨难,但是,我们仍深深地爱着这个国家! </font></h3> <h3>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曾经经历的点点滴滴,欢笑与泪水,苦涩与甜蜜,都已过去。那些美好和哀伤让我们轻轻地放在身后,与明天来个约定,用微笑和坚强面对以后所有的日子。<br>  我们把前半生交给了社会,让我们把后半生留给自己。给自己一份对未来的坚持,坚持对生活的热情,坚持对生命的信心。<br> 未来的人生不是日落夕阳,她就像喷薄的朝霞,照遍大地!<br>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一路走来,感谢老师对我们的诲而谆谆,因为他们的玉壶冰心,我们才能插上飞翔的翅膀,衷心地谢谢您,我们的老师!<br>  这就是我们在平桂成长的故事,作为同一时代的平桂儿女,故事中你看见自己了吗?<br>  面对平桂儿女那曾经火热的青春,寒冷中的温暖,艰苦中的收获,岁月中的感动,你的心灵感受到了吗?</h3><h3> 让我们记住共同度过的同窗时光,记住那些温暖的片段。因为,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不是那些伤,不是那些苦,也不是那些曾经的痛,原来它是曾经陪伴我们一起经历的故事,它是那些陪伴我们走过自己青春岁月的人。所以,在这里我要感谢你们,我的同学!感谢你们的陪伴,感恩我们在平桂共同成长的青春岁月!</h3><h3> 我是幸运的,来到这个世界,我有缘与你们成为同学,就像大自然中一滴不起眼的小水珠,我幸运地汇入到这一代人的洪流中,这股洪流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是那么的正能量。它不论遇到多么大的阻碍,碰到多么大的困难,都坚定不移的勇往直前!我虽然像一滴水珠一样渺小,放在手心里,它很快就会蒸发掉,但我融入了同学们的大海中,与汹涌的海浪沸腾起来,呼啸着向前奔涌。我为自己与你们曾经是同学而自豪,为荣幸地成为这个大海中的一滴水珠而荣耀!</h3><h3>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从未有过的变动时代,走过了没人走过的路程,有得也有失,我们身上记载着时代的变迁,盛满了岁月的沧桑,但那毕竟是历史,不必再有遗憾和抱怨,让我们从岁月中走出来,跟着时代前行,享受新的人生,我们相信,夕阳下的晚霞会更加美好灿烂!</h3><h3> ......哦,树上的绿叶被夏风吹拂得轻轻摇摆,时间过得真快呀,转眼就到了六月的初夏季节,我不禁想起了平桂故乡。</h3><h3> 那些年若到了这个季节,平桂局机关的拉机山上,总会盛开那星星点点的杜鹃花, 还会有小孩上山来采摘。现过去这么多年了,不知拉机山上的杜鹃花还在开放吗?山上还会有人光顾赏花吗?</h3><h3> 真想回去看看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