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不言 ---西子解读林徽因

大米小米

<h3>本文转自网络,作者西子</h3> <h3>  芳华不言</h3><div><br></div><div>   ---西子解读林徽因</div><div><br></div><div> 作者:西子</div><div><br></div><div>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一代才女林徽因,只在这世间匆匆行走了51年,真的是一个美丽的遗憾!如果林徽因能像杨绛老师一样长寿的话,那么她会为我们留下多少芬芳倾世的作品……</div><div>  虽然林徽因的生命并不长,但是她在有生的生命里却活得那么精彩。她虽然学习的是建筑和美术专业,但是她的诗歌和散文却唯美得令人叫绝,难以企及。</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她风华绝代、羞退春红的才华,赢得了三位优秀的男子: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真心青睐,甚至为她付出了一生的等待,付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是怎样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优秀女子呢?</div><div>  1920年4月随同父亲游历伦敦的林徽因,身着一件深色的风衣,双手自然地搭在了身后的栏杆上,美丽的帽子落下的光影虽然有些遮住了她的眼睛,但她看起来却是如此的安静和单纯。她清纯的少女姿态和她身后的树影一样,简单清秀、不落俗尘。</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16岁的林徽因,出落得如此端庄温雅,谁看了会不喜欢不爱呢?她一只白皙的手伏在父亲的肩膀这张相片,就像一只温柔的小鸟伏在爸爸的肩头,父亲的苍老和她初绽的青春形成了鲜明的岁月的对比。</div><div>  林徽因写小说,也写散文和诗歌,三种题材驾驭得娴熟有度,不禁让人暗暗羡慕她出众的才华。或许双子座的女人天生就有着无比丰富的艺术细胞,天生就潜在着诗人的气质。那忽然乍现的灵感,总是垂青着这个冰心玉洁的女子。她撰写的作品里,一定深藏着她不肯对人倾吐的喜乐哀伤。一个女人究竟活得快不快乐,幸不幸福,有时候只有她的灵魂瞬间迸发出的文字才能懂得和知己。</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林徽因,一个温婉若梅的女子,她在她的散文里这样写梅花:梅花最怕开,开了便没话了。</div><div>  是呀,这个世界上好多东西就怕开,开了就沉默了、消散了、不见了。恰如可望不可即的爱情。爱情还是花骨朵的时候那么纯洁羞涩,我们盼着它早早地开,感觉开了才美好,于是整天给这朵花殷勤地浇灌呵护。这朵花就幽幽地半开了,隐隐约约绽放的花瓣里透出蚀骨的香味,那是一种诱惑了灵魂的味道。有的人心急,就想尽一切办法让它开放得更彻底,殊不知爱情之花一旦盛开,时光也就夺走了她美丽的神秘感,结局也在此刻尘埃落定了。</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爱情就是你没有遇到的时候渴望遇到它,你拥有它的时候却又被它百般折磨,你不小心失去它又变得无比怅然和失落,恨自己为什么让那些美丽从掌心溜走。在冬夜里闻着一枝梅花的香,烤着炉火的时候,心底却不禁升起淡淡的凄清,那是一种花香也温存不了的深深的凄清,那是一种炉火也温暖不了的寂寂的惆怅。那不可说出的感觉,只有经历过的人懂,只有爱过又失去过的人懂。</div><div>  徐志摩为了赶上林徽因晚上在北京协和小礼堂,向外宾作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演,于1931年11月19日,迫不及待地搭乘飞机飞往北平,因大雾影响,在济南上空不幸撞山,机毁人亡。</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这个残酷、不可置信的消息一经传来,林徽因顿时惊呆愕然,心如刺痛,好久都无法从那种哀痛中走出,哽咽的泪水从心里流到悼念的笔尖。人生许多事情就是来得这样的突然和不可预料,就像失去徐志摩的不幸,来得那么的突兀,让人毫无准备。林微因多么不希望上帝将死亡的帷幕为才华横溢的志摩落下,她真心地希望志摩还活着,认真地写诗,像个真纯的孩子一样执着地淋着雨,等待雨后忽现的彩虹……</div><div>  其实这一切徐志摩也许早有预感吧。他在之前离开林徽因北平的家时,就在告别的字条上这样写到:定明早六时飞行,此去存亡不卜……这样的留言曾一度让林微因惴惴不安,为徐志摩担心,但最后还是出现了最残酷的一幕。</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时间慢慢将一个死亡的诗人和一个存世的诗人拉开,这样的诀别将是永远。林徽因是拒绝这样的告别的,但也只能忍心承认并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林徽因在徐志摩离世几年后依旧给他写悼文,足见徐志摩在她心底的重要位置,也许这悼文里有着她的一份歉疚和一份无法释解的牵念。</div><div>  林徽因在认识徐志摩10年之后在追忆的文字里这样称呼:志摩,我的朋友。这以后许多思念你的日子,怕要全是昏暗的苦楚……</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是呀,一个男人一旦在一个女人心底烙下了深刻的印痕,怎么可以轻易抹掉呢?更何况徐志摩是一个有着无比崇高的诗意信仰的男子。他待人和善、温存、平和、体贴,他曾为与林徽因擦出了爱情的火花,而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他无数次用诗人的浪漫之笔写出内心炙热的情感,他渴望林徽因能够接纳他的情感,做他诗中和生活中的爱人,他宁愿为她燃烧成灰烬……是啊,最终他的身体真的为她燃烧成了灰烬,仿佛应验了他的渴望一样,可是这也成了林徽因一辈子的痛点,毕竟徐志摩的死是和林徽因有关,这也是陆小曼一生的纠结,一生的怨责。</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林徽因是理智的,这样的理智甚至超出了她的年龄。或许她并不希望自己成为破坏徐志摩婚姻的第三者,或许她更期待一个笃定宽厚的肩膀让自己凭靠一生。当年林徽因与徐志摩不辞而别,这样的决定也是她反复斟酌后做出的决定。这个决定让徐志摩伤心欲绝,心如断墙上刚入秋的藤萝,在向晚的艳阳下明艳地低泣、消沉,同时这个决定也促成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姻。虽然婚礼上的林徽因看上去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酒窝里带着甜蜜的醉意,但是我相信她的心里,的确住过为诗虔诚到痴和傻的徐志摩,只是那样的往事只能深埋,让它们永远寂静在心底。</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或许有一天这颗在心角哑寂的尘埃,会被一阵追忆的风无意间惊扰,从那个寂静的世界里忽然跳出,牵痛了林徽因的神经,冲出了她的心房。但她只能将这奔涌的心绪迸发到幽幽的笔尖,在午夜的白纸上,滴落下那些不敢在众人面前滴落的、深念故人的泪痕。在那如野马般驰骋的文字里,把不敢连缀在一起的故事重新颤抖地连缀,而那些心底的泣诉和滚沸的血流,却永远无法达意……</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