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小人书摊

故道寻踪

<p>  这些小人书天地间还存几本?它们散落何处?是不是在历史的风尘中都湮灭了?我愿穿过遥远而浩渺的时空,坐在小人书摊前,试图重温一回少年岁月的旧梦。</p><p> 一摘自《读书日》张稚庐 </p><p> </p><p> </p><p><br></p><p> 现在再难看到大街上摆小人书摊的了,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古城巴陵较繁华的地方都有小人书摊,那里是孩子们的乐园。还清晰地记得,吊桥小学门前那位摆书摊的老人,老人身着长袍马褂,长须过胸,安祥地坐在小书摊前,一块深蓝色的布铺在地上,小人书一排一排整齐地摆放在上面,小人书封面都是用桐油油过的,所以结实耐看。书旁还摆放着出售的一些小古董,诸如古钱币,玉镯,鼻烟盒,小香炉等古玩。</p><p> </p><p><br></p><p>老人在这里摆书摆已经有多年了,谁也不知道老人有多大年纪和姓氏,听人说老人糸前清秀才,诗书颇有造诣,年青时也曾满腹经纶名重一方。</p><p> </p><p><br></p><p>使我产生浓厚兴趣的是老人那些绘图、绣象的小人书,诸如《水浒传》、《三 国》、《三侠》、《七侠》、《小五义》、《西游记》之类,一分钱可以看上两本。老人对看书的小朋友从不开口要钱,看完书的小朋友都自觉地把纸币放到老人面前的铁盒子里。</p><p> </p><p><br></p><p>有时候小朋友看书看忘了形,口袋里没有那么多钱,看着胀红着脸的小书迷,老人便笑笑摆摆手:“下次有了钱再给。”每每到了下一次,老人早已把这事给忘记了。</p><p><br></p> <p>  </p><p>有一次我在上学途中不经意间脚下碰着一件软绵绵的东西,捡起来一看,是一个古色古香的挺别致的小布钱包,上面还吊着一个漂亮的小玉坠,我也没有细看里面的东西,进教室就交给了班主任老师,尔后也就把这事给忘了,那个年代学生不论拾到什么东西都会自觉地交给老师,谁也不会把这当一会事。</p><p> </p><p><br></p><p> 逢到周末,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坐在老爷的书摊前,边看书,边听老人唠叨,倘老人心情特别好,就会吧哒着那根长长的旱烟枪给我们讲前清轶事,巴陵掌故,志怪传奇,从老人咀里流敞出来的那些美妙的志怪传说,民间逸闻,只要认真记录下来一定是不可多得的好故事和史料,可惜 那时候年纪太小,很多精彩的讲述都已忘却了。</p><p><br></p> <p>  </p><p>不知什么时候老人不见了,熟悉的小人书摊也不复存在。直到有一天上阅读课时,班主任老师搬进来一个大纸箱,打开纸箱盖,里面是码得整整齐齐的小人书。这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有着淡淡的桐油味的小人书,还有那些一直陪伴着老人的古钱币玉器等古玩,更令我惊讶的是,我交给老师的那糸着小玉坠的钱包也在那些古玩之中,老师特意告诉我,这钱包是老爷的心爱之物,是他当京官的父亲留给他的,是京城王爷所赐,我明白了为什么老爷后来对我特别好。</p><p><br></p><p> 老师说:“小人书摊的老爷过世了,老爷没有亲人,老人在世时一直是学校给予住宿和生活上的照顾,所以老人把这些小人书留给了我们,玉器古玩也让学校代他交给政府。”来,让我们一起为老爷爷默哀!我们都站了起来,教室里一阵长时间的沉默,谁也没有说话,那一堂课是我记忆中上得最安静的一堂课。</p><p><br></p><p> 后记:参加工作后七十年代末,大街上还有小人书摊,九十年代后书店里曾经出现过精装的小人书(连环画)套装,互联网的到来,小人书是不是已成为了历史?</p><p><br></p><p> 原载岳阳晚报图片来自百度</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