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俗话说“纸包不住火”,但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庙前镇有个千年古村芷溪村,逢每年的农历新年都会上演“纸包火游花灯”的奇迹。</h3> <h3>芷溪村的“游花灯、走四方”活动从正月初一开始,除了初五和初八不游外,一直游到正月十五才告结束。是一项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厚的传统民俗活动。</h3> <h3>据传,芷溪花灯源于清代,芷溪人杨燕山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任职苏州,娶苏州女子吴二姑为妻,晚年回芷溪定居。因吴二姑思乡心切,尤其怀念美艳绝伦的苏州花灯。为慰二姑乡思,特派人前往苏州学习,将花灯制作技艺传入芷溪,形成当地特有的“芷溪花灯”民俗活动。</h3> <h3>300年来,代代传承,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h3> <h3>芷溪花灯以宫灯为主灯,每盏花灯由99个各式各样的小花灯组合而成,重约27斤,直径2.2尺,高约4尺。</h3> <h3>凤凰灯</h3> <h3>花灯以竹篾为骨架, 上半部外围由六盏鳌鱼灯,(“龙生九子,鳌占头”。古代读书人希望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独占鳌头。)六盏凤凰灯,六盏小宫灯构成;下半部以六角宫灯为主,配置莲花灯、牡丹灯等。内里又分上下两层走马灯,走马灯上绘有亭榭楼台戏文典故,花鸟鱼虫木偶佳人。</h3> <h3>上下两层的走马灯</h3> <h3>大花灯内每盏小灯中间用特制玻璃杯盛装蒸过的棕榈油和灯芯点灯,呈现“纸做灯、油点灯、纸包火”的特色。在芷溪方言里“灯”和“丁”同音,游花灯的活动寄托了人们对兴丁旺族的企盼。</h3> <h3>当地把主办花灯活动称为“出案”,由村中的黄、杨、邱、华四姓按年轮流做东,八年一循环。</h3> <h3>夜幕降临,随着苏州锣鼓的响起,一个个通明透亮的大花灯从古老的大宅门里出来,在古村青砖乌瓦的大街小巷游走,近百个花灯队伍排成长龙,活动现场一片花团锦簇,火树银花,美轮美奂。</h3> <h3>每一支花灯队伍出游大约需要20多人共同配合而成。队伍前面是金童玉女提着一对大宫灯,写着出灯人家的姓和堂号,让人一看就知道今年是哪家出的花灯。</h3> <h3>然后是热闹的锣鼓队和十番乐队;接着就是花灯,擎花灯的个个精神抖擞,走着碎步,使花灯稳定地行进;其他人簇拥在花灯前后左右跟进护卫,队伍最后一人提着一篮备用的琉璃灯。</h3> <h3>花灯备用的琉璃灯。</h3> <h3>一人高的花灯想要游完全程其实并不容易,擎灯笼靠的是手上的劲道,所以擎灯笼的个个都是壮汉,半蹲马步重心放低才能把灯擎得四平八稳。擎一段换一个人,他们每人肩上都搭着一条湿毛巾,一是擦汗,二是一旦花灯意外起火,将湿毛巾盖过去可灭火。</h3> <h3>队伍的前面还有两名壮汉手牵草席,防止风力把花灯火苗吹灭。 </h3> <h3>从初一至初七游花灯的活动称为“游庵庙”,花灯只游到村里的庵庙中,敬奉芷溪花灯四方路沿途的公王——安民庵的洪福公王和水尾庵的天后圣母;初九开始为“游四方”,按旧规要游遍全村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宗祠祖屋。</h3> <h3>洪福公王是芷溪影响最大、最深的本土保护神。据说他多次显灵,除恶扬善,绥靖安民;他行走如飞,法术无边,手持利剑,脚踏龟蛇,甚是威武。</h3> <h3><font color="#010101">出游花灯有序地在安民庵的洪福公王前一一叩拜。</font></h3> <h3>花灯经行路上,近百“座”花灯在夜幕的映衬下,烛火通明,流光溢彩,村庄欢腾,万人空巷,共庆盛世佳节。</h3> <h3>“游四方”过后,花灯顺利返回各自家中。</h3> <h3>主人把琉璃杯从小花灯内取出,留一盏在灯内,将琉璃杯移到各个房间继续点,表示“添丁”。此时十番乐曲悠扬,主人早已备好丰盛的酒菜,一时间,觥筹交错,满堂笙歌,猜拳行令,喜气洋洋。 </h3> <h3>芷溪花灯作为一项节庆民俗活动,继承与弘扬了优秀传统客家民俗文化,增添年味。</h3> <h3>代表着芷溪老百姓对于五谷丰登、平安幸福、人丁兴旺的美好祝愿。</h3> <h3>这是原生态的璀璨,是一项能让人记得住乡愁的民俗活动。</h3> <h3>作者简介:罗利光,网名阿山,毕业于汕头大学美术系,广东梅州市丰顺县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大众摄影》2007年度十佳摄影师,《车坛影协》摄影网管理员,梅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梅县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学美术高级教师,长期致力于民俗、客家题材的研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