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934年,省三堂(沁后小学)创办人、首任校长蔡长光的妻子黄三八嫂主持在过山自然村建造万兴堂;通面宽28米,通进深26.14米,建筑占地面积848平方米。坐北朝南,以大砖埕为中心,前为三间厢悬山顶砖木结构大门楼和围墙,后为七间厢悬山顶砖木结构,左、右各为下间拖加龙虎楼三间厢(歇山顶砖木结构)。外墙,全用花岗石岩磨光条石砌基,红砖包墙,使用日本产红狮牌水泥,十分牢固。清宣统二年(1910)创办的公立省三堂(小学),意为“吾日三省吾身”,开村里国民基础教育之先声。</p><p>1927年丈夫蔡长光去世以后,黄三八嫂(1862——1946)统管家业。1943年10月,万兴堂筹款支援中共组织以后;4个儿子分家,生意逐渐走下坡路直至收盘。只有蔡传宸房长袖善舞,土改时评为工商业成份;其余的3房一年不如一年,均评为中农成份。</p><p>2008年8月3日,莆田市政府莆政综【2008】128号文批复莆田市规划局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同意涵江区梧塘镇沁后过山76号蔡氏万兴堂宅等22处建筑列为莆田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2009年,万兴堂登记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2013年8月,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厅联合公布福建省第一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共136处。其中,包括万兴堂。</p><p>万兴堂的历史意义,主要有三点。</p><p>(一)万兴堂,是兴化“建烟”与桂圆世家的历史见证。</p><p>万兴堂的先祖,明万历时由同安传入烟草,经过3代人的奋斗,约在清顺治与康熙年间兴家立业。万兴堂的命名,蕴含着以上的纪念意义。嘉庆时始创蔡氏烟行,在浙江永康等地生产与销售“建烟”,道光元年(1821)以后万兴烟行一直闻名于浙江省永康县、丽水地区与福建省浦城县、江西省广丰县等地。</p><p>太平军兴(1851—1864)以后,沁后等地的莆田商人继而兴盛而填补了黄石商人遭受战损而撤退所留下的空白;逐渐誉满江、浙等地。其中万兴堂的先祖,开始兼营桂圆、元红业;与全村各户皆商、走向全国,融入“无兴不成镇”的商潮之中。</p><p>1925年至1926年,占地1.5亩建设沁后小学新址,万兴堂共捐银圆数千元。1942年春,沁后小学扩建,用地3亩,万兴堂踊跃捐资。</p><p><br></p><p>楼上大厅,设公妈龛与历代祖先的神主牌。大厅上,挂着“三琯颐年”匾额;是晚清进士、翰林张琴在1942年所题,庆祝黄三八嫂八十寿辰。这,是莆阳名人对万兴堂先祖的褒扬。2008年10月,莆田市社科联秘书长林宗贵认为:保护优秀近现代建筑,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p><p>(二)万兴堂的建筑,中西合璧。</p><p>万兴堂,为中西合璧一进院式。主楼正立面采用西式砖柱连拱洞式结构,两层各有红砖砌筑的七个拱门。其顶端,把檐口完全封住。故,从地面上看不见屋顶。一层拱宽3.2米、高4米。楼上的拱孔下部外沿加筑一层水泥捃护栏,栏杆用绿瓷斗或水泥花格。正房两边之墙与偏房墙壁之间,各设一精巧小门、楼梯道(2米多宽)与楼梯。两层的拱门墙与房屋之间,均留2米的廊道。因此,楼梯道的廊道前2个拱孔的宽度,只有其他5个拱孔的一半。而且,在这两个小拱孔的拱顶各雕成长方形灰泥匾框,分题:壶山叠翠、沁水回澜。屋面雨水从隐蔽于拱柱中之4条导引管道下排,底下的出水口为瓷塑的张口鲤鱼,再泄在院内砖埕的明沟中。主楼廊道的前墙、梁架和门窗建构,与传统建筑一样;但,廊壁上加贴进口的彩瓷。</p><p>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徐学仕所曰:万兴堂,“反映出当时的蔡氏族人就已外出打拼创业,并把外来的文化气息带回了家的历史事实。”</p><p>2008年10月,莆田市规划局总工程师指出:莆田市的优秀近现代建筑,是体现历史文化发展的生动载体,不可再生;各级政府必须加强保护。</p><p>(三)万兴堂在从事工商业期间,客观上对闽浙抗日、对闽中的中共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p><p>其后裔的佼佼者,是蔡传宇房的两人——汝榕(1934——2017),大型一类企业的沈阳市物质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级经济师,享受副局级待遇。1994年被国内贸易部选为全国国内贸易优秀企业家,获得金星奖。汝舜(1942—2020),中共党员,技术6级,以副师级待遇安置在沈阳市军休所。</p><p>2008年10月,莆田市文物保护专家柯凤梅认为:莆田市的优秀近现代建筑,是城市建筑文化的宝贵财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p><p><br></p> <p> 如今的万兴堂宅,海拔高程29米。前为农田,60米外为过山溪。后,为果地;200米外为村路。左为农田,其间穿插民居。右20米外为农田,部分民居。全部两层共有房子70间。</p><p>万兴堂后裔数百人,现在分居在:加拿大、西班牙与香港,辽宁省沈阳市,上海市,浙江省杭州、金华与兰谿,广东省,湖南省湘乡,省内的厦门、泉州、福州与市内的涵江、城关等地。</p><p>(二)利用规划。</p><p>比如作为莆田学院的校史展览馆等;或是作为沁后革命老区展览基地。</p><p>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共莆田县委确认沁后村为革命老区。其依据,不仅包括省三小学(沁后小学)交通站旧址的“革命遗址”,还包括如下的革命事迹——</p><p>1930年12月26日,外坑红军在新县芦尾乡失败。27日清晨,中共福建省委巡视员、莆属特委书记邓子恢决定暂时撤离外坑乡。黄昏以后,经泗洋乡往白沙的东度老区转移。“至29日才到达王纪修家,然后由王派8名红军战士护送邓子恢等人到沁后村省三小学党的地下交通站。邓子恢在该校召开特委扩大会议,决定撤销红第二支队,张威等4位军事干部仍回闽西苏区,莆田工作由王于洁、蒋声、谢刚负责。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为保证省委巡视员的安全,王于洁等力劝邓子恢暂离莆田。于是,邓由地下交通员护送,经江口去福州,转赴闽东巡视工作。”据陈英、王纪修回忆:外坑失败后,邓子恢由广业来到沁后小学居住。1960年5月20日,邓子恢(国务院副总理)来信回忆:我1930年10月间到莆田工作,1931年1月间离开莆田、福清到福州。王于洁,后任中共闽中特委书记,1937年6月23日牺牲。邓子恢,是闽中特委领导中、在解放以后任职最高的负责人。</p><p>1932年4月30日至5月9日,中共莆田县委进行全县总动员,庆祝红军攻克漳州;“筹款准备在广业、常太重建游击队和根据地。革命互济会县总领导人蔡文焕主动献策,对自己搞了假绑票,向其家庭索取赎金3000元支援武装建设。”蔡文焕(1910—1947),历任中国革命互济会莆田临时县总主任(1932.10—1933.10)、莆田中心县总主任(1933.10—1934.4)。随后,蔡文焕在上海正风文学院肆业回莆,历任中共莆田县委委员(1938.1—1938.6)、莆田中心县委委员(1938.8—1939.7)、闽南特委委员(1939.7—1943.2)。</p><p>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的12月,蔡拱北在涵江主持成立时事研究会,出版《时论》旬刊;发动民众,呼吁抗战。1938年,蔡文焕建议改为《抗敌知识》;并写稿与向国内名人约稿。后,改名《永生》。6月,改为《总动员》三日刊;蔡金耀出任社长。4个刊物,近一年间共出10多期。《中共闽中地方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26页,指出:“在莆田,最引人注目的抗日救亡活动,是创办抗日刊物和农会工作。”“时事研究会主办以上四种刊物的曲折过程,反映了闽中党组织为民族利益和国家前途鼓动民众奋起救亡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些刊物,主要在莆田、仙游、泉州、福州等地发行,对闽中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蔡拱北(1912—1969),官至泉州师范学校副校长。蔡金耀(1913—2010),官至莆田市政协特邀委员、莆田八中副校长。</p><p>1943年9月上旬,中共闽南特委书记黄国璋等人奉命筹款。黄国璋等人指挥,在“海上、陆地两次筹款近50万元。”海上,即:据蔡先镳报告伪军陈其华部一艘轮船1943年10月从厦门载货返航乌丘岛,闽南特委海上游击队第二中队遂在鸬鹚岛截击后予以变卖。陆地,即据沁后蔡氏的线报,闽南特委游击队深夜进入沁后村万兴堂住宅内筹款。两次行动,及时缓解了省委机关南迁而“没有经费”这一“最大的威胁”。经济问题解决以后,闽南特委领导人黄国璋、蔡文焕等人陪同省委书记曾镜冰在仙游县与永泰县交界的青溪一带实地考察,选择省委机关迁来后的驻地。《中共闽中地方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81页,高度评价曰:“省委机关南移,既能加强闽中地区抗日反顽斗争的领导,又可以减轻闽北基本地区的军事压力;而立足闽中后,又可以把斗争尽快地向周围辐射,逐步打通同闽北、闽东、闽西北以及闽浙边等地区的联系,利于开创抗日反顽斗争的新局面。”</p><p>沁后人蔡文焕,任中共闽南特委副书记(1943.2—1945.6)。1945年6月,蔡文焕等10人在泉州晋江县科任村被捕,后1人病逝。7月,9人押至莆田;其中5名被活埋、1名叛变。一个月后,剩余的3人“转解福清监禁。至1947年春,蔡(文焕)陈(光明)两人亦被地方当局杀害。” </p><p>1949年初,闽中人民游击队司令部在沁后山边、官厝和十二湾建立情报传递站和军用物资转运站。 </p><p>沁后村蔡金堂(1928—1957),海军探照兵营级干部,在上海牺牲,烈士。</p><p><br></p> <p> 万兴堂的渊源也是莆仙人在外闯荡的真实写照,清道光年间蔡氏族人蔡文士就到浙江永康、武义一带开设万兴商号,其后人蔡金堂继承祖业,经营有方,致富后于民国23年(1934)选择在家乡沁后村过山自然村建造一座五间厢双层楼,大厝建在山垅上,坐北朝南,它的结构形式。</p> 名人作家作品 名人雕刻作品 壸山馨翠 <p>涵江沁后村存百年红砖大厝:蔡氏万兴堂宅</p><p> 来源:有“小上海”之称的涵江为千年古镇,历史悠远。上世纪初,许多商人发家盖起了红砖大厝。涵江区梧塘镇沁后村,找到陈先生描述的红砖厝——蔡氏万兴堂宅。眼前这座中西合璧的大宅为双层左右护厝结构,主建筑下层修建着西式风格的石拱。内部大多为木质结构,横梁上还可看出部分雕刻。</p><p> 这座大厝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当时修盖时,瓷砖泥土等都是由国外进口而来的,每块红砖大约有5斤重,十分牢固,所以百年来房屋结构还比较完好。整座大宅有将近60个房间,为市优秀近现代建筑。</p><p> 大厝的横梁上原本有精美繁复的雕刻,墙壁上有名家的字画,堪称豪宅,现在都只能成为回忆。和其它大宅不同的是,这座蔡氏大厝的大门十分独特。大门也是双层结构,两边也有护厝,都可以当作小户人家的住所。而最让可惜的便是石拱墙上损坏的排水鲤鱼。据了解,修建在底层墙上的鲤鱼,虽然体积不大,但却承载了大宅大部分的排水,十分顺畅,而且做工精美。</p> 二层大厅 花台一角 双层拱门式 鲤鱼排水 万兴全景 <p>2013年被批为省近代优秀建筑</p> 农家绿色果子 <p>过山云潭桥</p> 500年的松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