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行(二)魂牵梦萦的马丘比丘+无敌至尊背包路线

小宁大阳

<h3>2017年的6-8月,我们从哥伦比亚开始,南美五国顺时针走了一圈。前篇"慢船漂过亚马逊"已在美篇发布。本篇从大西洋边的里约开始,沿着一条无敌至尊背包路线,穿过潘塔纳尔湿地"死亡之路",跨越安第斯高原,置身"南美拉萨"拉巴斯和令无数驴友魂牵梦萦的马丘比丘,抵达秘鲁太平洋海岸。</h3> <h3>这是穷游锦囊作者罗汉镜头里的里约。在里约的任何角落,都能见到耸立在云端的基督像。</h3> <h3>作为里约地标性的基督像雕塑(Christ the Redeemer)坐落在国家森林公园中的科科瓦多(Corcovado)山顶。坐地铁到 Largo do Machado 站然后坐地铁公司的公交车到 Cosme Velho搭火车。上山小火车票务公告有60岁以上老人优惠政策,可惜外国人例外。</h3> <h3>眼前的面包山和里约的天空与海水共构成一幅完美的画面。更远方的大西洋呈现在眼前,烟波浩淼。</h3> <h3>与都市和谐共存的热带雨林和山峰是构成&quot;上帝之城&quot;魅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h3> <h3>基督雕像的意义并不只是在于它的历史价值或者建筑的精妙,更多的是给人的震撼与触动。站在基督的视觉俯瞰里约的时候,大概每个人都会明白为什么这里会列入世界七大奇迹。</h3> <h3>塞隆阶梯(Escadaria Selaron)可能是里约在救世基督像之外最多游客到访的景点了(海滩不算)。</h3> <h3>里约也可以说是个关于沙滩的地方,是为喜欢沙滩的人准备的。在"石鱼叉"可以看到整个伊帕内玛海滩的景色,后面坐落着"两兄弟山",景色蔚为壮观。<br /></h3> <h3>阿帕多是伊帕内玛的第一站。在这里你可以进行关于冲浪的第一堂课。</h3> <h3>科帕卡巴纳聚集了比较多的社会底层的人,而依帕内玛则是小资中产者徜徉的沙滩。当地人常常用"这不是我的海滩"的说法来形容某件事不符合自己的口味。</h3> <h3>回到依帕内玛旁的大石头上,吹着海风,想起那段熟悉的波萨诺瓦旋律,正是红遍南美的《依帕内玛的女孩》(The girl from Ipanema)。</h3> <h3>著名的科帕卡巴纳海滩(Copacabana Beach)。</h3> <h3>出于安全考虑,我们没有去实地看贫民窟。在基督山山脚,可以远远地看见贫民窟;在马拉卡纳球场对面也可以看见贫民窟;即使像是圣特雷莎这样比较好的居住区,也紧挨着贫民窟。《上帝之城》正是描述了同名(Cidade de Deus)贫民窟的生活,牵动了全世界的神经。贫民窟的葡语是Favela,,意指"野花"。贫民窟所在地方都是风景秀丽的地方,据说贫民窟里的人们也是有规矩懂情理的,如果能近距离接触应该还是值得的。</h3> <h3>在里约有一个插曲:我们在这家银行换钱后,比较了一下在ATM上取钱的差异,没想到在终止了取钱操作后还是收到了取款的短信。第二天我们去反映陈述,语言不通就用翻译软件。人家毕竟是有声誉的一家银行,最终表态纠正"返还"。次日我们刚抵达伊瓜苏,冲账信息就到了。经验告诉我们:遇事总有解决的办法,处理问题需有理有据;出门在外,翻译App是必须的。</h3> <h3>里约有两个机场。伊瓜苏也有两个机场,一个在巴西,一个在阿根廷。若是不打算去阿根廷,住宿就要注意订在福斯-伊瓜苏。</h3> <h3>伊瓜苏瀑布最精彩的一段是"魔鬼咽喉"。人在栈桥,脚下湍流奔涌,惊心动魄。从未见过如此壮观景象,斗胆探身,完成了零距离的抓拍。</h3> <h3>伊瓜苏瀑布世界第一,伊瓜苏城却很小,夜晚甚至有点冷清。巴西幅员辽阔,除了里约,其它地方看不到多少游人。我们在伊瓜苏住了两天,印象中除了壮观的瀑布景象,只有城际巴士车站了,还有就是GLH酒店斜对面那家名为"福气"的餐馆。这是一家华人开的中餐馆,在国内我们也没有品尝过这般地道的广东茶餐。离开伊瓜苏的那个下午,我们又去了,女主人破例营业,让她的阿哥为我们做了米线,像是家里有人出门一样。</h3> <h3>离开伊瓜苏,潘塔纳尔湿地已在眼前。我们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经博尼图到科伦巴,"象鱼一样游过"博尼图。另一条路是经大坎普、科伦巴,沿着那条著名的铁路一路向西,我们选择了后者。时间许可者还是建议囊括。</h3> <h3>对博尼图感兴趣的看过来。</h3><h3>Bonito是巴西的户外胜地,也被誉为"中西部的加勒比"。葡语中的Bonito意思是"美丽的"。这里有着清澈透明的河。游过Bonito,就是指在这里的河里浮潜。游玩项目多是私人运营且在农场里,须通过旅行社来预订。</h3> <h3>想沿着巴西那条著名铁路旅行的,一起来读这篇文章。<br /></h3><h3>胡子(胡续冬)&nbsp;</h3><h3>2010-02-02 10:28:56</h3><h3>潘塔纳尔(Pantanal)与死亡列车</h3><h3> "死亡列车"(Trem da Morte)曾经是巴西人民勇闯潘塔纳尔的主要方式,说是列车,实际上指的是一条令宅人闻风丧胆、令冒险族血脉喷张的铁路。…广义指的是从圣保罗到圣克鲁斯的全程,狭义特指从科伦巴出境到基哈罗再到圣克鲁斯这段。</h3><h3> 这条铁路之所以"被死亡",是因为它的确衍生了无数现实版的魔幻故事。它建于1950年代,据说当时玻利维亚黄热病大爆发,而该国的医疗卫生又极其落后,无法处理数目惊人的病人和尸体,所以经过协商,两国合力建了这么一条铁路把病人和尸体成批运往医疗卫生手段在南美独占鳌头的巴西,但因为路基铺设得太草率,列车出轨事件时有发生,很多病人直接就变成了尸体。到了1960和1970年代,巴西经济进入狂飙猛进期,身为南美最穷国的玻利维亚出现了偷渡巴西暴潮,很多贫穷的玻利维亚人神勇地突破了各种防线把开往巴西的列车塞得比印度加中国还要挤,最杯具的是,很多成群盘踞在车顶的玻利维亚人常常因为打瞌睡或者在列车驶入巴西境内马腊卡茹山隧道的时候坠车身亡。1980到1990年代,随着玻利维亚成为毒品大国,这条铁路又成了贩毒、打劫和跨国卖淫黄金路线,人称"白粉列车",警察和毒贩时不时在车厢里展开枪战,而不管枪声如何振聋发聩,在肮脏狭窄的过道洗手间里,铁路性工作者们依然在不受任何干扰地和欧美背包客们做着国际小生意。</h3><h3> 这正是我所向往的潘塔纳尔之旅:开得剧慢的火车里,车窗外是扑面而来的怪动物,车窗内是玻利维亚小贩们花样层出不穷的叫卖声和枪声、嘿咻声。但不幸的是,当我正准备赶往圣保罗搭乘"死亡列车"的时候,突然被告知这条问题重重的铁路从1990年代后期起就关闭了从圣保罗到科伦巴的客运,只能跑货车。因此,我始终未能踏上重口味的"死亡列车"去往重口味的潘塔纳尔。</h3><h3> 这些天无意中接到巴西友人线报,说是2009年经巴西总统卢拉亲自试乘的客运专列"潘塔纳尔特快"已经开通了,目前可以从圣保罗一直开到潘塔纳尔中心处的博多克纳,2010年上半年据说"潘塔纳尔特快"可以恢复广义"死亡列车"的全程线路,一直开到玻利维亚。这条新版"死亡列车"路线不仅提上了我今后几年的出游日程,也会令大多数向往南美的驴友垂涎不已,因为它可以升级为一条无敌至尊背包路线:从"死亡列车"的终点圣克鲁斯可以一直坐火车到达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从那里可以租船穿过传说中的的的喀喀湖,到达湖对岸的秘鲁小城普诺,而从普诺出发,又有"印加列车"通往印加帝国的辉煌之都库斯科城,最后,从库斯科城出发,依然是坐火车,可以到达令无数驴友魂牵梦系的马丘比丘。</h3> <h3>丽莎·圣奥宾·德兰 Lisa St Aubin de Teran在《从桑托斯到圣克鲁斯》中有更详尽的火车之旅记叙:</h3><h3>桑托斯是个简陋的海港,拍岸而起的浪花卷起破碎的砂砾,也勾起流连在岸边的人对此地繁华一时的记忆。</h3><h3>今天,桑托斯还是拉丁美洲最大的港口,但是芳华已逝,繁荣不再。圣保罗火车一路迤逦地行经了苍郁的林地,景致之美我前所未见。这里是大西洋雨林最后的栖身之所,95%的雨林现在已遭破坏。铁路沿线开满了盛开的百合花,它们热情地绽放在铁道旁、大树下。树外,少数凸出这雨林天幕的树木都慢慢地从上端开始死亡,苍白的枝干最后会沦为老鹰和秃鹰的栖息地。越过这片林地后,眼前出现的是石头砌成的大排水沟,这是英国人为了不让奔流的雨水造成铁轨积水而建的。我们应该向建造巴西铁路的英国工程师们致敬,没有他们的远见和牺牲,就没有今日这种规模的巴西铁路。</h3><h3><br /></h3> <h3>  Lisa St Aubin de Teran的火车叙事正适合在这条路上的旅行者来读:奥维狄欧和我坐在如同从西部荒野开出来的火车上。奥维狄欧打从孩提时代就在火车上工作,往事历历在目,以前偏僻的车站常传出山猫咬死乘客的意外。从大坎普到科伦巴的列车会在途中的沼泽地暂停,让司炉工和乘客下车去捡树枝作为火车头的燃料。火车上经常出现暴力事件、打架和土匪抢劫。火车行驶在黑夜中,奥维狄欧的回忆也倾泻而出。回忆就像他那张饱经风霜、羊皮纸般的皮肤下的血管,给予他脆弱的身体养分。他拿起天蓝色的酒杯,黄铜色的灯火,将我从深色木头房间带到黄色阳台,我们一直聊到被蚊子赶进房去。</h3><h3>"我有位朋友是这条路线班车的收票员,这大概是40年前的事了。有一次有一个魁梧的牛仔,头戴帽子,脚穿马靴他的块头很大,比我还壮。那位同事要检查他的车票。牛仔脸色一沉,拔出刀子,拿起车票,就往车票一刺,然后用刀尖对着我的同事,连刀带票递给他。我的同事很冷静,拿出手枪,拔出刀上的车票,对着车票开了一枪,再把车票还给牛仔。那时,生命就是一场冒险。"</h3><h3>从米兰达到科伦巴的火车如我预期般老旧。蓝绿色的塑胶椅让人想起飞过此地的鱼狗。车内拥挤不堪,再加上天气炎热,火车一离站,多数乘客就昏昏欲睡。巴西铁路公司的路易兹(Gilmar Ruiz)陪着我来到边境。他是个很好的旅伴,懂得很多与火车相关的事。他告诉我,我走过的那些吱吱作响、摇摇晃晃的铁路,当初英国人兴建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英国工程师是按所建的铁轨长度来计酬的,所以他们故意弄了很多弯道。他还指着1931年完工的萨罗布拉桥(Salobra Bridge)给我看。他告诉我保罗·西蒙(PauloSimoes)唱的《潘特纳尔之路》现在已经成为潘特纳尔省的省歌了。</h3><h3><br /></h3> <h3>读着胡子的文章和 Lisa St Aubin de Teran的火车之旅叙事,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从大坎普开始,我们走在了当年南美最壮观最荒诞的铁路线上。巴西正处在经济危机中,计划复兴的潘塔纳尔铁路旅游观光搁浅。好在记录详实,我们想象力丰富,历史时空和现实场景就这样一路交替,时不时在脑海和眼前出现,因为它的过去和变化增加了厚度,旅行因此更有趣。文字是伟大的,人的想象力有时候真的很重要。旅行需要故事,哪怕它停留在书本上,只是在银幕上,或已经成为历史。</h3> <h3>如今的大坎普依然成为巴西西南部的重要城市,那个拉丁美洲的达拉斯,那个可以买到皮鞭、马靴的牛仔城需要旅行达人去寻觅。米兰达到科伦巴之间的一级公路已经贯通。鳄鱼,许多桥梁,还有巴拉圭河口岸渡船过境的画面已不复存在。</h3> <h3>在巴西境内,潘塔纳尔有三个门户:北部 的库亚巴(Cuiaba)、南缘的南马托格罗索州首府大坎普(Campo Grande)以及西边坐落在巴拉圭河畔的港口城市科伦巴(Corunna)。这个小镇是探索潘塔纳尔湿地的前哨,或者说这里就是潘塔纳尔腹地的一部分。即使跨越边境,玻利维亚也有相当大的一块湿地,地名也是潘塔纳尔。</h3><h3><br /></h3> <h3>科伦巴Hostel Road Riders(公路骑手旅舍)</h3> <h3>初到科伦巴的失望,就象对潘塔纳尔的感觉没了一样。在等待玻利维亚签证的几天里,我们改变了对这个小城的印象。曾经的大陆内港,有股优雅、迷人的风味。在巴拉圭河,一边是渔夫在撒网捕鱼,另一边则是象征富裕的划船俱乐部和户外精品店,摆满了皮滑艇、浆、着装等用品。夕阳下,划船人晚归图是一道日复一日的风景线!这个最不象旅遊城市的边境小鎮,恰好在潘塔納尔湿地的腹地。比起里约伊瓜苏的到此一游,来这里更像是旅行。</h3> <h3>在科伦巴品尝巴西烤肉 Churrasco,更有西部牛仔风味。这家巴西烤肉店39雷亚尔/位,烤肉任吃,不包含酒水。服务生会不断地过来把烤肉端上桌,用锋利的刀切下一片放到盘子里。正如攻略所说,品尝烤肉的小秘密是要选对肉的部位,巴西人最喜欢的部位是牛颈肉(Cupim) 、牛后臀(Picanha)、小牛肉(Baby Beef)和Filet Mignon(牛里脊)等。万万不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须强咽口水,把肚皮留给最美的佳肴。因为好的部位的肉都是放在最后的,这可是秘笈!吃饱了把卡片翻转到红色的一面"No more"(不要了,谢谢),服务生就会停止"骚扰"。</h3> <h3>坐落在巴拉圭河岸的这栋老建筑是玻利维亚驻巴西领事馆。在这里,我们拿到了玻利维亚签证。</h3> <h3>部分背包客会在潘塔纳尔湿地结束巴西之旅,经科伦巴去玻利维亚的基哈罗港Quijarro,和我们一样。当年西蒙就是搭乘所谓的"死亡列车"(Line of Death)到圣克鲁斯,跟今天走的路线一模一样。科伦巴公路骑手旅舍的伙计用他的皮卡送我们出入境,把我们一直送到基哈罗Quijarro火车站,初次见面的玻利维亚人给了我们老年优惠八折火车票。当晚,在玻利维亚歌手的音乐声中,我们搭乘"超级列车"前往玻利维亚的边界山城圣克鲁斯。</h3> <h3>我们搭乘的是快车,和我们一样,同车厢里也有拿LP的铁路旅行迷。晚上6点发车,站台空荡,更多的当地人可能选择了次日的慢车,因为价格要便宜很多。</h3> <h3>深夜,列车停靠在湿地林场的不知名车站,司机下车与当地熟人寒暄。车窗外林场小屋透着灯光,景像温馨。</h3> <h3>圣克鲁斯在玻利维亚,就像我们的上海。</h3> <h3>圣克鲁斯(SANTA CRUS) 绿树成荫的Plaza 24 de Septiembre 广场和大教堂,日夜都是放松休憩的迷人所在。</h3> <h3>在开往拉巴斯的车上,留一张与当地小女孩的照片。她们可能是第一次坐长途客车,第一次看见东方人吧。</h3> <h3>若以大碗盅來形容La Paz,老城就位在中心的碗底。缆车不仅是旅行者游览这个城市的主要观光方式,也是整个城市交通的命脉。拉巴斯的高原风光和原居民生态,与刚刚走过的具有浓烈西班牙移民色彩的圣克鲁斯形成强烈对比,堪称玻利维亚的绝配双城记。</h3> <h3>因为三毛的那篇《高原的百合花》,玻利维亚早已列入我们的旅行清单。</h3> <h3>三毛这样写道: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寒冷的空气里迎着朝阳苏醒,天边冻结着的一排大雪山,便是粉红色的霞光也暖不了她们,那麽明净的一片高原,洗净了人世间各样的悲欢情怀。什麽叫草原,什麽叫真正的高山,是上了安地斯高地之后才得的领悟。</h3><h3>在离开玻利维亚时,她给拉巴斯市长的公开信,足见行囊里收获满满。</h3><h3>亲爱的市长先生:</h3><h3>那日分手的时候忘了告诉您,我的中文名字,与您们可爱的城市有着同样的意义,也叫做"和平"。</h3><h3>初到拉巴斯的时候,不知道会面临一个怎麽样的城市和人民,心中是十分茫然的。</h3><h3>您已经知道了,我住的是旧城区的一家客栈,并不是拉巴斯那些豪华的观光旅馆,也正如您对我所说的:"如你这样的人,应该更深入的观察我们的城镇村落人民和这块土地,不应只是在大饭店内消磨旅行的时光。"</h3><h3>市长先生,短短十八日的时间过去了,在这飞逝的时光里,我虽然利用玻利维亚便捷的火车和长途汽车跑了很长的路,去了不同的城镇,可是对于拉巴斯这一个特别的城市,还是加上了更深的感情。</h3><h3>…</h3><h3>中南美洲的旅行,虽然处处是可爱的人,如画的风景,但民风如玻利维亚,城市如拉巴斯,却是难得一见…</h3><h3>市长先生,您问起过我,拉巴斯象什麽,我想告诉您,拉巴斯是一朵美丽的百合,开在高原的青草地上…</h3><h3>敬祝</h3><h3> 安康</h3><h3> 你的朋友Echo敬上</h3><h3><br /></h3> <h3>拉巴斯海拔在4000米左右,接下来在滴滴喀喀湖就要进入秘鲁了。安第斯山脉自北向南走向,高高隆起在南美大地,象是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分水岭。从湿地到亚热带雨林再到南美的青藏高原,这条横贯线给了旅行者如此的多样性,也考验磨练着我们。其实也可以考虑从圣克鲁斯飞拉巴斯,那样会减少两天的大巴行程。</h3><h3>玻利维亚的巴士很发达,几乎清一色的德国造,车票便宜,一天的车费不过30-50。相比较出租就贵些。大巴到达拉巴斯时,因为堵车停在了锅沿上,打车到锅底的旅馆就花了50。玻利维亚货币与人民币几乎等值。</h3> <h3>滴滴喀喀湖真正的原生态风光在去往的路上。</h3> <h3>在滴滴喀喀公司的巴士上填写入境卡,在往普诺的路上等待办理秘鲁入境手续(中国公民免签)。</h3> <h3>普诺到库斯科的大巴是沿着铁路走的。这条&quot;南美青藏线&quot;有着油画般的景观,手机抓拍也能窥见一斑。</h3> <h3>身处库斯科武器广场,眼前就是当年的印加帝国,多少世纪几乎没有改变。经利马是中转,来库斯科才是目的地。武器广场聚集着游人、印加人和西班牙人的后裔,没有谁会去问谁在主宰着这座城市。</h3> <h3>库斯科武器广场边的印加铁路售票中心。一般人只会购买欧雁台到温泉镇(马丘比丘)这一段的往返票,而坐小巴从库斯科去欧雁台,我们也一样。还有一家规模相当的秘鲁铁路在运营同一条线路,价格相差无几。</h3> <h3>欧雁台小客栈的主人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早餐。俩口子书生气质,说着流利的英语,这在南美并不多见。也许他们有着鲜为人知的美丽故事。</h3> <h3>马丘比丘(Machu Picchu)隐匿于山巅雾林之中。来马丘比丘的人到这里没有不兴奋的!这是一个天方夜谭般的神话。这里印第安人最后的隐身地,草泥马生长的地方,南美的中心,印第安人的灵魂寄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不远万里,只为看你一眼。有人在小火车途中下车,去走印加古道。温泉镇不用说,连紧挨着的欧雁台都满是印加符号。</h3> <h3>护照上盖上了马丘比丘的纪念戳。这天是2017年7月7日。</h3> <h3>从库斯科飞利马,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要是坐大巴需要20小时左右。</h3> <h3>享有太平洋美景的利马巴赫克德尔奥马尔(Parque del Amor)海湾,是当地人的休闲所在,也是泛美公路过往游客的滞留之地。</h3> <h3>我们不是登山爱好者,只知道瓦拉斯在户外爱好者心中是殿堂般的地方。提前准备了攻略:最酷Santa Cruz(圣十字)路线,最美一日游徒步是Laguna 69(69湖),高反严重67湖也行。如体力充沛,69湖可以和Santa Cruz合并成一条5天的路线。脑子里甚至想起瓦拉斯大街小巷都响彻着魔性的hospital songs。不曾想到几乎零海拔的利马竟是那样冷,没到瓦拉斯就感冒了,老公鼻炎犯了。事前准备的攻略都没有用上。房东给我们升级到带厨房的套间,我们象当地人一样买菜做饭;坐小巴去北边小村泡温泉♨️,象云飘在瓦拉斯。</h3> <h3>Chancos温泉在瓦拉斯城镇中心以北27公里,在长途汽车站(Terminal Terrestre)坐面包车collectivo,在马拉卡拉(Marcara)小镇下车(车费S / 3)。从马尔卡拉拼车约3公里到温泉。私人池(S /5)。</h3> <h3>瓦拉斯-特鲁希略Trujillo,有两个大巴公司(Movil and Linea)经营着这条线路。离开瓦拉斯,一路速降,经特鲁希略、皮乌拉到达秘鲁北部小镇曼科拉。有人说:看起来整个南美大陆对于生活的态度就像是一次美好的公路旅行。而对于我们的感受来说,日复一日的大巴也让我们疲惫不堪。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城际巴士同时也是当地百姓出行的交通工具,招手即停的运行方式,使得原本速度很慢的班车基本无正点可言。当然这也是最接地气的交通方式,我们可以近距离接触感受他们的生活。在无数次的停靠后,形形色色商贾居民已长时间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本已极富传奇色彩的安第斯汽车之旅就这样一路延伸,和我们的旅程联系在了一起。<br /></h3> <h3>曼科拉,这个太平洋沿岸的小镇,温暖无冬。我们在这里休整了三天。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完成了横贯南美的穿越。接下来的行程是北上厄瓜多尔。请看南美(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