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地球之巅,摄绝世美景》一一内蒙古光世界摄影俱乐部西藏之旅纪实

光影世界

<p> &nbsp;&nbsp;2018年3月14日至24日,内蒙古光世界摄影俱乐部在张富生主席亲自策划组织和带领下,一行四十八人,与蚂蚁户外联手去西藏进行采风拍摄活动。现就活动情况编辑成美篇供朋友们欣赏(5D3拍摄,原图制作)。景点和图片介绍:</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达拉宫(藏文:པོ་ཏ་ལ),坐落于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是藏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据说源于桑珠孜宗堡),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是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背面的风景图案。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宫殿高200余米,外观13层,内为9层。布达拉宫前辟有布达拉宫广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广场。</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布达拉宫最初为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朝属国和硕特汗国时期护法王固始汗和格鲁派摄政者索南群培重建布达拉宫之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冬宫居所,以及重大宗教和政治仪式举办地,也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之地,旧时与驻藏大臣衙门共为统治中心。</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圣地,每年至此的朝圣者及旅游观光客不计其数。1961年3月,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其为世界文化遗产;2013年1月,国家旅游局又列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特别说明:由于建筑风格相似,有几个建筑称为小布达拉宫:日喀则江孜古堡和桑珠孜宗堡(最像),那曲索县赞丹寺,河北省避暑山庄的普陀宗乘之庙、那曲县孝登寺》。</p><p><br></p><p>不同时间地点和角度拍摄的布达拉宫图片</p> <h3>  西藏的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像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h3><div> 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万盏酥油灯长明,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的痕迹……</div><div><br></div><div>在大昭寺二楼一楼拍摄的图片</div> <h3>  "磕长头",是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信徒与教徒们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br></h3><div> “磕长头”为等身长头,五体投地匍匐,双手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划地为号,起身后前行到记号处再匍匐,如此周而复始。遇河流,须涉水、渡船,则先于岸边磕足河宽,再行过河。晚间休息后,需从昨日磕止之处启程。虔诚之至,千里不遥,坚石为穿,令人感叹。<br></div><div> 在各地通往拉萨的大道上,人们不时地见到信徒们从遥远的故乡开始,手戴护具,膝着护膝,前身挂一毛皮衣物,尘灰覆面,沿着道路,不惧千难万苦,三步一磕,直至拉萨朝佛。磕长头的信徒绝不会用偷懒的办法来减轻劳累,遇有交错车辆或因故暂停磕头,则划线或积石为志,就这样不折不扣,矢志不渝,靠坚强的信念,步步趋向圣城拉萨……</div><div><br></div><div>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div> <h3>  转经轮:亦称为“玛尼解脱轮”。在西藏,到处都有许多经轮。转经轮,属佛教法器。其中装藏经文或咒语,通过右旋转动即等同念诵之功。在藏区,随处可见那些信徒们不分男女老幼,手中拿着一个经轮,不停地转动。由于藏族人,特别是老人,大多不能流利的诵念经文,所以他们用转经轮代替诵经。</h3> <h3>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据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数据:这个大峡谷北起米林县派镇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经排龙乡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海拔115米,在藏南地区靠近印度阿萨姆邦的地方),主体在墨脱县。全长504.6千米,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远远大于全球第二的帕隆藏布大峡谷、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2133米,长370千米)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深3203米,长90千米)。</h3><div> 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的峡谷河床上有罕见的四处大瀑布群,其中一些主体瀑布落差都在30-50米。峡谷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雨林等9个垂直自然带,汇集了多种生物资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种类的2/3,已知哺乳动物的1/2,已知昆虫的4/5,以及中国已知大型真菌的3/5。</div><div> 它劈开青藏高原与印度洋水汽交往的山地屏障,向高原内部源源不断输送水汽,使青藏高原东南部由此成为一片绿色世界,有的地方成为西藏江南。</div><div>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一般指南迦峰(南伽峰)周围的南迦大拐弯(在林芝县排龙乡),广义说雅江的大拐弯很多,在墨脱县里有等县城约12公里的果果塘大拐弯等等。</div> <p>布达拉宫广场留影。</p> <h3>西藏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横跨林芝,米林两县,总面积为8738公顷。</h3><div><br></div> <h3>  米拉山口,318线即将消失的景点。米拉山口位于川藏线318国道上,是通行川藏线的必经之地,也是四川到拉萨的最后一座高山。在米拉山口的冰雪世界里,感受的是西藏山峦的壮美,而山下正在修建的拉林高速公路,在方便通行的同时,也让川藏线的一个必经观景点成为历史。</h3><div> 米拉山口,即西藏米拉山的山口,地处拉萨市到墨竹工卡县与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的分界上,这里是拉萨——林芝旅游线上的一个休憩之地。米拉山是雅鲁藏布江谷地东西两侧地貌、植被和气候的重要界山,不但是西北边的拉萨河水系与东南面的尼洋河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林芝地区海洋性气候与拉萨地区内陆性气候的自然分野,具有显著的地理分界意义,米拉山以西地区,气候干燥寒冷,而东部地区则是温暖潮湿,植被茂盛。米拉山口海拔5013米,站在山口,山风劲吹,蓝天白云下,五彩经幡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连地接天,将藏民们虔诚的愿望传达上苍神灵。山口处常年积雪,发育有远古时期冰川活动遗迹。川藏公路南线经山口翻过米拉山口,就踏进林芝地区的工布江达县。</div> <h3>  羊卓雍措,有的人简称羊湖。藏语意为“碧玉湖”,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像珊瑚枝一般,因此它在藏语中又被称为“上面的珊瑚湖”。其位于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拉萨西南约70公里处,与纳木错、玛旁雍错并称西藏三大圣湖,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泊,湖光山色之美,冠绝藏南。羊卓雍措面675km2,湖面海拔4,441米。从拉萨到羊湖需要翻越5030米的岗巴拉山口。其湖面平静,一片翠蓝,仿佛如山南高原上的蓝宝石。</h3> <h3>  卡定天佛瀑布,天佛瀑布位于西藏林芝市林芝县,落差近200米飞流直下直至沟内,远看山峦叠嶂,山清水秀,众多高山河谷植物混杂,泉水潺潺,飞鸟走兽,鸟语花香,形成丰富多彩的山谷林地。特色,瀑布落差近200米飞流直下。雄伟壮观,瀑布中一尊天佛面目慈祥,夏秋旺水季节,天佛隐入飞流直下的瀑布之中,冬春枯水季节才显真容佛面,天佛左右各一男女护法大师,庄严而神圣,天佛之意既天然形成,天天保佑朝圣者健康平安,此景观天工开物上天造就,与青藏高原同辉。卡定天佛瀑布。传说,卡定,藏语意为天上人间。相传是格萨尔王一箭将卡定山一劈为二,形成卡定沟。卡定沟又名卡定天佛瀑布,此处山势险要高耸入云,是典型的峡谷地貌。</h3> <h3>部分抓拍的人物图片</h3> <h3>十四日早晨八点我们从呼和浩特火车站出发,一路欢歌笑语开始了我们愉快的西藏之旅。</h3> <h3>部分景点及沿途合影图片</h3> <h3>在这里衷心感谢提供以上部分图片和以下视频的各位老师们,再次谢谢你们!!</h3> <p class="ql-block">请朋友们欣赏宋勇老师录制的三段视频节目。</p> <p>作者:梁生荣(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老摄影家协会会员、内蒙古光世界摄影俱乐部摄影师)</p>